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麵上236萬個充電寶召回:供應鏈隱患浮出水麵

市麵上236萬個充電寶召回:供應鏈隱患浮出水麵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6月28日上午,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1、T2航站樓內,大量旅客正在辦理值機手續。

與往常不同的是,樓內防爆檢查通道、值機區域以及安檢通道等位置,紛紛設置了“攜帶充電寶乘機須知”告知牌,告知牌明確提醒乘客:無3C認證標識、3C標識不清晰或屬於召回批次的充電寶,禁止攜帶登機。

而在安檢通道前的“充電寶自棄筐”內,不少充電寶被旅客自棄。這些充電寶大多沒有“3C”認證,其中還有一部分屬召回批次。自棄筐上貼有文件,列舉了需被召回的充電寶品牌和型號。除羅馬仕(ROMOSS)和安克(Anker)兩個品牌外,還有近40個品牌、60餘個型號的充電寶被禁止攜帶登機。

據悉,此次按照民航局“新規”執行檢查的僅限搭乘國內航班的充電寶,相機、無人機等設備仍按原標準執行,國際航班也按原標準執行。如旅客攜帶了不符合新規的充電寶,可選擇自棄、由家人帶回或通過寄快遞等方式處理。

此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機場內,也正發生著上述情形。而此番舉措背後,是移動電源行業近期頻繁被曝出的安全問題。

過去半個多月,一場風暴席卷了整個充電寶行業:6月13日起,北京多所高校下發通知,要求師生排查並舍棄羅馬仕20000mAh充電寶,理由是該型號在使用過程中較其他品牌更易發生自燃或爆炸。

6月16日起,羅馬仕與安克相繼發布緊急召回公告,宣布將分別召回49萬餘個和71萬餘個存在安全隱患的充電寶,創下國內充電寶召回規模的新紀錄。兩家企業披露的召回原因均指向電芯缺陷,這些產品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出現異常發熱甚至燃燒風險。

從高校專項排查到機場禁運新規,充電寶安全問題持續發酵,引發全社會高度關注。這一係列事件猶如一記警鍾,暴露出千億級移動電源市場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促使行業重新審視產品質量監管體係。

快遞拒收、航班拒運,充電寶陷安全危機

伴隨著充電寶召回事件不斷發酵,中國民航局也發布了緊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以及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作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至少發生過15起旅客攜帶充電寶在飛機上起火冒煙事件。比如,今年3月,一架從杭州飛往香港的HX115航班在途中發生起火,法國航空事故調查局(BEA)報告指出,起火源為一塊發生熱失控的充電寶,型號為20000mAh,品牌為羅馬仕。

第三方投訴平台黑貓數據顯示,針對羅馬仕的投訴近2500條,涉及鼓包、發燙、充不進電等問題。

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危險品中心的高級工程師韓一秀介紹,常見的充電寶內部大多采用鋰離子電池,而鋰離子電池被國際標準列為航空運輸第九類危險品(聯合國危險品編號UN3480)。其化學性質較為不穩定,即便在地麵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一旦操作不當,也可能觸發鋰電池熱失控,進而使充電寶出現冒煙、起火的情況。

在空中飛行過程中,機艙內的壓力和溫度並非恒定,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再加上飛行過程中不時出現的顛簸、振動等情況,這些環境變化會顯著增加鋰電池熱失控風險,從而進一步提高充電寶冒煙、起火的概率。

6月21日,劉傑得知安克充電寶召回的消息後,立即在交易平台提交了申請。客服審批通過後,給他寄送了一個“保護袋”,並短信告知他快遞員將上門取件。然而,快遞公司隨後致電告知他,充電寶屬於違禁品,要求取消訂單。

一時間,劉傑不知該如何處置手中這塊存在安全隱患的充電寶,至今它仍放在家中。

不少購買過羅馬仕與安克充電寶的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反饋稱,他們在寄出召回充電寶時,也曾遭遇過快遞公司拒收的情況。

據了解,從6月23日起,順豐、京東、菜鳥、極兔等多家快遞公司便陸續發布通知,明確禁止攬收羅馬仕和安克召回的、存在安全隱患的充電寶。

這種政策執行差異導致消費者陷入困境。一位快遞取件員表示:“商家可以給你們寄,但你們不能寄回去,不然查到要罰我們很多錢。”

麵對無法寄回的問題,安克方麵表示,消費者提交召回申請後會收到一個保護袋,由快遞員上門取件,全程由廠家安排,無需消費者自己找快遞公司。雖已有多位用戶在社交平台曬出退貨退款成功的截圖,但也有不少像劉傑一樣的消費者,寄出問題暫未得到妥善處理。

羅馬仕則采取了差異化的處理方案:要求用戶將充電寶完全放電後,通過鹽水浸泡進行物理銷毀,並上傳處理視頻作為退款憑證。

此次召回事件,無論是給消費者更換全新產品,還是做退貨退款處理,無疑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

以安克為例,其不僅要在國內召回71萬餘個充電寶,在美國也要召回近116萬個。僅召回的這187萬個充電寶,若按平均單價100元估算,價值就達到1.87億元。亦有消息稱,羅馬仕整個充電寶業務已處於暫停狀態,目前正在全力處理缺陷充電寶的召回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羅馬仕和安克均為國內移動電源行業的頭部品牌,此前深受眾多消費者信賴。然而,當前所暴露出的安全問題及潛在風險,已嚴重削弱消費者對它們的信心,致使未來消費者再次購買其產品的意願大幅降低。

召回溯源:矽納米線電芯的致命缺陷

就召回事件而言,羅馬仕方麵解釋稱,此次召回的移動電源產品,因部分電芯原材料在來料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極少數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過熱現象。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發燃燒,存在安全隱患。

安克則在公告中表示,近期在質量安全檢查中發現,某供應商部分批次行業通用電芯存在未經批準的原材料變更。這可能導致極少數產品經長期循環使用後出現隔膜絕緣失效,進而引發過熱甚至燃燒的安全隱患。

毫無疑問,此輪充電寶召回背後,電芯缺陷是禍首。

而據多方信源與媒體報道,兩個品牌充電寶的上遊電芯供應商均為安普瑞斯(無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普瑞斯”)。

該公司由美國安普瑞斯全資子公司和無錫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於2014年共同出資組建,投資總額達2億美元。其產品覆蓋移動電源及電動工具、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設備等領域,是國內消費類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

當然,安普瑞斯也是充電寶領域軟包電池的第一大供應商。其曾先後與羅馬仕、安克、綠聯科技、倍思科技、小米、麥多多、傲基、電友等多家廠商建立合作關係。

在巔峰時期,市麵上每10個充電寶中,就有7個裝有安普瑞斯的電芯。

公開資料顯示,安普瑞斯的電芯采用矽納米線負極技術(Silicon Nanowire Anode)。該技術不僅能將能量密度提升30-40%,同時保持快充能力。相較於傳統石墨負極,其電芯體積可縮減約20%。在消費端,品牌方往往會用“高倍率充電”“超薄機身”等詞匯進行營銷。

由於矽納米線負極技術的顯著優勢,上述頭部充電寶品牌都青睞使用安普瑞斯的電芯。

然而,多起充電寶爆炸事件背後,或關聯鋰電池供應商質量隱患。據“差評X.PIN”獨家披露,安普瑞斯曾把2個批次的電芯,外包給了江西某代工廠生產。結果,外包工廠未按規範替換電池正負極隔膜的原材料,導致電池正負極隔膜存在失效風險,最終導致移動電源存在熱失控風險。

但安普瑞斯並未公開回應這一情況,具體責任認定需以監管部門調查結果為準。

一位鋰電行業專家向作者解釋,鋰電池電芯主要由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組成。隔膜的作用是防止正負極材料直接接觸短路,同時允許鋰離子自由通過,確保充放電正常進行。但電解液閃點(易燃性指標)很低,隔膜破損後電解液接觸短路火花即燃爆。

這意味著,隔膜對於鋰電池相當重要,隔膜的強度、質量等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鋰電池的使用壽命和安全係數。

目前,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官網查詢的最新結果顯示,安普瑞斯擁有的11個3C認證證書的狀態均為“已暫停”,涉及可充電鋰離子聚合物電芯、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等多個產品,證書狀態變更時間均為2025年6月10日。

原因均為:工廠監督檢查不通過、工廠檢查有嚴重不符合項(如產品一致性存在問題等)或工廠檢查不符合項報告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采取糾正措施報檢查組驗證並有效。

共享充電寶品牌倍斯特創始人潘良春在移動電源領域從業近30年。據他介紹,移動電源廠商都會與電芯供應商簽訂合約。充電寶定型產品經第三方檢驗合格後,原材料通常不允許修改。若供應商進行原材料變更,一定要與廠商溝通,進行重新檢測。不過,按照目前官方通報信息來看,供應商隱瞞信息屬相關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深層危機:價格戰下的供應鏈失控

據悉,近期充電寶爆炸自燃事故頻發,工信部已加快組織修訂移動電源新國標,未來可能有更多充電寶品牌發起召回行動。

從行業層麵來看,充電寶召回事件暴露了移動電源市場長期積累的係統性風險。除電芯供應商自身問題外,該風險的產生與移動電源行業的“價格戰”密切相關。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移動電源行業技術門檻較低、市場集中度不高,且眾多大廠商紛紛湧入,“內卷”現象普遍存在。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表示,電芯成本在移動電源整機成本中占比較大,基礎款移動電源的電芯成本占比常超50%。

因此,電芯常成為品牌方壓縮成本的首選。

“行業‘內卷’嚴重,充電寶企業話語權較大。為了能夠接到訂單,電池供應商可能會選擇采購雜質含量高、品質差的原材料,以此來控製成本,以滿足合約規定的性能指標。”“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表示。

目前,優質電芯成本約40元至50元,加上其他硬件成本、市場費用等,百元內售價的充電寶利潤有限。而一些10000mAh的白牌充電寶,價格低至30元以內;20000mAh的白牌充電寶,價格可控製在50元左右。

有觀點認為,移動電源行業核心矛盾在於市場對極致低價的追求與鋰電池安全的高成本要求相衝突。同樣容量的電芯,優品與次品價差大,當充電寶售價不斷下壓時,供應鏈隻能在電芯和電路保護上“偷工減料”。

為規範市場,自2023年8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充電寶實施強製3C認證,未獲證者於次年8月起禁止出廠銷售。目前,移動電源的3C認證主要依據GB 31241—2022《便攜式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安全技術規範》和GB 4943.1—2022《音視頻、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設備第1部分:安全要求》這兩項強製性標準,涵蓋電氣安全、電池安全以及環境保護要求。

(圖片來源: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

但由於這兩項標準頒布於2022年且多停留於日常場景,對於充電寶在極端溫度、長時間過度充電等複雜情況下的測試要求考慮不足。

今年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開征集17項強製性國家標準製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包括《移動電源安全技術規範》。修訂計劃擬新增或加嚴過充電、針刺、擠壓、熱濫用等試驗要求,並擬提出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直接影響電池安全的關鍵材料要求。

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移動電源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移動電源市場規模達32.9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充電寶生產和消費國,2024年市場規模達10.4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30%以上。

潘良春表示,從長期來看,此次充電寶召回風波將引發行業新一輪洗牌。在更高要求國標之下,忽略品質、規模較小的商家或出局。未來移動電源行業需通過供應鏈規範化、監管強化及企業自律,推動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品質競爭”轉型,重塑市場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