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致命真菌正在擴散,我們能阻止新威脅出現嗎?

致命真菌正在擴散,我們能阻止新威脅出現嗎?

文章來源: BBC中文網 於 2025-07-04 08:47:0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氣候變化通常讓人聯想到山火、水災以及對建築與農作物的破壞。但隨著氣溫上升,真菌性疾病亦開始蔓延至過往因氣候寒冷而無法生存的地區。https://t.co/VwOcYVrDZP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uly 4, 2025
氣候變化通常讓人聯想到山火、水災以及對建築與農作物的破壞。但隨著氣溫上升,真菌性疾病亦開始蔓延至過往因氣候寒冷而無法生存的地區。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在氣候較熱地區每年感染數百萬人的致命真菌,可能隨全球變暖而逐步擴散至歐洲。

這種名為“麹菌”(Aspergillus)的真菌會引發致命肺部感染,據估計每年在全球導致約180萬人死亡。研究預測,該真菌將自非洲和南美洲向北擴散。

這項警告與近年熱播的科幻劇《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不謀而合。劇中描繪一種可改變人類大腦的恐怖真菌,消滅大批人口。盡管劇情極度誇張,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兒童傳染病教授阿迪莉亞·華莉絲(Adilia Warris)指出,真菌疾病的確正日益引起關注。

“真菌性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小則像腳癬這類惱人但輕微的疾病,大則可致命,例如引發敗血症或腦部感染。”

雙腳是真菌的理想棲息地,因為皮膚表麵常有裂縫讓真菌入侵,而且穿著襪子與鞋子形成黑暗潮濕的環境。

然而,當另一種真菌——黴菌病原體——被吸入我們的肺部時,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當我們的免疫係統已經處於弱勢時。

華莉絲解釋,這些真菌釋放孢子,進入肺部後會發芽,形成類似“麵包結構”的組織,並在肺組織中生長,引起疾病。

另一類主要真菌則早已存在於人體之內:酵母菌。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它屬於人體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這種酵母菌在許多健康人體內的腸道中都可發現,它與腸道中的多種細菌一起幫助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華莉絲表示。

但若個人體內免疫力低下,或因創傷或手術造成器官損傷,這些酵母菌進入血液後,便可能引發與細菌感染類似的敗血症(血液中毒),這是一種嚴重疾病。

完美風暴

這些真菌早已存在於我們周遭,那為何如今它們造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歐拉戴爾(Rita Oladele)指出,我們應該非常關注真菌疾病,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後。

她表示,氣溫升高導致新型病原體出現;同時,醫療科技進步和人類壽命延長,亦增加了感染風險——愈來愈多人在免疫係統受損情況下活得更久。

“現在我們幾乎對所有器官都進行了更多的移植⋯⋯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也愈來愈多;任何抑製免疫係統的治療都會增加真菌感染的風險,”她說,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同樣麵臨風險。

她亦指出,從全球北方到全球南方,在真菌感染診斷與治療能力方麵存在明顯差距——不僅在於診斷斷症的能力,還有如何妥善管理有真菌感染風險或嚴重真菌感染的患者,也包括抗真菌藥物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

她補充,在氣候較熱地區,真菌感染確實更為普遍,特別是愛滋病毒感染率高的地方,因愛滋病會削弱免疫係統。

“盡管真菌疾病在全球南方的負擔較重,但這也會驅使人們遷移,因為他們會尋求更好的醫療照顧。”她說。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真菌擴散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分子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卡薩德瓦爾(Arturo Casadevall)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真菌性疾病將開始蔓延至過往從未出現的地區。

“我們知道生命具有適應與生存能力,但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世界變暖,許多本來隻會感染植物或昆蟲——這些體溫接近室溫的生物——的真菌,將能在更高溫環境下存活。若真如此,我們將見到一些醫學上前所未見的真菌疾病。”

此外,他指出:“濕度是影響真菌的重要因素……真菌需要大量水分,在高濕度環境中才能繁盛。”

不過,他補充,幹燥條件同樣會影響某些真菌的傳播。

“例如美國有一種名為‘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粗球黴菌)的真菌,會導致感染,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區出現。但隨著沙漠擴張,這種真菌的分布範圍也在擴大。所以我認為濕度將成為一個關鍵變項,而我們知道濕度深受氣溫影響,兩者都將受到氣候變化影響。”

卡薩德瓦爾教授的研究團隊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在的巴爾的摩(Baltimore)進行研究,觀察城市中不同地區的真菌分布,嚐試模擬真菌疾病的傳播範圍將如何變化。

研究發現,城市中的真菌已開始適應當地氣候,這一現象可能正在全球發生。

“我們正試圖理解這種變化如何發生。例如,較涼快的社區通常有大量樹木與草地,而較炎熱的社區則多是水泥地與缺乏綠蔭,兩者的氣溫差距可達攝氏4至5度。”

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我們體內也出現了另一種溫度變化。過去,由於人體溫度較高,真菌不易滋生。但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的體溫其實在逐漸下降。

“我們之所以能有效抵禦真菌,是因為我們擁有高度發展的免疫係統。”卡薩德瓦爾教授解釋說。

“脊椎動物都有進階的免疫係統,但人類同時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的基礎體溫高,達攝氏37度。這樣的高溫能阻擋大多數真菌入侵。”

“這也是為什麽真菌感染多發生在皮膚表層,例如趾甲感染,因為那是較涼的部位。”

然而,卡薩德瓦爾指出,現代人的體溫平均比100年前低了約一度,這改變了我們對真菌疾病的易感性。

“隨著現代醫學治愈了許多傳染病,生活環境變得更潔淨,我們體內的發炎程度也下降,因此體溫隨之降低。”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因感染而引發的免疫反應變少,導致體溫降低;而此時,地球整體氣候卻在變暖。

反擊戰

那麽,我們可以如何保護自己?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一類抗真菌藥物稱為“唑類”(azoles),其作用機製是幹擾真菌細胞的運作與生長。唑類藥物可用於治療多種真菌感染,同時也廣泛應用於農業上,以防止作物遭真菌侵襲。

問題在於,由於唑類使用過於頻繁,真菌已開始出現抗藥性。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真菌疾病教授布羅姆利(Michael Bromley)指出,“我們觀察到這類化合物的抗藥性正迅速出現,而原因之一,是環境中殺真菌劑的使用——特別是農業上用於作物保護、避免真菌感染植物的殺菌劑。”

農業上大量使用唑類藥物,如今已被視為導致真菌在臨床上產生抗藥性的主要推手。

麹菌屬(Aspergillus)是真菌的一種,廣為人知的原因是它會導致食物腐敗與分解。

布羅姆利教授指出,歐盟每年在農作物上噴灑的唑類殺菌劑約達一萬公噸,而麹菌正是生活在土壤與堆肥中。

由於這些地區長期接觸大量殺菌劑,麹菌已進化出抵抗力——這些農業用唑類與醫院中治療真菌感染所用的藥物非常相似,導致麹菌對醫療用藥物也產生了抗藥性。

解決方案是什麽?

布羅姆利教授指出,有些人要求禁止在農作物上使用唑類殺菌劑,但若全麵禁用,農作物的產量將下降,食品生產也會減少。

他正致力研發替代療法,並表示已成功開發出可破壞真菌細胞DNA的新型化合物,最終可導致真菌死亡。

另一種療法則是抗真菌藥物“fosmanogepix”,這是一種突破性的藥物,對酵母菌與黴菌均有效。

它的作用機製與傳統藥物不同,是幹擾真菌細胞內運送維生蛋白的結構。

布羅姆利教授表示,這些新藥將在未來幾年內上市。

另外一個令人樂觀的訊號是:麹菌病——一種在體溫下能迅速繁殖、每年估計造成全球數十萬人死亡的致命真菌感染——有一項重要的限製。

“我們沒有觀察到麹菌病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看起來,我們是從環境中感染。”布羅姆利教授解釋。

“這代表,如果我們能阻止環境中抗藥性的產生,就有很大的希望讓這些新研發的藥物能長期有效。”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加,人類不得不依賴殺菌劑來保護農作物,這也促使真菌逐漸進化以逃避治療。因此,研發新療法刻不容緩——而現在,部分解決方法已逐漸浮現。

問題是:我們能否及時趕上真菌的進化速度?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愛潑斯坦1993年參加特朗普婚禮照片曝光!特朗普怒斥CNN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美駐中使館發布一份“傷害性不大 侮辱性極強”圖文警告
比利時公主亮相國慶活動 衣著不雅惹爭議 係私生女
美政府員工"赴中探親"遭限製出境!美方正交涉放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裔女孩回雲南認親 28年前與親生父母在醫院走失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中國正在搶占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
台灣26日投票“大罷免”,中國因素推波助瀾?
烏軍總司令匯款百萬送父母到莫斯科治病?親屬發聲
特朗普指控奧巴馬“叛國”,背後有何恩怨與心機?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特朗普指奧巴馬涉叛國,呼籲司法部起訴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德媒:特朗普成功挑撥離間了歐中的關係
華爾街日報:為什麽股票在上漲?沒人知道
知名反捕鯨人士“紅通令”獲撤 日本人追了他14年!
日本進口車關稅15%!底特律3大車廠不滿:糟糕的交易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致命真菌正在擴散,我們能阻止新威脅出現嗎?

BBC中文網 2025-07-04 08:47:09

氣候變化通常讓人聯想到山火、水災以及對建築與農作物的破壞。但隨著氣溫上升,真菌性疾病亦開始蔓延至過往因氣候寒冷而無法生存的地區。https://t.co/VwOcYVrDZP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uly 4, 2025
氣候變化通常讓人聯想到山火、水災以及對建築與農作物的破壞。但隨著氣溫上升,真菌性疾病亦開始蔓延至過往因氣候寒冷而無法生存的地區。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在氣候較熱地區每年感染數百萬人的致命真菌,可能隨全球變暖而逐步擴散至歐洲。

這種名為“麹菌”(Aspergillus)的真菌會引發致命肺部感染,據估計每年在全球導致約180萬人死亡。研究預測,該真菌將自非洲和南美洲向北擴散。

這項警告與近年熱播的科幻劇《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不謀而合。劇中描繪一種可改變人類大腦的恐怖真菌,消滅大批人口。盡管劇情極度誇張,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兒童傳染病教授阿迪莉亞·華莉絲(Adilia Warris)指出,真菌疾病的確正日益引起關注。

“真菌性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小則像腳癬這類惱人但輕微的疾病,大則可致命,例如引發敗血症或腦部感染。”

雙腳是真菌的理想棲息地,因為皮膚表麵常有裂縫讓真菌入侵,而且穿著襪子與鞋子形成黑暗潮濕的環境。

然而,當另一種真菌——黴菌病原體——被吸入我們的肺部時,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當我們的免疫係統已經處於弱勢時。

華莉絲解釋,這些真菌釋放孢子,進入肺部後會發芽,形成類似“麵包結構”的組織,並在肺組織中生長,引起疾病。

另一類主要真菌則早已存在於人體之內:酵母菌。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它屬於人體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這種酵母菌在許多健康人體內的腸道中都可發現,它與腸道中的多種細菌一起幫助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華莉絲表示。

但若個人體內免疫力低下,或因創傷或手術造成器官損傷,這些酵母菌進入血液後,便可能引發與細菌感染類似的敗血症(血液中毒),這是一種嚴重疾病。

完美風暴

這些真菌早已存在於我們周遭,那為何如今它們造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歐拉戴爾(Rita Oladele)指出,我們應該非常關注真菌疾病,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後。

她表示,氣溫升高導致新型病原體出現;同時,醫療科技進步和人類壽命延長,亦增加了感染風險——愈來愈多人在免疫係統受損情況下活得更久。

“現在我們幾乎對所有器官都進行了更多的移植⋯⋯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也愈來愈多;任何抑製免疫係統的治療都會增加真菌感染的風險,”她說,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同樣麵臨風險。

她亦指出,從全球北方到全球南方,在真菌感染診斷與治療能力方麵存在明顯差距——不僅在於診斷斷症的能力,還有如何妥善管理有真菌感染風險或嚴重真菌感染的患者,也包括抗真菌藥物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

她補充,在氣候較熱地區,真菌感染確實更為普遍,特別是愛滋病毒感染率高的地方,因愛滋病會削弱免疫係統。

“盡管真菌疾病在全球南方的負擔較重,但這也會驅使人們遷移,因為他們會尋求更好的醫療照顧。”她說。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真菌擴散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分子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卡薩德瓦爾(Arturo Casadevall)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真菌性疾病將開始蔓延至過往從未出現的地區。

“我們知道生命具有適應與生存能力,但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世界變暖,許多本來隻會感染植物或昆蟲——這些體溫接近室溫的生物——的真菌,將能在更高溫環境下存活。若真如此,我們將見到一些醫學上前所未見的真菌疾病。”

此外,他指出:“濕度是影響真菌的重要因素……真菌需要大量水分,在高濕度環境中才能繁盛。”

不過,他補充,幹燥條件同樣會影響某些真菌的傳播。

“例如美國有一種名為‘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粗球黴菌)的真菌,會導致感染,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區出現。但隨著沙漠擴張,這種真菌的分布範圍也在擴大。所以我認為濕度將成為一個關鍵變項,而我們知道濕度深受氣溫影響,兩者都將受到氣候變化影響。”

卡薩德瓦爾教授的研究團隊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在的巴爾的摩(Baltimore)進行研究,觀察城市中不同地區的真菌分布,嚐試模擬真菌疾病的傳播範圍將如何變化。

研究發現,城市中的真菌已開始適應當地氣候,這一現象可能正在全球發生。

“我們正試圖理解這種變化如何發生。例如,較涼快的社區通常有大量樹木與草地,而較炎熱的社區則多是水泥地與缺乏綠蔭,兩者的氣溫差距可達攝氏4至5度。”

我們的體溫在下降

我們體內也出現了另一種溫度變化。過去,由於人體溫度較高,真菌不易滋生。但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的體溫其實在逐漸下降。

“我們之所以能有效抵禦真菌,是因為我們擁有高度發展的免疫係統。”卡薩德瓦爾教授解釋說。

“脊椎動物都有進階的免疫係統,但人類同時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的基礎體溫高,達攝氏37度。這樣的高溫能阻擋大多數真菌入侵。”

“這也是為什麽真菌感染多發生在皮膚表層,例如趾甲感染,因為那是較涼的部位。”

然而,卡薩德瓦爾指出,現代人的體溫平均比100年前低了約一度,這改變了我們對真菌疾病的易感性。

“隨著現代醫學治愈了許多傳染病,生活環境變得更潔淨,我們體內的發炎程度也下降,因此體溫隨之降低。”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因感染而引發的免疫反應變少,導致體溫降低;而此時,地球整體氣候卻在變暖。

反擊戰

那麽,我們可以如何保護自己?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一類抗真菌藥物稱為“唑類”(azoles),其作用機製是幹擾真菌細胞的運作與生長。唑類藥物可用於治療多種真菌感染,同時也廣泛應用於農業上,以防止作物遭真菌侵襲。

問題在於,由於唑類使用過於頻繁,真菌已開始出現抗藥性。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真菌疾病教授布羅姆利(Michael Bromley)指出,“我們觀察到這類化合物的抗藥性正迅速出現,而原因之一,是環境中殺真菌劑的使用——特別是農業上用於作物保護、避免真菌感染植物的殺菌劑。”

農業上大量使用唑類藥物,如今已被視為導致真菌在臨床上產生抗藥性的主要推手。

麹菌屬(Aspergillus)是真菌的一種,廣為人知的原因是它會導致食物腐敗與分解。

布羅姆利教授指出,歐盟每年在農作物上噴灑的唑類殺菌劑約達一萬公噸,而麹菌正是生活在土壤與堆肥中。

由於這些地區長期接觸大量殺菌劑,麹菌已進化出抵抗力——這些農業用唑類與醫院中治療真菌感染所用的藥物非常相似,導致麹菌對醫療用藥物也產生了抗藥性。

解決方案是什麽?

布羅姆利教授指出,有些人要求禁止在農作物上使用唑類殺菌劑,但若全麵禁用,農作物的產量將下降,食品生產也會減少。

他正致力研發替代療法,並表示已成功開發出可破壞真菌細胞DNA的新型化合物,最終可導致真菌死亡。

另一種療法則是抗真菌藥物“fosmanogepix”,這是一種突破性的藥物,對酵母菌與黴菌均有效。

它的作用機製與傳統藥物不同,是幹擾真菌細胞內運送維生蛋白的結構。

布羅姆利教授表示,這些新藥將在未來幾年內上市。

另外一個令人樂觀的訊號是:麹菌病——一種在體溫下能迅速繁殖、每年估計造成全球數十萬人死亡的致命真菌感染——有一項重要的限製。

“我們沒有觀察到麹菌病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看起來,我們是從環境中感染。”布羅姆利教授解釋。

“這代表,如果我們能阻止環境中抗藥性的產生,就有很大的希望讓這些新研發的藥物能長期有效。”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加,人類不得不依賴殺菌劑來保護農作物,這也促使真菌逐漸進化以逃避治療。因此,研發新療法刻不容緩——而現在,部分解決方法已逐漸浮現。

問題是:我們能否及時趕上真菌的進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