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之一”,但人們卻不知他

“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之一”,但人們卻不知他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07-28 19:25:0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曹乃謙耳背,而且腰痛,坐兩個小時,就得回硬板床上躺下休息。但已故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馬悅然曾經卻說曹乃謙“耳朵靈便”,因為他能敏銳地聽到農民的生動語言,以及話外之音。

憑著這個本事,曹乃謙曾以黑馬之姿在文學界聲名鵲起。一位山西警察,一度成為最受矚目的中國作家之一。馬悅然曾多次公開說,中國有三個作家有希望獲得諾獎,曹乃謙是其中一位。

“隱身”多年之後,曹乃謙今年低調地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長達70萬字,900頁。這次照例不談諾獎,而是談談母親,談談命運。

“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之一”,但人們卻不知他

作家曹乃謙。本文圖/受訪者供圖

“隱身”

在山西大同文瀛湖生態公園,每天早上和傍晚,都有一個老頭兒在拉馬頭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知名作家。因為腰病不能出遠門,如今曹乃謙的日常生活就是喝茶、下棋、拉琴,看國際新聞,關心中美關係和俄烏局勢。與文學有關的工作,是給讀者送上門來的書簽名。

喧囂早已遠去。曾經幾乎一夜之間,曹乃謙享譽全國。2007年,他在一年之內連出三本書: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中篇小說集《佛的孤獨》,以及短篇小說集《最後的村莊》,涵蓋此前20年最重要的創作。

在年底各項好書評選中,這三本書頻頻入圍各個“十大好書”榜單。仿佛橫空出世,這個山西人一舉躍入公眾視野,有人稱他“文壇黑馬”,有人盛讚“文學鬼才”。這一年他已經58歲。

也是在那時,一個傳言不脛而走:曹乃謙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位作家之一,其餘兩位是莫言和李銳。說法來源於馬悅然。在中國“諾獎情結”狂熱的那些年,這個評價極為震動人心。

但聚光燈隨後又暗了下來。在公眾視野留下一個輪廓之後,曹乃謙又“隱身”了。實際上,是身體拖累了他。自從2004年起,他先是摘了膽囊,後又飽受腦血栓連番折磨,年年複發。他甚至具備了對付腦血栓的充分經驗:舌頭一僵硬,就趕緊躺下,等待一分鍾後發作過去,如果半邊身子逐漸都麻了,就得立刻去醫院。

曹乃謙一直有個宏大的寫作計劃:長篇小說《母親》。但身體狀況不允許他長期伏案,再也無法完成長篇馬拉鬆。於是他化整為零,一個個短篇寫起來。2016年到2018年,這些短篇陸續整理成三本書:《流水四韻》《同聲四調》和《清風三歎》。文章與書名一樣整整齊齊,每本分數十題,寫從他上學到母親去世這半個世紀的故事。主角是自己,也是母親。這三本書加起來,就是《母親》。

他想再整理一遍,細細加工,但身體好轉無望,一年不如一年。這幾年又添了腰疼和頭暈,便沒再動手,三本書加上多年前的一個中篇,匯成108題,70萬字。計劃總算完成。

曹乃謙作品的體裁獨特,或者說是自由。《流水四韻》《同聲四調》和《清風三歎》三本書,以散文集的名義出版。匯總成一部時,卻成了“長篇小說”。他常說,自己寫的故事都是真事,但他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有些故事難免會而且是必須加入聯想與虛構,甚至是大量的聯想與虛構。這究竟是小說還是散文?我不去想它了。”

2025年5月,這本自傳體長篇小說出版,書名已經不是《母親》,改作《換梅》。

長篇小說《換梅》。

換梅

換梅是曹乃謙的母親。但1949年曹乃謙剛出生時,換梅還是他家的鄰居。

換梅沒有孩子,丈夫在大同打遊擊。曹乃謙出生以後,她常去隔壁院看他,喜歡得不行。兩家走動頻繁,有時她甚至把小娃娃帶回家,跟著自己睡,第二天再還回去。有一天她終於決定,這孩子不還了。

她做了充分的準備。她將一條被單改成吊床,係在驢肚子下,把7個月大的小曹乃謙擱在吊床裏。她把軍用水壺灌滿米湯,揣上白麵饃饃,帶一把鐵釺防身。就這樣,她帶著孩子走了兩天一夜,到達大同。又尋找了兩個多月,終於與丈夫重逢。這是真事,也是《換梅》頗具傳奇色彩的開篇。

曹乃謙的親生母親在他一歲時已經去世,在那時,曹乃謙被換梅帶走,就此在大同城裏安家落戶,算是“改命”,這很殘酷,很難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當時的狀況。曹乃謙幼年時,又被帶著回過老家,兩家一直有聯係。

曹乃謙從小身體不好,4歲才能下地走路,母親換梅的照顧無微不至。換梅個性強悍,少女時代獨自捅死過野狼。曹乃謙小時體弱,又在農村待過,常常受到欺淩,換梅挨個收拾。不講理的女鄰居罵小曹乃謙“小要飯鬼”,換梅上去就是兩巴掌,端起垃圾盆、髒水潑在對方頭上,鄰居不久就搬走了。有大孩子總欺負曹乃謙,她一把揪住胸口,用力提起,揚言要扔到房頂上。甚至小學女老師也跟著學生一起喊曹乃謙“村猴”,換梅親自到課堂上,將老師按在門上,逼得她當麵跟曹乃謙道歉。

年屆八旬,換梅得了“幻覺幻想病”,幻想中的畫麵,依然是曹乃謙被人活埋、被車撞死、被人毆打……終其一生,在她缺乏安全感的內心,曹乃謙都是那個在驢肚子下晃蕩的柔弱嬰兒。

母子相伴一生,感情極深。母親暮年時,正是曹乃謙的創作高峰期,但他決定“先當孝子,後當作家”,停筆侍親,直至母親2002年去世。

“偷子”的身世,卻並未對曹乃謙造成內心困擾。“半點也沒有(困擾),也從來沒有想過。”他截然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再說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由不得自己去想。”

母親的這樁驚世之舉,對曹乃謙最大的改變,是讓他成為城裏人。那年正值新中國成立,換梅的丈夫作為剿匪英雄,被調入大同市任職,全家在大同上了戶口。雖然童年時他又回農村生活過幾年,但後來得以在城裏接受教育,初中就開始讀外國文學,最後穿上警服,當了一輩子警察。

他一生感恩母親,稱她是自己的第一個貴人。

曹乃謙的文學編輯、評論家付如初曾說,曹乃謙有“母親崇拜”。“麵對這樣敢愛敢恨,帶著點鄉野仗義的又無私對他的母親,曹乃謙愛她,敬她,怕她,寵她,而最終,都是為了寫她。”付如初在《文學“隱士”曹乃謙》中寫道。

寫母親,成了曹乃謙的使命。

寓言

曹乃謙信命。

“如果母親不把我帶到大同,那就不會發生以後的事。可是,她把我帶到了大同,如果我不喜歡文藝,我就到不了文工團;如果我不到文工團,我就不會被打發到鐵匠房;如果我不到鐵匠房,就不會認識陳師傅,就不會當了警察;可我到了鐵匠房,如果我不當警察,就不會被打發到北溫窯村給知青帶隊,就不會有十二年以後想起寫寫那裏,而有了《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我不想再往後推論了。我覺得是這眾多的如果和偶然,歸到了一個必然。”他用一個宿命論的推演,概述了自己的一生。

他覺得命裏有三個貴人。第一個貴人是換梅,讓他從村裏到了大同,變成城裏人。

第二個貴人是著名作家汪曾祺。1986年,曹乃謙因為和朋友的一個賭局——賭自己可以寫出一本書——開始寫小說。前兩篇就在當地文學刊物《雲岡》上發表了,第三篇《溫家窯風景五題》準備投向《北京文學》,正巧《北京文學》創作班來大同開筆會,請來了老作家汪曾祺。汪曾祺當場看了稿子,脫口而出:“好!”他寫了三千多字的評論,隨小說一起發表。沒過幾年,汪曾祺推薦曹乃謙加入了中國作協,那時他才發表過十幾個短篇小說。

他與第三個貴人馬悅然的交往,在文學界最為知名。雖然頂著“諾獎評委欽點”的光環,但曹乃謙始終否認與馬悅然談論過諾獎。至今,他仍然這麽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和馬悅然的交往中,從來沒說過諾獎的事。”

20世紀90年代初,馬悅然就從國內文學期刊上留意到曹乃謙,將他的小說譯為瑞典文,帶入國際文學界視野。馬悅然翻譯過沈從文、餘華、蘇童、殘雪等中國作家的作品,他的推薦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國際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認知。

晚年評論中國當代文學時,他經常提及曹乃謙——“是個天才的作家”“中國最一流的作家之一”。他為曹乃謙的長篇小說作序,稱曹乃謙是“一個真正的鄉巴佬”,而另一個著名的鄉巴佬,是沈從文。

說起中國作家中影響自己最深的,曹乃謙說,正是沈從文和汪曾祺。

初期,曹乃謙寫世間殘酷、驚駭的一麵,筆法冷峻,近乎白描。更多的文學滋養來自西方文學,他筆下大量的留白,有海明威的味道。他也常常提及斯坦貝克和傑克·倫敦。評論家則常常從他的“溫家窯故事”,聯想起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小鎮。他用最世界性的技法,寫最中國性的故事。

他從不評判筆下的人物,也不刻意通過書寫時代背景,為個體命運尋找社會病根。以至於他的故事往往是抽空時代布景的,仿如人類的普遍寓言。

汪曾祺一開始提醒過他,溫家窯這樣的故事,可以再寫兩年,再往後,就要換點別樣的題材和寫法。他提點後生,作家要學會轉移“戰場”,筆下的世界要寬廣。

後來,批評聲也有。有人認為他過於重複,有人直言“小氣”。曹乃謙說,自己對這些評論並不太關注,他隻是“蒙頭”寫自己知道的事。因為與主流文壇若即若離的身份,他不以名家自居,也坦言自己不懂理論。但凡在采訪中遇到涉及文學觀念的問題,他總是婉拒。

1991年,北京汪曾祺家中,曹乃謙(左)與汪曾祺合影。

活著

如果命運沒把曹乃謙帶去城市,他的人生會如何?後來,他親眼見到了農村的麵貌。

他最著名的小說,寫的是一個叫溫家窯的地方。地名人名皆為虛構,但故事是真實的。1974年,25歲的曹乃謙被派到大同北部的北溫窯村,當了一年知青帶隊隊長。溫家窯的窮困突破了他的想象。農民家買不起炕席,隻鋪一張從礦上拾回的牛皮紙洋灰袋,全家人蓋一張爛羊皮,大冬天光著腳底板。沒錢娶媳婦,光棍遍地。

年輕光棍們有時在夜裏“打平花”,就是搭夥打牙祭,各自帶點蓧麵、麻油、山藥蛋,飽餐一頓,吃完就一首接一首唱歌。苦悶無處抒發,都放在歌裏。當地人愛唱一種叫“要飯調”的民歌,句句都是心事。唱得最動情的是二明,二明腦子不靈光,攢了一輩子錢,到死也沒娶上媳婦。他唱過一句動人的歌:“白天想你牆頭上爬,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唱完沉默許久,狠狠摔門而去。

30年後,曹乃謙帶著馬悅然和陳文芬夫婦又回到北溫窯。二明已過世一年,他們踏著月光來到二明墳前。馬悅然讓曹乃謙給二明唱首“要飯調”。“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刮起東風水流西,看著人家就想起了你。二明呀,二明呀,我的二明呀……”

歌聲未絕,馬悅然已低頭垂淚。

一首首“要飯調”,深深打動了曹乃謙,他聽出了雁北百姓的苦悶、欲望與深情。“這才知道,人間為什麽會有歌。”一個遙遠的中國台灣讀者說得真切。這就是雁北的文學。

極端貧寒與匱乏之中,最缺的就是食和性。為了滿足食和性的欲望,小說裏溫家窯村民無奈做出很多今天看來違背道德人倫的舉動。但讀了曹乃謙的小說,卻很難做出汙穢與背德的指責,隻能深深同情,在極端匱乏的境遇中,人類是如此可憐。

在貧瘠的世界裏,溫家窯人有自己的解決之道,也有自己的道德觀。

小說裏,黑蛋為兒子娶媳婦,隻花了一千塊,價錢很低,隻好答應獨身的親家每年把自己老婆帶回去,“用”一個月。親家騎著毛驢到了,妻子不想去,丈夫說:“那能行?中國人說話得算話。”柱柱家兩個兒子等著娶媳婦,他的弟弟二柱也還沒娶上,他們一商量,讓柱柱媳婦輪流跟柱柱和二柱過,省下買媳婦的錢蓋窯房。在溫家窯,兩個男人“共用”一個女人並不稀奇。這都是真實的故事。而在曹乃謙筆下,溫家窯的女性又別具性格,令人佩服,她們往往富有正義感,是這個世界裏真正的精神支柱。

文學評論家許子東有一個說法:曹乃謙故事裏的人,認為這樣的舉動似乎“天經地義”。確實,他們以一種天經地義的姿態來對抗困境,那些行為看似反常,卻十分自然。

“那時我沒有想過‘人性’這樣的問題,現在也不去想這樣的問題。我隻是把見到、聽到、知道的一些事寫了出來。”曹乃謙回憶,“故事裏的人,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生活境遇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往往都很自然地活著。”

“溫家窯的人就這樣被自己的觀念釘死、封死在這一片苦寒的小小天地裏,封了幾千年,無法衝破,也不想衝破。”汪曾祺一語道破這個荒誕而真實的世界。

中國作協內部刊物《作家通訊》有次來信問他:在創作中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麽?他的答複是:“食欲和性欲這兩項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欲望,對於晉北地區的某一部分農民來說,曾經是一種何樣的狀態。我想告訴現今的人們和將來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後的人們,你們的有些同胞、你們的有些祖先曾經是這樣活著的。”

馬悅然說,這就是曹乃謙的使命。

半生

寫完溫家窯的故事,曹乃謙轉移戰場,寫母親,也寫自己的半生。

曹乃謙情感蓬勃,經常寫得淚流滿麵。寫《佛的孤獨》時,他寫到記憶中的慈法和尚上吊自殺,痛哭幾次,寫不下去。寫溫家窯的故事,想起二明那些曾經鮮活的苦命人,一次次淚濕稿紙。寫《換梅》,想起母親時更是常常心潮翻湧,號啕大哭,幾次病倒住院,醫生警告他,再這樣寫下去人會癱瘓。

到了《換梅》,原來不曾著墨的時代,也開始在筆下浮現。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是中國社會跌宕起伏的30年。“於靜水深流之中,不動聲色地狀寫時代樣貌。”中國文學研究者陳文芬評價。

無論外界作何評價,《換梅》是曹乃謙一定要寫給自己的一本書。“原想著,寫完母親寫父親,寫山西應縣下馬峪村曹家的故事。”曹乃謙說起自己曾經有過的寫作設想,“可惜,健康不允許。”

自從2017年寫完《清風三歎》,也就是《換梅》的最後一部分,他便幾近封筆。殘損的身體不允許他靜坐打字。親友的婚喪嫁娶都是妻子出麵,文學界的會議、活動更是一概婉拒。他已經遠離文學界許久,樂於領受“文學隱士”的封號。

曹乃謙初入文壇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文學界最熱鬧的時候。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小說……一個個流派此起彼伏,扯起大旗,拉起隊伍。但曹乃謙不屬於任何流派,他單打獨鬥,被漏進文壇的縫隙。“但我沒有這種勢單力薄之感,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文學史的事兒。”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他說現在連書都不看了。他一生鍾愛《紅樓夢》,每晚睡前會在手機上搜索《紅樓夢》的各種講評,看兩個多小時。他對小戲骨版的《紅樓夢》擊節讚賞,一群十歲左右小孩演的劇,被認為是對87版《紅樓夢》的“神還原”。

相比於作家、警察,“鄉巴佬”才是他刻在骨子裏的基因。很多年裏,他始終保留著很多鄉村生活的習慣。即使住在樓房,每當下大雨,他都會抬頭看屋頂,怕漏水,怕冰雹砸壞莊稼。睡前鋪床時,總是輕手輕腳,仿佛床頭燈還是幾十年前的蠟燭,怕被子掮起的風,會把燈吹滅。

查看評論(10)

24小時熱點排行

災情慘重!北京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非必要不外出(組圖)
“基因狂人”賀建奎美豔嬌妻宣佈分手 新婚僅3月“閃離”
釋永信出事 有言論認為與方濟各會麵 踩國家紅線
怕被AI取代?AI教父:可以考慮找這兩種工作
釋永信遭爆料與美女香港酒店開房 女方暗留保險套

24小時討論排行

投資萬億的雅江工程開工 網民十問習近平
特朗普“移民陷阱”中,無路可退的走線華人
川普擋賴清德過境,裴洛西批:美國不該被中國欺壓噤聲
沉默的屠殺 中國竟讓致命攻擊案在新聞中消失
中國發放嬰幼兒補貼 3周歲前每娃每年3600元
"絕不要為天皇或國家而死",日本二戰老兵最後的警告
坑爹!為移民 獨生女串通中介偷賣父母國內養老房
ICE埋伏 華人日常一個疏忽被捕 這些地方以後不敢去了
強烈反對宗教界把壞和尚釋永信丟給我們世俗界
持AR-15闖紐約辦公大樓!槍手"隨機掃射"釀5死飲彈自盡
釋永信被目睹喝酒吃肉 僧人私下叫其情婦"師娘"
6名牌大學生溺亡之謎:他們究竟是怎麽死的?(現場圖)
英防長:若台灣爆發戰事 英國已準備好在亞太區作戰
到蘇格蘭打高爾夫 特朗普“走哪都帶她”引發爭議
泰柬終於停火,秘密就藏在這張照片裏
聯合國開會討論"巴勒斯坦建國",馬克宏宣布:9月承認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之一”,但人們卻不知他

中國新聞周刊 2025-07-28 19:25:00



曹乃謙耳背,而且腰痛,坐兩個小時,就得回硬板床上躺下休息。但已故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馬悅然曾經卻說曹乃謙“耳朵靈便”,因為他能敏銳地聽到農民的生動語言,以及話外之音。

憑著這個本事,曹乃謙曾以黑馬之姿在文學界聲名鵲起。一位山西警察,一度成為最受矚目的中國作家之一。馬悅然曾多次公開說,中國有三個作家有希望獲得諾獎,曹乃謙是其中一位。

“隱身”多年之後,曹乃謙今年低調地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長達70萬字,900頁。這次照例不談諾獎,而是談談母親,談談命運。

“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獎的作家之一”,但人們卻不知他

作家曹乃謙。本文圖/受訪者供圖

“隱身”

在山西大同文瀛湖生態公園,每天早上和傍晚,都有一個老頭兒在拉馬頭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知名作家。因為腰病不能出遠門,如今曹乃謙的日常生活就是喝茶、下棋、拉琴,看國際新聞,關心中美關係和俄烏局勢。與文學有關的工作,是給讀者送上門來的書簽名。

喧囂早已遠去。曾經幾乎一夜之間,曹乃謙享譽全國。2007年,他在一年之內連出三本書: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中篇小說集《佛的孤獨》,以及短篇小說集《最後的村莊》,涵蓋此前20年最重要的創作。

在年底各項好書評選中,這三本書頻頻入圍各個“十大好書”榜單。仿佛橫空出世,這個山西人一舉躍入公眾視野,有人稱他“文壇黑馬”,有人盛讚“文學鬼才”。這一年他已經58歲。

也是在那時,一個傳言不脛而走:曹乃謙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位作家之一,其餘兩位是莫言和李銳。說法來源於馬悅然。在中國“諾獎情結”狂熱的那些年,這個評價極為震動人心。

但聚光燈隨後又暗了下來。在公眾視野留下一個輪廓之後,曹乃謙又“隱身”了。實際上,是身體拖累了他。自從2004年起,他先是摘了膽囊,後又飽受腦血栓連番折磨,年年複發。他甚至具備了對付腦血栓的充分經驗:舌頭一僵硬,就趕緊躺下,等待一分鍾後發作過去,如果半邊身子逐漸都麻了,就得立刻去醫院。

曹乃謙一直有個宏大的寫作計劃:長篇小說《母親》。但身體狀況不允許他長期伏案,再也無法完成長篇馬拉鬆。於是他化整為零,一個個短篇寫起來。2016年到2018年,這些短篇陸續整理成三本書:《流水四韻》《同聲四調》和《清風三歎》。文章與書名一樣整整齊齊,每本分數十題,寫從他上學到母親去世這半個世紀的故事。主角是自己,也是母親。這三本書加起來,就是《母親》。

他想再整理一遍,細細加工,但身體好轉無望,一年不如一年。這幾年又添了腰疼和頭暈,便沒再動手,三本書加上多年前的一個中篇,匯成108題,70萬字。計劃總算完成。

曹乃謙作品的體裁獨特,或者說是自由。《流水四韻》《同聲四調》和《清風三歎》三本書,以散文集的名義出版。匯總成一部時,卻成了“長篇小說”。他常說,自己寫的故事都是真事,但他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有些故事難免會而且是必須加入聯想與虛構,甚至是大量的聯想與虛構。這究竟是小說還是散文?我不去想它了。”

2025年5月,這本自傳體長篇小說出版,書名已經不是《母親》,改作《換梅》。

長篇小說《換梅》。

換梅

換梅是曹乃謙的母親。但1949年曹乃謙剛出生時,換梅還是他家的鄰居。

換梅沒有孩子,丈夫在大同打遊擊。曹乃謙出生以後,她常去隔壁院看他,喜歡得不行。兩家走動頻繁,有時她甚至把小娃娃帶回家,跟著自己睡,第二天再還回去。有一天她終於決定,這孩子不還了。

她做了充分的準備。她將一條被單改成吊床,係在驢肚子下,把7個月大的小曹乃謙擱在吊床裏。她把軍用水壺灌滿米湯,揣上白麵饃饃,帶一把鐵釺防身。就這樣,她帶著孩子走了兩天一夜,到達大同。又尋找了兩個多月,終於與丈夫重逢。這是真事,也是《換梅》頗具傳奇色彩的開篇。

曹乃謙的親生母親在他一歲時已經去世,在那時,曹乃謙被換梅帶走,就此在大同城裏安家落戶,算是“改命”,這很殘酷,很難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當時的狀況。曹乃謙幼年時,又被帶著回過老家,兩家一直有聯係。

曹乃謙從小身體不好,4歲才能下地走路,母親換梅的照顧無微不至。換梅個性強悍,少女時代獨自捅死過野狼。曹乃謙小時體弱,又在農村待過,常常受到欺淩,換梅挨個收拾。不講理的女鄰居罵小曹乃謙“小要飯鬼”,換梅上去就是兩巴掌,端起垃圾盆、髒水潑在對方頭上,鄰居不久就搬走了。有大孩子總欺負曹乃謙,她一把揪住胸口,用力提起,揚言要扔到房頂上。甚至小學女老師也跟著學生一起喊曹乃謙“村猴”,換梅親自到課堂上,將老師按在門上,逼得她當麵跟曹乃謙道歉。

年屆八旬,換梅得了“幻覺幻想病”,幻想中的畫麵,依然是曹乃謙被人活埋、被車撞死、被人毆打……終其一生,在她缺乏安全感的內心,曹乃謙都是那個在驢肚子下晃蕩的柔弱嬰兒。

母子相伴一生,感情極深。母親暮年時,正是曹乃謙的創作高峰期,但他決定“先當孝子,後當作家”,停筆侍親,直至母親2002年去世。

“偷子”的身世,卻並未對曹乃謙造成內心困擾。“半點也沒有(困擾),也從來沒有想過。”他截然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再說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由不得自己去想。”

母親的這樁驚世之舉,對曹乃謙最大的改變,是讓他成為城裏人。那年正值新中國成立,換梅的丈夫作為剿匪英雄,被調入大同市任職,全家在大同上了戶口。雖然童年時他又回農村生活過幾年,但後來得以在城裏接受教育,初中就開始讀外國文學,最後穿上警服,當了一輩子警察。

他一生感恩母親,稱她是自己的第一個貴人。

曹乃謙的文學編輯、評論家付如初曾說,曹乃謙有“母親崇拜”。“麵對這樣敢愛敢恨,帶著點鄉野仗義的又無私對他的母親,曹乃謙愛她,敬她,怕她,寵她,而最終,都是為了寫她。”付如初在《文學“隱士”曹乃謙》中寫道。

寫母親,成了曹乃謙的使命。

寓言

曹乃謙信命。

“如果母親不把我帶到大同,那就不會發生以後的事。可是,她把我帶到了大同,如果我不喜歡文藝,我就到不了文工團;如果我不到文工團,我就不會被打發到鐵匠房;如果我不到鐵匠房,就不會認識陳師傅,就不會當了警察;可我到了鐵匠房,如果我不當警察,就不會被打發到北溫窯村給知青帶隊,就不會有十二年以後想起寫寫那裏,而有了《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我不想再往後推論了。我覺得是這眾多的如果和偶然,歸到了一個必然。”他用一個宿命論的推演,概述了自己的一生。

他覺得命裏有三個貴人。第一個貴人是換梅,讓他從村裏到了大同,變成城裏人。

第二個貴人是著名作家汪曾祺。1986年,曹乃謙因為和朋友的一個賭局——賭自己可以寫出一本書——開始寫小說。前兩篇就在當地文學刊物《雲岡》上發表了,第三篇《溫家窯風景五題》準備投向《北京文學》,正巧《北京文學》創作班來大同開筆會,請來了老作家汪曾祺。汪曾祺當場看了稿子,脫口而出:“好!”他寫了三千多字的評論,隨小說一起發表。沒過幾年,汪曾祺推薦曹乃謙加入了中國作協,那時他才發表過十幾個短篇小說。

他與第三個貴人馬悅然的交往,在文學界最為知名。雖然頂著“諾獎評委欽點”的光環,但曹乃謙始終否認與馬悅然談論過諾獎。至今,他仍然這麽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和馬悅然的交往中,從來沒說過諾獎的事。”

20世紀90年代初,馬悅然就從國內文學期刊上留意到曹乃謙,將他的小說譯為瑞典文,帶入國際文學界視野。馬悅然翻譯過沈從文、餘華、蘇童、殘雪等中國作家的作品,他的推薦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國際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認知。

晚年評論中國當代文學時,他經常提及曹乃謙——“是個天才的作家”“中國最一流的作家之一”。他為曹乃謙的長篇小說作序,稱曹乃謙是“一個真正的鄉巴佬”,而另一個著名的鄉巴佬,是沈從文。

說起中國作家中影響自己最深的,曹乃謙說,正是沈從文和汪曾祺。

初期,曹乃謙寫世間殘酷、驚駭的一麵,筆法冷峻,近乎白描。更多的文學滋養來自西方文學,他筆下大量的留白,有海明威的味道。他也常常提及斯坦貝克和傑克·倫敦。評論家則常常從他的“溫家窯故事”,聯想起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小鎮。他用最世界性的技法,寫最中國性的故事。

他從不評判筆下的人物,也不刻意通過書寫時代背景,為個體命運尋找社會病根。以至於他的故事往往是抽空時代布景的,仿如人類的普遍寓言。

汪曾祺一開始提醒過他,溫家窯這樣的故事,可以再寫兩年,再往後,就要換點別樣的題材和寫法。他提點後生,作家要學會轉移“戰場”,筆下的世界要寬廣。

後來,批評聲也有。有人認為他過於重複,有人直言“小氣”。曹乃謙說,自己對這些評論並不太關注,他隻是“蒙頭”寫自己知道的事。因為與主流文壇若即若離的身份,他不以名家自居,也坦言自己不懂理論。但凡在采訪中遇到涉及文學觀念的問題,他總是婉拒。

1991年,北京汪曾祺家中,曹乃謙(左)與汪曾祺合影。

活著

如果命運沒把曹乃謙帶去城市,他的人生會如何?後來,他親眼見到了農村的麵貌。

他最著名的小說,寫的是一個叫溫家窯的地方。地名人名皆為虛構,但故事是真實的。1974年,25歲的曹乃謙被派到大同北部的北溫窯村,當了一年知青帶隊隊長。溫家窯的窮困突破了他的想象。農民家買不起炕席,隻鋪一張從礦上拾回的牛皮紙洋灰袋,全家人蓋一張爛羊皮,大冬天光著腳底板。沒錢娶媳婦,光棍遍地。

年輕光棍們有時在夜裏“打平花”,就是搭夥打牙祭,各自帶點蓧麵、麻油、山藥蛋,飽餐一頓,吃完就一首接一首唱歌。苦悶無處抒發,都放在歌裏。當地人愛唱一種叫“要飯調”的民歌,句句都是心事。唱得最動情的是二明,二明腦子不靈光,攢了一輩子錢,到死也沒娶上媳婦。他唱過一句動人的歌:“白天想你牆頭上爬,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唱完沉默許久,狠狠摔門而去。

30年後,曹乃謙帶著馬悅然和陳文芬夫婦又回到北溫窯。二明已過世一年,他們踏著月光來到二明墳前。馬悅然讓曹乃謙給二明唱首“要飯調”。“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刮起東風水流西,看著人家就想起了你。二明呀,二明呀,我的二明呀……”

歌聲未絕,馬悅然已低頭垂淚。

一首首“要飯調”,深深打動了曹乃謙,他聽出了雁北百姓的苦悶、欲望與深情。“這才知道,人間為什麽會有歌。”一個遙遠的中國台灣讀者說得真切。這就是雁北的文學。

極端貧寒與匱乏之中,最缺的就是食和性。為了滿足食和性的欲望,小說裏溫家窯村民無奈做出很多今天看來違背道德人倫的舉動。但讀了曹乃謙的小說,卻很難做出汙穢與背德的指責,隻能深深同情,在極端匱乏的境遇中,人類是如此可憐。

在貧瘠的世界裏,溫家窯人有自己的解決之道,也有自己的道德觀。

小說裏,黑蛋為兒子娶媳婦,隻花了一千塊,價錢很低,隻好答應獨身的親家每年把自己老婆帶回去,“用”一個月。親家騎著毛驢到了,妻子不想去,丈夫說:“那能行?中國人說話得算話。”柱柱家兩個兒子等著娶媳婦,他的弟弟二柱也還沒娶上,他們一商量,讓柱柱媳婦輪流跟柱柱和二柱過,省下買媳婦的錢蓋窯房。在溫家窯,兩個男人“共用”一個女人並不稀奇。這都是真實的故事。而在曹乃謙筆下,溫家窯的女性又別具性格,令人佩服,她們往往富有正義感,是這個世界裏真正的精神支柱。

文學評論家許子東有一個說法:曹乃謙故事裏的人,認為這樣的舉動似乎“天經地義”。確實,他們以一種天經地義的姿態來對抗困境,那些行為看似反常,卻十分自然。

“那時我沒有想過‘人性’這樣的問題,現在也不去想這樣的問題。我隻是把見到、聽到、知道的一些事寫了出來。”曹乃謙回憶,“故事裏的人,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生活境遇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往往都很自然地活著。”

“溫家窯的人就這樣被自己的觀念釘死、封死在這一片苦寒的小小天地裏,封了幾千年,無法衝破,也不想衝破。”汪曾祺一語道破這個荒誕而真實的世界。

中國作協內部刊物《作家通訊》有次來信問他:在創作中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麽?他的答複是:“食欲和性欲這兩項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欲望,對於晉北地區的某一部分農民來說,曾經是一種何樣的狀態。我想告訴現今的人們和將來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後的人們,你們的有些同胞、你們的有些祖先曾經是這樣活著的。”

馬悅然說,這就是曹乃謙的使命。

半生

寫完溫家窯的故事,曹乃謙轉移戰場,寫母親,也寫自己的半生。

曹乃謙情感蓬勃,經常寫得淚流滿麵。寫《佛的孤獨》時,他寫到記憶中的慈法和尚上吊自殺,痛哭幾次,寫不下去。寫溫家窯的故事,想起二明那些曾經鮮活的苦命人,一次次淚濕稿紙。寫《換梅》,想起母親時更是常常心潮翻湧,號啕大哭,幾次病倒住院,醫生警告他,再這樣寫下去人會癱瘓。

到了《換梅》,原來不曾著墨的時代,也開始在筆下浮現。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是中國社會跌宕起伏的30年。“於靜水深流之中,不動聲色地狀寫時代樣貌。”中國文學研究者陳文芬評價。

無論外界作何評價,《換梅》是曹乃謙一定要寫給自己的一本書。“原想著,寫完母親寫父親,寫山西應縣下馬峪村曹家的故事。”曹乃謙說起自己曾經有過的寫作設想,“可惜,健康不允許。”

自從2017年寫完《清風三歎》,也就是《換梅》的最後一部分,他便幾近封筆。殘損的身體不允許他靜坐打字。親友的婚喪嫁娶都是妻子出麵,文學界的會議、活動更是一概婉拒。他已經遠離文學界許久,樂於領受“文學隱士”的封號。

曹乃謙初入文壇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文學界最熱鬧的時候。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小說……一個個流派此起彼伏,扯起大旗,拉起隊伍。但曹乃謙不屬於任何流派,他單打獨鬥,被漏進文壇的縫隙。“但我沒有這種勢單力薄之感,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文學史的事兒。”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他說現在連書都不看了。他一生鍾愛《紅樓夢》,每晚睡前會在手機上搜索《紅樓夢》的各種講評,看兩個多小時。他對小戲骨版的《紅樓夢》擊節讚賞,一群十歲左右小孩演的劇,被認為是對87版《紅樓夢》的“神還原”。

相比於作家、警察,“鄉巴佬”才是他刻在骨子裏的基因。很多年裏,他始終保留著很多鄉村生活的習慣。即使住在樓房,每當下大雨,他都會抬頭看屋頂,怕漏水,怕冰雹砸壞莊稼。睡前鋪床時,總是輕手輕腳,仿佛床頭燈還是幾十年前的蠟燭,怕被子掮起的風,會把燈吹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