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工作哭泣:是堅強的表現、軟弱的象征,還是人之常情?

工作哭泣:是堅強的表現、軟弱的象征,還是人之常情?

文章來源: BBC中文 於 2025-07-06 01:03:0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英國財政大臣瑞秋·李維斯(Rachel Reeves)在下議院哭泣。

英國財政大臣瑞秋·李維斯(Rachel Reeves)上周在首相質詢中落淚後,她淚眼婆娑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報紙頭版並成為電視新聞的焦點。

從坊間經驗來看,在工作中哭泣並不罕見。已有數位民眾聯係BBC,分享他們的相關經曆。

48歲的克拉拉(Clara)來自英國蘭開斯特,她表示自己在年輕剛畢業時因被“痛罵”而變得情緒激動,幾年後也曾因“挫折”而落淚。

“我也曾在接到家中壞消息後哭泣,並立刻離開工作崗位。”

艾瑪(Emma)則表示,她因為在“一個強硬、男性主導的環境”中工作,覺得必須壓抑情緒,並會因“表現出情緒或‘軟弱’”而責備自己。

盡管有些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哭泣,但也有不少男性告訴我們,他們也曾在同事麵前流淚。

醫生蓋伊·克萊頓(Guy Clayton)表示,多年來他經常“與病人、同事和家屬一同哭泣,當我與他們分享悲傷時”。

一位在倫敦從事金融工作的38歲男子說,他在處理個人問題時曾在工作中變得情緒化,並認為自己仍堅持上班,展現了“一種專業的投入”。

“力量而非負擔”

那麽,哭泣究竟是堅強還是軟弱的表現呢?

執行教練與成功導師雪琳·霍班(Shereen Hoban)表示,認為在職場哭泣是不可接受的觀念已經過時。

她說:“我們早已超越那種老派觀念,認為專業就等於把情緒留在門外。如今的世界裏,情緒智力是一種力量,而不是負擔。”

職涯教練喬治亞·布萊克本(Georgia Blackburn)表示,在工作中感到情緒低落並不罕見,因此企業需要學會如何處理並支持那些情緒較為脆弱的員工。

她指出,最終這將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

她說:“一個真正願意傾聽、展現同理心與理解的雇主,從長遠來看,更有可能讓員工保持動力並感到更快樂。”

阿曼達在麵試時哭了,但她仍然得到了這份工作。

這是來自斯托克波特的阿曼達(Amanda)的故事,她曾聯係BBC Radio 2的《Jeremy Vine Show》欄目分享經曆。

17年前,她在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場求職麵試中哭了出來,當時她的父親剛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盡管如此,她仍然獲得了這份工作,並且至今仍在那裏任職。

她說:“我大約每天都哭,持續了九個月,直到我父親不幸去世。這讓我意識到,我為一位多麽了不起的人工作,也在一個多麽了不起的地方工作,在那裏,這樣的情緒是被接納的。”

“讓哭泣回歸”

艾米·波尼(Amy Powney)認為,在職場表現情緒已經被汙名化。

時尚設計師艾米·波尼(Amy Powney)在去年年底經曆了一段相當艱難的時期。

她正處於離職的“高壓”階段,同時生活中也發生了一些創傷性的事件。

艾米在今年創立了可持續時尚品牌Akyn,她也感受到成為“道德時尚代言人”的壓力。

“那段時間我的待辦事項清單是:喂孩子、接他們放學、處理托兒所的事、設計下一季的係列、確保員工沒問題、處理增值稅申報……然後拯救世界。”她告訴BBC Radio 4 的《Woman's Hour》欄目。

“我經曆了一段時間,完全無法停止哭泣,我會在公共場所哭,在舞台上也哭。”

她認為在工作中表現情緒被“妖魔化”了,而她對於自己情緒崩潰並不感到抱歉。

“我隻是覺得,讓哭泣回歸,讓情緒回歸。”她說。

“女性領導者應該能夠展現自己的情緒。我認為這是一種超能力。我認為這是一種力量。”

女性vs男性,員工vs老板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麽想。英國特許管理學會(CMI)執行長安·法蘭克(Ann Francke)表示,有些人仍然會有一點點看法。

她說,哭泣的女性會被視為“太情緒化”,而情緒低落的男性則可能因為表現出柔弱和脆弱而受到羞辱。

她補充說,基層員工比起他們的上司更容易被原諒這樣的行為,但不一定應該是這樣。

“當一位高階領導者哭泣時,這可能會被視為令人震驚,甚至是不恰當的。但如果是真誠地處理,它也可以非常有力量。這顯示領導者是有血有肉的人,並且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充滿熱情。”她說。

但如果你想要往上爬,在某些組織中,最好還是保持冷靜沉著,執行教練雪琳·霍班(Shereen Hoban)說。

她表示,哭泣可能會影響你的升遷前景。“說實話,在某些職場中仍然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沉著是力量,而情緒化則是不穩定的表現。”

但她也說,有些組織的看法不同,他們重視那些“真實、有自覺,並能夠駕馭複雜情境(包括自身情緒)”的領導者。

她補充說,如果你在工作中崩潰一次,“不會毀了你的職涯”,真正重要的是更大的整體圖像:“你的表現、你的存在感,以及你如何有意識地複原或繼續前進。”

當你在工作中想哭時該怎麽辦

給自己一點空間,允許自己退一步,花點時間冷靜下來。

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情緒,這往往代表你對工作非常投入——這不是壞事。

但你應該感受到支持,所以可以考慮和信任的同事談談,短暫休息一下,或向主管或人力資源部門尋求協助。

身為主管或同事,當你看到有人在哭,應該要有所回應——遞給他們一張紙巾,而不是假裝什麽都沒發生。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華人遍佈世界 為何僅這國華人完全同化?連中國名都不要
12萬日本女人戰敗後被遺棄在中國 她們最後去哪了?
韓國前第一夫人金建希出庭受審,念了句中國古詩
川普砍大學經費 知名癌症專家離美回中國
核戰爆發會死多少人?驚人模擬:美中俄歐幾乎全滅




24小時討論排行

紐約時報:特朗普如何毀掉美國80年的偉大遺產
中國丟下一顆“炸彈” 強製社保為何引發如此大反彈
川普警告:如果普京不停火 “後果將非常嚴重”
中國“機器狼群”現身高原 為攻台巷戰量身打造?
日媒:反習派不願攻台 習仍握大權 解放軍拐彎抗議
芯片賣中國抽成15% 貝森特:川普的點子 用來還國債
華爾街日報:美中AI大戰 戰場轉到開源AI模型
對華政策前後矛盾,川普政府真的製定了對華戰略?
曝光:美國在AI芯片暗裝追蹤器 追查非法轉運中國
川普家族狂攬45億 背後神秘平台操盤手竟是趙長鵬?
拜登女兒官宣結束13年無娃婚姻 分手詞被指尖刻
拜登女兒提出離婚 結束13年婚姻 丈夫比她年長15歲
德州大規模火車脫軌!35節車廂歪七扭八傾倒堆疊
被史泰龍大讚“第二個華盛頓” 川普終於給他頒了個獎
特朗普想削減對華貿易逆差 除了關稅還有個辦法
出門總要背著井的青蛙父母,沒必要帶孩子出門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工作哭泣:是堅強的表現、軟弱的象征,還是人之常情?

BBC中文 2025-07-06 01:03:06


英國財政大臣瑞秋·李維斯(Rachel Reeves)在下議院哭泣。

英國財政大臣瑞秋·李維斯(Rachel Reeves)上周在首相質詢中落淚後,她淚眼婆娑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報紙頭版並成為電視新聞的焦點。

從坊間經驗來看,在工作中哭泣並不罕見。已有數位民眾聯係BBC,分享他們的相關經曆。

48歲的克拉拉(Clara)來自英國蘭開斯特,她表示自己在年輕剛畢業時因被“痛罵”而變得情緒激動,幾年後也曾因“挫折”而落淚。

“我也曾在接到家中壞消息後哭泣,並立刻離開工作崗位。”

艾瑪(Emma)則表示,她因為在“一個強硬、男性主導的環境”中工作,覺得必須壓抑情緒,並會因“表現出情緒或‘軟弱’”而責備自己。

盡管有些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哭泣,但也有不少男性告訴我們,他們也曾在同事麵前流淚。

醫生蓋伊·克萊頓(Guy Clayton)表示,多年來他經常“與病人、同事和家屬一同哭泣,當我與他們分享悲傷時”。

一位在倫敦從事金融工作的38歲男子說,他在處理個人問題時曾在工作中變得情緒化,並認為自己仍堅持上班,展現了“一種專業的投入”。

“力量而非負擔”

那麽,哭泣究竟是堅強還是軟弱的表現呢?

執行教練與成功導師雪琳·霍班(Shereen Hoban)表示,認為在職場哭泣是不可接受的觀念已經過時。

她說:“我們早已超越那種老派觀念,認為專業就等於把情緒留在門外。如今的世界裏,情緒智力是一種力量,而不是負擔。”

職涯教練喬治亞·布萊克本(Georgia Blackburn)表示,在工作中感到情緒低落並不罕見,因此企業需要學會如何處理並支持那些情緒較為脆弱的員工。

她指出,最終這將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

她說:“一個真正願意傾聽、展現同理心與理解的雇主,從長遠來看,更有可能讓員工保持動力並感到更快樂。”

阿曼達在麵試時哭了,但她仍然得到了這份工作。

這是來自斯托克波特的阿曼達(Amanda)的故事,她曾聯係BBC Radio 2的《Jeremy Vine Show》欄目分享經曆。

17年前,她在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場求職麵試中哭了出來,當時她的父親剛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盡管如此,她仍然獲得了這份工作,並且至今仍在那裏任職。

她說:“我大約每天都哭,持續了九個月,直到我父親不幸去世。這讓我意識到,我為一位多麽了不起的人工作,也在一個多麽了不起的地方工作,在那裏,這樣的情緒是被接納的。”

“讓哭泣回歸”

艾米·波尼(Amy Powney)認為,在職場表現情緒已經被汙名化。

時尚設計師艾米·波尼(Amy Powney)在去年年底經曆了一段相當艱難的時期。

她正處於離職的“高壓”階段,同時生活中也發生了一些創傷性的事件。

艾米在今年創立了可持續時尚品牌Akyn,她也感受到成為“道德時尚代言人”的壓力。

“那段時間我的待辦事項清單是:喂孩子、接他們放學、處理托兒所的事、設計下一季的係列、確保員工沒問題、處理增值稅申報……然後拯救世界。”她告訴BBC Radio 4 的《Woman's Hour》欄目。

“我經曆了一段時間,完全無法停止哭泣,我會在公共場所哭,在舞台上也哭。”

她認為在工作中表現情緒被“妖魔化”了,而她對於自己情緒崩潰並不感到抱歉。

“我隻是覺得,讓哭泣回歸,讓情緒回歸。”她說。

“女性領導者應該能夠展現自己的情緒。我認為這是一種超能力。我認為這是一種力量。”

女性vs男性,員工vs老板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麽想。英國特許管理學會(CMI)執行長安·法蘭克(Ann Francke)表示,有些人仍然會有一點點看法。

她說,哭泣的女性會被視為“太情緒化”,而情緒低落的男性則可能因為表現出柔弱和脆弱而受到羞辱。

她補充說,基層員工比起他們的上司更容易被原諒這樣的行為,但不一定應該是這樣。

“當一位高階領導者哭泣時,這可能會被視為令人震驚,甚至是不恰當的。但如果是真誠地處理,它也可以非常有力量。這顯示領導者是有血有肉的人,並且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充滿熱情。”她說。

但如果你想要往上爬,在某些組織中,最好還是保持冷靜沉著,執行教練雪琳·霍班(Shereen Hoban)說。

她表示,哭泣可能會影響你的升遷前景。“說實話,在某些職場中仍然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沉著是力量,而情緒化則是不穩定的表現。”

但她也說,有些組織的看法不同,他們重視那些“真實、有自覺,並能夠駕馭複雜情境(包括自身情緒)”的領導者。

她補充說,如果你在工作中崩潰一次,“不會毀了你的職涯”,真正重要的是更大的整體圖像:“你的表現、你的存在感,以及你如何有意識地複原或繼續前進。”

當你在工作中想哭時該怎麽辦

給自己一點空間,允許自己退一步,花點時間冷靜下來。

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情緒,這往往代表你對工作非常投入——這不是壞事。

但你應該感受到支持,所以可以考慮和信任的同事談談,短暫休息一下,或向主管或人力資源部門尋求協助。

身為主管或同事,當你看到有人在哭,應該要有所回應——遞給他們一張紙巾,而不是假裝什麽都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