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賣了154億,影院、片方為什麽還在哭窮?

《哪吒2》賣了154億,影院、片方為什麽還在哭窮?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天,放映了 153 天的哪吒終於下映了。

成績斐然,累計票房 154.46 億。

說實話,分個小數點後麵的零頭給我,我都美翻了。

整理整理戰績,哪吒 2 這來一趟打破了 113 項紀錄,獲得了 308 項裏程碑成就,包括——

中國影史票房榜冠軍、中國影史觀影人次冠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 5 位、全球影史動畫片票房榜冠軍等等。

即便已經長跑了小半年了,但下播之後,不少影迷還是依依不舍。

有不少人特地跨越一千公裏,跑去看哪吒的告別會。

不過,在一片祥和的慶祝聲中。

差評君卻注意到,前段時間哪吒出品方光線傳媒的老總王長田好像惹了不少爭議。

原因是他在上海電影節上,說了一段話。

“我們麵對的是全世界最不合理、最不公平的票房分賬的問題。”

“ 我們的片方隻能拿到 100 元票房中的 38-39元,而去掉發行等成本之後 ,投資方和製作方拿到大概 33 元。”

打開貓眼電影專業版看了一眼,差評君發現確實和王長田說的一樣。

《 哪吒2之魔童降世 》的累計票房是 154.46 億元。但實際上,到片方手上隻有 55.02 億元,換算過來隻拿到了票房裏的 35.6 %,三成多一點。

可能有些人奇怪了,那剩下的錢都去哪了?

和上架個軟件不同,一部電影的票房一落袋,就得被剝成好幾份。

首先就要先交一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 5% )和特別營業稅( 3.3% )。扣除了這部分需要上交的費用後,剩下的 139.77 億才是可以拿來分的錢,咱們叫分賬票房

接下來,影院和院線從中拿走大頭,一般是規定不超過 57%。而製片方和發行方的總分成不低於 43%。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小費用,比如 1%-3% 的中數代理費。

製作方拿到這筆錢之後,發行方一般又得從這 43% 裏分出一部分的發行代理費。所以七七八八算下來,片方的分成就被砍得不到 40% 了。

看起來,製片方們自己花錢做了電影,還得宣發造勢,結果忙活半天,連票房一半都拿不到。反而是電影院,看著啥事也不幹,上上片子就躺賺了。

更讓製片方眼紅的是,中國的分成比例比很多國家都要低。

在北美市場,一般情況下票房好的電影拿大頭的都是片方,比例在 60% 上下。歐洲大致在 55%-65%,韓國和印度也有 60%左右。

所以,院線和片方的爭鬥從世紀初就開始了,基本就是隔幾年就吵一次。

比較出名的是 2012 年的一場戰役,當時人們戲稱為" 五大金剛對抗十三太保 "。

那年賀歲檔前,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電影製作發行公司聯合發布了一個通知。

要求自《一九四二》、《一代宗師》等 9 部賀歲片起,跟院線的分賬比例由 43% 上漲到 45%。

院線們當然不肯了,組成防守聯盟,聯合拒播。當時如果沒談攏,那年大家就沒春節檔看了。

最後五個人裏出了華誼兄弟這個“ 叛徒 ”,偷偷和院線妥協簽約。再加上官方出來講和,這事才算過去了。

和當時的架勢相比,現在王長田輕描淡寫幾句話,隻是小打小鬧罷了。

但網友們的態度,卻似乎和當年不一樣了。

曾經大家還隻是圍觀看看熱鬧,最多擔心春節嗑瓜子的時候,沒片看了。可現在,大部分網友卻都不站光線傳媒這邊。

大致輿論可以分成兩撥,一邊是見不得富人得了便宜還賣乖,噴他說哪吒爆了,自己分到 51 億還不滿意嗎?

有錢人,別再刺激我們窮人了。這話別人能說,就你光線傳媒不能說。

而另一邊則是覺得,在現在提這事,基本不可能實現。

這裏麵首當其衝的,就是影院投資和經營者們。

一家影院的投資人老蔣和我說,他們的日子才真的不好過。

北美影院雖然看著分成少,但他們主要都是搶區域性的獨家放映權

就比如你拍了一部《 金毛火鍋傳 》,我說我們火鍋影院隻拿 30% 的票房分成。但你剛上線的兩個月都隻在我家放。

那麽分成比例雖然低,可實際底下影院反而是賺得更多了。

而且,北美的影院們不是單單指望票房過活。

因為他們是不讓外帶食物進入影廳,而影院做這些副產品又基本沒啥成本,利潤奇高。1 塊錢不到的爆米花,轉手就賣你 8 刀。

當地觀眾的消費能力也高,看球賽看電影都樂意多花點錢,不計較溢價。

所以像加拿大的 Cineplex、AMC 院線的食品都占總收入的 30%-40%。

在老蔣看來,國內這個分成比例,都難以維持影院們的生計,大家每天琢磨的是怎麽活到下個賀歲檔。

老蔣的影院起碼做到每個月 70-80 萬才能保本,現在卻隻有 40 萬,甚至有時候 20-30 萬。他還算上海前 100 的影院,其他更是吊著一口氣在虧損硬撐。

2015 年他一年能賣出 1500 萬的票房,現在已經幾乎腰斬。映前廣告也從 90 萬縮水到現在的幾萬。

現在手下人砍得不能再砍了,新開的一家影院,隻有 2 個值班經理,2 個員工, 2 個保潔。

老蔣說,有一些影院就會鋌而走險——

比如偷票房。

票務係統是直接國家監管的,有些影院就通過售賣手寫票,或者是像在抖音上,賣票和食物綁定的套餐,把票計入賣品收入,來躲避分賬。

麵對這樣的情況,你很難輕鬆地說出一句:

我們應該提高一下製片方的分賬比例了。

因為現在似乎都不是一個討論蛋糕該怎麽分的時刻。而是這塊蛋糕實在太小,不管咋切大家都吃不飽。

當人肚子餓的時候,誰多吃了那一口,都值得所有人針鋒相對。

電影市場票房還在縮水,根據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24 年的總票房 425.02 億,比 2023 年下降了 22%。

走到這一步,似乎這個問題就是完全無解的了?

微博 CEO王高飛也說,再這麽下去,其實誰都活不下去。要麽就是咬咬牙,淘汰掉電影院。

電影院的淘汰,其實在所難免,或者說是正在進行時。但餘下的人,其實也可以找到別的路子。

像製片方可以嚐試 IP 的衍生品。北美等地電影的衍生品發達的可以占到一部影片 70% 的收入。

比如《獅子王》票房 7.8 億美元,衍生品賣了 20 億美元。

2024 年財報,迪士尼和環球票房業務裏非票業務占了 60%。

影院也可以接點別的活,別讓資源空轉。

去年有一個路子已經冒出了一點苗頭。當時巴黎奧運會的時候,就有不少人是在電影院裏看的。

老蔣說,現在還隻有中數發行這些頭部手裏有轉播權,如果能放出更多的直播權限,影院看賽事直播會有不少機會。

票房的劃分上,雖然不能直接硬砍下哪邊的胳膊,但大家分錢的時候可以更靈活。

電影上線的前期,可以調高片方的分成,讓片方盡快地收回製作成本。

過了宣發期之後,片方這邊就沒啥更多的成本了。與之相反,後期觀影人數下降,影院為了維持場次承擔的成本壓力就越高。那麽,就應該承擔成本更多的一方,拿到更多回報。

在北美,一部電影如果是爆款,首映周電影公司可以分到 60% 以上的收入。之後,隨著上映時間拉長,影院的收入比例就會逐漸提升。一般而言,到第四周,製片方會降到 50% 以下。

哪怕不動影院的分成,也是有辦法讓大家稍微鬆鬆氣。

此前 2023 年 5 月到 10 月這兩個暑期檔和國慶檔的電影,國家就減免了電影專項資金的征收。

不少業內人士,最近都在呼籲說再降一下這 5% 的費用征收,幫大家度過眼下的難關。

盡管歸根結底,大家心裏也都明白,這樣的政策減免也隻是治標不治本,隻能解燃眉之急。內容行業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內容。

在老蔣看來,他覺得是早幾年電影爛片太多,消耗光了觀眾的耐心。

隨之而來的代價就是觀眾已經不敢去電影院裏看電影了。

一旦中了爛片的招,就得在影院裏坐著煎熬個把小時。

又有些人說,是短劇之類的短平快的內容出現,導致大家已經不願意靜下來花 2 個小時聽一個故事了。

但哪吒的出現,其實給了市場和資本一劑強心劑。

就是中國觀眾還是留給了影視行業最後一點耐心。大家還是願意為了好片子,去電影院裏一刷二刷,甚至是 66 刷。

隻有當蛋糕大了,大家才不會為了尖尖上的草莓到底在誰碗裏,而把餐桌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