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Robotaxi駛向未來 “大美麗”撞擊現實 特斯拉生死突圍

Robotaxi駛向未來 “大美麗”撞擊現實 特斯拉生死突圍

文章來源: 騰訊 於 2025-07-11 08:28: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美國時間6月22日,美國德州奧斯汀,一輛銀色的Robotaxi緩緩駛出特斯拉工廠大門,載著首批受邀試乘用戶駛向市中心。這是特斯拉首次正式對外展示其“自動駕駛終局夢想”——Robotaxi正式落地公測。乘客隻需在手機上輕點屏幕,無人車便從工廠直達門口。

一位現場試乘用戶在社交媒體寫道:“這輛車沒有方向盤,沒有踏板,但它知道去哪兒,比我開的還穩。”

發布會現場,馬斯克表示,我們正處於交通革命的邊緣。(“We are on the verge of a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然而,就在Robotaxi駛上公路之後的一周,被稱為“大美麗法案”(Big Beautiful Bill, OBBA)的產業政策重錘落下:美國國會以微弱優勢通過這項新法案,不僅廢除了電動車稅收抵免,還取消了碳排放積分交易,直接重挫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當晚,特斯拉股價盤後暴跌8%,市值一夜蒸發800億美元。

科技夢想與政策現實激烈碰撞,資本市場意識到:馬斯克和特斯拉,再一次站上了命運的岔路口。

在Robotaxi發布會結束後,接受美國財經電視CNBC采訪的Wedbush分析師Dan Ives評論道:“這是一個曆史性時刻,但估值必須回到現實。投資人希望看到的不僅是概念和原型,而是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投資人Ross Gerber也在X上發文寫道:“Robotaxi的發布令人興奮,但特斯拉的市值需要靠實打實的交付量和現金流支撐。否則,這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泡沫故事’。”

一位長期關注特斯拉及科技行業的對衝基金經理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特斯拉在美股市場中一直以來都是一支波動劇烈的標的,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很難把握好交易的時機。

“目前特斯拉確實麵臨新的困境,但這取決於投資者具體會如何看待它:如果認為這隻是短期的困難,依然堅定相信馬斯克的‘神奇’,那就應該堅定持有,但如果認為這是對特斯拉的一次整體的估值重構,那就需要采取更保守的策略。”這位投資者說。

政策雷霆落下 特斯拉業績遭遇正麵衝擊

“大美麗法案”的通過,幾乎是對特斯拉當前盈利模式的一記重擊。這項法案不僅是特朗普競選期間強調“美國製造、能源獨立”口號的重要兌現,也是共和黨在能源轉型議題上對清潔能源支持派別的直接反擊。

法案背後,石油、天然氣、傳統汽車製造巨頭的遊說力量持續發酵,而特斯拉作為電動車行業標杆,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博弈的“出頭鳥”。

回顧過去十年,特斯拉的崛起與政策紅利密不可分。從奧巴馬時代“清潔能源計劃”到拜登政府的大規模新能源補貼,特斯拉憑借每輛高達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以及通過出售碳積分獲取的額外利潤,成功在資本市場講出了“科技+綠色”的超級敘事。數據顯示,僅2020-2023年間,特斯拉通過碳積分交易累計收入超過90億美元,這部分利潤直接支撐了其快速擴張、現金流改善和產品研發。

然而,隨著“大美麗法案”的出台,這一被視為“免費午餐”的政策支持驟然終結。華爾街普遍預計,一旦美國取消稅收抵免和碳積分交易,特斯拉2025-2026年利潤將至少縮水12億美元,占淨利潤比重超過17%。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特斯拉的碳積分收入高達28億美元,占其淨利潤40%以上。

財報顯示,2025年Q2,特斯拉全球交付38.4萬輛,同比下降13.5%。不僅如此,受益於稅收補貼的美國家庭開始推遲換車計劃,二手電動車價格大幅回落,進一步衝擊新車銷量。

在大盤整體向好的情況下,特斯拉股價卻連跌三周,從年初高點回落35%。投資者信心動搖,分析師紛紛下調目標價。

William Blair分析師Jed Dorsheimer在法案通過後迅速將特斯拉評級從“跑贏大盤”下調至“與大盤表現一致”,並指出:“稅收抵免取消帶來的需求衝擊,加上超過20億美元碳積分收入的缺失,將對盈利造成極大打擊。”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特斯拉的估值接近76倍EBITDA(息稅利息折舊前收益),而同行普遍僅在20-25倍,存在明顯估值泡沫。

J.P. Morgan分析師Ryan Brinkman則預計,法案實施後特斯拉每年將損失約20億美元的息稅前利潤,相當於2024年EBIT的三分之一。Ross Gerber更是直言:“特斯拉股價存在50%的下行風險,品牌信任和銷量滑坡已形成完美風暴。”

與此同時,Wedbush分析師Dan Ives雖維持500美元目標價,但也警告:“如果馬斯克持續在政治舞台上製造分裂,公司估值將持續承壓。”

某種意義上,對於特斯拉來說,這已經不是一次簡單的財務業績挑戰,而是對特斯拉估值體係和增長邏輯的根本性質疑。

馬斯克帶領特斯拉曾多次突圍

這早已不是馬斯克第一次站上懸崖邊緣。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特斯拉資金鏈幾乎斷裂,Model S項目瀕臨夭折。馬斯克親自向戴姆勒、豐田尋求投資,甚至拿出個人全部資產進行增資,公司一度僅剩數周現金流,最終在政府新能源貸款支持和私人投資下幸存。

2018年,特斯拉又迎來“私有化420”風波。馬斯克當時在推特上突然宣布,考慮將特斯拉以每股420美元價格私有化,且“資金已到位”。

此舉引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介入調查,馬斯克麵臨證券欺詐指控,最終這一風波雙方達成和解並以特斯拉支付4000萬美元罰款,同時馬斯克被迫卸任特斯拉董事長職務告終。

這一事件導致特斯拉股價大幅波動,私有化傳言流出當天,特斯拉股價盤中一度暴漲至380美元以上,隨後迅速回落至260美元區間,市值損失數百億美元。

當時輿論對馬斯克的心理狀態、管理能力和言論邊界展開激烈爭論,特斯拉內部人心浮動,但最終憑借Model 3的量產突破,馬斯克與特斯拉又重新贏回資本市場的青睞。

2022年,馬斯克斥資440億美元強行收購Twitter,導致其個人財富和特斯拉股價同步縮水。那一年,特斯拉市值蒸發超過三分之一,投資者對馬斯克“分心”管理的質疑聲此起彼伏。然而,通過降價促銷、提效裁員、海外擴張等舉措,特斯拉再次逆勢恢複盈利能力,股價在2023年迎來反彈。

回看曆史,馬斯克帶領特斯拉的幾次“突圍”,路徑顯示出高度一致性:

首先,講出一個超越現實的未來故事——Model S、Model 3、FSD、SpaceX、Neuralink,無一例外。之後,不惜血本投入核心技術研發——自研電池、自動駕駛、超充網絡。最後,通過拉升股價和融資,擴充現金流,為下一階段鋪路。

馬斯克似乎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總能將每一次“危機”轉化為“轉折點”: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特斯拉幾乎破產;2018年“私有化420”風波,馬斯克深陷監管泥潭;2022年收購Twitter,個人財富大幅縮水,特斯拉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每一次危機,馬斯克都能用“技術信仰”與“資本敘事”力挽狂瀾。

當下新困局——銷量滑坡、產品老化、估值下探

這一次,馬斯克與特斯拉又遇到了新的困局。

全球新能源競爭格局已然重塑。2024年,比亞迪全球銷量突破330萬輛,連續兩年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

比亞迪不僅在中國市場穩居第一,還加速進軍歐洲、東南亞,推出涵蓋低端至高端的多元化產品線,技術更新速度更是以每年一代的速度推進。

來自歐洲的大眾汽車集團則在2024年實現純電動車銷量170萬輛,ID係列產品不斷更新,憑借價格優勢和品牌積澱,在歐洲市場對特斯拉構成有力威脅。

與此同時,福特的F-150 Lightning、通用的Lyriq等車型在北美市場快速崛起。

相較之下,特斯拉的產品線陷入停滯:Model 3已發布7年,Model Y缺乏創新,Cybertruck交付延遲嚴重、產能不足,消費者對新鮮感和技術突破的期待逐漸流失。特斯拉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3%,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最新的市場份額已跌破10%。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已不再無條件相信馬斯克描繪的“未來場景”,最新發布的全無人駕駛Robotaxi仍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智能業務也尚未創造明顯的實際營收。

反觀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公司在電池技術、成本控製、上下遊生態布局上已形成實質性突破,並在盈利能力和現金流表現上逐步迎頭趕上。

此外,在美國,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矛盾公開化、尖銳化,政治風險驟然上升,令特斯拉整體麵臨非常不利的監管環境。不僅美國,包括歐盟等其他特斯拉的重要市場,都對特斯拉提出更嚴格的監管要求。馬斯克在全球多個市場的言論爭議不斷,使得企業聲譽承壓,政府關係進一步複雜化。

在財務、技術、品牌三重壓力下,特斯拉正經曆或許是十年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無人駕駛、AI、能源轉型的未來賭局

如果說曆史給了馬斯克翻盤的機會,那麽這一次,他押注的是——Robotaxi、AI、能源生態閉環。

2024年10月,特斯拉發布Cybercab原型車,馬斯克宣稱:“未來三年內,我們的Robotaxi將徹底改變出行模式。”但行業分析師指出:自動駕駛仍麵臨安全、法律、倫理三大關卡,包括對AI決策透明度的要求。

對於全無人幹預的自動駕駛,目前麵臨的現實是基礎設施與法規支持不足,特別是各地對無人駕駛上路標準差異巨大,商用難度較大。

Robotaxi若能落地,特斯拉將從“賣車公司”升級為“出行服務提供商”,切入萬億美元級市場;若無法實質落地,則將影響其高估值的根基。

在人工智能方麵,特斯拉正嚐試通過Dojo超級計算機、FSD AI模型訓練、視覺係統突破,構建端到端的自動駕駛係統。Dojo超級計算機以自研芯片和架構著稱,其單機算力已超過10 ExaFLOPS,支持更大規模的視頻數據訓練。

馬斯克曾多次公開表示:“特斯拉不僅是車企,更是全球領先的AI企業。”通過Dojo和AI芯片優化,特斯拉希望進一步提升FSD係統泛化能力和安全性。與此同時,還在嚐試AI助手、語音控製、能源管理係統等軟件層麵的創新。

盡管AI戰略目前尚未創造大規模收入,但如果能形成用戶粘性、持續訂閱費和數據優勢,將成為資本市場重估特斯拉的關鍵催化劑。

除了造車業務,特斯拉正在悄然擴展能源業務——光伏發電、Powerwall儲能、超級充電站、虛擬電廠(VPP)。2024年,特斯拉能源業務營收已超過40億美元,年增速高達75%。

在全球能源轉型大趨勢下,特斯拉正在構建一套獨特的能源閉環生態:家庭發電—儲能—用車—電網調度。這一閉環不僅提升了用戶終身價值,還讓特斯拉具備了抵禦傳統車市波動的護城河。

總之,AI和能源業務正成為特斯拉突破估值困局、邁向下一個增長周期的“雙引擎”。但這場突圍戰,不僅取決於技術落地速度,更取決於資本、監管、用戶三者的耐心與信任能否持續。特斯拉的未來,遠不止一款新車或一項新技術的勝敗。它代表著一個舊時代造車企業向科技服務型生態的轉型之路。馬斯克能否再次奇跡般突圍,取決於以下幾個核心變量:技術兌現速度能否跟上市場耐心消耗速度,是否能夠建立多元業務結構以分散單一風險,是否能夠平衡公眾形象、政治關係與資本信任。

與此同時,未來三年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也將對特斯拉構成深刻影響。首先,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正在逐步回落,美聯儲在高利率周期下是否會適時轉向,將直接影響消費市場的恢複速度與企業融資環境。

其次,供應鏈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可能對特斯拉上海工廠及中國市場銷售造成波動。此外,綠色能源政策演變、歐盟碳邊境稅等外部因素,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特斯拉成本結構和競爭優勢。

特斯拉所處的科技行業同樣處於重大拐點:AI技術正加速滲透各行各業,而特斯拉能否憑借FSD與Dojo係統站穩AI智能出行賽道,成為下一代科技巨頭,仍需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雙重突破。同時,量子計算、芯片自主化、能源互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快速發展,給特斯拉提供了潛在的跨界創新空間。

“最好的故事已經講完,但最困難的階段才剛剛開始。”——這是投資者、行業和馬斯克自己共同需要麵對的真相。

未來三年,將決定特斯拉能否從泡沫回歸價值,走向真正的科技巔峰。也將決定馬斯克能否兌現“人類最偉大工程師”的終極榮譽。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歐洲熱死人了,但還是開不起空調
表兄弟創立的全球最大私募,又要吞下中國公司
東亞女兒最難以接受的真相,被她笑著戳破了
甘肅血鉛這事又被網友們發現了第二組疑點
湘潭大學投毒案二審:受害家屬放棄賠償要求從重判




24小時討論排行

印度空難 飛行員詢問同僚“為何切斷發動機燃油供應”
因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 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學生學籍
法國外長拒絕和王毅握手?這一幕引發中說紛紜
幼兒園鉛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點
選民已放棄民主黨?民主黨自家民調數據敲響警鍾
石破茂硬剛特朗普,日本究竟有什麽籌碼
沒想到吧?農村還有800萬億財富在沉默
與王毅麵對麵會晤約1小時,魯比奧:會談富有成效
聯合國:加薩近800人取物資時遇害 多命喪糧援站
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二審敗訴,被判賠償17萬
中美外長會晤約1小時 美媒:為特朗普訪華做準備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對墨西哥、歐盟收30%關稅
民工大爺寫高考作文《我的母親》爆火 千字感動全網
越來越多企業這樣做:在中國加工成稀土零部件再出口
夫妻千萬房產被獨生女抵押貸款換取加拿大永居卡
外賣史上最激昂的24小時:2億天量訂單的誕生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Robotaxi駛向未來 “大美麗”撞擊現實 特斯拉生死突圍

騰訊 2025-07-11 08:28:18

美國時間6月22日,美國德州奧斯汀,一輛銀色的Robotaxi緩緩駛出特斯拉工廠大門,載著首批受邀試乘用戶駛向市中心。這是特斯拉首次正式對外展示其“自動駕駛終局夢想”——Robotaxi正式落地公測。乘客隻需在手機上輕點屏幕,無人車便從工廠直達門口。

一位現場試乘用戶在社交媒體寫道:“這輛車沒有方向盤,沒有踏板,但它知道去哪兒,比我開的還穩。”

發布會現場,馬斯克表示,我們正處於交通革命的邊緣。(“We are on the verge of a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然而,就在Robotaxi駛上公路之後的一周,被稱為“大美麗法案”(Big Beautiful Bill, OBBA)的產業政策重錘落下:美國國會以微弱優勢通過這項新法案,不僅廢除了電動車稅收抵免,還取消了碳排放積分交易,直接重挫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當晚,特斯拉股價盤後暴跌8%,市值一夜蒸發800億美元。

科技夢想與政策現實激烈碰撞,資本市場意識到:馬斯克和特斯拉,再一次站上了命運的岔路口。

在Robotaxi發布會結束後,接受美國財經電視CNBC采訪的Wedbush分析師Dan Ives評論道:“這是一個曆史性時刻,但估值必須回到現實。投資人希望看到的不僅是概念和原型,而是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投資人Ross Gerber也在X上發文寫道:“Robotaxi的發布令人興奮,但特斯拉的市值需要靠實打實的交付量和現金流支撐。否則,這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泡沫故事’。”

一位長期關注特斯拉及科技行業的對衝基金經理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特斯拉在美股市場中一直以來都是一支波動劇烈的標的,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很難把握好交易的時機。

“目前特斯拉確實麵臨新的困境,但這取決於投資者具體會如何看待它:如果認為這隻是短期的困難,依然堅定相信馬斯克的‘神奇’,那就應該堅定持有,但如果認為這是對特斯拉的一次整體的估值重構,那就需要采取更保守的策略。”這位投資者說。

政策雷霆落下 特斯拉業績遭遇正麵衝擊

“大美麗法案”的通過,幾乎是對特斯拉當前盈利模式的一記重擊。這項法案不僅是特朗普競選期間強調“美國製造、能源獨立”口號的重要兌現,也是共和黨在能源轉型議題上對清潔能源支持派別的直接反擊。

法案背後,石油、天然氣、傳統汽車製造巨頭的遊說力量持續發酵,而特斯拉作為電動車行業標杆,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博弈的“出頭鳥”。

回顧過去十年,特斯拉的崛起與政策紅利密不可分。從奧巴馬時代“清潔能源計劃”到拜登政府的大規模新能源補貼,特斯拉憑借每輛高達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以及通過出售碳積分獲取的額外利潤,成功在資本市場講出了“科技+綠色”的超級敘事。數據顯示,僅2020-2023年間,特斯拉通過碳積分交易累計收入超過90億美元,這部分利潤直接支撐了其快速擴張、現金流改善和產品研發。

然而,隨著“大美麗法案”的出台,這一被視為“免費午餐”的政策支持驟然終結。華爾街普遍預計,一旦美國取消稅收抵免和碳積分交易,特斯拉2025-2026年利潤將至少縮水12億美元,占淨利潤比重超過17%。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特斯拉的碳積分收入高達28億美元,占其淨利潤40%以上。

財報顯示,2025年Q2,特斯拉全球交付38.4萬輛,同比下降13.5%。不僅如此,受益於稅收補貼的美國家庭開始推遲換車計劃,二手電動車價格大幅回落,進一步衝擊新車銷量。

在大盤整體向好的情況下,特斯拉股價卻連跌三周,從年初高點回落35%。投資者信心動搖,分析師紛紛下調目標價。

William Blair分析師Jed Dorsheimer在法案通過後迅速將特斯拉評級從“跑贏大盤”下調至“與大盤表現一致”,並指出:“稅收抵免取消帶來的需求衝擊,加上超過20億美元碳積分收入的缺失,將對盈利造成極大打擊。”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特斯拉的估值接近76倍EBITDA(息稅利息折舊前收益),而同行普遍僅在20-25倍,存在明顯估值泡沫。

J.P. Morgan分析師Ryan Brinkman則預計,法案實施後特斯拉每年將損失約20億美元的息稅前利潤,相當於2024年EBIT的三分之一。Ross Gerber更是直言:“特斯拉股價存在50%的下行風險,品牌信任和銷量滑坡已形成完美風暴。”

與此同時,Wedbush分析師Dan Ives雖維持500美元目標價,但也警告:“如果馬斯克持續在政治舞台上製造分裂,公司估值將持續承壓。”

某種意義上,對於特斯拉來說,這已經不是一次簡單的財務業績挑戰,而是對特斯拉估值體係和增長邏輯的根本性質疑。

馬斯克帶領特斯拉曾多次突圍

這早已不是馬斯克第一次站上懸崖邊緣。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特斯拉資金鏈幾乎斷裂,Model S項目瀕臨夭折。馬斯克親自向戴姆勒、豐田尋求投資,甚至拿出個人全部資產進行增資,公司一度僅剩數周現金流,最終在政府新能源貸款支持和私人投資下幸存。

2018年,特斯拉又迎來“私有化420”風波。馬斯克當時在推特上突然宣布,考慮將特斯拉以每股420美元價格私有化,且“資金已到位”。

此舉引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介入調查,馬斯克麵臨證券欺詐指控,最終這一風波雙方達成和解並以特斯拉支付4000萬美元罰款,同時馬斯克被迫卸任特斯拉董事長職務告終。

這一事件導致特斯拉股價大幅波動,私有化傳言流出當天,特斯拉股價盤中一度暴漲至380美元以上,隨後迅速回落至260美元區間,市值損失數百億美元。

當時輿論對馬斯克的心理狀態、管理能力和言論邊界展開激烈爭論,特斯拉內部人心浮動,但最終憑借Model 3的量產突破,馬斯克與特斯拉又重新贏回資本市場的青睞。

2022年,馬斯克斥資440億美元強行收購Twitter,導致其個人財富和特斯拉股價同步縮水。那一年,特斯拉市值蒸發超過三分之一,投資者對馬斯克“分心”管理的質疑聲此起彼伏。然而,通過降價促銷、提效裁員、海外擴張等舉措,特斯拉再次逆勢恢複盈利能力,股價在2023年迎來反彈。

回看曆史,馬斯克帶領特斯拉的幾次“突圍”,路徑顯示出高度一致性:

首先,講出一個超越現實的未來故事——Model S、Model 3、FSD、SpaceX、Neuralink,無一例外。之後,不惜血本投入核心技術研發——自研電池、自動駕駛、超充網絡。最後,通過拉升股價和融資,擴充現金流,為下一階段鋪路。

馬斯克似乎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總能將每一次“危機”轉化為“轉折點”: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特斯拉幾乎破產;2018年“私有化420”風波,馬斯克深陷監管泥潭;2022年收購Twitter,個人財富大幅縮水,特斯拉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每一次危機,馬斯克都能用“技術信仰”與“資本敘事”力挽狂瀾。

當下新困局——銷量滑坡、產品老化、估值下探

這一次,馬斯克與特斯拉又遇到了新的困局。

全球新能源競爭格局已然重塑。2024年,比亞迪全球銷量突破330萬輛,連續兩年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

比亞迪不僅在中國市場穩居第一,還加速進軍歐洲、東南亞,推出涵蓋低端至高端的多元化產品線,技術更新速度更是以每年一代的速度推進。

來自歐洲的大眾汽車集團則在2024年實現純電動車銷量170萬輛,ID係列產品不斷更新,憑借價格優勢和品牌積澱,在歐洲市場對特斯拉構成有力威脅。

與此同時,福特的F-150 Lightning、通用的Lyriq等車型在北美市場快速崛起。

相較之下,特斯拉的產品線陷入停滯:Model 3已發布7年,Model Y缺乏創新,Cybertruck交付延遲嚴重、產能不足,消費者對新鮮感和技術突破的期待逐漸流失。特斯拉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3%,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最新的市場份額已跌破10%。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已不再無條件相信馬斯克描繪的“未來場景”,最新發布的全無人駕駛Robotaxi仍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智能業務也尚未創造明顯的實際營收。

反觀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公司在電池技術、成本控製、上下遊生態布局上已形成實質性突破,並在盈利能力和現金流表現上逐步迎頭趕上。

此外,在美國,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矛盾公開化、尖銳化,政治風險驟然上升,令特斯拉整體麵臨非常不利的監管環境。不僅美國,包括歐盟等其他特斯拉的重要市場,都對特斯拉提出更嚴格的監管要求。馬斯克在全球多個市場的言論爭議不斷,使得企業聲譽承壓,政府關係進一步複雜化。

在財務、技術、品牌三重壓力下,特斯拉正經曆或許是十年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無人駕駛、AI、能源轉型的未來賭局

如果說曆史給了馬斯克翻盤的機會,那麽這一次,他押注的是——Robotaxi、AI、能源生態閉環。

2024年10月,特斯拉發布Cybercab原型車,馬斯克宣稱:“未來三年內,我們的Robotaxi將徹底改變出行模式。”但行業分析師指出:自動駕駛仍麵臨安全、法律、倫理三大關卡,包括對AI決策透明度的要求。

對於全無人幹預的自動駕駛,目前麵臨的現實是基礎設施與法規支持不足,特別是各地對無人駕駛上路標準差異巨大,商用難度較大。

Robotaxi若能落地,特斯拉將從“賣車公司”升級為“出行服務提供商”,切入萬億美元級市場;若無法實質落地,則將影響其高估值的根基。

在人工智能方麵,特斯拉正嚐試通過Dojo超級計算機、FSD AI模型訓練、視覺係統突破,構建端到端的自動駕駛係統。Dojo超級計算機以自研芯片和架構著稱,其單機算力已超過10 ExaFLOPS,支持更大規模的視頻數據訓練。

馬斯克曾多次公開表示:“特斯拉不僅是車企,更是全球領先的AI企業。”通過Dojo和AI芯片優化,特斯拉希望進一步提升FSD係統泛化能力和安全性。與此同時,還在嚐試AI助手、語音控製、能源管理係統等軟件層麵的創新。

盡管AI戰略目前尚未創造大規模收入,但如果能形成用戶粘性、持續訂閱費和數據優勢,將成為資本市場重估特斯拉的關鍵催化劑。

除了造車業務,特斯拉正在悄然擴展能源業務——光伏發電、Powerwall儲能、超級充電站、虛擬電廠(VPP)。2024年,特斯拉能源業務營收已超過40億美元,年增速高達75%。

在全球能源轉型大趨勢下,特斯拉正在構建一套獨特的能源閉環生態:家庭發電—儲能—用車—電網調度。這一閉環不僅提升了用戶終身價值,還讓特斯拉具備了抵禦傳統車市波動的護城河。

總之,AI和能源業務正成為特斯拉突破估值困局、邁向下一個增長周期的“雙引擎”。但這場突圍戰,不僅取決於技術落地速度,更取決於資本、監管、用戶三者的耐心與信任能否持續。特斯拉的未來,遠不止一款新車或一項新技術的勝敗。它代表著一個舊時代造車企業向科技服務型生態的轉型之路。馬斯克能否再次奇跡般突圍,取決於以下幾個核心變量:技術兌現速度能否跟上市場耐心消耗速度,是否能夠建立多元業務結構以分散單一風險,是否能夠平衡公眾形象、政治關係與資本信任。

與此同時,未來三年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也將對特斯拉構成深刻影響。首先,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正在逐步回落,美聯儲在高利率周期下是否會適時轉向,將直接影響消費市場的恢複速度與企業融資環境。

其次,供應鏈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可能對特斯拉上海工廠及中國市場銷售造成波動。此外,綠色能源政策演變、歐盟碳邊境稅等外部因素,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特斯拉成本結構和競爭優勢。

特斯拉所處的科技行業同樣處於重大拐點:AI技術正加速滲透各行各業,而特斯拉能否憑借FSD與Dojo係統站穩AI智能出行賽道,成為下一代科技巨頭,仍需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雙重突破。同時,量子計算、芯片自主化、能源互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快速發展,給特斯拉提供了潛在的跨界創新空間。

“最好的故事已經講完,但最困難的階段才剛剛開始。”——這是投資者、行業和馬斯克自己共同需要麵對的真相。

未來三年,將決定特斯拉能否從泡沫回歸價值,走向真正的科技巔峰。也將決定馬斯克能否兌現“人類最偉大工程師”的終極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