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小步快跑。
7月3日,國外一家名為Semianalysis的半導體研究機構發布了一份報告,該機構的數據顯示,DeepSeek的用戶使用率已從年初7.5%的峰值明顯回落,官網流量同期下滑至3%。
除了官網,DeepSeek的客戶端流量也下滑了,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5月,DeepSeek移動端月活躍用戶規模為1.69億,相較於3月的1.94億規模,跌落2500萬,但它仍是用戶量最多的AI工具平台,比字節跳動豆包、騰訊元寶的用戶量都多。
盡管流量下滑,但這也並未撼動DeepSeek和其創始人梁文鋒的定力。
梁文鋒誌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被外界認為是一位擁有純粹技術理想的人才。在2024年7月的一次專訪中,他提到,“當前階段是技術創新期,而不是應用爆發期。從長遠來看,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生態係統,讓行業直接使用我們的技術和成果。”
目前,2025年已逾半載,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誌峰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稱,“2025年也許就是從技術加速期到應用加速期的轉換點,應用全麵落地的雷聲已經隱隱可聞。”

來源:視覺中國
DeepSeek是中國版的“OpenAI”,既擁有最強的底層模型,又是擁有C端用戶數量最多的AI產品,但現在,在大模型方麵,它麵臨著阿裏巴巴、騰訊等科技公司的追趕,流量遭遇挑戰,在AI應用方麵還沒有更深的公開布局。
目前,OpenAI在應用層麵先行一步,它已經將技術和產品應用實現了組織層麵的拆分。今年5月,OpenAI的創始人、CEO山姆·阿爾特曼任命菲吉·西莫為“應用CEO”,後者將負責領導公司的產品、業務和其他職能,向阿爾特曼匯報,而阿爾特曼將更專注於研究、計算和安全係統,他在社交平台上說:“在我們接近超級智能時,這些尤其重要。”
不過,今年4月的一則招聘,讓DeepSeek在智能產品人事方麵的準備露出了一絲端倪。
今年4月22日,DeepSeek官網發布了一則“產品&設計”的招聘信息,該崗位標注“急”的紅色字樣。根據官網,該崗位尋找能貫穿AI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複合型人才,候選人需要具備技術理解力、用戶洞察力和係統化思維,共同打造以LLM(大語言模型)技術為核心的下一代智能體產品體驗。
什麽是下一代智能體產品?目前業內普遍將AI技術的落地應用稱為Agent,即智能體,它擁有調用工具,與外部環境交互,分解任務並完成任務等能力。
OpenAI首席產品官凱文·威爾在一次采訪中說,OpenAI的產品路徑並非由一份清晰的產品需求文檔(PRD)主導,它是一種在不可預測性中構建未來的全新模式,這是研究、產品與工程團隊之間的一種緊密循環,而這種模式的核心,是迭代部署(Iterative Deployment)的哲學。
和老同行OpenAI一樣,對於梁文鋒和DeepSeek來說,始終保持迭代也是其通向AGI目標的必由路徑。
DeepSeek小步快跑
《中國企業家》觀察到,近期,DeepSeek對其產品使用進行了更新。
6月,除了手機驗證碼登錄之外,DeepSeek新增了“微信掃碼”登錄,用戶掃碼之後,它會獲得微信昵稱、頭像等信息,但仍需綁定手機號。
一位行業人士說,“微信授權登錄”屬於微信開放平台的一個對外開放的能力,主要是降低注冊門檻,方便快速登錄,並不意味著雙方存在官方合作。
其另一次重大升級是在5月28日,DeepSeek-R1升級為“0528”版本,伴隨著模型能力提升,其網頁端與APP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新增了支持“拍照識文字”“圖片識文字”與上傳文件功能;用戶的對話曆史列表不再是“具體問題”展現,而是總結為“某個任務”。
由於DeepSeek這幾個月不斷優化,它變得更流暢了,《中國企業家》記者統計了DeepSeek的服務狀態,最近90天內,其API服務和網頁對話服務的在線率超過99%,除5月28日、7月1日、7月2日等時間約5至40分鍾不等的中斷時長之外,它完全解決了2月爆火以來的卡頓問題。
一位行業專家告訴《中國企業家》:“DeepSeek一直在優化其終端產品的體驗,比如解決卡頓的問題,有可能是DeepSeek雲資源優化得好,或者加強了資源投入。”
但相較於友商的大步快跑,DeepSeek的產品更迭像是小步快跑。

來源:AI生成
以蘋果應用商店為例,最近5個月內,DeepSeek的更新頻次為25次,目前版本為1.26;豆包為20次,目前版本為9.3版本;騰訊元寶為25次,目前版本為2.29;Kimi的更新頻次為25次,目前版本為2.22。
DeepSeek上線時間為今年的2月,豆包推出內測是2023年8月,騰訊元寶是2024年5月,Kimi則是在2023年10月,考慮到上述幾個產品的上線時間差異,DeepSeek的產品更迭速度並不慢。
此外,《中國企業家》還比較了DeepSeek、豆包、騰訊元寶、Kimi等產品在蘋果商店的安裝包大小,分別是42.4MB、240.1MB、165MB、84.1MB,安裝包大小意味著功能負載的多寡,一般而言,產品功能越多,其安裝包越大。
目前,豆包、Kimi分別升級了Agent功能。6月11日,豆包內測上線了“DeepResearch深度研究”功能;6月21日,媒體披露,月之暗麵Kimi發布首個Agent產品Kimi-Researcher(深度研究),並開始小範圍灰度測試。
除了在產品層麵漸進式更新,DeepSeek早在4月份就擴充團隊,為智能產品做人事準備。
除了招聘產品與設計崗位,DeepSeek的招聘還包括“全棧開發工程師”,該崗位要求“設計開發高吞吐的彈性可伸縮的深度學習大模型應用;持續迭代公司分布式高性能智算平台界麵,優化產品用戶體驗”。
目前,DeepSeek團隊約130人,大多是2002年、2003年後出生的國內高校畢業生,2000年以前出生的在團隊內都算是“老人”,他們的特點是年輕、有激情、熱愛技術。
初創公司發力C端
對於大模型初創公司,為什麽必須要做出一個超級C端應用產品?
第一,為了融資。一位頭部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市場上不斷地吹風,它們再不交商業化答卷,沒有下一輪了,這是事實。再加上它們已經進入到growth stage了,沒錢了,本來就沒有人投了,光說模型故事已經講不下去了。”
據天眼查,“AI六小虎”中的階躍星辰、MiniMax、月之暗麵的融資已經到了B輪,這是公司由初創期轉向成長期的標誌,這時候,決定了它能否成長為一個“巨頭”。在移動互聯網時期,這個階段的初創公司會得到來自大洋彼岸的資本補充,但現在,這筆彈藥消失了。
市場不等人,AI明星公司正在另尋出路,其中一條路徑是登陸一級市場,尋求IPO。目前,智譜AI已經遞表,衝擊上市,MiniMax也計劃衝擊港股。

來源:AI生成
第二,是為了模型能力成長。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魏凱告訴《中國企業家》,明星模型公司有超級APP,擁有海量數據並不一定能讓模型能力變得更好。“超級APP隻會沉澱很淺層的數據,大量用戶數據不會在APP上,因此,聊天機器人類型的超級APP,如果不附加其他深度應用功能,就很難構造自己的數據飛輪。”
但Agent出現了,用戶為了解決問題,必須給Agent輸入更多“意圖”(Context)以及專有信息,用戶用得越多,Agent越了解用戶,這可能讓APP建立用戶壁壘。
近期,大模型初創公司密集推出Agent產品:2024年12月,階躍星辰“冒泡鴨”停止大範圍投入,AI助手產品“躍問”更名為“階躍AI”,轉向智能體;MiniMax將海螺AI官網和APP更名為MiniMax,Slogan也變更為“MiniMax-你的AI智能助手”。
和這些國內大模型同行相比,DeepSeek目前在商業化方麵有兜底保障。很多業內人士的共識是,DeepSeek不是一家單純的創業公司,它背靠的幻方量化可以持續向其輸血。
梁文鋒曾在接受《暗湧》采訪時稱,DeepSeek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生態。但參照穀歌的安卓生態以及蘋果的iOS生態,這些大公司持續投入數十年,才能建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和應用生態。
在《安卓傳奇》這本書中,一則推薦序言這樣寫道:“Android的誕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是正確的時機、正確的團隊、正確的決定和大手筆的投資相乘帶來的結果,比如為了解決手機專利的問題,它於2012年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手機巨頭Motorola(摩托羅拉)。”
開源並不具備商業化,構築在安卓之上的是穀歌的搜索係統,可以在每一次搜索中獲益,而移動搜索的規模,還數倍於PC搜索。
現在,DeepSeek的AI生態之路才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