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大連工業大學一位女生和一位外國籍男士發生關係後,親密照片被該外國人放到了社交媒體,近日,該校選擇將女生開除,並把女生的名字公之於眾。
多家媒體在轉發該通報的過程中,都沒有隱去該女生姓名。目力所及,隻有澎湃新聞做到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那些新聞編輯,在無意識中加入了流量狂歡的隊伍,失去了基本的操守。這事發生在2025年,真是萬分遺憾的事。
試想,如果女生是和一位中國男生發生關係,照片被如此公開,相信現在男生已經被公安部門拘留,也會被萬眾唾棄——相信這一點法律意識,警察叔叔還是具備的。
然而,因為涉事男子是外國人,結果就大為不同。在互聯網上,這件事被很多人解讀為“外國人認為中國女孩很容易到手”,很多中國男性網友表示憤慨。不過,他們憤慨的對象,不是這位外國人,而是受害者。
隨便打開各家媒體對本條新聞的報道,無論是視頻類報道,還是文字類報道,甚至有些自媒體寫手,跟帖區出現大量類似言論:他們紛紛表示支持學校的處分,認為該女生“倒貼”外國男性,崇洋媚外,咎由自取,等等,甚至認為不僅有辱國格,還“丟人丟到國外去了”。
如此看來,大連工業大學的通報似乎就可以理解了——他們援引的是《大連工業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的第三章第九十九條,“與外國外人不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視情節給予記過及以上處分。”
看來,校方則認為這位受害的女生是“有損國格、校譽”的。這和一部分網民的意見是一致的,女生和外國人發生了關係,這些男生表示很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吃虧了,或者是尊嚴受到了冒犯。
這裏似乎存在一個“等式”:一個外國人和一個中國女人發生關係,並且在網上侮辱了她,就等於“侮辱中國人”。但是,他們並沒有責怪外國人,而是對女生進行網暴,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論”——都怪你不爭氣。
在潛意識中,這些男性網民認為女性是“屬於自己的”,她們的“不貞”就是對自己的冒犯。而當她們的“不貞”的對象還是外國人時,所謂“國恨家仇”就湧上心頭。
過去幾年,在中國互聯網上有大量類似的內容,虛假編造“中國女性”和黑人男性發生關係,很多視頻都是移花接木,或者一張圖片配上有煽動性的文字。不過,這些傳言都缺乏“真實信息”,比如相關時間、地點等。
還有一部分謠言指向高校,比如所謂的“女大學生陪外國留學生”的傳聞。中國的留學生製度還有欠缺,對外國留學生資質也有放寬的嫌疑,有時候還存在一些“照顧”(比如留學生公寓條件通常比中國學生宿舍要好)。
但無論如何,認為中國女學生很輕易地和外國男留學生發生關係,肯定是這個時代典型的“叫魂”,一種混雜著民族意識的網絡傳說而已。
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網絡輿論現象,它往往和其他社會熱點,比如高彩禮(中國男性結婚困難)、高學費(外國留學生有補貼)等混合在一起。在散布排外情緒的同時,也指向了對女性的“規訓”。那些傳說,其實都反映出一部分男性在社會中的失落。
在這一次事件中,這些男性感受到的是“雙重暴擊”:女生和外國人發生關係不僅是“事實”,還被外國人以一種挑釁的方式公開出來。一時間,就連很多有現代法治意識,平常也很重視保護個人隱私的新聞編輯,也被衝昏了頭腦。
這就是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女生的“社會氛圍”。這不僅是一種道德審判,也是道德侮辱。他們不但認為女生是“不名譽”的,也認為她損害了學校甚至“國家”的臉麵。
我們可以想想,如果大連工業大學發布的聲明,不是開除女生,而是一條這樣的內容:我們注意到最近網上有關於我校女生的傳聞,呼籲網民遵守法律,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與權益——這樣的大學,會不會更讓人尊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