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灼|砸窗事件後,官方推出三篇文章:打倒破窗者……2025年7月7日
7月2日,K1373次列車因貨運列車侵入正線導致脫線滯留近3小時。
網友發布的多段現場視頻顯示,車內多名乘客滿臉大汗,有男性乘客脫去上衣赤膊,一名工作人員上衣也已濕透;也有乘客對工作人員說:“快悶死了,能不能開車門。”
事發後,3號車廂內一名男性乘客取下安全錘砸破車窗。這一舉動,讓悶熱的車廂得到了通風。當即引得不少乘客拍手叫好。
一名乘客向媒體回憶,窗戶被砸後“風吹進來了,就舒服多了,車上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也降下來了”。

但該男子卻受到鐵路公安教育批評,此事引發熱議。
麵對輿情,隨後鐵路部門通報稱未達破窗標準:
廣鐵長沙客運段稱已打開80餘個氣窗通風(廁所、乘務間等),車內溫度31℃左右,僅1名女性乘客頭暈,未達“開啟車門/破窗”的緊急程度。
滯留線路無站台、車門離地1.5米、夜間無照明,開門或破窗可能引發乘客跳窗摔傷等次生風險。
分發礦泉水、八寶粥,協調救護車待命,空調恢複後對砸窗男子批評教育並修複車窗。
然而官方發布上述消息後,再次引發輿論的質疑。

親曆者稱車廂溫度超38℃,多人中暑暈倒(含老人),乘務員製服被汗水浸透。
另外,氣窗集中於車廂連接處(非乘客密集區),空氣流通不足;乘客多次請求開門遭拒。
有律師指出砸窗符合《民法典》第182條“緊急避險”,保護的生命權高於財產權。
也有消息指,鐵路規定空調失效超20分鍾應啟動通風或疏散,但現場超3小時未執行。
特別是警方對破窗者未拘留或罰款——“批評教育”隱含行為不當的定性,與緊急避險的法理衝突。
於是,民眾呼籲表彰而非追責,認為砸窗者避免更大健康風險——然而麵對民眾質疑,他們方麵不僅不道歉,反而被曝出組織禦用“槍手”反擊民意。
知名自媒體“建設性意見”發現曝光了此事。
據披露,砸窗事件後,官方出現了3篇文章。
1、破窗不是自救壯舉,情緒脫軌更不能沒有底線\、
2、破窗非壯舉,守規方為真擔當
3、砸窗非“英雄之舉”,守“序”方為安
從標題就能看出,三篇文章都是先肯定破窗不是自救,砸窗更不是英雄之舉。
然後強調要聽從鐵路係統的指揮,不能情緒脫軌,要守規,要守序。
於是“建設性意見”查到這三篇文章的作者:
第一篇作者朱哲,青某鐵某集團公司宣傳部門職工,2022年度鐵路正能量網絡作品評選獲獎者。
第二篇作者楊軒宇,中某沈陽局集團公司宣傳部門職工,2023年度鐵路正能量網絡作品評選獲獎者。
第三篇作者張凱,中某太原局集團公司宣傳部門職工,2024年度鐵路正能量網絡作品評選獲獎者。



這三篇主要觀點是什麽呢?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們摘取每一篇的一部分。

先說《破窗不是“自救壯舉”,“情緒脫軌”更不能沒有底線》,文章其中這樣寫到:
由於車內悶熱,有一名年輕乘客砸窗通風,當安全錘揮向密閉車窗,碎玻璃飛濺的瞬間,某些網絡聲音竟將其吹捧為“自救壯舉”。然而,剝開情緒外衣,這非但不是值得歡呼的“義舉”,更是對公共安全底線的一次粗暴踩踏。所謂“值得肯定”,實為對法律秩序與集體安危的短視、漠視。這種輿論傾向看似充滿所謂“人文關懷”,實則模糊了法治底線,消解了公共秩序的價值根基。
砸窗者卻越過所有既定流程,任由魯莽支配行動——這不是清醒的自救,而是典型的“情緒脫軌”。當個體焦慮淩駕於公共規程之上,實質是以全車秩序為代價換取小範圍“虛假安全感”。
謹防“弱者敘事”陷阱,在共情中堅守秩序底線。理解旅客在悶熱環境中的焦慮,是討論的起點,但絕不能成為美化破窗行為的理由。
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揮錘打破規則,而是在困境中主動成為秩序的守護者。

而中新網首發的《破窗非壯舉,守規方為真擔當》主要販賣的觀點是:
一乘客“揮錘破窗”的行為被部分網民奉為“英雄之舉”,甚至有人以“緊急避險”為其開脫。然而,盲目美化砸窗之舉,實則既是對公共秩序的輕視,也是對鐵路安全防線的無情破壞。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行為若被輿論縱容,將助長“以維權之名行破壞之實”的歪風,侵蝕社會規則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批評破窗者和網民的呼聲,該文章還表揚了一下自己:
鐵路部門已就事故致歉並承諾優化服務,這是對民意的誠懇回應。但安全與舒適的天平需要我們理性衡量——規則的剛性,恰是為了守護更廣闊的生命權益。與其追捧砸窗的莽勇,不如共同重塑對秩序的敬畏。
在高溫悶熱環境中,工作人員汗透衣衫仍堅守崗位,為老幼旅客發放礦泉水,竭力維持車廂秩序。不開門窗的處置決定,正是基於列車未靠站台、旅客擅自下車可能引發墜落或碰撞事故的安全考量。安全紅線不容踐踏,列車乘務員與乘警嚴守製度的克製,體現的是對生命更深沉的敬畏。
在乘客破窗後,一名列車乘務員身上工作服被汗水浸濕,雙手護住窗口,防止旅客靠近被劃傷。這不禁讓筆者想起兩年前,k396次列車受暴雨影響滯留途中,列車員冒險領回物資哽咽安撫乘客的場景。

而另一篇《砸窗非“英雄之舉”,守“序”方為安》則這樣寫到:
部分網友將砸窗行為讚為“英雄之舉”,然而,深入分析後會發現,所謂“英雄之舉”,實則是添亂之行。
車門車窗是保障旅客安全的堅實防線,絕不容隨意破壞。在列車滯留期間,有旅客要求打開車門透氣,這一訴求看似合理,畢竟在悶熱的車廂裏確實不好受,但車門作為緊急情況下的疏散通道,其開閉權限應由專業人員依據現場狀況判定。
支持者以“結果導向”為臆想:“若無人砸窗,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鐵路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采取了諸多有效措施。列車上已將各車廂乘務間、廁所、洗臉間及車廂內80餘個能夠開窗通氣的窗戶全部打開,以促進空氣流通、降低車廂溫度,並協調站外送來八寶粥和礦泉水,聯係救護車做好應急準備。
交通出行中難免會遭遇突發事件,旅客和鐵路部門應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旅客要相信鐵路部門的應急處置能力,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安排;鐵路部門也應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及時、準確地向旅客傳達事故處理進展和後續安排。
對於官方三篇文章,網民似乎早有預判。

用一位網民的話說:
原本是他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事故,跟乘客沒有任何關係。
人民群眾隻不過批評兩句——就給大家夥扣這麽大一頂帽子。
他們是真牛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