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發布的數據,2025年5月,中國直接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值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了43%,相當於蒸發了150億美元的貨物。然而吊詭的是,根據中國官方同期的數據,其整體出口總額反而逆勢上揚了4.8%。在這一減一增之間,消失的貨物去哪了?《金融時報》發現,答案就隱藏在對東南亞國協(ASEAN)及歐盟的貿易數據中。
數據顯示,同期間中國對東協的出口猛增15%,對歐盟也大漲了12%。這清晰地指向一個事實:關稅高牆並未阻擋中國商品,隻是迫使它們踏上了一條更迂回的旅程。
越南、印尼成新中轉站 美國祭出“轉運稅”反製
“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驚人的模式。”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他指出,這種現象在川普第一任期的美中貿易戰時就已出現,“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下降,但從越南和墨西哥的進口卻隨之上升”。
如今曆史再度重演,而且規模更大。凱投宏觀的研究估算,僅在2025年5月,就有價值約34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繞道越南,比去年同期激增30%;而經由印尼轉運的金額也高達8億美元,年增25%。其中,電子零組件的轉移最為顯著。中國數據顯示,2025年5月出口到越南的印刷電路板、電話零件、平板顯示模組等產品,較一年前飆升了54%,金額高達26億美元。
顯然華府也已察覺此一“漏洞”,在與越南達成的最新貿易協議中,美國特別加入了一項高達40%的“轉運稅”(trans-shipment levy),矛頭直指經由越南“洗產地”再出口到美國的中國商品。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已警告,新的高關稅將在8月生效,未來與其他國家的協議也可能包含類似的轉運條款。
印度漁翁得利?蘋果供應鏈轉移的蝴蝶效應
在這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大戲中,印度正扮演著耐人尋味的角色,因為數據顯示,印度正成為這場貿易戰的間接受益者。
根據印度全球貿易研究計劃(Global Trade Research Initiative)創辦人阿賈伊.斯裏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的分析,今年5月,印度對美國的出口躍升了17%,與此同時,從中國及香港的進口則飆升了22.4%,斯裏瓦斯塔瓦直言:“印度在電子和機械領域的進口激增(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而對美出口又不斷增長,這表明全球供應鏈正在迅速適應關稅政策。”
其中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科技巨頭蘋果(Apple)的策略轉變。為了規避關稅風險,蘋果已決定最快在明年將所有在美國銷售的iPhone組裝工作,全數轉移至印度。這不僅將大幅改變全球智慧型手機的製造版圖,更凸顯了印度在這場供應鏈重構中的戰略地位。
歐洲與中東:中國製造的新藍海
除了借道轉運,中國製造商也正積極開拓新的“藍海市場”,以消化那些無法再直接銷往美國的產能。總的來說,川普的關稅大棒並未如預期般扼殺中國的出口,反而催生了一場更為複雜、更具隱蔽性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從東南亞的代工轉運,到印度的組裝加工,再到歐洲和中東的市場開拓,全球貿易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適應新的政治現實。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2025年5月,該國從中國的進口額年增20%,達到11億美元,其中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一次性電子煙是成長最快的品項。阿布達比商業銀行(ADCB)首席經濟學家莫妮卡.馬利克(Monica Malik)觀察到:“中國正將其商品瞄準其他市場,而這個地區人口不斷增長,投資計劃強勁,本土製造業又少,需求依然很高。”她補充說,近幾年中國品牌的電動車、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在當地的能見度“爆炸性成長”。
自從川普禁止中國電商巨頭如Temu和Shein利用“最低豁免原則”(de minimis rule,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包裹免稅進入美國)後,這些平台便將火力轉向歐洲。布魯塞爾智庫“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學者瑪麗亞.德默齊斯(Maria Demertzis)表示:“你現在可以看到,針對歐洲消費者的中國電商廣告鋪天蓋地。”歐盟官方數據也證實,光是2025年前五個月,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化學品和機械進口量便急劇增加。為應對此趨勢,歐盟也已計劃廢除自身的“最低豁免原則”,並對每個包裹征收2歐元的手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