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BBC:人工智慧會威脅水資源嗎?

BBC:人工智慧會威脅水資源嗎?

文章來源: BBC中文 於 2025-07-14 01:52:5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BBC:人工智慧會威脅水資源嗎?

許多資料中心,例如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穀歌設施,都會透過冷卻水塔來將水蒸發。

人工智慧(AI)的使用正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增長。

但這是一項耗能的技術,不僅需要用水來冷卻,還需在產生龐大電力的過程中消耗大量水資源。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已有一半人口正麵臨某種程度的缺水問題,而氣候變化與日益增長的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的情況。

AI的快速擴張,是否會讓情況變得更加嚴峻?

人工智慧究竟用了多少水?

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表示,ChatGPT回答一個問題大約會用掉15分之1茶匙的水。

然而,一項由加州與德州的美國學者展開的研究指出,OpenAI的GPT-3模型每回應10到50次查詢,就會消耗約半公升的水——也就是每次回應大約用掉2到10茶匙的水。

實際用水量的估計取決於查詢類型、回應的長度、回應的處理位置以及計算中考慮的因素。

據這些美國學者的估算,每10至50次查詢會耗水500毫升,包含了用於發電的水資源,例如燃煤、天然氣或核能發電廠中推動渦輪機的蒸汽。

阿爾特曼的數字可能未將這部分納入。當 BBC向OpenAI作出查詢時,該公司並未提供詳細的計算方式。

盡管如此,人工智慧的用水量仍在累積。OpenAI表示,ChatGPT每天回應約10億次查詢——而它隻是眾多人工智慧機器人中的其中一個。

這項美國研究估計,到了2027年,人工智能產業每年的用水量將是整個丹麥用水量的4到6倍。

“我們使用的人工智慧越多,消耗的水就越多,”該研究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任少磊教授(Shaolei Ren)表示。

人工智慧如何使用水資源?



用於製作圖像和影片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被日益廣泛應用,預計將增加對電力和水的需求。

從電子郵件、串流影音,到生成式文章或“深度偽造”(Deepfake),這些線上活動都是由大型的電腦伺服器機架處理,這些設施稱為資料中心,有些甚至有幾個足球場之大。

當電力流經電腦時,設備就會變熱。

水在冷卻係統中扮演關鍵角色,通常用上的是幹淨的淡水。冷卻方式各有不同,但某些係統最多會將 80%的用水蒸發到大氣中。

人工智慧的任務所需的運算能力遠高於一般線上活動,例如網購或搜尋,尤其是像生成式影像或影片這類型的複雜任務。因此,它們需要更多電力。

雖然差異難以精確量化,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算,一次ChatGPT查詢所消耗的電力幾乎是Google搜尋查詢的10倍。

而使用越多電力,產生的熱量也越多——因此需要更多冷卻。

人工智慧用水量的增長速度有多快?



資料中心包含用於處理線上活動的機架電腦伺服器。

大型人工智慧科技公司並未單獨公布其人工智慧活動所使用的水量,但其總體用水量正在持續上升。

根據他們的環境報告,自2020年以來,穀歌、Meta和微軟(OpenAI的主要投資者與股東)等公司,其用水量都有顯著增加。Google的用水量幾乎翻倍。至於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則尚未公布相關數據。

隨著人工智慧的需求預計將會持續增長,國際能源署預測,到了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水量將幾乎翻倍,這包括用於發電與製造電腦晶片的水資源。

Google表示,其資料中心在2024年提取了370億公升的水資源,其中有290億公升被“消耗”——主要是指蒸發。

這樣的用水量算多嗎?這取決於比較的對象。

若依照聯合國建議的每日最低用水量50公升,這些水量足以供應160萬人使用一年;或者,根據Google的說法,足以灌溉美國西南部51座高爾夫球場一年。

為什麽要在幹旱地區建設資料中心?

近年來,在一些容易發生幹旱的地區,包括歐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等地,當地民眾對資料中心的反對聲浪登上了新聞頭條。

在西班牙,一個名為“你的雲端使我的河流幹涸”(Your Cloud is Drying Up My River)的環保團體成立,旨在抵製資料中心的擴建。

在受到嚴重幹旱影響的智利與烏拉圭,由於當地民眾抗議水資源分配問題,穀歌已暫停或改變了資料中心的計畫。



智利環保組織反對穀歌新建資料中心的計劃,擔心會耗水過多。

NTT Data執行長阿比吉特·杜貝(Abhijit Dubey)表示,該公司在全球營運超過150個資料中心,目前對於在炎熱幹燥地區建設資料中心的“興趣日益增加”。

他解釋,這些地區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土地供應充足、電力基礎設施完善、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以及友善的法規等因素。

專家也指出,濕度過高會加速腐蝕設備,並增加建築物冷卻所需的能源,這使得幹燥地區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更具優勢。

穀歌、微軟 和Meta都在其環境報告中表示,他們的資料中心確實使用來自幹旱地區的水資源。

根據這些公司最新的環境報告:穀歌表示,其取水量中有14%來自“高風險”缺水地區”,另有14%來自“中度風險”地區。微軟表示,其46%的取水來自“水資源緊張”的地區。Meta則表示,其26%的用水來自“高”或“極高”水平的水資源壓力地區。亞馬遜雲端服務尚未提供相關數據。



2024年西班牙發生嚴重幹旱,導致巴塞隆納附近的水庫幾乎幹涸,加劇了人們對用水的擔憂。

還有其他冷卻選項嗎?

任少磊教授表示,幹式或空氣冷卻係統可以作為替代方案,但通常比水冷係統耗電更多。

微軟、Meta和亞馬遜都表示,他們正在開發“封閉循環”係統,在這種係統中,水或其他冷卻液體會在係統內循環使用,無需蒸發或更換。

NTT Data的執行長杜貝認為,未來在幹旱地區,這類係統很可能會被廣泛采用,但他也指出,目前整個產業在導入這些技術方麵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

在德國、芬蘭和丹麥等國已有計畫或正在實施將資料中心產生的廢熱回收,用於當地的住所。

專家指出,企業通常偏好使用幹淨、新鮮的水,例如飲用水,因為這樣可以降低細菌滋生、管道堵塞與設備腐蝕的風險。

然而,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增加對非飲用水來源的使用,例如海水或工業廢水。

這些好處是否值得付出環境代價?

人工智慧已經被應用於減輕地球的壓力,例如協助偵測強效溫室氣體甲烷的泄漏,或是以更節能的方式重新規劃交通路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創新辦公室全球主任湯瑪斯·達文(Thomas Davin)表示,人工智慧有可能成為全球兒童在教育、健康,甚至氣候變化領域的“改變遊戲規則者”。



一些數據中心建在幹旱地區,但公司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有效利用水資源並幫助補回水資源。

但他表示,他希望看到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朝著“效率與透明度”邁進,而不是單純地“爭相推出最強大、最先進的模型”。

他也希望企業能將其模型開源,也就是讓所有人都能使用並加以改良。

達文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訓練模型所需的大量電力與水資源——訓練過程需要喂入大量資料,讓模型進行處理並據此生成回應。

然而,獨立研究員洛雷娜·豪梅-帕拉西(Lorena Jaume-Palasí)則持不同看法。她曾為多個歐洲政府、歐盟與聯合國機構提供建議,並創辦了“倫理科技協會”(Ethical Tech Society)網絡。她表示,人工智慧的大規模增長“根本無法”在環境上實現永續。

她說:“我們可以讓它更有效率,但效率提升的結果就是會產生更多使用量。”

“從長遠來看,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撐這場打造更大、更快人工智慧係統的競賽。”

科技公司怎麽說?

穀歌、微軟、亞馬遜雲端服務和Meta都表示,他們會根據當地條件謹慎選擇冷卻技術。

這些公司都已設定目標,在2030年前達成“水資源正向效益”(water positive)。這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整體營運中,平均回補的水量要多於取用的水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資助並支持保護或補充該地區水資源的項目,例如恢複森林或濕地、修複泄漏點、改善灌溉係統等。

亞馬遜雲端服務表示,他們已達成目標的41%,微軟則表示“進展順利”,而穀歌和 Meta公布的數據顯示,他們的回補水資源的數量已有顯著增加。

不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達文指出,整體而言,距離實現這些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OpenAI則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提升水與能源的效率,並補充說:“認真思考如何最佳地利用計算能力仍然至關重要。”

然而,任教授指出,業界仍需有更一致、標準化的用水報告:“如果我們無法測量,那我們就無法管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這是美國現在最火熱的話題,沒有之一
倫敦飛機墜毀爆炸4死!機師笑著揮手 下秒成火球
格陵蘭居民懵了:一覺醒來冰山漂到家門口
26歲河北小夥考上加拿大公務員:領導非常客氣
當一個女生被安上“有損國格”的罪名




24小時討論排行

快訊:川普威脅將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
特朗普:愛潑斯坦案"沒完沒了",馬斯克:趕緊公布吧
黃奇帆真敢說:中國18家上市車企利潤不如一家豐田
牆內媒體:不能因烏克蘭渣男陷入激烈內訌
白宮“重大宣布”終於曝光:特朗普政策“務實”一麵
DeepSeek流量下滑,這半年梁文鋒都幹了啥?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6億輛
“未來幾天,美國武器或將大量湧入烏克蘭”
川普承諾驅逐“最壞中的最壞”?數據揭“71%無罪”
如果是本國選手睡了外國女孩呢?有損國格?揚我國威?
我必須C位 永不下台!川普參與世俱杯決賽尷尬一幕
大連工大,你應該保護受害女生,而不是開除
詐騙1000萬!中國留學生"挑老人下手",全美50多人受害
東莞力挺夜經濟:酒吧娛樂場所營業性演出應批盡批
將華裔妻子分屍 邪惡丈夫在獄中離奇死亡 案情回顧
中國學者:寄望“二次西安事變”統一台灣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BBC:人工智慧會威脅水資源嗎?

BBC中文 2025-07-14 01:52:59



BBC:人工智慧會威脅水資源嗎?

許多資料中心,例如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穀歌設施,都會透過冷卻水塔來將水蒸發。

人工智慧(AI)的使用正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增長。

但這是一項耗能的技術,不僅需要用水來冷卻,還需在產生龐大電力的過程中消耗大量水資源。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已有一半人口正麵臨某種程度的缺水問題,而氣候變化與日益增長的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的情況。

AI的快速擴張,是否會讓情況變得更加嚴峻?

人工智慧究竟用了多少水?

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表示,ChatGPT回答一個問題大約會用掉15分之1茶匙的水。

然而,一項由加州與德州的美國學者展開的研究指出,OpenAI的GPT-3模型每回應10到50次查詢,就會消耗約半公升的水——也就是每次回應大約用掉2到10茶匙的水。

實際用水量的估計取決於查詢類型、回應的長度、回應的處理位置以及計算中考慮的因素。

據這些美國學者的估算,每10至50次查詢會耗水500毫升,包含了用於發電的水資源,例如燃煤、天然氣或核能發電廠中推動渦輪機的蒸汽。

阿爾特曼的數字可能未將這部分納入。當 BBC向OpenAI作出查詢時,該公司並未提供詳細的計算方式。

盡管如此,人工智慧的用水量仍在累積。OpenAI表示,ChatGPT每天回應約10億次查詢——而它隻是眾多人工智慧機器人中的其中一個。

這項美國研究估計,到了2027年,人工智能產業每年的用水量將是整個丹麥用水量的4到6倍。

“我們使用的人工智慧越多,消耗的水就越多,”該研究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任少磊教授(Shaolei Ren)表示。

人工智慧如何使用水資源?



用於製作圖像和影片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被日益廣泛應用,預計將增加對電力和水的需求。

從電子郵件、串流影音,到生成式文章或“深度偽造”(Deepfake),這些線上活動都是由大型的電腦伺服器機架處理,這些設施稱為資料中心,有些甚至有幾個足球場之大。

當電力流經電腦時,設備就會變熱。

水在冷卻係統中扮演關鍵角色,通常用上的是幹淨的淡水。冷卻方式各有不同,但某些係統最多會將 80%的用水蒸發到大氣中。

人工智慧的任務所需的運算能力遠高於一般線上活動,例如網購或搜尋,尤其是像生成式影像或影片這類型的複雜任務。因此,它們需要更多電力。

雖然差異難以精確量化,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算,一次ChatGPT查詢所消耗的電力幾乎是Google搜尋查詢的10倍。

而使用越多電力,產生的熱量也越多——因此需要更多冷卻。

人工智慧用水量的增長速度有多快?



資料中心包含用於處理線上活動的機架電腦伺服器。

大型人工智慧科技公司並未單獨公布其人工智慧活動所使用的水量,但其總體用水量正在持續上升。

根據他們的環境報告,自2020年以來,穀歌、Meta和微軟(OpenAI的主要投資者與股東)等公司,其用水量都有顯著增加。Google的用水量幾乎翻倍。至於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則尚未公布相關數據。

隨著人工智慧的需求預計將會持續增長,國際能源署預測,到了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水量將幾乎翻倍,這包括用於發電與製造電腦晶片的水資源。

Google表示,其資料中心在2024年提取了370億公升的水資源,其中有290億公升被“消耗”——主要是指蒸發。

這樣的用水量算多嗎?這取決於比較的對象。

若依照聯合國建議的每日最低用水量50公升,這些水量足以供應160萬人使用一年;或者,根據Google的說法,足以灌溉美國西南部51座高爾夫球場一年。

為什麽要在幹旱地區建設資料中心?

近年來,在一些容易發生幹旱的地區,包括歐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等地,當地民眾對資料中心的反對聲浪登上了新聞頭條。

在西班牙,一個名為“你的雲端使我的河流幹涸”(Your Cloud is Drying Up My River)的環保團體成立,旨在抵製資料中心的擴建。

在受到嚴重幹旱影響的智利與烏拉圭,由於當地民眾抗議水資源分配問題,穀歌已暫停或改變了資料中心的計畫。



智利環保組織反對穀歌新建資料中心的計劃,擔心會耗水過多。

NTT Data執行長阿比吉特·杜貝(Abhijit Dubey)表示,該公司在全球營運超過150個資料中心,目前對於在炎熱幹燥地區建設資料中心的“興趣日益增加”。

他解釋,這些地區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土地供應充足、電力基礎設施完善、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以及友善的法規等因素。

專家也指出,濕度過高會加速腐蝕設備,並增加建築物冷卻所需的能源,這使得幹燥地區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更具優勢。

穀歌、微軟 和Meta都在其環境報告中表示,他們的資料中心確實使用來自幹旱地區的水資源。

根據這些公司最新的環境報告:穀歌表示,其取水量中有14%來自“高風險”缺水地區”,另有14%來自“中度風險”地區。微軟表示,其46%的取水來自“水資源緊張”的地區。Meta則表示,其26%的用水來自“高”或“極高”水平的水資源壓力地區。亞馬遜雲端服務尚未提供相關數據。



2024年西班牙發生嚴重幹旱,導致巴塞隆納附近的水庫幾乎幹涸,加劇了人們對用水的擔憂。

還有其他冷卻選項嗎?

任少磊教授表示,幹式或空氣冷卻係統可以作為替代方案,但通常比水冷係統耗電更多。

微軟、Meta和亞馬遜都表示,他們正在開發“封閉循環”係統,在這種係統中,水或其他冷卻液體會在係統內循環使用,無需蒸發或更換。

NTT Data的執行長杜貝認為,未來在幹旱地區,這類係統很可能會被廣泛采用,但他也指出,目前整個產業在導入這些技術方麵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

在德國、芬蘭和丹麥等國已有計畫或正在實施將資料中心產生的廢熱回收,用於當地的住所。

專家指出,企業通常偏好使用幹淨、新鮮的水,例如飲用水,因為這樣可以降低細菌滋生、管道堵塞與設備腐蝕的風險。

然而,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增加對非飲用水來源的使用,例如海水或工業廢水。

這些好處是否值得付出環境代價?

人工智慧已經被應用於減輕地球的壓力,例如協助偵測強效溫室氣體甲烷的泄漏,或是以更節能的方式重新規劃交通路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創新辦公室全球主任湯瑪斯·達文(Thomas Davin)表示,人工智慧有可能成為全球兒童在教育、健康,甚至氣候變化領域的“改變遊戲規則者”。



一些數據中心建在幹旱地區,但公司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有效利用水資源並幫助補回水資源。

但他表示,他希望看到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朝著“效率與透明度”邁進,而不是單純地“爭相推出最強大、最先進的模型”。

他也希望企業能將其模型開源,也就是讓所有人都能使用並加以改良。

達文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訓練模型所需的大量電力與水資源——訓練過程需要喂入大量資料,讓模型進行處理並據此生成回應。

然而,獨立研究員洛雷娜·豪梅-帕拉西(Lorena Jaume-Palasí)則持不同看法。她曾為多個歐洲政府、歐盟與聯合國機構提供建議,並創辦了“倫理科技協會”(Ethical Tech Society)網絡。她表示,人工智慧的大規模增長“根本無法”在環境上實現永續。

她說:“我們可以讓它更有效率,但效率提升的結果就是會產生更多使用量。”

“從長遠來看,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撐這場打造更大、更快人工智慧係統的競賽。”

科技公司怎麽說?

穀歌、微軟、亞馬遜雲端服務和Meta都表示,他們會根據當地條件謹慎選擇冷卻技術。

這些公司都已設定目標,在2030年前達成“水資源正向效益”(water positive)。這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整體營運中,平均回補的水量要多於取用的水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資助並支持保護或補充該地區水資源的項目,例如恢複森林或濕地、修複泄漏點、改善灌溉係統等。

亞馬遜雲端服務表示,他們已達成目標的41%,微軟則表示“進展順利”,而穀歌和 Meta公布的數據顯示,他們的回補水資源的數量已有顯著增加。

不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達文指出,整體而言,距離實現這些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OpenAI則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提升水與能源的效率,並補充說:“認真思考如何最佳地利用計算能力仍然至關重要。”

然而,任教授指出,業界仍需有更一致、標準化的用水報告:“如果我們無法測量,那我們就無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