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減肥神藥”翻車的複胖者,正被藥企巨頭反複收割

“減肥神藥”翻車的複胖者,正被藥企巨頭反複收割

文章來源: 潛望 於 2025-07-03 19:27:2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常生按著肚皮,深吸一口氣,把那根4毫米的針頭緩緩紮入腹部皮膚,皮膚在指縫下塌陷出一小塊,痛感像是一陣冷風鑽進皮下。他屏住呼吸,一股比體溫略低的液體慢慢推進體內。



張菲坐在桌前,手機支著,對麵是她在社交平台上加的“賣家”。一個年輕女生,躲在昏暗的燈光後,邊講邊比劃:“現在逆時針,擰三圈。”她咬著牙照做,緊張地轉了十幾下。哢噠聲中,她突然心裏一驚——是不是擰過頭了?

常生和張菲的經曆,是這兩年為減肥注射司美格魯肽等GLP-1藥物人群的縮影。最初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的GLP‑1類藥物,因其強效的食欲抑製與體重管理功能,正在重塑全球減肥市場格局。但令常生和張菲意想不到的是,因為沒有及時補針,他們都沒能逃過複胖的命運。

在個人選擇的背後,是一個被快速激活的產業賽道。諾和諾德與禮來兩大巨頭率先布局,以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與Tirzepatide(替爾泊肽)為代表的產品迅速打開市場,僅諾和諾德一家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就依靠司美格魯肽係列實現了近80億美元的收入,商業潛力可見一斑。

國內賽道也在迅速升溫。6月27日,信達生物的雙靶點減肥藥瑪仕度肽成為國產首批獲批產品;與此同時,華東醫藥、仁會生物等國內上市公司也在加速推進相關臨床。

“減重型GLP‑1藥物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同時具備消費品的市場彈性與創新藥的技術壁壘。”醫學專家程知遠指出,這種“雙跨”屬性使其在板塊普跌時具備相對抗跌優勢,但也使估值定價更複雜。他認為,隨著技術門檻逐步打開,真正長期占據市場的,最終還要看療效、依從性與品牌力的綜合較量。

失控的體重、反彈的市場

複胖,像一根回彈的皮筋,在許多用過GLP-1藥物的人身上反複上演。

戚偉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三個月內,從152斤減到了136斤。這一切始於去年8月的一次公司體檢,當時醫生告訴他,體重超標了整整30斤,建議立刻減重,並開了司美格魯肽。

從那天起,他每周一次,把細長的針管紮進腹部,開始戒煙、戒酒、早睡早起,那段時間“瘦得很利索”。可到了今年1月,他決定停藥。春節聚餐密集,酒菜不斷,體重像春聯一樣貼了回來,一格一格地跳上秤,又回到了原點。

張菲身高1米58、體重110斤,標準體型,但她始終不滿意鏡子裏的自己。她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了代購司美格魯肽的賣家,跳過了醫院評估,決定自行注射。

她的胃一直不好,這類藥的副作用在她身上尤其猛烈。晚上七點注射,八點開始惡心,胃像被擰成一團。第二天清晨六點,她趴在馬桶邊劇烈嘔吐,從早吐到晚,脫水了,隻得趕去醫院打止吐針。撐過這一關後她以為終於可以開始變瘦,沒想到一個星期後體重又反彈了。

在醫院,類似情況屢見不鮮。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韓曉東醫生觀察到,很多主動要求使用司美格魯肽的,是110至120斤的年輕白領女性。這類人在正規門診通常無法獲得處方,但不少人會轉向非正規渠道。一些人甚至在經曆複胖後,再次回到醫院要求繼續打針,甚至加大劑量。

常生開始使用司美格魯肽時,一用就是一年。停藥兩個月後,他體重又悄然回升了5公斤。

在用藥期間,他的體重從95 公斤一路下降到80 公斤,這個數字離他的目標——75 公斤,已經非常接近。可他注意到由於瘦得過快,原本圓潤的臉頰塌了下去,顴骨變得突出,眼神裏多了些疲憊感。在與醫生溝通後,他選擇暫時停藥,靠有氧運動繼續維持狀態。

常生留意到,像他這樣曾用司美格魯肽減重、又反彈回來的朋友,最後都走向了三條不同的路。

一部分人幹脆不再打針,靠運動續命。他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晨跑、夜騎、有氧訓練。他說,比起再回到藥物的節奏裏,他更願意和脂肪慢慢掰掰手腕。

另一類人則轉向口服藥。春節後他朋友圈裏好幾個人飛去日本買藥。“那陣子幾乎成了潮流。”他們回來說,效果沒針劑快,但副作用輕;但算下來也不便宜——3mg規格一盒30片,日本售價在6900到11000日元之間,合人民幣350到620元,比注射劑更貴。

不過口服藥沒那麽好拿。常生說,得有日本醫生開的處方,國內處方要翻譯認證才能用,手續繁瑣。圈內人一般靠華人診所走“熟人門路”,直接拿處方、買藥帶走。但擔心日本的劑量標準與國內不一致,他權衡後還是決定等國產口服藥落地。“目前來看,吸收率肯定比不上針劑。”韓曉東醫生提醒,患者期待越高,可能失望也越大。

還有一類人,則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藥物”身上,他們盯上的是替爾泊肽。

該藥由禮來公司研發,在SURMOUNT-1三期臨床試驗中,15mg劑量組受試者平均減重高達22.5%,約等於24公斤,遠高於司美格魯肽高劑量版Wegovy所呈現的14.9%。

常生對它也挺上心。他在社交平台上翻閱過不少海外用戶的分享,有人稱“感覺像換了一個身體”,也有人說“副作用大太多”。但他最終還是摁住了購買的衝動——這款藥還沒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具體副作用、劑量路徑、正規獲取方式都還是未知數。他說,自己現在更像個圍觀者,“盯著看,看得動心,也怕翻車。”

斷供、漲價與灰市生意:減肥神藥的現實流通圖景

大多數人第一次接觸GLP-1藥物,都是在白色的醫院走廊裏。開藥前,醫生被安排做了一整套檢查:BMI指數、血常規、糖化能力、甲狀腺功能……幾項指標像一串密碼,層層篩查,才換來處方上的那一針。

韓曉東醫生解釋,在正規的醫療機構,能夠開出這類藥物的主要是三個科室:內分泌、代謝外科和營養科。患者是否符合用藥標準,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拿到處方後,常生試圖在杭州一家線下藥店取藥。他提前在App上預約,到時間趕過去,結果卻遭遇“空跑”:店員對他的預約一無所知,店內也根本沒有庫存。他回憶:“沒人跟我確認,我還以為流程是自動化的,結果根本沒人處理。”

這一現象並非個例。我們走訪了北京海澱、昌平,廣州天河、海珠,以及珠海香洲等多地十餘家藥店,發現所有門店均無現貨。有店員坦言,目前藥品熱度雖高,但尚未形成穩定供應鏈。

常生也動過在線購藥的念頭。他花時間對比多個電商平台,發現部分平台的店鋪已經支持順豐冷鏈配送,溫控全程在2至8攝氏度之間。但他始終沒點“下單”,盡管頁麵標榜“正品保障”,背後卻往往對應多個第三方商家,供應渠道分散。在衡量安全性與便利性的權重後,常生最終決定觀望。“對這種打進身體的藥,不敢輕易嚐試線上渠道。”他說。

除了正規醫院和藥店,一條隱秘卻繁榮的灰色市場,也在悄然滋長。

張菲沒有醫生開的處方,進不了藥房的門。她轉而在網絡上尋找代購。最終,她以500多元購得一盒原價600多元的諾和泰司美格魯肽(1.34 mg:1 ml×3 ml)。在社交媒體平台,她發現這樣的人無處不在:有人在評論區“自報家門”,有人幹脆在私信裏主動推銷:“有現貨,隨時可以發。”

常生則注意到論壇中有“求購小劑量裝”的帖子,一些人專門挑選能在6周內用完的小規格,以免浪費。韓曉東指出,部分不規範醫美機構以“快速變瘦”為噱頭,甚至將GLP‑1炒成“一針靈”,不僅亂用人群增加,劑量控製也缺乏科學依據,可能引發生理風險。

品牌集中度高,是目前GLP-1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醫生韓曉東指出,臨床中能開出的藥品仍主要集中於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兩款,背後分別對應諾和諾德與禮來兩大跨國藥企,“替爾泊肽雖然減重效果突出,但價格更高,開藥時必須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依從性。”

這種市場格局,源於諾和諾德率先將GLP‑1靶點從糖尿病延展至減重賽道。程知遠認為,這一轉向本質上是對該靶點潛力的拓寬,“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誰就能享受早期紅利。”他指出,後來者要想取得突破,除了要在療效、安全性上達到甚至超越,還必須推動醫生端和患者端的認知教育,“畢竟在醫藥行業,最終說服市場的永遠是臨床數據。”

國產藥正在爭取這個機會。常生早早關注了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前不久他在京東看到這款藥物已開放預約,但每月1260元的價格仍高於他此前使用的司美格魯肽。程知遠指出,瑪仕度肽作為雙靶點藥物,相比傳統GLP-1具備機製創新,目前定價相對堅挺,但未來存在降價空間,“這也說明國產藥不再隻是仿製跟隨,而是在積極開辟新路徑。”

專利到期倒計時,國產GLP‑1準備好了嗎?

一個賽道,兩個巨頭,一群國產後來者正在追上來。

丹麥藥企諾和諾德專注糖尿病與肥胖等慢病治療,近年來憑借GLP-1產品實現業績躍升。2024年,其核心產品Ozempic收入約1203億丹麥克朗(約17 億美元),Wegovy收入約582億丹麥克朗(約8 億美元),肥胖板塊收入達651億丹麥克朗,占總營收22%。2025年一季度,Wegovy繼續高歌猛進,全球銷售同比增長83%,帶動公司肥胖業務同比增長65%,季度營收達184.24億丹麥克朗(約26.7億美元)。亞太市場的中國區表現尤其亮眼,同比增長超250%,營收達7.04億丹麥克朗(約1.02億美元)。

與此同時,禮來以更快速度逼近市場頭部。其減重新藥Zepbound於2023年底上市,2024年全球銷售即達49億美元,強勢切入市場。2025年一季度,禮來Mounjaro與Zepbound合計營收超62億美元,占季度總營收逾40%。同期諾和諾德憑借Wegovy和Ozempic錄得72億美元,雖仍領先,但差距已顯著收窄。多家機構預測,禮來有望在2026年實現超越,市場格局正加速演變。

麵對禮來的強勢追擊以及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專利即將到期的雙重壓力,諾和諾德正展現出多條應對思路。從其近期的產品推進節奏來看,三大方向已初現端倪:其一,公司正加快推動口服版Rybelsus的高劑量適應症布局,意在提升對注射劑產品的互補性與患者依從性;其二,Wegovy高劑量標簽的注冊申請正在推進中,有望進一步拉長核心產品的商業生命周期;其三,新一代複合機製藥物CagriSema(GLP-1+Amylin)成為公司新的研發重心。盡管該藥在早期Ⅲ期試驗中未能完全達到市場預期,諾和諾德仍迅速啟動Redefine-11研究,顯露出其對下一增長點的高度押注。

從追趕國際巨頭,到試圖開辟自己的技術通路,國產GLP‑1藥企的進化路徑正逐漸清晰。2023年,華東醫藥與仁會生物的相繼獲批,讓市場看到了國產在“雙證”落地上的製度突破,而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則進一步證明,本土研發已具備從“模仿”走向“原創”的能力。

當下,國產企業正將資源投入至更具門檻的創新領域——包括雙靶機製、口服小分子和長效緩釋製劑的布局,這種從技術跟隨到機製創新的轉變,或許將決定下一階段國產藥能否真正躋身全球競速的主舞台。

隨著2026年Semaglutide在華專利到期,仿製藥窗口正快速打開,國內企業圍繞價格、療效與供應鏈的多維競爭已現端倪。程知遠指出,“國產藥能不能突圍,關鍵還是兩點:減重效果和創新機製。”國產GLP-1藥物若無療效上的優效,就必須靠價格打通市場。他強調,真正能贏得醫生和患者青睞的,不僅是更便宜的替代方案,更可能是副作用更輕或靶點機製更先進的新藥,“否則,市場不會為平庸產品買單。”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電子垃圾三件套,撈了中國男人幾百億?
看不懂,為什麽日本女性寧願負債也要找牛郎
默克爾吐槽特朗普:鏡頭前拒絕握手 攝影機關了才握
區區一個“紅軍村”,俄軍為何集11萬兵力猛攻?
紮克伯格“暴利搶人”!挖走OpenAI前首席科學家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讓14億中國人笑話我們”
會見梅爾茨 王毅提起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
“大而美”法案通過了,特朗普大勝,美國大敗
什麽才是加州矽穀清華學霸殺妻案的真相?
印度花巨資建90度死亡直角高架橋 7工程師遭解雇
承認當年赴美簽證有問題,但馬斯克永遠是馬斯克
金正恩看在俄作戰士兵影片時落淚 俄朝合作換回什麽?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國,與越南的貿易協議很重要
已入籍也不保險!川普動手 這10類人恐失去美籍!
曝殲20纏鬥F35 央視強調“犧牲準備”令小粉紅洩氣
美國最高法院:允許將非法移民遣送至南蘇丹
美解禁大飛機發動機對華出口 能換來中方稀土讓步?
一個自由主義的烏托邦:“它”或許是民主黨最後的希望
俄海軍副總司令在指揮所陣亡,烏方襲擊細節披露
各國8月1日開始交關稅,川普:稅率最高70%
“反詐大使”朱時茂自曝一天兩遇騙局 被騙走2000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減肥神藥”翻車的複胖者,正被藥企巨頭反複收割

潛望 2025-07-03 19:27:24

常生按著肚皮,深吸一口氣,把那根4毫米的針頭緩緩紮入腹部皮膚,皮膚在指縫下塌陷出一小塊,痛感像是一陣冷風鑽進皮下。他屏住呼吸,一股比體溫略低的液體慢慢推進體內。



張菲坐在桌前,手機支著,對麵是她在社交平台上加的“賣家”。一個年輕女生,躲在昏暗的燈光後,邊講邊比劃:“現在逆時針,擰三圈。”她咬著牙照做,緊張地轉了十幾下。哢噠聲中,她突然心裏一驚——是不是擰過頭了?

常生和張菲的經曆,是這兩年為減肥注射司美格魯肽等GLP-1藥物人群的縮影。最初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的GLP‑1類藥物,因其強效的食欲抑製與體重管理功能,正在重塑全球減肥市場格局。但令常生和張菲意想不到的是,因為沒有及時補針,他們都沒能逃過複胖的命運。

在個人選擇的背後,是一個被快速激活的產業賽道。諾和諾德與禮來兩大巨頭率先布局,以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與Tirzepatide(替爾泊肽)為代表的產品迅速打開市場,僅諾和諾德一家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就依靠司美格魯肽係列實現了近80億美元的收入,商業潛力可見一斑。

國內賽道也在迅速升溫。6月27日,信達生物的雙靶點減肥藥瑪仕度肽成為國產首批獲批產品;與此同時,華東醫藥、仁會生物等國內上市公司也在加速推進相關臨床。

“減重型GLP‑1藥物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同時具備消費品的市場彈性與創新藥的技術壁壘。”醫學專家程知遠指出,這種“雙跨”屬性使其在板塊普跌時具備相對抗跌優勢,但也使估值定價更複雜。他認為,隨著技術門檻逐步打開,真正長期占據市場的,最終還要看療效、依從性與品牌力的綜合較量。

失控的體重、反彈的市場

複胖,像一根回彈的皮筋,在許多用過GLP-1藥物的人身上反複上演。

戚偉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三個月內,從152斤減到了136斤。這一切始於去年8月的一次公司體檢,當時醫生告訴他,體重超標了整整30斤,建議立刻減重,並開了司美格魯肽。

從那天起,他每周一次,把細長的針管紮進腹部,開始戒煙、戒酒、早睡早起,那段時間“瘦得很利索”。可到了今年1月,他決定停藥。春節聚餐密集,酒菜不斷,體重像春聯一樣貼了回來,一格一格地跳上秤,又回到了原點。

張菲身高1米58、體重110斤,標準體型,但她始終不滿意鏡子裏的自己。她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了代購司美格魯肽的賣家,跳過了醫院評估,決定自行注射。

她的胃一直不好,這類藥的副作用在她身上尤其猛烈。晚上七點注射,八點開始惡心,胃像被擰成一團。第二天清晨六點,她趴在馬桶邊劇烈嘔吐,從早吐到晚,脫水了,隻得趕去醫院打止吐針。撐過這一關後她以為終於可以開始變瘦,沒想到一個星期後體重又反彈了。

在醫院,類似情況屢見不鮮。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韓曉東醫生觀察到,很多主動要求使用司美格魯肽的,是110至120斤的年輕白領女性。這類人在正規門診通常無法獲得處方,但不少人會轉向非正規渠道。一些人甚至在經曆複胖後,再次回到醫院要求繼續打針,甚至加大劑量。

常生開始使用司美格魯肽時,一用就是一年。停藥兩個月後,他體重又悄然回升了5公斤。

在用藥期間,他的體重從95 公斤一路下降到80 公斤,這個數字離他的目標——75 公斤,已經非常接近。可他注意到由於瘦得過快,原本圓潤的臉頰塌了下去,顴骨變得突出,眼神裏多了些疲憊感。在與醫生溝通後,他選擇暫時停藥,靠有氧運動繼續維持狀態。

常生留意到,像他這樣曾用司美格魯肽減重、又反彈回來的朋友,最後都走向了三條不同的路。

一部分人幹脆不再打針,靠運動續命。他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晨跑、夜騎、有氧訓練。他說,比起再回到藥物的節奏裏,他更願意和脂肪慢慢掰掰手腕。

另一類人則轉向口服藥。春節後他朋友圈裏好幾個人飛去日本買藥。“那陣子幾乎成了潮流。”他們回來說,效果沒針劑快,但副作用輕;但算下來也不便宜——3mg規格一盒30片,日本售價在6900到11000日元之間,合人民幣350到620元,比注射劑更貴。

不過口服藥沒那麽好拿。常生說,得有日本醫生開的處方,國內處方要翻譯認證才能用,手續繁瑣。圈內人一般靠華人診所走“熟人門路”,直接拿處方、買藥帶走。但擔心日本的劑量標準與國內不一致,他權衡後還是決定等國產口服藥落地。“目前來看,吸收率肯定比不上針劑。”韓曉東醫生提醒,患者期待越高,可能失望也越大。

還有一類人,則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藥物”身上,他們盯上的是替爾泊肽。

該藥由禮來公司研發,在SURMOUNT-1三期臨床試驗中,15mg劑量組受試者平均減重高達22.5%,約等於24公斤,遠高於司美格魯肽高劑量版Wegovy所呈現的14.9%。

常生對它也挺上心。他在社交平台上翻閱過不少海外用戶的分享,有人稱“感覺像換了一個身體”,也有人說“副作用大太多”。但他最終還是摁住了購買的衝動——這款藥還沒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具體副作用、劑量路徑、正規獲取方式都還是未知數。他說,自己現在更像個圍觀者,“盯著看,看得動心,也怕翻車。”

斷供、漲價與灰市生意:減肥神藥的現實流通圖景

大多數人第一次接觸GLP-1藥物,都是在白色的醫院走廊裏。開藥前,醫生被安排做了一整套檢查:BMI指數、血常規、糖化能力、甲狀腺功能……幾項指標像一串密碼,層層篩查,才換來處方上的那一針。

韓曉東醫生解釋,在正規的醫療機構,能夠開出這類藥物的主要是三個科室:內分泌、代謝外科和營養科。患者是否符合用藥標準,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拿到處方後,常生試圖在杭州一家線下藥店取藥。他提前在App上預約,到時間趕過去,結果卻遭遇“空跑”:店員對他的預約一無所知,店內也根本沒有庫存。他回憶:“沒人跟我確認,我還以為流程是自動化的,結果根本沒人處理。”

這一現象並非個例。我們走訪了北京海澱、昌平,廣州天河、海珠,以及珠海香洲等多地十餘家藥店,發現所有門店均無現貨。有店員坦言,目前藥品熱度雖高,但尚未形成穩定供應鏈。

常生也動過在線購藥的念頭。他花時間對比多個電商平台,發現部分平台的店鋪已經支持順豐冷鏈配送,溫控全程在2至8攝氏度之間。但他始終沒點“下單”,盡管頁麵標榜“正品保障”,背後卻往往對應多個第三方商家,供應渠道分散。在衡量安全性與便利性的權重後,常生最終決定觀望。“對這種打進身體的藥,不敢輕易嚐試線上渠道。”他說。

除了正規醫院和藥店,一條隱秘卻繁榮的灰色市場,也在悄然滋長。

張菲沒有醫生開的處方,進不了藥房的門。她轉而在網絡上尋找代購。最終,她以500多元購得一盒原價600多元的諾和泰司美格魯肽(1.34 mg:1 ml×3 ml)。在社交媒體平台,她發現這樣的人無處不在:有人在評論區“自報家門”,有人幹脆在私信裏主動推銷:“有現貨,隨時可以發。”

常生則注意到論壇中有“求購小劑量裝”的帖子,一些人專門挑選能在6周內用完的小規格,以免浪費。韓曉東指出,部分不規範醫美機構以“快速變瘦”為噱頭,甚至將GLP‑1炒成“一針靈”,不僅亂用人群增加,劑量控製也缺乏科學依據,可能引發生理風險。

品牌集中度高,是目前GLP-1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醫生韓曉東指出,臨床中能開出的藥品仍主要集中於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兩款,背後分別對應諾和諾德與禮來兩大跨國藥企,“替爾泊肽雖然減重效果突出,但價格更高,開藥時必須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依從性。”

這種市場格局,源於諾和諾德率先將GLP‑1靶點從糖尿病延展至減重賽道。程知遠認為,這一轉向本質上是對該靶點潛力的拓寬,“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誰就能享受早期紅利。”他指出,後來者要想取得突破,除了要在療效、安全性上達到甚至超越,還必須推動醫生端和患者端的認知教育,“畢竟在醫藥行業,最終說服市場的永遠是臨床數據。”

國產藥正在爭取這個機會。常生早早關注了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前不久他在京東看到這款藥物已開放預約,但每月1260元的價格仍高於他此前使用的司美格魯肽。程知遠指出,瑪仕度肽作為雙靶點藥物,相比傳統GLP-1具備機製創新,目前定價相對堅挺,但未來存在降價空間,“這也說明國產藥不再隻是仿製跟隨,而是在積極開辟新路徑。”

專利到期倒計時,國產GLP‑1準備好了嗎?

一個賽道,兩個巨頭,一群國產後來者正在追上來。

丹麥藥企諾和諾德專注糖尿病與肥胖等慢病治療,近年來憑借GLP-1產品實現業績躍升。2024年,其核心產品Ozempic收入約1203億丹麥克朗(約17 億美元),Wegovy收入約582億丹麥克朗(約8 億美元),肥胖板塊收入達651億丹麥克朗,占總營收22%。2025年一季度,Wegovy繼續高歌猛進,全球銷售同比增長83%,帶動公司肥胖業務同比增長65%,季度營收達184.24億丹麥克朗(約26.7億美元)。亞太市場的中國區表現尤其亮眼,同比增長超250%,營收達7.04億丹麥克朗(約1.02億美元)。

與此同時,禮來以更快速度逼近市場頭部。其減重新藥Zepbound於2023年底上市,2024年全球銷售即達49億美元,強勢切入市場。2025年一季度,禮來Mounjaro與Zepbound合計營收超62億美元,占季度總營收逾40%。同期諾和諾德憑借Wegovy和Ozempic錄得72億美元,雖仍領先,但差距已顯著收窄。多家機構預測,禮來有望在2026年實現超越,市場格局正加速演變。

麵對禮來的強勢追擊以及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專利即將到期的雙重壓力,諾和諾德正展現出多條應對思路。從其近期的產品推進節奏來看,三大方向已初現端倪:其一,公司正加快推動口服版Rybelsus的高劑量適應症布局,意在提升對注射劑產品的互補性與患者依從性;其二,Wegovy高劑量標簽的注冊申請正在推進中,有望進一步拉長核心產品的商業生命周期;其三,新一代複合機製藥物CagriSema(GLP-1+Amylin)成為公司新的研發重心。盡管該藥在早期Ⅲ期試驗中未能完全達到市場預期,諾和諾德仍迅速啟動Redefine-11研究,顯露出其對下一增長點的高度押注。

從追趕國際巨頭,到試圖開辟自己的技術通路,國產GLP‑1藥企的進化路徑正逐漸清晰。2023年,華東醫藥與仁會生物的相繼獲批,讓市場看到了國產在“雙證”落地上的製度突破,而信達生物的瑪仕度肽則進一步證明,本土研發已具備從“模仿”走向“原創”的能力。

當下,國產企業正將資源投入至更具門檻的創新領域——包括雙靶機製、口服小分子和長效緩釋製劑的布局,這種從技術跟隨到機製創新的轉變,或許將決定下一階段國產藥能否真正躋身全球競速的主舞台。

隨著2026年Semaglutide在華專利到期,仿製藥窗口正快速打開,國內企業圍繞價格、療效與供應鏈的多維競爭已現端倪。程知遠指出,“國產藥能不能突圍,關鍵還是兩點:減重效果和創新機製。”國產GLP-1藥物若無療效上的優效,就必須靠價格打通市場。他強調,真正能贏得醫生和患者青睞的,不僅是更便宜的替代方案,更可能是副作用更輕或靶點機製更先進的新藥,“否則,市場不會為平庸產品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