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期對稀土實施出口管製,引發全球關注關鍵礦物供應安全。(示意圖:shutterstock/達誌)
中國近期對稀土實施出口管製,引發全球關注關鍵礦物供應安全。各國政府與企業陸續展開行動,試圖分散供應鏈、降低對中國在稀土領域的長期依賴。然而,有專家指出:“北京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全球雖早已展開去中化布局,但進展有限,談不上中方主導地位的終結。”
綜合《南華早報》與其他外媒報導,中國商務部6月宣布,將審核合格的出口申請,並表示願與各國就相關限製進行對話。然而,隨著稀土成為美中地緣戰略競爭的新前線,全球多國企業紛紛啟動新計畫,以擺脫中方的主導地位。
除了企業以外,各國政府也積極介入供應鏈建設。印度《印度時報》報導,政府預計投入350億至500億盧比(約合4.08億美元)以擴大稀土產能。美國與烏克蘭5月簽署礦產合作協議,基輔方麵將爭取美國長期投資。澳洲稀土地質研究公司(Earth Rarest)則預估,澳洲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輕稀土來源,供應15%至20%的釹與鉨,但仍難以全麵取代中國在17種稀土元素的主導地位。
分析指出,北京仍控製全球約90%的稀土加工產能與69%的產量,印度獨立凱爾卡爾(Vivek Kelkar)說:“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全球雖早已展開去中化布局,但進展有限,談不上中方主導地位的終結。”
上海太德維商務谘詢(Tidalwave Solutions)也指出,稀土去中化之路麵臨時間、資金與人才的三重挑戰,因為推動一條完整的供應鏈需10到20年,投入金額以兆計,且全球多數國家缺乏熟悉精煉與純化流程的人才。
凱爾卡爾更指出,當前隻有少數國家提出具體的國家投資策略,“若無法有效引導全球資金,中方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掌握主導權”。中國的市場占比也意味著其具備訂定價能力,凱爾卡爾認為,中方可藉由操控價格、製造金融不確定性,拖延其他國家的稀土項目進展。
同時,美國總統川普雖直敘強調供應鏈安全,但在補貼與資金政策上仍未明確表態。凱爾卡爾認為,未來美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重點將轉向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稀土資源區域,並點名美方在安哥拉、盧安達與沙烏地阿拉伯等積極拓展稀土合作關係,意圖掌握全球稀土戰略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