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聽說過比亞迪(BYD)。
幾年前,比亞迪還是汽車行業一個平平無奇的參與者,但在去年,這家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品牌,而且預計到2030年,它將與全球最大車企豐田和大眾並駕齊驅。
然而,大多數美國人從未見過比亞迪汽車,而且短期內恐怕也不會見到。
由於關稅,這個以英文“Build Your Dreams”(成就夢想)的縮寫為名的品牌相當於被禁止駛上美國的道路,這些關稅是為了保護美國汽車製造商而設,使進口的中國插電式汽車的價格翻倍。築起關稅壁壘或許能為本國汽車行業爭取到一些時間,但最終並不能使美國製造商免受比亞迪——以及它所代表的更大威脅——的衝擊。
比亞迪代表著一種讓美國望塵莫及的中國產業模式。這種模式結合了政府財政支持、有條不紊的長期規劃以及積極的創新,使中國得以在從電池到機器人再到無人機的一係列高科技行業實現全球主導地位。將這些市場讓給中國企業已經夠糟糕了。如果汽車製造業也發生同樣的情況,對美國的影響將嚴重得多,因為該行業的規模及其經濟、政治和戰略重要性都舉足輕重。
比亞迪和其他幾家中國新興汽車品牌的成功應該給美國汽車製造業乃至我們整個工業領域敲響警鍾。我們需要有勇氣承認自己已經嚴重落後,並擺脫自滿情緒,發起由政府主導的緊急行動——想像一個汽車業的曼哈頓計劃——以恢複美國的競爭力。
1992年我在北京開始我的汽車業務時,剛起步的中國汽車工業生產的車相當差。設計蹩腳,用料低廉,開不了多久就會壞,這很符合當時中國作為劣質仿製品工廠的名聲。2003年開始製造汽車的電池製造商比亞迪也不例外。多年來,它的車在中國是出了名的破爛貨。
但那是老黃曆了。我開過比亞迪幾乎所有車型,如今它們在設計、功能、先進技術和整體質量方麵已經和特斯拉等其他頂級品牌不相上下。該公司的刀片電池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電池之一,質量好到豐田和特斯拉都在它們生產的部分汽車中使用了它。最令競爭對手擔憂的是,比亞迪汽車價格實惠:最便宜的車型在中國售價不到1萬美元,是美國市場最便宜的電動車價格的三分之一。
比亞迪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政府補貼!”西方的批評者會這樣大喊,這當然是部分原因。據信,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多年來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國家補貼。這是國家資本主義在發揮作用。美國人可以盡情抱怨,但中國不會僅僅因為我們不喜歡就拋棄這種模式。

在設計、功能、先進技術和整體質量方麵,中國汽車現在已經與特斯拉等頂級品牌一樣出色。
政府支持也不是比亞迪成功的唯一原因。它能夠降低造車成本,得益於所謂的垂直整合。雖然大多數主要汽車製造商的重要零部件都來自外部供應商,但比亞迪幾乎所有的關鍵零部件都自己生產,包括電池、半導體、電機和平板屏幕,這節省了成本並加強了質量控製。汽車的操作係統也是自己開發的,他們還持有生產電池礦物的礦山和礦業公司的股份,並用專門設計的汽車運輸船隊將生產的汽車運往世界各地。
比亞迪也在快速創新。今年,它發布了一項或許可以跟特斯拉媲美甚至更優的自動駕駛係統,以及據其稱可以在短短五分鍾內為汽車充好電的技術——就跟給油箱加滿油一樣快。其高端車型包括仰望U8,這是一款豪華SUV,可以原地掉頭,並能像船一樣在水中短距離行駛。
有人會說,我們應該讓比亞迪進入美國市場。這將為美國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並為美國製造商提供向該公司學習的機會。
但比亞迪目前在成本和電池技術方麵擁有如此壓倒性的優勢,最終可能會摧毀其美國競爭對手,危及美國的關鍵產業和數十萬個工作崗位。這就是為什麽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去年稱中國電動車是生存威脅,以及為什麽埃隆·馬斯克說如果沒有貿易壁壘,它們將“摧毀”競爭對手。
我們可以用關稅來嗬護美國車企,但這改變不了我們正在慘敗的事實。中國無疑是當今世界上各類汽車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其中包括電動車。比亞迪及其他的中國車企也許被美國拒之門外了,但它們正在拿下快速增長的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控製權。由於無法在國外競爭,美國汽車製造商將不得不退守到它們依然強大的狹小領域:國內高油耗卡車和SUV市場。
美國必須借鑒中國的經驗。十年前,中國領導人製定了主導下一代技術的藍圖,並為此投入巨額資金,而且他們深知這需要多年才能獲得回報。比亞迪隻是這一計劃如今正在開花結果的眾多例子之一。效仿中國這種政府深度參與的模式對華盛頓的許多人來說會難以接受。但美國在曆史上還從未麵對過像中國這樣的產業競爭對手。
而且這不僅關乎電動車。強大的汽車行業對國防具有重要意義。汽車行業開發的種種技術,如電池、傳感器和電機等,後來常常會被應用於軍事裝備。
中國對電動汽車所需電池和稀土礦產供應鏈的控製也是一個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北京通過停止稀土和稀土磁鐵的出口來報複美國貿易關稅,讓我們已經瞥見了這一點。
在比亞迪這樣的民族企業帶領下,中國已經取代了底特律,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的中心。美國可以發起一場全麵攻勢,重建世界級的製造業和供應鏈,也可以讓我們的車企躲在關稅背後,繼續生產燃油卡車和SUV,並最終變得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