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複旦學者:對穩定幣的認識,風物長宜放眼量

複旦學者:對穩定幣的認識,風物長宜放眼量

文章來源: 觀察者 於 2025-07-06 08:27:2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月1日晚,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穩定幣與國際金融大變局”線上研討會。會上,複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認為,穩定幣近年來迅速“出圈”,既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偏好等偶然因素影響,也體現了全球化與金融化在數字經濟時代共振耦合的必然趨勢。楊長江指出,美國高度重視穩定幣,其背後是出於維持美元霸權的考量。



他認為,穩定幣是代幣化時代貨幣形態演進的階段性成果,雖存在諸多問題,但其貨幣屬性已初具雛形。它實現了三大平衡:一是公權與私權的結合,以法定貨幣為錨、由市場機構發行;二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融合,在鏈上形成去中心化交易基礎的同時保留發行方控製力;三是鏈上與鏈下的協同,既服務於數字世界,也在現實世界的跨境支付、金融包容等方麵展現出廣泛應用。

楊長江表示,盡管國際清算銀行在其最新報告中對穩定幣提出嚴厲批評,認為其在貨幣基本功能方麵不合格,但我們應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這一新興事物。他強調,隨著商業銀行逐步參與穩定幣發行,未來將出現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格局,也將進一步推動數字金融生態的發展。

關於穩定幣背後的全球化演進問題,楊長江說道,“美國這麽熱心做這件事情,有它的考慮。過去美元以黃金、石油為支撐,未來則可能是數字資產。如果美國控製住了數字世界,那麽美元霸權未來就更有希望延續。”

他還提出,美國推行穩定幣的背後不僅是為美國國債創造了操作性需求,更是一個戰略性想法——企圖構建鏈上以美元為基準的下一個代幣化的全球金融體係。

在談及人民幣國際化時,楊長江建議中國采取“雙軌並行”戰略:一方麵加快央行數字貨幣建設,另一方麵積極探索人民幣錨定型穩定幣的發展路徑,尤其應在香港、上海等地創造應用場景,主動適應數字金融趨勢。他表示,中國應把握數字金融發展機遇,在監管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新空間。

以下為楊長江發言實錄(已經發言人審定):

我今天的發言題目是從“貨幣演進與全球化演進的雙重邏輯”角度來理解穩定幣。我對這個問題理解不深,很多思考還沒有把握,隻是說出來便於向大家求教。另外今天所說的穩定幣,不特加說明,指的就是法定貨幣抵押型的穩定幣。

穩定幣一下子爆圈了,這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跟特朗普的本人偏好有關,跟他對政治力量的依靠有關,這個網上有很多相關材料。從必然性上講,今天占據穩定幣主體地位的泰達幣(    USDT),在2014年就已經創設出來了,十年後大熱,反映了以區塊鏈為載體的新型金融形態快速發展,到了快要爆發的一刻,這背後是金融化與全球化這兩個延續了幾個世紀的發展趨勢,在數字化時代以穩定幣為交叉點形成了耦合與共振,反映了貨幣形態演進的規律,也反映了全球化的新特征。

首先,從貨幣演進的角度來看,對於穩定幣目前的討論,已經從最初的普及型的介紹,進入了穩定幣作為一種貨幣形態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論辯。尤其是在國際清算銀行(BIS)剛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對穩定幣進行了比較全麵的否定,認為從貨幣的單一性、彈性、完整性這三項基本要求來看,它都是不合格的,在未來最多是扮演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

我認為,可能我們的分析,還要多一點耐心,風物長宜放眼量,需要從更長的曆史維度來認識穩定幣作為一種貨幣形態的優劣。

一、穩定幣產生的時代背景:金融係統正在從“紙質複本”走向“數字複本”

穩定幣產生基於金融係統的演進。從金融化的曆史進程看,金融係統可能正麵臨著一場新的偉大變革。

金融係統在相當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都是以各種形式的借貸為主體的,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兩級銀行體係至今都是金融係統的基石。而在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出現後,以其份額化、標準化、可流通等優點,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金融新時代,並為後來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資產證券化、影子銀行等金融創新提供了基礎。有價證券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現實資本的紙質複本”,19世紀下半葉以來金融化的起伏都是圍繞著“紙質複本”問題展開的,這可以說是金融係統的第一次秩序重構。這一次金融重構形成了後來的市場主導型與銀行主導型兩類金融係統,但都是以基於銀行的賬戶結算體係為基礎,是一種“中心化”的金融形態。

在區塊鏈及加密數字技術興起後,形成了基於數字共識機製的鏈上新型金融形態,代幣(TOKEN)成為公鏈上進行交易的基礎媒介。以代幣為基礎的交易類似於現金交易,點對點直接清算而不依托於中央賬戶體係,具有“去中心化”的屬性。代幣化金融交易具有更易進入、更高流動性、更低成本、可編程性等優點,因此發展極為迅猛。

代幣化開啟了一個新的數字金融空間,相關業務分為兩類:首先是新構建的以數字共識機製為基礎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生態,例如鏈上借貸、證券交易、保險等業務形態,實際上是將鏈下的金融活動按照去中心化要求所進行的仿照改造;其次則是近期興起的將現實世界中的金融資產(Real World Assets,簡稱RWA)通過代幣化而映射到鏈上。如果參照馬克思的表達,今天這個新的鏈上金融世界就是“現實金融活動的數字複本”,分別運用數字技術在改造基礎上複製了現實金融活動的業務形態與法律關係,金融係統正在發生著第二次秩序重構。金融係統,已經演變成了現實世界和數字虛擬世界兩個部分,兩個世界聯係密切,現實金融世界通過RWA走入數字虛擬金融世界,數字虛擬金融世界的比特幣也通過在鏈下發行相關基金等方式而走入現實金融世界。顯然,現實金融世界與數字虛擬金融世界之間需要一個穩定的連結點。

二、穩定幣是貨幣新形態在代幣化時代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在這樣的時代大變局前,數字虛擬金融空間中需要什麽樣的貨幣形態?穩定幣就是經過十餘年實踐後所交出的一個答卷。我對穩定幣的看法,是偏正麵的。穩定幣當然不完美,但能初步滿足相關交易需求,且還在繼續發展之中,可以說穩定幣是貨幣新形態在代幣化時代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我認為,穩定幣比較好地處理了貨幣演進邏輯中的三個基本關係,初步實現了三組平衡。

1.公權與私權的結合

首先,如何將公權與私權平衡的問題。貨幣的起源,一直存在著內生說與外生說兩個相對立的理論傳統,前者強調市場力量,就是門格爾所說的“自發秩序”;後者強調政府權威,所謂“泉者,權也”。公權與私權在互動中構成了貨幣演進的動力機製,迄今為止不同形態的貨幣都可以歸納為這兩種力量的某種形式組合。進入數字時代後,比特幣和央行數字貨幣分別是兩個極端:比特幣是市場力量的集中體現,完全脫離了政府控製,即使沒有幣值波動及投機炒作問題,也顯然不能被各國政府容忍其真正發揮貨幣職能;央行數字貨幣則是政府力量在數字空間的延續與拓展,原本很大程度上遊離於政府視線之外的現金交易現在也可以被央行所掌握,這對於特別在意個人隱私的國家及群體來說難以接受。

穩定幣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實際上處於兩者之間的中間位置。一方麵,它與政府所發行的法幣掛鉤,承認了政府的無上權威;另一方麵,它是私人機構來發行的,在區塊鏈上點對點直接流轉,體現了市場的自由意誌。因此,這可能是現階段一種最具有可行性的公權與私權的平衡方式,是主權法定貨幣在數字空間內的映射。

最近一個大行的研究報告中說:“人民幣已有穩定幣,就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我覺得這兩者不宜簡單類比:穩定幣的交易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點對點交易,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還是一個中心化的東西,這完全是兩回事。

2.“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融合

數字虛擬空間存在諸多難題,流行的“不可能三角”被用來描繪這些難以取舍的困難境地。區塊鏈中“不可能三角”的頂點為:去中心化、效率、安全,這三者之間的權衡是鏈上金融生態發展的關鍵。而在數字加密貨幣中也存在著兩組“不可能三角”:穩定幣版為:去中心化、效率、價格穩定;央行數字貨幣版則是:效率、價格穩定、金融穩定。

在選擇區塊鏈上交易基礎的貨幣形式時,首先是要考慮貨幣形式自身的“不可能三角”與區塊鏈“不可能三角”之間的對接性問題。如果選擇以穩定幣為基礎來對接,則穩定幣所存在“去中心化”的選項,意味著其具有“去中心化”的基因,無論穩定幣如何選擇自身的三者取舍,都提供了區塊鏈交易不放棄“去中心化”這一核心特征的可能性。從穩定幣的自身運行實踐看,試圖用算法來同時實現“去中心化”與“效率”的技術路線隨著UST的崩盤而宣告其確實無法實現維持“價格穩定”的核心功能,試圖用加密資產作為抵押來同時實現“去中心化”與“價格穩定”的技術路線也確實因為效率低下而不堪大用,而現行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盡管在創設方麵是“中心化”的,犧牲了自身的“去中心化”,但換得了鏈上的“去中心化”,這是一種“去中心化”與“中心化”之間的相對平衡,其中有哲學。

作為對比,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在貨幣創設方麵是“中心化”的,在貨幣的交易方麵也基本是“中心化”的,沒有“去中心化”的基因,因此如果以此作為與區塊鏈交易對接的基礎,那實際上就意味著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中隻能選擇效率與安全,放棄了區塊鏈自身核心特征的“去中心化”而退回到“中心化”的傳統金融運行模式。國際清算銀行最近所提出的以央行數字貨幣為基礎的“統一賬戶體係”,用以替代穩定幣及以此為基礎的現行鏈上金融生態係統,就是這個用意。這種選擇是否符合數字虛擬金融空間的發展邏輯,還要再思考。

3.鏈上和鏈下的協同

穩定幣的設立,最初是為了鏈上交易服務的,是運用於數字空間的一種基礎設施。而它在用戶端的技術實現方式,是依靠數字錢包技術,手機裏裝個東西後能上網就能使用,這種便捷的方式使得它很意外地也在現實世界中受到歡迎。鏈下使用穩定幣的大體上有三類情況:為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提供了獲得金融服務的可能性,據統計全世界現在還有近17億成年人沒有銀行賬戶;為成本過高的金融交易提供其他解決方案,這主要是跨境支付方麵;為本國貨幣幣值極不穩定、公眾喪失信心的國家提供價值存儲渠道,這在拉美諸多國家中較為普遍。

現在泰達幣等穩定幣,在線下有著非常廣泛應用。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現象。這說明,它不完全是一個自娛自樂的、隻是在數字世界適用而虛無縹渺的東西,它有著它的現實意義。

三、代幣化時代的貨幣形態尚在發展之中

穩定幣初步符合了代幣化時代的鏈上生態需求,但它尚未完全定型,還在發展之中。 在這裏,我想根據自己對貨幣演進邏輯的理解來進行一下預測,尚缺乏足夠依據,主要是留待未來證偽。

1.穩定幣的鏈上演進:新型的“銀行還是市場之爭”

今天的穩定幣以及以此為基礎的鏈上金融生態,基本是由金融科技公司這種新型商業機構為主導,他們在搭台兼唱戲。

隨著穩定幣的商業價值被確認,以及鏈上金融生態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試圖進入這一領域,這其中最為值得重視的就是傳統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現在美國的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商業銀行機構都正在摩拳擦掌,準備進入穩定幣的市場。這一趨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因為意味著現實金融世界中的傳統主導金融機構正在嚐試進入虛擬數字金融世界,這與目前已有的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中使用某些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同的性質,後者是傳統金融生態在區塊鏈上的某些碎片化映射,和現行區塊鏈上的DEFI金融生態是完全隔離的。

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穩定幣進入鏈上金融生態,可能具有兩方麵影響。

首先,穩定幣本身將出現兩大版本係列,呈現出彼此逐鹿的態勢。商業銀行發行的穩定幣具有獨特優勢:首先,顯然具有更強的信用基礎,因為銀行信用曆來高於商業信用;而且商業銀行具有一個科技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即在遭遇流動性衝擊時可以在中央銀行那裏獲取支持。但是,現行的科技企業版穩定幣已經占據了先行者優勢,也具有網絡外部性,因此在DEFI生態中的主導地位可能不會輕易喪失。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其次,商業銀行發行穩定幣隻是進入鏈上金融生態的第一步,商業銀行在數字虛擬金融世界中如何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業務模式才是最為重要的。銀行是“中心化”的一個產物,銀行業務建立在了解客戶、麵對麵的信用分析機製上,而已有的DEFI生態都是以“去中心化”為核心邏輯的,通過數字共識機製、超額抵押物來建立陌生人之間的信任,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路。但在植根於現實金融世界的RWA生態逐步興起後,對於這些經過“去中心化”改造後的傳統金融業務,其在鏈上也必然會衍生出一係列金融業務需求,而這正可能是商業銀行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

我個人感覺,過去學術研究中所津津樂道的比較金融係統問題,即“銀行主導型”和“金融市場主導型”到底哪個更好,未來可能會演變為鏈上的分別以科技企業發行的穩定幣以及其上的DEFI生態,與以商業銀行發行的穩定幣以及其上的RWA生態之間的競爭,後者是傳統金融機構的鏈上化成果,符合區塊鏈“去中心化”要求但又帶有一些“中心化”特征的生態,從而形成新時代的“銀行與市場之爭”。

2.未來的貨幣格局猜想:兩個世界、兩套貨幣體係

最近二十年以來的數字經濟發展超越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力,要對更為遙遠的未來的貨幣格局進行預測,可能就更加不靠譜了。但我還是想試著作如下猜想:在未來鏈下的現實金融世界與鏈上的數字虛擬金融世界可能會長期共存,鏈上鏈下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而形成兩個世界以及兩套貨幣體係。

在鏈下,未來可能是央行數字貨幣與穩定幣的並存,其中央行數字貨幣還是居主要地位。但也有穩定幣的一些空間。在鏈上,未來可能是商業銀行的穩定幣和現行新型機構發行穩定幣的並存。在這兩套貨幣體係中,無論鏈上還是鏈下,基石依然是中央銀行,但是穩定幣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鏈上甚至是台前的主角。

這裏需要再次提到國際清算銀行關於穩定幣問題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認為最好的代幣化時代鏈上金融體係是將現在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元金融體係整個搬到代幣化平台上去,就是在鏈上複製鏈下的金融體係。我不支持這個想法,主要兩點理由:第一,這完全無視鏈上以“去中心化”為金融生態的核心特征;第二,央行數字貨幣在鏈上複製,成功的可能性小,如前所述這存在著基因衝突問題,且也無必要,央行隻要在鏈下控製商業銀行就夠了。

馬克思對貨幣演進問題有一個非常天才的表述:“用一種象征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征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貨幣未來會繼續發展,它不會停留在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多點耐心、多點曆史縱深感、多點想象力。

四、為穩定幣申辯

在國際清算銀行報告中,認為穩定幣不能滿足貨幣的單一性、彈性、完整性這三個基本屬性,這裏所指出的問題是存在的,但由此斷言穩定幣隻能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這個判斷可能有些武斷了。在麵對代幣化所帶來的金融係統第二次重構大潮時,不能簡單用今天的尺子來直接度量尚存在很大變數的未來。

1. 單一性問題

單一性是指貨幣的價值具有唯一性,都是要按其麵值進行足額支付,不存在A銀行發行的貨幣與B銀行發行的貨幣之間區別,貨幣的持有人不應該為貨幣的價值問題而付出信息搜尋成本。穩定幣肯定由許多機構競爭性發行,且其價值是否真的始終能保證與法幣1:1兌付也存在不確定性,這裏肯定是需要改進的。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單一性並非貨幣的常態。美元的單一性,是在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才實現的。單一性可能並非穩定幣不能克服之痛。

首先,穩定幣的競爭性發行,具有哈耶克所說貨幣的內在淘汰機製,市場會通過大浪淘沙而留下少數幾家具有較高信譽的穩定幣。金融係統本身具有信息生產與傳播的功能,盡管在穩定幣魚龍混雜的時候需要某些個人與機構付出信息成本,不滿足“毋庸置疑(No question asked)”的要求,但是相關私人信息在數字時代會迅速傳播,形成作為公共信息的共識,不至於嚴重阻礙DEFI等金融形態的發展。

其次,穩定幣主要是為鏈上的金融生態服務的,而這是一個天生的全球化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存在多個穩定幣,就類似於鏈下的全球金融市場上有多個貨幣與多個匯率,我們能因為現實中的匯率問題及相關風險而認定這有違貨幣製度基本要求嗎?當然,在鏈上未來將可能有多個主權貨幣的穩定幣,每個幣種的穩定幣又可能有多個發行機構,問題就更為複雜了,但是無論如何,問題的多匯率本質並沒有改變,且國際清算銀行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僅考慮了美元穩定幣的存在,我們的申辯不妨也以此為限。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未來的貨幣形態可能就不是以單一性為依歸的。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出現過在貨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貨幣經濟學(New Monetary Economics,簡稱NME)”,這和前幾年曾經很熱的“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看上去有些類似,但兩者思想在貨幣理論的光譜上剛好是兩個極端。新貨幣經濟學的洞見是:貨幣的記賬單位與交易媒介這兩大功能在未來將會分離,記賬單位依然唯一,交易媒介卻會多種多樣,貨幣交換最終會被“精密的物物交換”所取代。對照這一描述,主權法定貨幣是最終的記賬單位,而依附於此的多個穩定幣運用於各種交易,這可能就是先賢所設想未來貨幣形態的數字時代版本。當然,新貨幣經濟學被視為是一種激進的思想,計價基準上的菜單成本以及支付活動上的規模成本被認為是在現實中難以克服的困難,但這些困難可能正好可以被當今的數字技術所大大緩解。

所以,單一性是個問題,但我們不妨可以再看一看,也可能未來的技術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2. 彈性問題

我理解的彈性問題主要有兩個含義。首先,能不能根據現實世界需要而增加貨幣供給,不至於像金本位製那樣因為黃金數量不足而存在“金鐐銬”。其次則是金融穩定意義上的,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擠兌,出現了流動性衝擊,能否及時提供流動性?就像現在商業銀行體係一樣,能夠通過央行而獲得關鍵時候的支持。至於清算具體安排意義上的彈性,在技術上總有克服和緩解的辦法。

我認為,就第一層含義而言,不能用金本位製的“金鐐銬”來類比今天的穩定幣,穩定幣的供給存在著麵向需求的正反饋效應。現在穩定幣的發行是賺錢的,這一利潤有兩個來源:一方麵,穩定幣本身不能付息,而發行者持有的底層金融資產則是有利息收入的;另一方麵,穩定幣發行之後,鏈上的DEFI金融生態,可以為它提供很多利潤來源,未來這個影響會越來越大。鏈上的金融活動越活躍,對穩定幣的需求就會越大,那麽穩定幣發行公司就會越賺錢,它就有動力去增加穩定幣的供給,增加鑄幣。

也有研究者認為由於美元穩定幣以美債為主要底層抵押資產,而美債作為全球安全資產存在供給不足問題,因此穩定幣難以大規模發行。我對此的看法是,這可能將美元的發行與作為美元代用品的發行兩者混淆了。嚴格來說,如果穩定幣發行者不介意底層資產的收益性而直接抵押美元現金等非國債類資產,就可以創造出穩定幣的流動性。況且,美國政府也從來沒有因為美國國債有限而停下美元超發的步伐,美元發行不止則美元穩定幣發行也不會停滯。

就防範流動性衝擊而言,央行是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予以管理的:首先,將重要的穩定幣發行商納入係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名單,給予其在特殊情況下通過現有銀行體係獲取資金的能力;其次,隨著商業銀行穩定幣的發行,央行就更加有辦法來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幹預了。這裏的核心問題在於,鏈上的穩定幣金融生態在央行心中是否足夠重要,以至於可能影響現實世界的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

3. 完整性問題

完整性即合規誠信問題。數字加密貨幣因為其技術特性而被普遍認為容易產生欺詐、金融犯罪和其他非法活動問題,穩定幣也不例外。

我的看法是,這個問題確實相對其他兩個問題更加嚴重,也更加難以克服,但監管當局並非無能為力。除非在未來完全禁止鏈上金融生態的存在,否則隻能在逐步完善監管手段的過程中將非法活動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目前,針對穩定幣的監管已取得重要進展。例如:2019年6月,全球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將虛擬資產活動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納入了反洗錢與反恐怖融資國際標準;歐盟要求加密資產服務提供商在轉移加密資產時須附帶有關匯款人和收款人的信息,否則不允許任何數量的加密貨幣在加密資產服務提供商(CASP)的賬戶間轉移。

因此,監管和市場之間是一個相互了解、相互適應、相互成長的過程,相信在未來與穩定幣相關的金融監管體係會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完整性也不應該是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

五、穩定幣大熱的全球化演進邏輯

穩定幣大熱是雙重邏輯的結果,前麵在貨幣演進方麵說得太多,在全球化演進方麵隻能略加點評。

第一,穩定幣等數字貨幣是全球化的焦點。全球化從商品全球化,發展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全球化,今天則是以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為新的時代主題,而數字貨幣剛好是金融全球化與數據全球化的交集。

第二,穩定幣之所以現在被美國高度重視,背後維持美元霸權的考慮昭然若揭。美元的霸權地位,二戰後初期以黃金為支撐,後來是石油,未來則可能是21世紀的石油——數字資產。如果美國控製住了數字世界,則美元未來就更有可能延續其霸權地位。

第三,穩定幣在美元霸權中的地位是戰略性的,“此其誌不在小”。目前流行用創造美債需求的思路來解讀穩定幣對於美元霸權的意義,而這隻是戰術性的。真正的戰略目標,是想構建鏈上以美元為基準的下一個代幣化的全球金融體係。

第四,對於穩定幣為美債“續命”的觀點,可以用魯迅的名言來澄清:“搗鬼有術、有效,然而有限”。 美國國債問題的實質,不是流動性問題,而是信心問題。穩定幣隻是一種刺激市場需求的技術手段,不能也不會改變美債的根本趨勢。

第五,對於美國推行穩定幣的戰略目標,我們需要密切關注,但不必過於擔憂,因為這同樣以美元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需求為依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六、關於中國在穩定幣方麵的應對策略

關於這個問題也隻能作最為簡單的點評。

首先,需要及時入席而不能隻做旁觀者。而且不僅僅要在香港推出人民幣穩定幣,上海也要及時在離岸市場上試點人民幣穩定幣。關鍵要創造場景,而且適度容忍。

其次,推行人民幣穩定幣可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開放戰略相結合。這裏補充一個信息:在泰達幣的市值當中,超60%的市值增長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民眾使用。在眾多亞非拉國家,該公司通過線下推廣收到了良好成效。如果他們都能做到,中國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理應做得更好。

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傳統的貿易、投資項下推廣人民幣使用,以及試點央行數字人民幣等,這是一條腿。另外一條腿就是推行人民幣穩定幣,規範和推廣實際上已經存在的人民幣穩定幣貿易結算。我們需要雙管齊下,來找到最合適的途徑。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揭秘:中國正運作一場“史詩級供應鏈大遷徙”
蒙娜麗莎讓大模型全軍覆沒 網友:原來AI不會眯眼睛
數千美國人簽請願書 要求驅逐特朗普夫人和小兒子
馬斯克開砲:貝森特是索羅斯走狗 他連數學都不會…
車載攝像頭正麵直擊:河南馬路“熱到爆炸”!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宣布對印尼、波黑等七國的關稅稅率
美國公開的秘密:很多行業全靠無證移民撐著
中國團意大利下車20分鍾 整車遭洗劫 大媽丟勞力士犯病
德州洪災已91死!川普直呼“太可怕” 簽重大聲明…
北約秘書長稱“若習攻台會請俄牽製西方” 俄回應....
習近平赴山西 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 考察閥門廠(圖集)
川普稱“從沒見過中國有風力發電場”網民紛曬照片…
“砸窗事件”後,官方推出三篇文章:打倒破窗者…
德州洪災|DOGE裁國家氣象局人手種下致命禍根?
馬斯克建黨杠川普 特斯拉盤前大跌7% 各方怎麽說
德州洪災奪82命!姊妹手牽手罹難 道路7分鍾變汪洋
美國要把8個移民“丟”到南蘇丹 他們根本不是那裡人
美媒爆美國司法部與FBI達成結論:愛潑斯坦無"客戶名單"
對川普“大美麗”法案的8大誤解
誰該害怕馬斯克的美國黨:川普還是民主黨?
山西掛牌“器官取得與分配中心” 網友直呼“不寒而慄”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複旦學者:對穩定幣的認識,風物長宜放眼量

觀察者 2025-07-06 08:27:25

7月1日晚,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穩定幣與國際金融大變局”線上研討會。會上,複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認為,穩定幣近年來迅速“出圈”,既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偏好等偶然因素影響,也體現了全球化與金融化在數字經濟時代共振耦合的必然趨勢。楊長江指出,美國高度重視穩定幣,其背後是出於維持美元霸權的考量。



他認為,穩定幣是代幣化時代貨幣形態演進的階段性成果,雖存在諸多問題,但其貨幣屬性已初具雛形。它實現了三大平衡:一是公權與私權的結合,以法定貨幣為錨、由市場機構發行;二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融合,在鏈上形成去中心化交易基礎的同時保留發行方控製力;三是鏈上與鏈下的協同,既服務於數字世界,也在現實世界的跨境支付、金融包容等方麵展現出廣泛應用。

楊長江表示,盡管國際清算銀行在其最新報告中對穩定幣提出嚴厲批評,認為其在貨幣基本功能方麵不合格,但我們應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這一新興事物。他強調,隨著商業銀行逐步參與穩定幣發行,未來將出現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格局,也將進一步推動數字金融生態的發展。

關於穩定幣背後的全球化演進問題,楊長江說道,“美國這麽熱心做這件事情,有它的考慮。過去美元以黃金、石油為支撐,未來則可能是數字資產。如果美國控製住了數字世界,那麽美元霸權未來就更有希望延續。”

他還提出,美國推行穩定幣的背後不僅是為美國國債創造了操作性需求,更是一個戰略性想法——企圖構建鏈上以美元為基準的下一個代幣化的全球金融體係。

在談及人民幣國際化時,楊長江建議中國采取“雙軌並行”戰略:一方麵加快央行數字貨幣建設,另一方麵積極探索人民幣錨定型穩定幣的發展路徑,尤其應在香港、上海等地創造應用場景,主動適應數字金融趨勢。他表示,中國應把握數字金融發展機遇,在監管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新空間。

以下為楊長江發言實錄(已經發言人審定):

我今天的發言題目是從“貨幣演進與全球化演進的雙重邏輯”角度來理解穩定幣。我對這個問題理解不深,很多思考還沒有把握,隻是說出來便於向大家求教。另外今天所說的穩定幣,不特加說明,指的就是法定貨幣抵押型的穩定幣。

穩定幣一下子爆圈了,這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跟特朗普的本人偏好有關,跟他對政治力量的依靠有關,這個網上有很多相關材料。從必然性上講,今天占據穩定幣主體地位的泰達幣(    USDT),在2014年就已經創設出來了,十年後大熱,反映了以區塊鏈為載體的新型金融形態快速發展,到了快要爆發的一刻,這背後是金融化與全球化這兩個延續了幾個世紀的發展趨勢,在數字化時代以穩定幣為交叉點形成了耦合與共振,反映了貨幣形態演進的規律,也反映了全球化的新特征。

首先,從貨幣演進的角度來看,對於穩定幣目前的討論,已經從最初的普及型的介紹,進入了穩定幣作為一種貨幣形態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論辯。尤其是在國際清算銀行(BIS)剛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對穩定幣進行了比較全麵的否定,認為從貨幣的單一性、彈性、完整性這三項基本要求來看,它都是不合格的,在未來最多是扮演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

我認為,可能我們的分析,還要多一點耐心,風物長宜放眼量,需要從更長的曆史維度來認識穩定幣作為一種貨幣形態的優劣。

一、穩定幣產生的時代背景:金融係統正在從“紙質複本”走向“數字複本”

穩定幣產生基於金融係統的演進。從金融化的曆史進程看,金融係統可能正麵臨著一場新的偉大變革。

金融係統在相當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都是以各種形式的借貸為主體的,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兩級銀行體係至今都是金融係統的基石。而在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出現後,以其份額化、標準化、可流通等優點,開啟了波瀾壯闊的金融新時代,並為後來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資產證券化、影子銀行等金融創新提供了基礎。有價證券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現實資本的紙質複本”,19世紀下半葉以來金融化的起伏都是圍繞著“紙質複本”問題展開的,這可以說是金融係統的第一次秩序重構。這一次金融重構形成了後來的市場主導型與銀行主導型兩類金融係統,但都是以基於銀行的賬戶結算體係為基礎,是一種“中心化”的金融形態。

在區塊鏈及加密數字技術興起後,形成了基於數字共識機製的鏈上新型金融形態,代幣(TOKEN)成為公鏈上進行交易的基礎媒介。以代幣為基礎的交易類似於現金交易,點對點直接清算而不依托於中央賬戶體係,具有“去中心化”的屬性。代幣化金融交易具有更易進入、更高流動性、更低成本、可編程性等優點,因此發展極為迅猛。

代幣化開啟了一個新的數字金融空間,相關業務分為兩類:首先是新構建的以數字共識機製為基礎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生態,例如鏈上借貸、證券交易、保險等業務形態,實際上是將鏈下的金融活動按照去中心化要求所進行的仿照改造;其次則是近期興起的將現實世界中的金融資產(Real World Assets,簡稱RWA)通過代幣化而映射到鏈上。如果參照馬克思的表達,今天這個新的鏈上金融世界就是“現實金融活動的數字複本”,分別運用數字技術在改造基礎上複製了現實金融活動的業務形態與法律關係,金融係統正在發生著第二次秩序重構。金融係統,已經演變成了現實世界和數字虛擬世界兩個部分,兩個世界聯係密切,現實金融世界通過RWA走入數字虛擬金融世界,數字虛擬金融世界的比特幣也通過在鏈下發行相關基金等方式而走入現實金融世界。顯然,現實金融世界與數字虛擬金融世界之間需要一個穩定的連結點。

二、穩定幣是貨幣新形態在代幣化時代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在這樣的時代大變局前,數字虛擬金融空間中需要什麽樣的貨幣形態?穩定幣就是經過十餘年實踐後所交出的一個答卷。我對穩定幣的看法,是偏正麵的。穩定幣當然不完美,但能初步滿足相關交易需求,且還在繼續發展之中,可以說穩定幣是貨幣新形態在代幣化時代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我認為,穩定幣比較好地處理了貨幣演進邏輯中的三個基本關係,初步實現了三組平衡。

1.公權與私權的結合

首先,如何將公權與私權平衡的問題。貨幣的起源,一直存在著內生說與外生說兩個相對立的理論傳統,前者強調市場力量,就是門格爾所說的“自發秩序”;後者強調政府權威,所謂“泉者,權也”。公權與私權在互動中構成了貨幣演進的動力機製,迄今為止不同形態的貨幣都可以歸納為這兩種力量的某種形式組合。進入數字時代後,比特幣和央行數字貨幣分別是兩個極端:比特幣是市場力量的集中體現,完全脫離了政府控製,即使沒有幣值波動及投機炒作問題,也顯然不能被各國政府容忍其真正發揮貨幣職能;央行數字貨幣則是政府力量在數字空間的延續與拓展,原本很大程度上遊離於政府視線之外的現金交易現在也可以被央行所掌握,這對於特別在意個人隱私的國家及群體來說難以接受。

穩定幣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實際上處於兩者之間的中間位置。一方麵,它與政府所發行的法幣掛鉤,承認了政府的無上權威;另一方麵,它是私人機構來發行的,在區塊鏈上點對點直接流轉,體現了市場的自由意誌。因此,這可能是現階段一種最具有可行性的公權與私權的平衡方式,是主權法定貨幣在數字空間內的映射。

最近一個大行的研究報告中說:“人民幣已有穩定幣,就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我覺得這兩者不宜簡單類比:穩定幣的交易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點對點交易,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還是一個中心化的東西,這完全是兩回事。

2.“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融合

數字虛擬空間存在諸多難題,流行的“不可能三角”被用來描繪這些難以取舍的困難境地。區塊鏈中“不可能三角”的頂點為:去中心化、效率、安全,這三者之間的權衡是鏈上金融生態發展的關鍵。而在數字加密貨幣中也存在著兩組“不可能三角”:穩定幣版為:去中心化、效率、價格穩定;央行數字貨幣版則是:效率、價格穩定、金融穩定。

在選擇區塊鏈上交易基礎的貨幣形式時,首先是要考慮貨幣形式自身的“不可能三角”與區塊鏈“不可能三角”之間的對接性問題。如果選擇以穩定幣為基礎來對接,則穩定幣所存在“去中心化”的選項,意味著其具有“去中心化”的基因,無論穩定幣如何選擇自身的三者取舍,都提供了區塊鏈交易不放棄“去中心化”這一核心特征的可能性。從穩定幣的自身運行實踐看,試圖用算法來同時實現“去中心化”與“效率”的技術路線隨著UST的崩盤而宣告其確實無法實現維持“價格穩定”的核心功能,試圖用加密資產作為抵押來同時實現“去中心化”與“價格穩定”的技術路線也確實因為效率低下而不堪大用,而現行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盡管在創設方麵是“中心化”的,犧牲了自身的“去中心化”,但換得了鏈上的“去中心化”,這是一種“去中心化”與“中心化”之間的相對平衡,其中有哲學。

作為對比,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在貨幣創設方麵是“中心化”的,在貨幣的交易方麵也基本是“中心化”的,沒有“去中心化”的基因,因此如果以此作為與區塊鏈交易對接的基礎,那實際上就意味著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中隻能選擇效率與安全,放棄了區塊鏈自身核心特征的“去中心化”而退回到“中心化”的傳統金融運行模式。國際清算銀行最近所提出的以央行數字貨幣為基礎的“統一賬戶體係”,用以替代穩定幣及以此為基礎的現行鏈上金融生態係統,就是這個用意。這種選擇是否符合數字虛擬金融空間的發展邏輯,還要再思考。

3.鏈上和鏈下的協同

穩定幣的設立,最初是為了鏈上交易服務的,是運用於數字空間的一種基礎設施。而它在用戶端的技術實現方式,是依靠數字錢包技術,手機裏裝個東西後能上網就能使用,這種便捷的方式使得它很意外地也在現實世界中受到歡迎。鏈下使用穩定幣的大體上有三類情況:為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提供了獲得金融服務的可能性,據統計全世界現在還有近17億成年人沒有銀行賬戶;為成本過高的金融交易提供其他解決方案,這主要是跨境支付方麵;為本國貨幣幣值極不穩定、公眾喪失信心的國家提供價值存儲渠道,這在拉美諸多國家中較為普遍。

現在泰達幣等穩定幣,在線下有著非常廣泛應用。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現象。這說明,它不完全是一個自娛自樂的、隻是在數字世界適用而虛無縹渺的東西,它有著它的現實意義。

三、代幣化時代的貨幣形態尚在發展之中

穩定幣初步符合了代幣化時代的鏈上生態需求,但它尚未完全定型,還在發展之中。 在這裏,我想根據自己對貨幣演進邏輯的理解來進行一下預測,尚缺乏足夠依據,主要是留待未來證偽。

1.穩定幣的鏈上演進:新型的“銀行還是市場之爭”

今天的穩定幣以及以此為基礎的鏈上金融生態,基本是由金融科技公司這種新型商業機構為主導,他們在搭台兼唱戲。

隨著穩定幣的商業價值被確認,以及鏈上金融生態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試圖進入這一領域,這其中最為值得重視的就是傳統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現在美國的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商業銀行機構都正在摩拳擦掌,準備進入穩定幣的市場。這一趨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因為意味著現實金融世界中的傳統主導金融機構正在嚐試進入虛擬數字金融世界,這與目前已有的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中使用某些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同的性質,後者是傳統金融生態在區塊鏈上的某些碎片化映射,和現行區塊鏈上的DEFI金融生態是完全隔離的。

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穩定幣進入鏈上金融生態,可能具有兩方麵影響。

首先,穩定幣本身將出現兩大版本係列,呈現出彼此逐鹿的態勢。商業銀行發行的穩定幣具有獨特優勢:首先,顯然具有更強的信用基礎,因為銀行信用曆來高於商業信用;而且商業銀行具有一個科技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即在遭遇流動性衝擊時可以在中央銀行那裏獲取支持。但是,現行的科技企業版穩定幣已經占據了先行者優勢,也具有網絡外部性,因此在DEFI生態中的主導地位可能不會輕易喪失。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其次,商業銀行發行穩定幣隻是進入鏈上金融生態的第一步,商業銀行在數字虛擬金融世界中如何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業務模式才是最為重要的。銀行是“中心化”的一個產物,銀行業務建立在了解客戶、麵對麵的信用分析機製上,而已有的DEFI生態都是以“去中心化”為核心邏輯的,通過數字共識機製、超額抵押物來建立陌生人之間的信任,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路。但在植根於現實金融世界的RWA生態逐步興起後,對於這些經過“去中心化”改造後的傳統金融業務,其在鏈上也必然會衍生出一係列金融業務需求,而這正可能是商業銀行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

我個人感覺,過去學術研究中所津津樂道的比較金融係統問題,即“銀行主導型”和“金融市場主導型”到底哪個更好,未來可能會演變為鏈上的分別以科技企業發行的穩定幣以及其上的DEFI生態,與以商業銀行發行的穩定幣以及其上的RWA生態之間的競爭,後者是傳統金融機構的鏈上化成果,符合區塊鏈“去中心化”要求但又帶有一些“中心化”特征的生態,從而形成新時代的“銀行與市場之爭”。

2.未來的貨幣格局猜想:兩個世界、兩套貨幣體係

最近二十年以來的數字經濟發展超越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力,要對更為遙遠的未來的貨幣格局進行預測,可能就更加不靠譜了。但我還是想試著作如下猜想:在未來鏈下的現實金融世界與鏈上的數字虛擬金融世界可能會長期共存,鏈上鏈下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而形成兩個世界以及兩套貨幣體係。

在鏈下,未來可能是央行數字貨幣與穩定幣的並存,其中央行數字貨幣還是居主要地位。但也有穩定幣的一些空間。在鏈上,未來可能是商業銀行的穩定幣和現行新型機構發行穩定幣的並存。在這兩套貨幣體係中,無論鏈上還是鏈下,基石依然是中央銀行,但是穩定幣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鏈上甚至是台前的主角。

這裏需要再次提到國際清算銀行關於穩定幣問題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認為最好的代幣化時代鏈上金融體係是將現在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元金融體係整個搬到代幣化平台上去,就是在鏈上複製鏈下的金融體係。我不支持這個想法,主要兩點理由:第一,這完全無視鏈上以“去中心化”為金融生態的核心特征;第二,央行數字貨幣在鏈上複製,成功的可能性小,如前所述這存在著基因衝突問題,且也無必要,央行隻要在鏈下控製商業銀行就夠了。

馬克思對貨幣演進問題有一個非常天才的表述:“用一種象征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征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貨幣未來會繼續發展,它不會停留在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多點耐心、多點曆史縱深感、多點想象力。

四、為穩定幣申辯

在國際清算銀行報告中,認為穩定幣不能滿足貨幣的單一性、彈性、完整性這三個基本屬性,這裏所指出的問題是存在的,但由此斷言穩定幣隻能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這個判斷可能有些武斷了。在麵對代幣化所帶來的金融係統第二次重構大潮時,不能簡單用今天的尺子來直接度量尚存在很大變數的未來。

1. 單一性問題

單一性是指貨幣的價值具有唯一性,都是要按其麵值進行足額支付,不存在A銀行發行的貨幣與B銀行發行的貨幣之間區別,貨幣的持有人不應該為貨幣的價值問題而付出信息搜尋成本。穩定幣肯定由許多機構競爭性發行,且其價值是否真的始終能保證與法幣1:1兌付也存在不確定性,這裏肯定是需要改進的。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單一性並非貨幣的常態。美元的單一性,是在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才實現的。單一性可能並非穩定幣不能克服之痛。

首先,穩定幣的競爭性發行,具有哈耶克所說貨幣的內在淘汰機製,市場會通過大浪淘沙而留下少數幾家具有較高信譽的穩定幣。金融係統本身具有信息生產與傳播的功能,盡管在穩定幣魚龍混雜的時候需要某些個人與機構付出信息成本,不滿足“毋庸置疑(No question asked)”的要求,但是相關私人信息在數字時代會迅速傳播,形成作為公共信息的共識,不至於嚴重阻礙DEFI等金融形態的發展。

其次,穩定幣主要是為鏈上的金融生態服務的,而這是一個天生的全球化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存在多個穩定幣,就類似於鏈下的全球金融市場上有多個貨幣與多個匯率,我們能因為現實中的匯率問題及相關風險而認定這有違貨幣製度基本要求嗎?當然,在鏈上未來將可能有多個主權貨幣的穩定幣,每個幣種的穩定幣又可能有多個發行機構,問題就更為複雜了,但是無論如何,問題的多匯率本質並沒有改變,且國際清算銀行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僅考慮了美元穩定幣的存在,我們的申辯不妨也以此為限。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未來的貨幣形態可能就不是以單一性為依歸的。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出現過在貨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貨幣經濟學(New Monetary Economics,簡稱NME)”,這和前幾年曾經很熱的“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看上去有些類似,但兩者思想在貨幣理論的光譜上剛好是兩個極端。新貨幣經濟學的洞見是:貨幣的記賬單位與交易媒介這兩大功能在未來將會分離,記賬單位依然唯一,交易媒介卻會多種多樣,貨幣交換最終會被“精密的物物交換”所取代。對照這一描述,主權法定貨幣是最終的記賬單位,而依附於此的多個穩定幣運用於各種交易,這可能就是先賢所設想未來貨幣形態的數字時代版本。當然,新貨幣經濟學被視為是一種激進的思想,計價基準上的菜單成本以及支付活動上的規模成本被認為是在現實中難以克服的困難,但這些困難可能正好可以被當今的數字技術所大大緩解。

所以,單一性是個問題,但我們不妨可以再看一看,也可能未來的技術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2. 彈性問題

我理解的彈性問題主要有兩個含義。首先,能不能根據現實世界需要而增加貨幣供給,不至於像金本位製那樣因為黃金數量不足而存在“金鐐銬”。其次則是金融穩定意義上的,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擠兌,出現了流動性衝擊,能否及時提供流動性?就像現在商業銀行體係一樣,能夠通過央行而獲得關鍵時候的支持。至於清算具體安排意義上的彈性,在技術上總有克服和緩解的辦法。

我認為,就第一層含義而言,不能用金本位製的“金鐐銬”來類比今天的穩定幣,穩定幣的供給存在著麵向需求的正反饋效應。現在穩定幣的發行是賺錢的,這一利潤有兩個來源:一方麵,穩定幣本身不能付息,而發行者持有的底層金融資產則是有利息收入的;另一方麵,穩定幣發行之後,鏈上的DEFI金融生態,可以為它提供很多利潤來源,未來這個影響會越來越大。鏈上的金融活動越活躍,對穩定幣的需求就會越大,那麽穩定幣發行公司就會越賺錢,它就有動力去增加穩定幣的供給,增加鑄幣。

也有研究者認為由於美元穩定幣以美債為主要底層抵押資產,而美債作為全球安全資產存在供給不足問題,因此穩定幣難以大規模發行。我對此的看法是,這可能將美元的發行與作為美元代用品的發行兩者混淆了。嚴格來說,如果穩定幣發行者不介意底層資產的收益性而直接抵押美元現金等非國債類資產,就可以創造出穩定幣的流動性。況且,美國政府也從來沒有因為美國國債有限而停下美元超發的步伐,美元發行不止則美元穩定幣發行也不會停滯。

就防範流動性衝擊而言,央行是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予以管理的:首先,將重要的穩定幣發行商納入係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名單,給予其在特殊情況下通過現有銀行體係獲取資金的能力;其次,隨著商業銀行穩定幣的發行,央行就更加有辦法來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幹預了。這裏的核心問題在於,鏈上的穩定幣金融生態在央行心中是否足夠重要,以至於可能影響現實世界的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

3. 完整性問題

完整性即合規誠信問題。數字加密貨幣因為其技術特性而被普遍認為容易產生欺詐、金融犯罪和其他非法活動問題,穩定幣也不例外。

我的看法是,這個問題確實相對其他兩個問題更加嚴重,也更加難以克服,但監管當局並非無能為力。除非在未來完全禁止鏈上金融生態的存在,否則隻能在逐步完善監管手段的過程中將非法活動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目前,針對穩定幣的監管已取得重要進展。例如:2019年6月,全球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將虛擬資產活動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納入了反洗錢與反恐怖融資國際標準;歐盟要求加密資產服務提供商在轉移加密資產時須附帶有關匯款人和收款人的信息,否則不允許任何數量的加密貨幣在加密資產服務提供商(CASP)的賬戶間轉移。

因此,監管和市場之間是一個相互了解、相互適應、相互成長的過程,相信在未來與穩定幣相關的金融監管體係會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完整性也不應該是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

五、穩定幣大熱的全球化演進邏輯

穩定幣大熱是雙重邏輯的結果,前麵在貨幣演進方麵說得太多,在全球化演進方麵隻能略加點評。

第一,穩定幣等數字貨幣是全球化的焦點。全球化從商品全球化,發展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全球化,今天則是以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為新的時代主題,而數字貨幣剛好是金融全球化與數據全球化的交集。

第二,穩定幣之所以現在被美國高度重視,背後維持美元霸權的考慮昭然若揭。美元的霸權地位,二戰後初期以黃金為支撐,後來是石油,未來則可能是21世紀的石油——數字資產。如果美國控製住了數字世界,則美元未來就更有可能延續其霸權地位。

第三,穩定幣在美元霸權中的地位是戰略性的,“此其誌不在小”。目前流行用創造美債需求的思路來解讀穩定幣對於美元霸權的意義,而這隻是戰術性的。真正的戰略目標,是想構建鏈上以美元為基準的下一個代幣化的全球金融體係。

第四,對於穩定幣為美債“續命”的觀點,可以用魯迅的名言來澄清:“搗鬼有術、有效,然而有限”。 美國國債問題的實質,不是流動性問題,而是信心問題。穩定幣隻是一種刺激市場需求的技術手段,不能也不會改變美債的根本趨勢。

第五,對於美國推行穩定幣的戰略目標,我們需要密切關注,但不必過於擔憂,因為這同樣以美元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需求為依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六、關於中國在穩定幣方麵的應對策略

關於這個問題也隻能作最為簡單的點評。

首先,需要及時入席而不能隻做旁觀者。而且不僅僅要在香港推出人民幣穩定幣,上海也要及時在離岸市場上試點人民幣穩定幣。關鍵要創造場景,而且適度容忍。

其次,推行人民幣穩定幣可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開放戰略相結合。這裏補充一個信息:在泰達幣的市值當中,超60%的市值增長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民眾使用。在眾多亞非拉國家,該公司通過線下推廣收到了良好成效。如果他們都能做到,中國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理應做得更好。

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傳統的貿易、投資項下推廣人民幣使用,以及試點央行數字人民幣等,這是一條腿。另外一條腿就是推行人民幣穩定幣,規範和推廣實際上已經存在的人民幣穩定幣貿易結算。我們需要雙管齊下,來找到最合適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