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1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這群大齡女工在土地間流動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這群大齡女工在土地間流動

文章來源: 極晝story 於 2025-07-01 20:09: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這群大齡女工在土地間流動

過去的這個春天,一則有關采茶女工集體住宿的短視頻在社交平台廣泛傳播,推動這群邊緣的中老年勞動者進入到公共視野:她們大部分來自農村,半輩子都在和農田打交道。當零工市場逐漸被更年輕的工人占據時,她們唯一能依靠的技能就是務農。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土地重新收留了她們。

許多人第一次知道她們的存在,以及她們麵對的近乎苛刻的工作節奏:每日工作時長普遍超過12小時,需完成數萬次采摘動作。

身體的疼痛與損耗是直接代價。不止采茶,她們也摘大蒜,摘枸杞、辣椒——她們的腳步跟隨時節在土地間流轉。



這個夏天,坐在駛離河南周口太康縣城的大巴車上時,女工們信心十足,準備多賺點錢。

她們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從下轄各個村莊趕往集合點。有些大齡女工不識字,更不認路,隻能由中介去村頭接。出發時,大巴車的儲物艙塞滿了塑料桶、化肥袋子和包裹。

她們本次的目的地是300多公裏外的江蘇邳州,位於蘇魯交界處的縣級市,也是國內最大的白蒜生產、出口基地。此時正是當地每年的招工旺季,需要大量拔蒜工人——大蒜經由工人之手拔出、剪莖、曬幹、剝皮,再由工廠加工成蒜油、蒜粉、膠囊等產品,被運往東南亞、歐盟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姐、阿姨,勞務中介這樣稱呼女工們,她們也這樣稱呼自己。女工趙炎和鄭紅是同村,又是遠親,在車上座位緊挨著。此前,她們沒人幹過拔蒜的活,但都有多年務農經驗,覺得“不是難事”。午後發車前,鄭紅特意拍了段短視頻記錄“出工”時刻,配文“出發邳州,大姐們加油”。

她用鏡頭掃過車廂,幾乎都是她的同鄉。後來她告訴我,有些麵孔她有印象,之前去給人打零工時見過,但彼此並不熟悉——工期結束大家回到村莊,聯係也就斷掉了。

很多年輕些的女工是看直播發現的這次工作機會。她們都關注了一個叫“華哥”的當地中介,在後台私信後,很快就有人來聯係,核實身份信息,就算報名成功了。不識字、更年長女工們的消息來源就是這些鄉鄰。有位女工聯係了十幾個同村,浩浩蕩蕩一行人,有人調侃稱呼她是“二工頭”。

中介海濤是本次負責管理的人員之一。他今年23歲,但工齡已經7、8年。據他說,他們和“華哥”是合作關係,不屬於一家勞務公司,把招的工人放在一起,“吃大鍋飯”,分攤彼此的成本。

招拔蒜工最主要的標準是吃苦耐勞。海濤說,年齡範圍比一般零工招聘放寬很多,65歲以內,沒有基礎病就能來,再大齡會徒增風險,“到時候在地裏有點啥事,咱這邊不方便嘛。”

除了對接蒜農的活兒,他的業務範圍也包括春天采茶工、夏末枸杞工的招聘,以及各類工廠、學生工對接。據他說,今年的拔蒜工人一共招了130多人,絕大部分是45歲到65歲之間的大齡女工。根據經驗,這群阿姨是“最有可能堅持下來的人”。

中介比誰都清楚,這是一份超高強度工作:淩晨4點到旅店門口集合,十幾個工人像沙丁魚一樣擠進麵包車,由他開車前往更偏遠的村莊。工人被農戶挑選後,就被帶到地裏開始幹活。一般從早上5點多開始,重複拔蒜動作近7個小時,到12點才能吃午飯。

午休就在田埂邊的陰涼處,工人們席地而睡,休息一會兒;下午1點,彎腰鏟土、拔苗的動作又開始循環,直到下午6點多,才能結束工作,坐麵包車返回賓館。中介給每個拔蒜女工都配發了一個墩子,用綁帶套在大腿上,能保持“坐著”的姿態行進。但時間過長,阿姨們的屁股酸痛,需要不停站起來,放鬆一下四肢。



●拔蒜女工們在地頭陰涼處吃午飯。殷盛琳 攝

這份高強度的體力工作,每年都有人中途放棄。年輕人,或者沒什麽農活經驗的,一般都堅持不下來。拔蒜的季節在初夏,碰上氣溫拉升,每年中暑的例子也很常見。中介每天要在阿姨們勞動結束後和蒜農一起量地、結算,也要時刻關注工人的身體情況。“就算是農活,這也是裏麵最累的一種。”

68歲的阿婆對這些外部情況一無所知。她跟著老家侄媳婦一起出的門,隻想來“掙點錢”。她刻意和中介保持一定距離,害怕被發現超齡後遣返——無論是按照工廠、工地還是農活的年齡紅線,她都是 “漏網之魚”。

她算了一筆賬:每年她和老頭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養老金和種地。養老金是最基礎的一檔,兩人加起來每年大概3000元左右。家裏1畝4分地,拋開化肥、農藥等成本,賣糧食的年收入大概1000元。但支出的項目就多了,衣食住行外,她每年固定要交的還有兩個人的居民醫保,加起來800元,還有日常各種藥物,沒有定數,“一年光吃藥都不知道多少錢。”

為了不伸手跟兒女要錢,她和老頭平時也會打點零工。“閨女兒子都有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孩要養,你跟誰要錢?”

阿婆之前很自信能撐住拔蒜的勞動強度。她說,自己之前幹工地就幹過6年,別人砌牆,她遞磚塊,彎腰、起腰,往上遞。時間長了,她的身體出現了不可逆的勞損,腿、腰、脊柱都疼。“疼得很的時候,就像肉裏有鐵條在鑽,眼淚嘩嘩掉”。阿婆說,自從上回身體疼得趴在床上,坐都坐不起來,她再也不去工地了。

阿婆賺到的錢換回各種昂貴的藥,草藥、膏藥、藥酒,這次來,她帶上了速效救心丸和止疼片。

結果拔蒜第三天,她就有點撐不住了,她伸出手給我看,單右手上就磨出了3顆大水泡。疼得伸不開手。或許因為常年勞作,她的指節已經變形,泥漬滲進皮膚的褶皺裏,手掌蜷曲著,沒辦法完全伸直。



來到車輻山鎮第二天,女工們就覺得自己被勞務廣告欺騙了。鄭紅跟同村的趙炎發了一通火,指責她不知在哪看到的不靠譜消息,拉她來一起受罪。趙炎也很委屈,“這錢還不夠我回去看筋的呢”,她扯著嗓子喊,誰能知道來了是這情況?

和她們在一個小隊的李麗也覺得被騙了,跟著一起嚷嚷。李麗在女工裏很顯眼,1米75的個頭,嗓門也大,工友們都喊她“高個兒”。高個兒說,來之前,中介在直播間介紹的計酬方式是“包畝”,按照拔蒜的麵積算錢。她覺得自己年輕,想和幾位同樣年輕的工友合作大幹一場,但來到後發現是按天算錢,相當於日結工。每天在酷熱的天氣裏工作十幾個小時,才拿200塊錢,“肯定心裏覺得有出入”。

宣傳時的住宿標準也隱瞞了部分信息。她說,之前中介隻是說會安排住賓館,但沒說人數,來了發現小小的房間裏放兩張1米2寬的小床,卻要擠下4個人。有些原本的三人間則要塞下6個人。

她和那位高齡阿婆分到了一個房間,生活習慣完全不同:阿婆習慣隨手丟垃圾,上廁所也不衝水,她每次都要幫忙善後;另外,阿婆睡前會用濕毛巾擦洗身體,完全不避人,她感到尷尬;到了晚上,阿婆覺得太冷,要求她們關掉空調。高個兒有點生氣,沒理會她,結果發現老太太一個人裹著被子一動不動,她害怕了,趕緊把溫度調高。

在這裏,會遇到什麽樣的主家,基本仰賴運氣。高個兒、趙炎、鄭紅這個“精英小分隊”一直在一起行動。在這裏,年輕也是一種篩選——沒人願意和幹活慢的老年人合作。高個兒的另一個室友和阿婆分到了一起勞作,她聽對方抱怨,阿婆動作遲緩,但在地裏也沒人敢催她,為了給蒜農交差,大家隻能把阿婆沒做完的活平分,多拔一片。

小分隊碰到的第一戶蒜農是一對之前在市裏做玉石生意的年輕夫妻,待人溫和,每天的早飯和午飯都帶一次性餐具給她們,還會買來冰鎮啤酒,供她們消暑。小分隊不想中途更換人家,就跟蒜農協商好,讓蒜農去告知中介,把他們家的蒜地拔完再換地方。

因為是按天算錢,她們私底下偷偷協商,盡量保持統一節奏,慢點幹活——在時間固定的情況下,動作慢總是最劃算的。



●淩晨4點,女工們在旅館前集合等待出工。殷盛琳 攝



●工期前幾天的晚飯由中介負責,每晚都是一大盆煮菜。殷盛琳 攝

沒過幾天,中介就安排大家到另外的鎮上做工,她們被迫離開了這家“好雇主”。女工們也不再集中住宿,而是分散到需要用工的農戶家裏住。

再見麵時,“高個兒”還對前一晚的挑人環節心有餘悸。她說,幸好她們及時察覺,敢於反抗,才爭取到了這戶素質不錯的主顧。

中介原本給她們安排的是另一家,但那人連她們提出的“下碗麵條當晚飯”都顯得遲疑,“一看就很摳門”,她和趙炎帶頭和中介吵了起來,說她們也要有反選的權利。目前的蒜農雇主,一位戴著腕表,金戒指,打扮看起來像個幹部的老頭很符合她們的標準。雙方很快達成一致,中介沒辦法,隻好重新劃分。

但她們沒有預料到的是,雇主的兒子也會和她們一起幹活,相當於督工,幹活就沒法“摸魚”了,隻能硬著頭皮快速勞作。

這天中午,氣溫攀升到37度,陽光像燒紅的針紮下來——人在地裏站一會兒,裸露的皮膚會留下灼痛的紅色印記。鄭紅的上衣早被汗水浸透,緊貼皮肉。她不停用帽沿擦臉,避免汗水流進眼睛。為了緩解燥熱,她把防曬帽用水浸濕,但很快就被曬幹。她感到頭脹眼花,不得不停下到陰涼處休息。田埂邊的塑料水杯滾燙,水也是溫熱的,喝下反而令人更想吐。

熟悉的土地成了漫無邊際的蒸籠,放眼望去隻有連綿的綠得無聊的大蒜秧苗。即使鄭紅一身蠻力,說自己幹了半輩子體力活,“比男勞工都有勁兒”,也在酷暑麵前敗下陣來。

一位女工壓低聲音說,媽的,在這裏跪著掙錢,回家要站著。

“你掙個一兩千還站著了”。另一位女工大聲調侃她。

鄭紅的另一個同鄉,一位幹活速度和講話一樣慢的女工,在大家抱怨一通後,慢悠悠的聲音才從人群裏傳來,“你要找工作還是得通過他(中介),不然咋弄?自己又找不到”。她說,這幾天體力上已經習慣了這種勞作節奏。她已經對疼痛本身感到麻木了。前兩天因為高強度拔蒜,手掌磨出的水泡,已經被再次磨破了,膿水流出,皮膚表層塌下去,摩擦後開始變硬。



在蒜地漫長的一天裏,女工們需要彼此聊天,才能熬過枯燥的勞作。

這天下午,大家已經連續工作了幾個小時,肩膀、背、腰接連“告急”,行進速度也明顯慢下來。一位穿黑色蕾絲上衣的女工抱怨說,如果“下輩子不托生成人就好了,就不用幹活了”。另一位女工接過話茬,“托成個豬,托成個羊,還不如人呢,人家叫你吃啥你吃啥。得托成大熊貓,就有人保護了。”

“女人懷孕的時候也是大熊貓,結果之後呢?”同排拔蒜的阿姨調侃。

地頭解乏的酸笑話,讓大家接連感慨起命運來。趙炎默默聽著,末了說,她誰都不怨,現在的遭遇都是自己的選擇。她在拔蒜隊伍裏算年輕人,80後,但麵孔卻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皮膚黝黑,話也少,套一件迷彩服就鑽進蒜地,彎下身子淹沒在成片秧苗裏。

如果真有命運安排,那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塊是她自己推動的。趙炎說,她人生的轉折點在於沒有躲開“高跟鞋的誘惑”。

初三下學期,中考前,她見到輟學外出打工的朋友回村,穿得可體麵,腳上是當時最時髦的高跟鞋。她還在念書,穿樸素到土氣的校服,每天騎著隻有鏈條沒有擋瓦的破自行車到鎮上上學,除了學習還得“吭哧、吭哧”準備體育考試,練習仰臥起坐。那雙高跟鞋讓她覺得自己也應該去外麵的世界看看。

趙炎說,當時她在班裏成績不錯,鬧退學時,老師找到家裏來,勸她去上學,她遠遠看見,躲了起來,沒敢跟老師直接見麵。她鐵了心要去打工。父母拗不過,放她去了許昌腐竹廠。當時她才15、16歲,連身份證都沒有。

拿到第一筆工錢,她就給自己買了雙黑色高跟鞋,粗跟,大頭。但穿上就開始感到後悔,“還沒我的球鞋得勁呢”,她說。同樣和想象相距甚遠的還有外麵的世界,工廠太累了,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她會偷偷抹眼淚。出門大半個月,父親去看過她一次,問她在廠裏能不能幹下去?言外之意是,想勸她回去讀書。她心裏很想回學校,但嘴裏死不承認,“因為那(退學)是我自己的選擇嘛,死要麵子。”

兩個多月後,她實在堅持不下去,灰溜溜回了家,但已經錯過了中考。回頭看,她說,可能再回課堂也坐不住了,“心已經靜不下了”。

之後的許多年,“高跟鞋”似乎越來越遙遠。她和那個時代的女工們有相似的人生軌跡:年輕時在各個工廠之間流轉,流水線上的物件各異,但工廠製度與生活並無差別。消耗幾年青春,到了年紀,被父母要求回鄉相親,和條件差不多的陌生男人組建家庭,趙炎接連生了三個小孩,分別是女兒、女兒、兒子。



●廣西某電子元件加工企業車間。圖源東方IC

趙炎出來拔蒜這幾天,在縣城寄宿讀高中的大女兒趁周末回家給她打了電話。她說自己“幹活都更有力氣”。今年開始,高中開始強製實行雙休,女兒總是擠不上回村的公交車,她為了照顧孩子,隻能辭工待在家裏;沒想到在廣東打工的丈夫也被迫回鄉,他所在的工廠效益不好,倒閉了。趙炎和丈夫做了輪換,趕在麥收之前這幾天出來幹點農活。

然而,有些女工被家庭、母職及老人纏繞在村莊和農田,連外出打工都成為奢望。鄭紅說,她羨慕趙炎的人生,起碼在年輕時去過那麽多城市,工廠,見識過形形色色的人。而她卻被框在了原地。

鄭紅是家裏的長女,母親身體不好,幹農活吃力,她早早輟學幫忙分擔壓力,也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每次她想外出打工,都會被母親找各種理由攔下來,即便隻是去家附近的鄭州,母親都不同意。之前有次她已經找好了一家筷子廠的工作,因為母親的反對,她臨行前不得不打電話跟人家道歉,去不成了。

大部分時候,鄭紅隻能圍著家裏幾十畝地打轉。農活之外,她常年在村莊附近的工地打零工,給別人遞磚塊,她說自己比工地上任何一個男勞力都更能吃苦。她靠賣力氣撐起了自己的家,供養兩個孩子讀完大學,幫兒子掙彩禮組建家庭,為他在鄭州的新房交上了首付。

但她的身體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損傷。鄭紅的背和腰有不同程度的勞損,患上過子宮囊腫,在多年的忍耐後做了手術,現在身體不再能承受高強度勞動,過於勞累就會出現低燒。

“高個兒”李麗在西藏做了多年生意,經常在各地跑貨,賣手工藝品、玩具。她能開體積龐大的廂貨車走蜿蜒的山路,膽子很大。但最近幾年,她縮減了跑貨的頻率,每年有至少半年時間待在河南周口老家,“這幾個老的要多陪陪他們,陪一天少一天”。她的父親有腎髒的毛病,母親也到了歲數,都需要她來照顧。

在江蘇邳州,這個以種植大蒜撬動全域經濟的縣級市,每年夏天都相當熱鬧。從河南、山東、安徽湧入大批外省勞工,當地工人也到了一年裏活計最多的時節。

淩晨3、4點,天際稍泛青白,鎮子的零工市場上就擠滿了人。有跟隨勞務公司的“正規軍”,也有像劉保平這樣的散工。他是安徽人,聽別人提到邳州有拔蒜的活,給的工價不錯,在短視頻平台上搜了地點,拎上幾件衣服就趕了過來。

劉保平53歲了,進廠也勉強,隻能在建築工地上幹點活。鄭紅比他小1歲,原本也是工地常客,但自從“清退令”(從2019年開始,多地陸續發文,對建築企業招錄和使用超齡農民工作出管理和限製。例如上海,明確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歲以上女性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工作業。)在各地炒得沸沸揚揚,作為女性農民工,她成了超齡人員。劉保平的許多年長工友也失去了工作機會。

劉保平也在其他農戶家拔蒜,除了零工,他還擺攤賣水果,淩晨3點多就開始勞作。他自稱去年被一個大他8歲的女人騙婚了,對方還拿走了7萬塊錢,是自己攢了十來年的打工錢。

他想把這筆錢掙回來。到邳州後,他沒有勞務中介安排住宿,就住到當地零工市場上的鐵皮棚子裏。籃球場那麽大的棚子,晚上隻有微弱的光源,大家鋪開被褥席地而睡,垃圾沒人清理,扔得到處都是。

雇主老漢就是在市場上找到的他,女工們拔蒜、剪蒜,但力氣有限,他需要劉保平這樣的男工來裝車。把剪好的、大袋的蒜頭搬運到車上拉回家,以備晾曬。

老漢說,他們家種了20多年大蒜,最早他開車直接去安徽那邊拉人來幹活,後來鎮子、縣裏都有了零工市場,按照天氣、供需,每天的工價都不一樣。最近幾年當地流行起勞務中介,為了省事,他們就跟中介簽合同用工,“不高興我們當天就換掉(工人)”。

這些年工人的價格漲幅並不大。他說,十多年前,他去安徽拉工人時開出的價格是一天160~180元,現在去拉人最多給到220元。

中介海濤說,最近幾年工廠效益也不好,訂單少,很多廠子為了縮減成本,對招工年齡的管控縮緊,一般要求45歲以內。“那些卡年齡的廠區已經把這群阿姨淘汰掉了,她們進廠是進不去了。”



●邳州當地農戶的蒜地分散,女工們需要不斷更換地點。 殷盛琳 攝

工廠曾經是開放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留過這群女工的青春。許芳51歲,從17、18歲左右,就開始了打工漂流。她加入的第一家工廠是威海海帶廠,主要工作就是曬海帶。那時候還沒有如今的機械化,都是男工人力搖船,把撈到的海帶運到沙灘上,“吧唧”用刀一砍,女工就開始晾曬。

曬海帶回鄉後,她很快結婚生了兩個孩子,直到把老二帶到2歲半,才再次出發去了廣州,跟堂嫂、堂姐一起去一家毛織廠,織毛衣和羊毛衫。那是1990年代的後半段,“廣州正是發展的好時候”。那個高樓林立的大城市,被無數從農村湧入城市的打工者稱為“機遇之城”。丈夫留在家照顧孩子到讀小學後,許芳兩口子又一起到南方工廠打工。

許芳的青年時代在各個工廠之間流轉消磨:電子廠、鞋廠、毛織廠、燈泡廠、空調廠,打工版圖橫跨半個中國,山東、江蘇、浙江、廣東,都曾留下過她的勞作痕跡。當然,廣東是最主要的“根據地”。那些年裏,她從一個隻有二年級文化的農村人,見識到城市究竟有多繁華,以及異鄉的人心有多複雜。

在那個招工需求旺盛的年代,她的二年級學曆可以被包容,年輕是明確的優勢。但現在,工廠也需要人有文化,許芳成了“沒文化的老年人”,被淘汰了;以前很多廠子也優勝劣汰,她待過的一家鞋廠,先是搬去了福建,後來聽說效益不佳倒閉了。

另一位在工廠漂流多年的女工說,她年輕時去過當時的“大廠”偉力高,一家成立於1993年的港資玩具廠。當時廠裏有很多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她們同樣年輕,同樣身處異鄉,領到工資後會到平湖的街道上購買各種好吃好玩的。

她們坐在流水線上給橡膠玩具做組裝,做完的玩具會出口到遙遠的歐洲和美國。當時,每個人都以為這家“大廠”,會像流水線一樣永不止息,誰知隨著深圳推動“騰籠換鳥”戰略,低端製造業開始轉移,2020年左右,偉力高及幾家同期玩具廠共同撤離了平湖。當然,她早就離開了那裏,回到老家結婚生子。

許芳說,現在好的工廠招工最多放寬到46、47歲,要求也多,她已年過50,隻能憑過去的打工經驗找點熟悉的小廠。她不會拚音,鍵盤機的時代靠打電話,如今全靠微信語音。每加一個新人,她都會先發一個語音條,不是自我介紹,而是介紹對方作為備注,“你是XX”,避免對不上號。

一家浙江的橘子罐頭廠老板是她微信裏最重要的人之一,對方仍願招她進廠工作。當小時工一天150塊錢,計件製多勞多得。她以前都是按計件拿錢,這兩年許芳覺得自己速度下降,比不上年輕人了,開始主動要求做小時工。

但罐頭廠每年隻在用人高峰時才會對她“網開一麵”,平常不需要那麽多人。近幾年,許芳基本9月半時候去,幹到臘月間,回來不耽誤過春節,已經相當滿足了。

隻有熟悉的土地對她們沒有挑選,幹農活也永遠是她們打工清單上的保留項目——無工可做時,土地會收留她們。

女工們在農閑的間隙外出務工,但生活的軸心仍然是家庭。一旦家裏出了事情,她們得確保隨時回去,隻能做工期靈活的短工。

不止一位女工提到,支撐她們的最大動力是子女的未來——女工們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去大城市幹淨明亮的辦公樓裏工作。不要重複她們的工廠命運,更不要回到土地,在毒辣的日頭下勞作。

讀書是下一代最顯而易見的躍遷路徑。但在人口大省河南,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如今讀書也競爭激烈,且不再承諾光鮮未來。

為了能讓小孩專心讀書,趙炎之前一直做陪讀媽媽,女兒到鎮上讀初中時,她跟著去學校打工,在食堂當做飯阿姨,每個月能賺2000多塊錢。現在女兒到了縣裏最好的高中,說什麽都不讓她跟著了,覺得她“冒犯了自己的自由”。趙炎覺得女兒怕自己丟人。她有點傷心地說,之前刷短視頻,看到人家拍成人禮儀式,有個高中生的媽媽是殘疾人,拄著拐杖,但那個學生理直氣壯地走到媽媽身邊,接她一起走紅毯。她說自己也很期待,女兒會不會在成人禮那天,邀請自己一起走“成人之門”。

她做夢都想三個孩子能上好學校,不要像自己錯失教育的機會。趙炎說,當時成績不如她的男生,後麵讀了中專,從師範院校出來,成了閨女學校的老師。這件事像石子一樣硌著她,每次女兒有懈怠,她就會說,“你可不能走我這條路。”



●阿婆從家裏帶來了一兜子藥。 殷盛琳 攝



●午休時刻,女工們靠啤酒、短視頻和家裏來的電話解乏。 殷盛琳 攝

但女工們自己倒坦然接受了回到農活行列的現實,畢竟在農村,能“出去找活”就意味著勞動價值和見識。她們將自己的四季根據作物工期劃分得很清晰——每年3月初春,鄭紅都要去浙江或安徽采茶葉;20天左右的工期結束後,她回家做點零活,有時去附近飯館給人家端盤子,空閑了也會走遠一點,去臨近的山東給人家的果園拔草。

夏天,是來江蘇拔大蒜的時節,工期很短,回去正好趕上收麥子。等忙完麥子,她就要到甘肅或青海摘枸杞,工期一個月左右;到冬天如果還想出門,可以去摘辣椒,幹完回來就進入臘月,可以開始準備過年了。

鄭紅對自己的婚姻並不滿意,覺得當時太倉促,任由家裏人安排,年紀到了就著急結婚,選的人不對。她不想女兒也這樣,所以即使女兒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工作也穩定下來,在農村的觀念裏已經算“大齡剩女”,她也堅持不催婚。“我想讓她找個自己喜歡的,滿意的。”生活的重量鄭紅更願意主動接到自己身上。

她向工友炫耀自己的防曬帽、項鏈,都是女兒給買的。每天到了午休時間,女兒的電話總是第一個打來,和她有說不完的話。鄭紅說那是她幹活最好的動力。

這麽多年,她很少有完全放鬆下來的時刻。有次兒子花2000塊給她報了去桂林的跟團遊,跟她去摘茶葉的工期撞了,她怕耽誤幹活,硬要退掉,兒子很生氣。她說自己有點後悔,都沒體驗過正經的跟團遊。之前僅有的幾次旅遊,都是因為要給家裏的幾十畝地進化肥,廠家安排去考察,順便請她們到景區玩一玩。邳州臨近山東棗莊,有著名的台兒莊景區,她之前考察化肥產品的時候就去那裏玩過。

對68歲的阿婆來說,這樣的零工農活就是她的“旅行”了。活了大半輩子,她最遠去過的地方就是太康縣城,去幫忙照顧孫子。直到今年春天,她才第一次出了遠門,跟著一個大隊的街坊,去南京摘茶葉。當時也是坐了好遠的大巴車,她說,一下車就是和河南景色完全不同的南方了。後來她聽人家說,茶園裏連片的、分層的斜坡叫丘陵。這次來邳州拔大蒜,已經是第二次出門,阿婆說自己一點都不害怕,新鮮得很。

阿婆每次出門前都要跟孩子吵架,不讓她瞎折騰,最後還是她家老頭發了話,“俺老頭說,你媽一輩子在家,再不去都去不了了。”孩子們就沒再攔著。

拔蒜開始的第五天傍晚,女工們幹完活回來要趕緊收拾行李,她們得分到新的農戶家裏去了。阿婆佝僂著腰,行動緩慢地收拾她的背包,她首先收好的是寫著村鎮衛生院地址的塑料袋,裏頭各種藥,都是她日常吃的。阿婆心髒不好,腰和腿都有勞損。“一年光吃藥都不知道多少錢。”

雖然幾天下來身體極累,但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撐過去,熬完這個工期。上次去南京摘茶葉,她瘦瘦小小,最後拿到了1460塊工錢,“比有些年輕人都摘得多”,阿婆驕傲地說。

夜幕低垂,晚上8點,麵包車擠得滿滿當當,旅店卻幾乎全空了。雜亂的地麵上遍布泥漬、腳印與垃圾,空氣裏有經久不散的大蒜味兒。在入住的幾天裏,旅店沒做任何清潔工作,打算等她們走了再清理,“反正每天都很髒”。

老板說,今年的熱鬧算過去了,他的旅店開始等待下一個夏天。

(注:除趙炎、劉保平、海濤外,其他人物為化名。蔡家欣對本文亦有貢獻)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工程師持旅遊簽入境 對美海關說"來工作" 結果…
日本人組團去老撾嫖幼女,大使館都看不下去了
川普又爆驚人語:在美國出生的壞人也應該趕出去
特朗普看著自己的新肖像畫,忍不住要為自己點讚
知情人稱“南航機長殺傷領導後跳樓身亡”,警方回應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國、越南關稅談好了 川普搶先發文曝稅率
“這麽恨中國,現在是不是回來當間諜了?”
特朗普斥責日本"一直在奪取美國財富",稱將加征高關稅
被視“國運之戰” 中國發力超級計劃 堪比“兩彈一星”
美國正式關閉USAID!盧比奧詳述理由 列4大失敗
示範樣板?美對越20% 越對美0%+開放市場+堵"洗產地"…
馬斯克威脅成立“美國黨” 那是什麽黨?這次認真的?
視頻熱傳:專業團隊砍巨樹 “最後一擊”砸毀了一切…
印防長突提永久劃界 拋“四步走”計劃 中方冷處理
柴靜: 從官媒的知名記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媒體人
貝佐斯辣妻以前長這樣!整形醫分析"外貌進化"過程
美澳印日啟動礦產計劃,被視為在抗衡礦產主領導中國
越南吹填南海島礁 擴大8.5平方公裏 現3千米跑道
新加坡前外長:若20年後不得不選邊 新加坡傾向中國
媒體對決川普落敗!CBS母公司支付川普巨額和解
大而美法案是川普的勝利 馬斯克或成最大犧牲品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這群大齡女工在土地間流動

極晝story 2025-07-01 20:09:18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這群大齡女工在土地間流動

過去的這個春天,一則有關采茶女工集體住宿的短視頻在社交平台廣泛傳播,推動這群邊緣的中老年勞動者進入到公共視野:她們大部分來自農村,半輩子都在和農田打交道。當零工市場逐漸被更年輕的工人占據時,她們唯一能依靠的技能就是務農。

被工廠、工地淘汰後,土地重新收留了她們。

許多人第一次知道她們的存在,以及她們麵對的近乎苛刻的工作節奏:每日工作時長普遍超過12小時,需完成數萬次采摘動作。

身體的疼痛與損耗是直接代價。不止采茶,她們也摘大蒜,摘枸杞、辣椒——她們的腳步跟隨時節在土地間流轉。



這個夏天,坐在駛離河南周口太康縣城的大巴車上時,女工們信心十足,準備多賺點錢。

她們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從下轄各個村莊趕往集合點。有些大齡女工不識字,更不認路,隻能由中介去村頭接。出發時,大巴車的儲物艙塞滿了塑料桶、化肥袋子和包裹。

她們本次的目的地是300多公裏外的江蘇邳州,位於蘇魯交界處的縣級市,也是國內最大的白蒜生產、出口基地。此時正是當地每年的招工旺季,需要大量拔蒜工人——大蒜經由工人之手拔出、剪莖、曬幹、剝皮,再由工廠加工成蒜油、蒜粉、膠囊等產品,被運往東南亞、歐盟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姐、阿姨,勞務中介這樣稱呼女工們,她們也這樣稱呼自己。女工趙炎和鄭紅是同村,又是遠親,在車上座位緊挨著。此前,她們沒人幹過拔蒜的活,但都有多年務農經驗,覺得“不是難事”。午後發車前,鄭紅特意拍了段短視頻記錄“出工”時刻,配文“出發邳州,大姐們加油”。

她用鏡頭掃過車廂,幾乎都是她的同鄉。後來她告訴我,有些麵孔她有印象,之前去給人打零工時見過,但彼此並不熟悉——工期結束大家回到村莊,聯係也就斷掉了。

很多年輕些的女工是看直播發現的這次工作機會。她們都關注了一個叫“華哥”的當地中介,在後台私信後,很快就有人來聯係,核實身份信息,就算報名成功了。不識字、更年長女工們的消息來源就是這些鄉鄰。有位女工聯係了十幾個同村,浩浩蕩蕩一行人,有人調侃稱呼她是“二工頭”。

中介海濤是本次負責管理的人員之一。他今年23歲,但工齡已經7、8年。據他說,他們和“華哥”是合作關係,不屬於一家勞務公司,把招的工人放在一起,“吃大鍋飯”,分攤彼此的成本。

招拔蒜工最主要的標準是吃苦耐勞。海濤說,年齡範圍比一般零工招聘放寬很多,65歲以內,沒有基礎病就能來,再大齡會徒增風險,“到時候在地裏有點啥事,咱這邊不方便嘛。”

除了對接蒜農的活兒,他的業務範圍也包括春天采茶工、夏末枸杞工的招聘,以及各類工廠、學生工對接。據他說,今年的拔蒜工人一共招了130多人,絕大部分是45歲到65歲之間的大齡女工。根據經驗,這群阿姨是“最有可能堅持下來的人”。

中介比誰都清楚,這是一份超高強度工作:淩晨4點到旅店門口集合,十幾個工人像沙丁魚一樣擠進麵包車,由他開車前往更偏遠的村莊。工人被農戶挑選後,就被帶到地裏開始幹活。一般從早上5點多開始,重複拔蒜動作近7個小時,到12點才能吃午飯。

午休就在田埂邊的陰涼處,工人們席地而睡,休息一會兒;下午1點,彎腰鏟土、拔苗的動作又開始循環,直到下午6點多,才能結束工作,坐麵包車返回賓館。中介給每個拔蒜女工都配發了一個墩子,用綁帶套在大腿上,能保持“坐著”的姿態行進。但時間過長,阿姨們的屁股酸痛,需要不停站起來,放鬆一下四肢。



●拔蒜女工們在地頭陰涼處吃午飯。殷盛琳 攝

這份高強度的體力工作,每年都有人中途放棄。年輕人,或者沒什麽農活經驗的,一般都堅持不下來。拔蒜的季節在初夏,碰上氣溫拉升,每年中暑的例子也很常見。中介每天要在阿姨們勞動結束後和蒜農一起量地、結算,也要時刻關注工人的身體情況。“就算是農活,這也是裏麵最累的一種。”

68歲的阿婆對這些外部情況一無所知。她跟著老家侄媳婦一起出的門,隻想來“掙點錢”。她刻意和中介保持一定距離,害怕被發現超齡後遣返——無論是按照工廠、工地還是農活的年齡紅線,她都是 “漏網之魚”。

她算了一筆賬:每年她和老頭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養老金和種地。養老金是最基礎的一檔,兩人加起來每年大概3000元左右。家裏1畝4分地,拋開化肥、農藥等成本,賣糧食的年收入大概1000元。但支出的項目就多了,衣食住行外,她每年固定要交的還有兩個人的居民醫保,加起來800元,還有日常各種藥物,沒有定數,“一年光吃藥都不知道多少錢。”

為了不伸手跟兒女要錢,她和老頭平時也會打點零工。“閨女兒子都有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孩要養,你跟誰要錢?”

阿婆之前很自信能撐住拔蒜的勞動強度。她說,自己之前幹工地就幹過6年,別人砌牆,她遞磚塊,彎腰、起腰,往上遞。時間長了,她的身體出現了不可逆的勞損,腿、腰、脊柱都疼。“疼得很的時候,就像肉裏有鐵條在鑽,眼淚嘩嘩掉”。阿婆說,自從上回身體疼得趴在床上,坐都坐不起來,她再也不去工地了。

阿婆賺到的錢換回各種昂貴的藥,草藥、膏藥、藥酒,這次來,她帶上了速效救心丸和止疼片。

結果拔蒜第三天,她就有點撐不住了,她伸出手給我看,單右手上就磨出了3顆大水泡。疼得伸不開手。或許因為常年勞作,她的指節已經變形,泥漬滲進皮膚的褶皺裏,手掌蜷曲著,沒辦法完全伸直。



來到車輻山鎮第二天,女工們就覺得自己被勞務廣告欺騙了。鄭紅跟同村的趙炎發了一通火,指責她不知在哪看到的不靠譜消息,拉她來一起受罪。趙炎也很委屈,“這錢還不夠我回去看筋的呢”,她扯著嗓子喊,誰能知道來了是這情況?

和她們在一個小隊的李麗也覺得被騙了,跟著一起嚷嚷。李麗在女工裏很顯眼,1米75的個頭,嗓門也大,工友們都喊她“高個兒”。高個兒說,來之前,中介在直播間介紹的計酬方式是“包畝”,按照拔蒜的麵積算錢。她覺得自己年輕,想和幾位同樣年輕的工友合作大幹一場,但來到後發現是按天算錢,相當於日結工。每天在酷熱的天氣裏工作十幾個小時,才拿200塊錢,“肯定心裏覺得有出入”。

宣傳時的住宿標準也隱瞞了部分信息。她說,之前中介隻是說會安排住賓館,但沒說人數,來了發現小小的房間裏放兩張1米2寬的小床,卻要擠下4個人。有些原本的三人間則要塞下6個人。

她和那位高齡阿婆分到了一個房間,生活習慣完全不同:阿婆習慣隨手丟垃圾,上廁所也不衝水,她每次都要幫忙善後;另外,阿婆睡前會用濕毛巾擦洗身體,完全不避人,她感到尷尬;到了晚上,阿婆覺得太冷,要求她們關掉空調。高個兒有點生氣,沒理會她,結果發現老太太一個人裹著被子一動不動,她害怕了,趕緊把溫度調高。

在這裏,會遇到什麽樣的主家,基本仰賴運氣。高個兒、趙炎、鄭紅這個“精英小分隊”一直在一起行動。在這裏,年輕也是一種篩選——沒人願意和幹活慢的老年人合作。高個兒的另一個室友和阿婆分到了一起勞作,她聽對方抱怨,阿婆動作遲緩,但在地裏也沒人敢催她,為了給蒜農交差,大家隻能把阿婆沒做完的活平分,多拔一片。

小分隊碰到的第一戶蒜農是一對之前在市裏做玉石生意的年輕夫妻,待人溫和,每天的早飯和午飯都帶一次性餐具給她們,還會買來冰鎮啤酒,供她們消暑。小分隊不想中途更換人家,就跟蒜農協商好,讓蒜農去告知中介,把他們家的蒜地拔完再換地方。

因為是按天算錢,她們私底下偷偷協商,盡量保持統一節奏,慢點幹活——在時間固定的情況下,動作慢總是最劃算的。



●淩晨4點,女工們在旅館前集合等待出工。殷盛琳 攝



●工期前幾天的晚飯由中介負責,每晚都是一大盆煮菜。殷盛琳 攝

沒過幾天,中介就安排大家到另外的鎮上做工,她們被迫離開了這家“好雇主”。女工們也不再集中住宿,而是分散到需要用工的農戶家裏住。

再見麵時,“高個兒”還對前一晚的挑人環節心有餘悸。她說,幸好她們及時察覺,敢於反抗,才爭取到了這戶素質不錯的主顧。

中介原本給她們安排的是另一家,但那人連她們提出的“下碗麵條當晚飯”都顯得遲疑,“一看就很摳門”,她和趙炎帶頭和中介吵了起來,說她們也要有反選的權利。目前的蒜農雇主,一位戴著腕表,金戒指,打扮看起來像個幹部的老頭很符合她們的標準。雙方很快達成一致,中介沒辦法,隻好重新劃分。

但她們沒有預料到的是,雇主的兒子也會和她們一起幹活,相當於督工,幹活就沒法“摸魚”了,隻能硬著頭皮快速勞作。

這天中午,氣溫攀升到37度,陽光像燒紅的針紮下來——人在地裏站一會兒,裸露的皮膚會留下灼痛的紅色印記。鄭紅的上衣早被汗水浸透,緊貼皮肉。她不停用帽沿擦臉,避免汗水流進眼睛。為了緩解燥熱,她把防曬帽用水浸濕,但很快就被曬幹。她感到頭脹眼花,不得不停下到陰涼處休息。田埂邊的塑料水杯滾燙,水也是溫熱的,喝下反而令人更想吐。

熟悉的土地成了漫無邊際的蒸籠,放眼望去隻有連綿的綠得無聊的大蒜秧苗。即使鄭紅一身蠻力,說自己幹了半輩子體力活,“比男勞工都有勁兒”,也在酷暑麵前敗下陣來。

一位女工壓低聲音說,媽的,在這裏跪著掙錢,回家要站著。

“你掙個一兩千還站著了”。另一位女工大聲調侃她。

鄭紅的另一個同鄉,一位幹活速度和講話一樣慢的女工,在大家抱怨一通後,慢悠悠的聲音才從人群裏傳來,“你要找工作還是得通過他(中介),不然咋弄?自己又找不到”。她說,這幾天體力上已經習慣了這種勞作節奏。她已經對疼痛本身感到麻木了。前兩天因為高強度拔蒜,手掌磨出的水泡,已經被再次磨破了,膿水流出,皮膚表層塌下去,摩擦後開始變硬。



在蒜地漫長的一天裏,女工們需要彼此聊天,才能熬過枯燥的勞作。

這天下午,大家已經連續工作了幾個小時,肩膀、背、腰接連“告急”,行進速度也明顯慢下來。一位穿黑色蕾絲上衣的女工抱怨說,如果“下輩子不托生成人就好了,就不用幹活了”。另一位女工接過話茬,“托成個豬,托成個羊,還不如人呢,人家叫你吃啥你吃啥。得托成大熊貓,就有人保護了。”

“女人懷孕的時候也是大熊貓,結果之後呢?”同排拔蒜的阿姨調侃。

地頭解乏的酸笑話,讓大家接連感慨起命運來。趙炎默默聽著,末了說,她誰都不怨,現在的遭遇都是自己的選擇。她在拔蒜隊伍裏算年輕人,80後,但麵孔卻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皮膚黝黑,話也少,套一件迷彩服就鑽進蒜地,彎下身子淹沒在成片秧苗裏。

如果真有命運安排,那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塊是她自己推動的。趙炎說,她人生的轉折點在於沒有躲開“高跟鞋的誘惑”。

初三下學期,中考前,她見到輟學外出打工的朋友回村,穿得可體麵,腳上是當時最時髦的高跟鞋。她還在念書,穿樸素到土氣的校服,每天騎著隻有鏈條沒有擋瓦的破自行車到鎮上上學,除了學習還得“吭哧、吭哧”準備體育考試,練習仰臥起坐。那雙高跟鞋讓她覺得自己也應該去外麵的世界看看。

趙炎說,當時她在班裏成績不錯,鬧退學時,老師找到家裏來,勸她去上學,她遠遠看見,躲了起來,沒敢跟老師直接見麵。她鐵了心要去打工。父母拗不過,放她去了許昌腐竹廠。當時她才15、16歲,連身份證都沒有。

拿到第一筆工錢,她就給自己買了雙黑色高跟鞋,粗跟,大頭。但穿上就開始感到後悔,“還沒我的球鞋得勁呢”,她說。同樣和想象相距甚遠的還有外麵的世界,工廠太累了,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她會偷偷抹眼淚。出門大半個月,父親去看過她一次,問她在廠裏能不能幹下去?言外之意是,想勸她回去讀書。她心裏很想回學校,但嘴裏死不承認,“因為那(退學)是我自己的選擇嘛,死要麵子。”

兩個多月後,她實在堅持不下去,灰溜溜回了家,但已經錯過了中考。回頭看,她說,可能再回課堂也坐不住了,“心已經靜不下了”。

之後的許多年,“高跟鞋”似乎越來越遙遠。她和那個時代的女工們有相似的人生軌跡:年輕時在各個工廠之間流轉,流水線上的物件各異,但工廠製度與生活並無差別。消耗幾年青春,到了年紀,被父母要求回鄉相親,和條件差不多的陌生男人組建家庭,趙炎接連生了三個小孩,分別是女兒、女兒、兒子。



●廣西某電子元件加工企業車間。圖源東方IC

趙炎出來拔蒜這幾天,在縣城寄宿讀高中的大女兒趁周末回家給她打了電話。她說自己“幹活都更有力氣”。今年開始,高中開始強製實行雙休,女兒總是擠不上回村的公交車,她為了照顧孩子,隻能辭工待在家裏;沒想到在廣東打工的丈夫也被迫回鄉,他所在的工廠效益不好,倒閉了。趙炎和丈夫做了輪換,趕在麥收之前這幾天出來幹點農活。

然而,有些女工被家庭、母職及老人纏繞在村莊和農田,連外出打工都成為奢望。鄭紅說,她羨慕趙炎的人生,起碼在年輕時去過那麽多城市,工廠,見識過形形色色的人。而她卻被框在了原地。

鄭紅是家裏的長女,母親身體不好,幹農活吃力,她早早輟學幫忙分擔壓力,也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每次她想外出打工,都會被母親找各種理由攔下來,即便隻是去家附近的鄭州,母親都不同意。之前有次她已經找好了一家筷子廠的工作,因為母親的反對,她臨行前不得不打電話跟人家道歉,去不成了。

大部分時候,鄭紅隻能圍著家裏幾十畝地打轉。農活之外,她常年在村莊附近的工地打零工,給別人遞磚塊,她說自己比工地上任何一個男勞力都更能吃苦。她靠賣力氣撐起了自己的家,供養兩個孩子讀完大學,幫兒子掙彩禮組建家庭,為他在鄭州的新房交上了首付。

但她的身體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損傷。鄭紅的背和腰有不同程度的勞損,患上過子宮囊腫,在多年的忍耐後做了手術,現在身體不再能承受高強度勞動,過於勞累就會出現低燒。

“高個兒”李麗在西藏做了多年生意,經常在各地跑貨,賣手工藝品、玩具。她能開體積龐大的廂貨車走蜿蜒的山路,膽子很大。但最近幾年,她縮減了跑貨的頻率,每年有至少半年時間待在河南周口老家,“這幾個老的要多陪陪他們,陪一天少一天”。她的父親有腎髒的毛病,母親也到了歲數,都需要她來照顧。

在江蘇邳州,這個以種植大蒜撬動全域經濟的縣級市,每年夏天都相當熱鬧。從河南、山東、安徽湧入大批外省勞工,當地工人也到了一年裏活計最多的時節。

淩晨3、4點,天際稍泛青白,鎮子的零工市場上就擠滿了人。有跟隨勞務公司的“正規軍”,也有像劉保平這樣的散工。他是安徽人,聽別人提到邳州有拔蒜的活,給的工價不錯,在短視頻平台上搜了地點,拎上幾件衣服就趕了過來。

劉保平53歲了,進廠也勉強,隻能在建築工地上幹點活。鄭紅比他小1歲,原本也是工地常客,但自從“清退令”(從2019年開始,多地陸續發文,對建築企業招錄和使用超齡農民工作出管理和限製。例如上海,明確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歲以上女性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工作業。)在各地炒得沸沸揚揚,作為女性農民工,她成了超齡人員。劉保平的許多年長工友也失去了工作機會。

劉保平也在其他農戶家拔蒜,除了零工,他還擺攤賣水果,淩晨3點多就開始勞作。他自稱去年被一個大他8歲的女人騙婚了,對方還拿走了7萬塊錢,是自己攢了十來年的打工錢。

他想把這筆錢掙回來。到邳州後,他沒有勞務中介安排住宿,就住到當地零工市場上的鐵皮棚子裏。籃球場那麽大的棚子,晚上隻有微弱的光源,大家鋪開被褥席地而睡,垃圾沒人清理,扔得到處都是。

雇主老漢就是在市場上找到的他,女工們拔蒜、剪蒜,但力氣有限,他需要劉保平這樣的男工來裝車。把剪好的、大袋的蒜頭搬運到車上拉回家,以備晾曬。

老漢說,他們家種了20多年大蒜,最早他開車直接去安徽那邊拉人來幹活,後來鎮子、縣裏都有了零工市場,按照天氣、供需,每天的工價都不一樣。最近幾年當地流行起勞務中介,為了省事,他們就跟中介簽合同用工,“不高興我們當天就換掉(工人)”。

這些年工人的價格漲幅並不大。他說,十多年前,他去安徽拉工人時開出的價格是一天160~180元,現在去拉人最多給到220元。

中介海濤說,最近幾年工廠效益也不好,訂單少,很多廠子為了縮減成本,對招工年齡的管控縮緊,一般要求45歲以內。“那些卡年齡的廠區已經把這群阿姨淘汰掉了,她們進廠是進不去了。”



●邳州當地農戶的蒜地分散,女工們需要不斷更換地點。 殷盛琳 攝

工廠曾經是開放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留過這群女工的青春。許芳51歲,從17、18歲左右,就開始了打工漂流。她加入的第一家工廠是威海海帶廠,主要工作就是曬海帶。那時候還沒有如今的機械化,都是男工人力搖船,把撈到的海帶運到沙灘上,“吧唧”用刀一砍,女工就開始晾曬。

曬海帶回鄉後,她很快結婚生了兩個孩子,直到把老二帶到2歲半,才再次出發去了廣州,跟堂嫂、堂姐一起去一家毛織廠,織毛衣和羊毛衫。那是1990年代的後半段,“廣州正是發展的好時候”。那個高樓林立的大城市,被無數從農村湧入城市的打工者稱為“機遇之城”。丈夫留在家照顧孩子到讀小學後,許芳兩口子又一起到南方工廠打工。

許芳的青年時代在各個工廠之間流轉消磨:電子廠、鞋廠、毛織廠、燈泡廠、空調廠,打工版圖橫跨半個中國,山東、江蘇、浙江、廣東,都曾留下過她的勞作痕跡。當然,廣東是最主要的“根據地”。那些年裏,她從一個隻有二年級文化的農村人,見識到城市究竟有多繁華,以及異鄉的人心有多複雜。

在那個招工需求旺盛的年代,她的二年級學曆可以被包容,年輕是明確的優勢。但現在,工廠也需要人有文化,許芳成了“沒文化的老年人”,被淘汰了;以前很多廠子也優勝劣汰,她待過的一家鞋廠,先是搬去了福建,後來聽說效益不佳倒閉了。

另一位在工廠漂流多年的女工說,她年輕時去過當時的“大廠”偉力高,一家成立於1993年的港資玩具廠。當時廠裏有很多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她們同樣年輕,同樣身處異鄉,領到工資後會到平湖的街道上購買各種好吃好玩的。

她們坐在流水線上給橡膠玩具做組裝,做完的玩具會出口到遙遠的歐洲和美國。當時,每個人都以為這家“大廠”,會像流水線一樣永不止息,誰知隨著深圳推動“騰籠換鳥”戰略,低端製造業開始轉移,2020年左右,偉力高及幾家同期玩具廠共同撤離了平湖。當然,她早就離開了那裏,回到老家結婚生子。

許芳說,現在好的工廠招工最多放寬到46、47歲,要求也多,她已年過50,隻能憑過去的打工經驗找點熟悉的小廠。她不會拚音,鍵盤機的時代靠打電話,如今全靠微信語音。每加一個新人,她都會先發一個語音條,不是自我介紹,而是介紹對方作為備注,“你是XX”,避免對不上號。

一家浙江的橘子罐頭廠老板是她微信裏最重要的人之一,對方仍願招她進廠工作。當小時工一天150塊錢,計件製多勞多得。她以前都是按計件拿錢,這兩年許芳覺得自己速度下降,比不上年輕人了,開始主動要求做小時工。

但罐頭廠每年隻在用人高峰時才會對她“網開一麵”,平常不需要那麽多人。近幾年,許芳基本9月半時候去,幹到臘月間,回來不耽誤過春節,已經相當滿足了。

隻有熟悉的土地對她們沒有挑選,幹農活也永遠是她們打工清單上的保留項目——無工可做時,土地會收留她們。

女工們在農閑的間隙外出務工,但生活的軸心仍然是家庭。一旦家裏出了事情,她們得確保隨時回去,隻能做工期靈活的短工。

不止一位女工提到,支撐她們的最大動力是子女的未來——女工們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去大城市幹淨明亮的辦公樓裏工作。不要重複她們的工廠命運,更不要回到土地,在毒辣的日頭下勞作。

讀書是下一代最顯而易見的躍遷路徑。但在人口大省河南,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如今讀書也競爭激烈,且不再承諾光鮮未來。

為了能讓小孩專心讀書,趙炎之前一直做陪讀媽媽,女兒到鎮上讀初中時,她跟著去學校打工,在食堂當做飯阿姨,每個月能賺2000多塊錢。現在女兒到了縣裏最好的高中,說什麽都不讓她跟著了,覺得她“冒犯了自己的自由”。趙炎覺得女兒怕自己丟人。她有點傷心地說,之前刷短視頻,看到人家拍成人禮儀式,有個高中生的媽媽是殘疾人,拄著拐杖,但那個學生理直氣壯地走到媽媽身邊,接她一起走紅毯。她說自己也很期待,女兒會不會在成人禮那天,邀請自己一起走“成人之門”。

她做夢都想三個孩子能上好學校,不要像自己錯失教育的機會。趙炎說,當時成績不如她的男生,後麵讀了中專,從師範院校出來,成了閨女學校的老師。這件事像石子一樣硌著她,每次女兒有懈怠,她就會說,“你可不能走我這條路。”



●阿婆從家裏帶來了一兜子藥。 殷盛琳 攝



●午休時刻,女工們靠啤酒、短視頻和家裏來的電話解乏。 殷盛琳 攝

但女工們自己倒坦然接受了回到農活行列的現實,畢竟在農村,能“出去找活”就意味著勞動價值和見識。她們將自己的四季根據作物工期劃分得很清晰——每年3月初春,鄭紅都要去浙江或安徽采茶葉;20天左右的工期結束後,她回家做點零活,有時去附近飯館給人家端盤子,空閑了也會走遠一點,去臨近的山東給人家的果園拔草。

夏天,是來江蘇拔大蒜的時節,工期很短,回去正好趕上收麥子。等忙完麥子,她就要到甘肅或青海摘枸杞,工期一個月左右;到冬天如果還想出門,可以去摘辣椒,幹完回來就進入臘月,可以開始準備過年了。

鄭紅對自己的婚姻並不滿意,覺得當時太倉促,任由家裏人安排,年紀到了就著急結婚,選的人不對。她不想女兒也這樣,所以即使女兒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工作也穩定下來,在農村的觀念裏已經算“大齡剩女”,她也堅持不催婚。“我想讓她找個自己喜歡的,滿意的。”生活的重量鄭紅更願意主動接到自己身上。

她向工友炫耀自己的防曬帽、項鏈,都是女兒給買的。每天到了午休時間,女兒的電話總是第一個打來,和她有說不完的話。鄭紅說那是她幹活最好的動力。

這麽多年,她很少有完全放鬆下來的時刻。有次兒子花2000塊給她報了去桂林的跟團遊,跟她去摘茶葉的工期撞了,她怕耽誤幹活,硬要退掉,兒子很生氣。她說自己有點後悔,都沒體驗過正經的跟團遊。之前僅有的幾次旅遊,都是因為要給家裏的幾十畝地進化肥,廠家安排去考察,順便請她們到景區玩一玩。邳州臨近山東棗莊,有著名的台兒莊景區,她之前考察化肥產品的時候就去那裏玩過。

對68歲的阿婆來說,這樣的零工農活就是她的“旅行”了。活了大半輩子,她最遠去過的地方就是太康縣城,去幫忙照顧孫子。直到今年春天,她才第一次出了遠門,跟著一個大隊的街坊,去南京摘茶葉。當時也是坐了好遠的大巴車,她說,一下車就是和河南景色完全不同的南方了。後來她聽人家說,茶園裏連片的、分層的斜坡叫丘陵。這次來邳州拔大蒜,已經是第二次出門,阿婆說自己一點都不害怕,新鮮得很。

阿婆每次出門前都要跟孩子吵架,不讓她瞎折騰,最後還是她家老頭發了話,“俺老頭說,你媽一輩子在家,再不去都去不了了。”孩子們就沒再攔著。

拔蒜開始的第五天傍晚,女工們幹完活回來要趕緊收拾行李,她們得分到新的農戶家裏去了。阿婆佝僂著腰,行動緩慢地收拾她的背包,她首先收好的是寫著村鎮衛生院地址的塑料袋,裏頭各種藥,都是她日常吃的。阿婆心髒不好,腰和腿都有勞損。“一年光吃藥都不知道多少錢。”

雖然幾天下來身體極累,但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撐過去,熬完這個工期。上次去南京摘茶葉,她瘦瘦小小,最後拿到了1460塊工錢,“比有些年輕人都摘得多”,阿婆驕傲地說。

夜幕低垂,晚上8點,麵包車擠得滿滿當當,旅店卻幾乎全空了。雜亂的地麵上遍布泥漬、腳印與垃圾,空氣裏有經久不散的大蒜味兒。在入住的幾天裏,旅店沒做任何清潔工作,打算等她們走了再清理,“反正每天都很髒”。

老板說,今年的熱鬧算過去了,他的旅店開始等待下一個夏天。

(注:除趙炎、劉保平、海濤外,其他人物為化名。蔡家欣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