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倫消失了幾天竟然是因為生病住院了?
楊少華老爺子頭七已經過去,看來楊議似乎完全走出了喪父的傷痛,反倒是老三楊倫生病倒下了。
視頻中,楊倫躺在病床上麵容憔悴,這不禁讓網友嘀咕,難道這是因為父親去世悲傷過度導致的?
隨後,楊議去醫院看望哥哥,臉上不見什麽擔憂的樣子,反倒是一副輕鬆的模樣,邊吃邊聊,真讓人意外。
這一家人到底是什麽情況?在鏡頭前的表現,難道是在演戲嗎?
楊倫躺病床,楊議吃吃吃
楊少華的三兒子楊倫,在父親的葬禮上還得坐著輪椅,接著因為傷心以及外界的壓力,徹底崩潰了。
他被拍到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胡子長得亂七八糟,眼睛腫得像個核桃,鼻子裏插著氧氣管,手上還有留著的針頭。
正是他,在老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常常拉著父親直播,喂他吃烤鴨、燉排骨,甚至在老人臨終前,那根引發巨大爭議的油炸澱粉腸也不例外。

父親去世後,他被貼上了“吸血鬼”“不孝子”的標簽,之前那些視頻成了鐵證實錘,他越刪,觀眾們越覺得他心裏有鬼。
他的崩潰,被不少人解讀成是失去了“搖錢樹”的心痛。
小兒子楊議的狀態看起來就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在父親的追悼儀式上,他被人拍到在休息室裏一臉淡定地盤著核桃。

父親剛下葬四天,他就開始直播了,神色紅潤,情緒也很穩,對著鏡頭侃侃而談。
就連去醫院看病重的哥哥楊倫時,他在病房裏也能一口接一口地吃著探病帶來的蘋果。
這種非常理智,或者說“冷靜”的表現,也激起了公眾的憤怒。
人們質問:這哪有一點剛失去父親的樣子?

可就是這個“冷靜”的楊議,在直播裏拚命為哥哥辯護,強調楊倫才是照顧父親時間最長、付出最多的“功臣”。
這下網友搞不明白了,他們家裏到底哪個畫麵是真的?

倆兒子反應不一樣
這場風波從頭到尾都繞不開一個玩意兒,那就是鏡頭,而鏡頭最早拍到的,就是“罪證”。
楊倫給老爸喂高油高脂的吃食,這本來是啥家庭日常的小片段,想的就是秀出父愛子孝的畫麵嘛。

不過在老爺子去世的這個大背景下,這些畫麵被重新剪輯、放大、再審視,最後變成了“為了流量不顧老父健康”的鐵證啊。
那本該私密的家庭空間,被鏡頭毫無情麵地扯到了大家的審判席上。

當審判一開場,鏡頭就變成了當事人自我救贖或者自我毀滅的幫手。
楊議選擇通過直播鏡頭為家庭辯護,努力重新掌握發言權,把一個“沒盡孝道的兒子”的故事,反轉成一個“被冤屈的功臣”的故事。

這可是個積極的危機公關手段,算是一種求生的本能。
不過,楊倫選了另一條路,那就是躲避。
他把那些曾經給他帶來流量的視頻藏起來、刪掉了,可在鏡頭的鏡頭下,沉默和閃避往往讓人覺得心虛。

這一動作,反倒讓他“上了層樓”。
鏡頭可真不留情,它不僅是記錄,還在塑造。它把楊議吃蘋果的那一刻,放大成了一種“不近人情”的表演。

把楊倫那憔悴的病容,矮化成了“丟了搖錢樹”的演技。
楊家的朋友“條子”,在楊老先生剛去世沒多久就開始直播帶貨,結果被鏡頭拍下來了,這也算是這場“後葬禮時代”行為失當的又一個鐵證了。
鏡頭下,誰也不是無辜的,真相也沒啥,隻有被看見和被解讀的“事實”。

兒子們真的孝順嗎?
這場爭論的核心,其實是一個非常現代的難題:當親情與商業利益糾纏在一起,我們該如何計算它的價值?
楊倫陪著老爸過晚年,端屎端尿,日夜守候,這就是他的“付出”。他用這些瑣碎的日常換來了人氣,開始做直播帶貨,這就是他的“收入”。

在外人眼裏,這筆賬看的明明白白:他借著父親賺錢,簡直像個“吸血鬼”。
可家庭內部的賬本,事情要複雜得多。
那份長年累月的陪伴,那些瑣碎的日常照料,值多少錢?

這份“情感成本”,在流量經濟的“商業收入”麵前,瞬間就顯得輕飄飄,甚至連提都不用提。
大家隻看到他舉著油炸澱粉腸遞給父親,卻完全忽略了背後那些可能有無數瞬間,比如端熱湯、削蘋果的細節。
孝心一旦牽扯到流量和金錢,就變成了誰也弄不明白的糊塗賬。
楊議在直播間收打賞時,也進了這個圈套。
在老百姓的傳統觀念裏,喪期是比較嚴肅的,是對感情的真摯表達,這時候一切跟金錢沾邊的事情都顯得格外不妥。
他可能覺得這是粉絲支持的一種表現,可是在旁觀者看來,這就是在“榨取人血饅頭”。

在這本大家共同寫的賬本裏,情感的投入被大大輕視,而經濟的回報卻被誇大到了極點。
最終楊倫的痛苦被簡化成了金錢上的損失,而楊議的理智卻被曲解成了無情冷酷。
身體不會說謊
楊少華先生那副蒼老、瘦削的身體,承載了近百年的風雨風霜。他的最終離去,在兒子楊議眼中,是一種痛苦的結束,也是肉體上的“解脫”。
這副身體,正是整個事件的起因所在。

楊倫那副崩潰的身體,幾乎就像是在用自毀的方式,回應著外界的衝擊和內心的悲痛。
心髒病複發,臉色憔悴,雙眼浮腫,這些身體上的劇烈反應,簡直是任何語言都無法替代的明證。
你可以懷疑他的動機,可真要說這副身軀正在經曆的巨大痛苦,那是沒法否認的。
楊議那身子可真是健壯,甚至可以說是充滿了活力,臉色紅潤,飲食也挺好,竟然能在這樣巨大的家庭變故中保持頭腦清晰。

這身“正常”的身體,偏偏在一個需要“不正常”地表達悲傷的場合,成了最不尋常的存在。
它成了他“無情”的根源。
一副朝著盡頭邁進的身體,一副被重壓壓垮的身體,還有一副拚命保持正常的身體,
它們默默地訴說著各自的境遇。

結語
說白了,楊家人怎麽表現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兒子是不是孝順,老頭兒是不是真心難受,那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兒。
而且我們不能被網絡鏡頭給騙了,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