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限”將至,美國和各國的談判都卡在哪了?
文章來源: 國際在線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美國政府4月9日設定的90天“對等關稅”寬限期即將到期,據美聯社此前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他無意再延長“關稅暫停期”,在臨近最後期限7月9日前,美國政府將發函通知相關國家和地區:除非與美國達成協議,否則貿易懲罰措施將生效。
截至7月1日,除與英國達成一項有限協議外,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都尚未達成協議。美國與各方的貿易談判主要“卡”在哪?在最後一周“踩點”達成協議的前景怎麽樣?《環球時報》記者逐一盤點。
歐盟:或將同美達成“粗略協議”
據彭博社7月1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歐盟願意與美國達成一項貿易安排,同意美方對大部分歐盟出口商品征收10%的統一關稅,但希望美方在製藥、酒精、半導體和商用飛機等關鍵領域實行更低稅率。
報道稱,歐盟還在推動美方通過設定配額或給予豁免,以實質性降低對歐盟汽車及零部件25%的關稅,以及對鋼鐵和鋁50%的高關稅。歐盟委員會認為,雖然整體安排略偏向美國,但仍在可接受範圍內。
消息人士稱,在下周談判截止日前,雙方麵臨四種可能結果:達成一項雖不對等但可接受的協議;達成一項歐盟難以接受的美方方案;延長談判期限;或特朗普政府退出談判並加征關稅。如出現最後一種情況,歐盟可能將采取全麵反製措施。
另據路透社報道,歐盟貿易專員塞夫科維奇本周將與美國貿易代表格裏爾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舉行會談。他表示,歐盟已收到美方提交的首份協議草案,談判已從交換意見階段進入起草文本階段,“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美貿易談判的一大挑戰在於,雙方在一些領域的競爭較為激烈,如特朗普十分重視的汽車產業,歐美同質競爭度很高。
他分析認為,歐盟的一大談判策略是通過“主動讓步”達成與美國的妥協,如歐盟提出可加大對美投資、購買更多美國產品,但截至目前,美國尚未完全“買賬”。他認為,歐洲在經貿、能源、安全等領域對美國的依賴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歐的施壓策略。美國認為,歐盟在談判中能打的“牌”不多,就算在經貿方麵無法達成協議,美國也可在其他領域逼迫歐盟讓步。
另據《紐約時報》6月30日報道,經過數月拉鋸,雙方可能在未來兩周內達成一項無法完全滿足任何一方目標的初步協議,但其內容“很難被視為真正的協議”。與此同時,談判破裂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日韓:汽車關稅是核心,各方都不願讓步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汽車關稅是日美貿易談判的核心議題。6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日本的汽車貿易不公平,暗示不會在向進口車加征25%關稅的問題上做出讓步。分析認為,這顯示出汽車關稅問題讓日美談判進展艱難。
另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稱,當前日本汽車對美出口正在遭受重創。日美已經舉行了七輪關稅談判,但美方並不接受日方降低稅率要求。
“日美都非常看重各自汽車出口的競爭力,雙方都不願讓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對《環球時報》表示,為爭取美國下調汽車關稅,日本在每一輪談判中都拿出了“替代方案”,如在高端半導體生產、輪船和飛機製造、稀土技術上與美國展開合作。
他認為,隻要汽車關稅能降到較低水平(2.5%或零關稅),美國提出的幾乎所有條件,日本似乎都願意照單全收。然而,美國在汽車問題上的立場也十分強硬,堅持如果美國汽車不能出口到日本,那麽關稅問題就“免談”。
劉軍紅表示,在汽車問題上的分歧不解決,日美就很難達成貿易協議。“對於日本來說,政府是在替產業界進行談判。所以,接下來要看日本汽車產業界是否會向美國‘鬆口’。”
汽車關稅同樣是韓美談判的焦點。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認為,韓國是汽車、半導體和電池的主要製造中心,韓國目前國內消費疲軟,若美國落實25%對等關稅,勢必將進一步削弱韓國經濟。
另據香港《大公報》報道,4月韓國汽車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下降3.8%,其中對美國出口額下降19.6%。不過,韓國總統李在明5月18日在競選時表示,沒有必要急於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強調談判時必須將韓國的利益放在首位。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韓國不急於談成協議。“過早談成未必有好處。韓國希望觀望日本、歐盟等競爭對手與美國的談判進展。”另一方麵,李在明政府剛上台,內閣尚未到位,也可能以此為由要求美國“寬限時間”。
他認為,韓國的目標是回到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即雙方都施行零關稅,這一點美國很難接受。此外,韓國希望關稅歸關稅,但美國或在尋求一攬子談判,把駐軍費用問題也納入談判議題。
東盟:觀望協調,防範個別國家對美犧牲地區利益
根據《聯合早報》此前報道,在美國“關稅大棒”的威脅下,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都表示願做出調整,同美國談判或合作,以避免高昂關稅。《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此前美國曾向越南等國家施壓,要求其在生產環節減少使用中國原材料和技術。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供應鏈安全等問題上,美國已多次向東盟施壓,要求其在中美間選邊站隊。盡管東盟國家普遍積極表態願同美國談判,但所謂“對等關稅”破壞貿易秩序已是東盟國家共識。
據越通社報道,東盟正在用一種“混合方法”應對美國威脅:一方麵保持區內團結統一,另一方麵為各成員國與美國進行靈活談判創造條件,以保障各自利益。
葛紅亮認為,在對美談判中,東南亞國家可能不會“出頭”,而更多采取觀望姿態。與此同時,東盟內部也在加強協調,防範個別國家犧牲地區利益。
印度:國內因素與地緣因素增加談判難度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7月1日報道,印度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在汽車零部件、鋼鐵及農產品等議題上陷入僵局。印度駐華盛頓的貿易官員表示,印方願意延長談判時間,但雙方在核心問題上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印度是否放鬆對乳製品、杏仁、大豆等農產品的保護措施,以及美方是否同意下調對印度鋼鐵和汽車零部件的關稅。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華盛頓與新德裏正在推動一項初步貿易協議,預計更全麵的協議有望在今年秋季晚些時候達成。然而,由於美方堅持要求“打開印度市場”,並試圖將貿易談判與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問題捆綁,莫迪政府在國內推動這一協議的難度顯著上升。
《Politico》分析指出,美國在談判中采取了“隻有大棒、沒有胡蘿卜”的策略,這使得即便是對美友好的外國政府,也難以與其達成協議。他們擔心,這類協議在國內可能被視為“政治自殺”,即便白宮施加了再大的經濟壓力,也難以改變這一顧慮。
複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超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對印度征收26%的對等關稅,起初被印方視為有利信號,印度一度希望成為首個與美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然而,談判進展遠不如預期。尤其在英國率先與美達成協議後,印度對“率先達成”已不再執著。
他認為,目前,印美在汽車零部件、鋼鐵和農產品等關鍵領域分歧明顯,而這些領域直接關係到莫迪政府的產業政策和其在農村地區的選票基礎,印度在談判中的妥協空間極為有限。
他表示,此外,印美談判進展也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幹擾。新一輪印巴衝突後,美國重新加強與巴基斯坦接觸,巴軍方高層訪美被視為關係緩和的重要標誌。印度對巴美互動的不滿加劇了美印之間的外交摩擦,也進一步增加了貿易談判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