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茲指出,川普應該重建美國對抗中國所需要的非軍事力量。 圖 : 觀察者網
他指出,要勇敢麵對與目前的中國之競爭,唯一的方法是傾聽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國當年在冷戰中避免了與蘇聯的軍事衝突,而很靈活地運用非軍事的優勢,並在最後取得了勝利。
這些優勢包括:經濟實力、技術優勢、外交戰略、鐵幕內外的策略性宣傳、開發援助與人道支持、安全保障的合作、同盟關係,以及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盡管蘇聯是軍事上的超大強國,但在其他領域,尤其是經濟與科技方麵卻是相對脆弱。 更幸運的是,從1950年代起,蘇聯的意識形態在全世界逐漸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但是,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更為強大且多麵向的敵人。 中國擁有廣泛的貿易網絡、網絡攻擊能力、尖端科技、靈活而且大規模對全球南方國家傳播信息,以及“一帶一路”與“數字絲路”等的倡議,成為比當年蘇聯更強勁的挑戰者。
為了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美國必須持續強化軍事的嚇阻能力。 但若要徹底勝出,光靠軍事是不夠的,非軍事手段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過去這些負責非軍事手段的政府機構是需要進行諸多的改革,並對各種課題加以整理,現在因為川普政府將這些機構加以解體,這反而為現在提供了一個重建的機會。 美國應該善用民間部門的優勢,建立一個有效率、精簡而且具負責任的新製度。
目前中國在軍事與科技上穩定擴張,其軍工產能已經超越美國。 其龐大而發達的經濟掌握了難以替代的供應鏈,例如稀土之煉製,而具有能力來要脅美國。 中國已成為超過120個國家(包含南美洲的所有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它通過一帶一路向約150個國家提供援助與建設計劃,並在超過60個國家管理和運營超過100座的港口。
因此,重建美國非軍事影響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改革現有的政府機構並將之加以重構。 目前國務卿盧比奧(Rubio)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
蓋茨根據其自身經驗提出了如下幾項建議:
(1)在開發援助計劃方麵,應整並為“千禧挑戰公司(MCC,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與“開發金融公司(DFC,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2)戰略性的國際傳播應由國務院主導。 雖然編輯的獨立性與誠實報道是很重要,但這些媒體是政府的工具,必須遵循政策指導與國家安全上的優先事項。
(3)近年來對中國的出口管製措施是正確的。 為了阻止中國的軍事擴張與技術進步,製裁與關稅等其他經濟手段也當然是合理的。 不過,對潛在的同盟國施加經濟壓力的作法應該要重新思考。 與這些國家合作,比起單方麵的施壓,更有助於推動中國經濟政策的變更。
(4)美國在全球南方與中國競爭的過程中,外交和大使館的存在至關重要。 關閉大使館是一種錯誤,一定要任命正式的大使。
(5)應給予充足的預算。
(6)幹涉他國的內政通常會產生反效果,在冷戰時期,堅定支持自由、人權與個人尊嚴,提升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國際聲譽。 同樣的,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意識形態依然是重要的關鍵。 “美國優先”主義,不應該意味著放棄美國的核心價值。
川普政府動搖了許多過時的製度,這反而是一個強化美國非軍事手段的絕佳機會。 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反而會把戰場拱手讓給已漸漸要掌握主導權的中國。
最重要的是,由總統與國務卿跟國會合作,共同製定一套完整的國家整體戰略,也就是如何在與中國的競爭當中,運用非軍事影響力的綜合戰略。 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可以再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