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重大發現!秦始皇派人去昆侖山采長生不老藥的石刻找到了

重大發現!秦始皇派人去昆侖山采長生不老藥的石刻找到了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於 2025-06-08 20:48:0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青海省瑪多縣海拔4300米的紮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源區最大的兩個淡水湖,唐代文獻稱之為“柏海”,是從中原內地進入西藏“唐蕃古道”的樞紐地帶。近期,考古工作者在紮陵湖北岸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一處37字秦代摩崖石刻題記。這一黃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留下的唯一一處還現存於原址的刻石,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意義十分重大。

石刻釋讀如下:

石刻線描圖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供圖

該石刻鐫刻字體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內容大意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昆侖山采摘長生不老藥。他們於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紮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裏(到達此行的終點)。

黃河源石刻位於紮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處凸出的玄武岩基部,石刻為摩崖之屬,刻文岩壁為中間高、兩端低的菱形,壁麵總長82厘米,最寬處30厘米。岩壁表麵上方有輕微剝蝕,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麵磨蝕風化較為嚴重,下方有多處殘損剝落。按照岩石不規則的自然壁麵,自右向左、自上而下鑿刻文字,共計37字,分12行,每行2~5字,以3字一行居多。單字長5~7厘米,寬4.5~5.5厘米。

石刻所在崖麵

石刻開篇以“皇帝”提頭,其中言及“廿六年三月己卯”,據秦曆當指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的三月二十九日。文字中,“五大夫”爵位從商鞅變法置,沿用至東漢,其中“大夫”二字為戰國-秦文字中習見的合文;昆侖之“侖”字偏旁為阜旁,寫作“陯”,這些特征都是秦代刻石及簡牘文字的典型特征。

石刻內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決了國人千古爭訟的關於“昆侖”“河源”的精確地望問題,記錄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遣使向昆侖山尋覓仙藥的曆史事實,補全了文獻記載的缺失。當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內地使團之行,也實證了隋唐時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時期已經打通了最為關鍵的環節。

石刻照片

昆侖在中國古代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關於它的傳說和神話很多,但其具體位置在哪裏,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學界的謎題。黃河源石刻的發現地點位於海拔4300米的紮陵湖畔,紮陵湖之南便是巴顏喀拉山脈,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藥”於“昆侖”等字眼,當指巴顏喀拉山脈及其周邊區域,它無疑就是大部分先秦文獻中所指的“昆侖神山”。這一重要發現證實了唐代劉元鼎及清康熙年間勘定河源時,對昆侖山地望的推定,與《山海經》《禹貢》等先秦文獻關於昆侖山的最早記錄“河出昆侖”“昆侖之丘……河水出焉”等重要地標特征非常契合。

先秦時期,昆侖山一直被認為是神仙聚集、奇珍異獸生長的聖地,是西北的“帝下之都”,其上多瑞獸仙草、不死之藥。黃河源石刻末句提及“前□可一百五十裏”,應是此次采藥之行的最終目的地。秦代一裏相當於今415.8米,秦一百五十裏約等於今天62.37公裏。從石刻地點向西行60公裏,正是當今之“星宿海”的位置。星宿海位於紮陵湖西岸約30公裏處,這裏有大片沼澤、眾多湖泊和溪流,因“眾泉渙散,燦如列星”而得名。

曆史上,星宿海一直被認為是黃河源頭所在。《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又西北三百七十裏,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可見遠在先秦時期已經認定黃河河源為星宿海,其周鄰山脈為昆侖山,同時將星宿海神化為盛產嘉果、桃棗等不死仙果之地,將此處的昆侖河水想象為“以和百藥,以潤萬物”的“帝之神泉”,成為秦人方士西行求藥的目的地。

文獻中不見秦始皇向昆侖山尋訪仙藥的記載,這對於癡迷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再結合當時濃厚的昆侖山神話信仰,似乎是不合情理的。黃河源石刻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不但證實了秦始皇曾遣方士向昆侖山尋訪長生不老藥的史實,而且還通過這一探訪昆侖的官方行動,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向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帶拓展和延伸,填補了文獻記載的空白。

考古隊員在現場分析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采取的一項重大政治行動,是“親巡遠方黎民”,周覽四極,並在名山勝地刻石立碣,旨在示強海內,誇耀威德,鞏固一統天下之局。同時,還派遣方士求取不老仙藥,企圖將其“受命於天”的合法性永世延續。

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1年,共有七次出巡,分別在山東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琅琊台、河北碣石、浙江會稽立下七大刻石,傳頌後世。這七大刻石傳為丞相李斯撰文並書丹,均屬秦小篆作品。刻石原物幾乎都已毀壞湮滅,僅存傳世摹本和翻刻本。現存於世的隻有山東岱廟的泰山刻石殘塊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琅琊台刻石殘塊,可惜均殘斷嚴重、漫漶不清。相較於此前已知的七塊秦代刻石,黃河源石刻不但是唯一現存於原址的秦代刻石,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黃河源石刻地點位於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距離中原內地有1500公裏之遙,這一發現體現了2200多年前的中原漢人,不畏艱險、勇於探索青藏高原無人區的冒險精神;另一方麵說明,地處今青海、西藏之間的昆侖山係、黃河源區,至少在秦統一中國之際,已經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神山之一,以及中華母親河之源。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傳27歲美國球星台北約變性網紅開房 網民猜是他
紮克伯格:任命這位華裔為Meta的首席科學家
新晉河南首富,靠一張“旺夫大圓臉”贏麻了!
特斯拉是贏了,但不是真相的全部
6名大學生掉入浮選槽,救援為何38分鍾後才到場?




24小時討論排行

“殺死”那個錯付910元車費男孩的不僅僅是司機
特朗普開懟:“克林頓去過那個小島28次 我從沒去過”
特朗普抵達蘇格蘭,當地媒體:美國重刑犯來了
矽穀的C位都是華人?!華人或統治AI時代
美國退出停火談判,特朗普:哈馬斯不想談判,想死
24名“藍委”全過關 陸媒:民進黨“大罷免”完全失敗
俄媒尋人 25年前與普京合影中國男孩找到了 現任...
密集遊說施壓 以色列曾威脅法國放棄承認巴勒斯坦國
花大錢的山姆會員,如何一步步被背叛
深陷反腐危機,澤連斯基位置恐不保?
山西人愛午睡這事兒,全網還沒說清楚
斡旋無果 聯合國想買被拒 特朗普政府為何燒掉它
台州富二代28輪激戰,以超20萬/米摘全國單價“地王”
大罷免0通過 賴清德稱“確立了反共護台的國家方向”
不看好兩位潛在買家 俄唯一航母或被拆解淪為備件
焦慮的家長,正批量給孩子查血鉛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重大發現!秦始皇派人去昆侖山采長生不老藥的石刻找到了

光明日報 2025-06-08 20:48:07

青海省瑪多縣海拔4300米的紮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源區最大的兩個淡水湖,唐代文獻稱之為“柏海”,是從中原內地進入西藏“唐蕃古道”的樞紐地帶。近期,考古工作者在紮陵湖北岸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一處37字秦代摩崖石刻題記。這一黃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留下的唯一一處還現存於原址的刻石,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意義十分重大。

石刻釋讀如下:

石刻線描圖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供圖

該石刻鐫刻字體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內容大意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昆侖山采摘長生不老藥。他們於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紮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裏(到達此行的終點)。

黃河源石刻位於紮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處凸出的玄武岩基部,石刻為摩崖之屬,刻文岩壁為中間高、兩端低的菱形,壁麵總長82厘米,最寬處30厘米。岩壁表麵上方有輕微剝蝕,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麵磨蝕風化較為嚴重,下方有多處殘損剝落。按照岩石不規則的自然壁麵,自右向左、自上而下鑿刻文字,共計37字,分12行,每行2~5字,以3字一行居多。單字長5~7厘米,寬4.5~5.5厘米。

石刻所在崖麵

石刻開篇以“皇帝”提頭,其中言及“廿六年三月己卯”,據秦曆當指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的三月二十九日。文字中,“五大夫”爵位從商鞅變法置,沿用至東漢,其中“大夫”二字為戰國-秦文字中習見的合文;昆侖之“侖”字偏旁為阜旁,寫作“陯”,這些特征都是秦代刻石及簡牘文字的典型特征。

石刻內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決了國人千古爭訟的關於“昆侖”“河源”的精確地望問題,記錄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遣使向昆侖山尋覓仙藥的曆史事實,補全了文獻記載的缺失。當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內地使團之行,也實證了隋唐時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時期已經打通了最為關鍵的環節。

石刻照片

昆侖在中國古代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關於它的傳說和神話很多,但其具體位置在哪裏,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學界的謎題。黃河源石刻的發現地點位於海拔4300米的紮陵湖畔,紮陵湖之南便是巴顏喀拉山脈,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藥”於“昆侖”等字眼,當指巴顏喀拉山脈及其周邊區域,它無疑就是大部分先秦文獻中所指的“昆侖神山”。這一重要發現證實了唐代劉元鼎及清康熙年間勘定河源時,對昆侖山地望的推定,與《山海經》《禹貢》等先秦文獻關於昆侖山的最早記錄“河出昆侖”“昆侖之丘……河水出焉”等重要地標特征非常契合。

先秦時期,昆侖山一直被認為是神仙聚集、奇珍異獸生長的聖地,是西北的“帝下之都”,其上多瑞獸仙草、不死之藥。黃河源石刻末句提及“前□可一百五十裏”,應是此次采藥之行的最終目的地。秦代一裏相當於今415.8米,秦一百五十裏約等於今天62.37公裏。從石刻地點向西行60公裏,正是當今之“星宿海”的位置。星宿海位於紮陵湖西岸約30公裏處,這裏有大片沼澤、眾多湖泊和溪流,因“眾泉渙散,燦如列星”而得名。

曆史上,星宿海一直被認為是黃河源頭所在。《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又西北三百七十裏,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可見遠在先秦時期已經認定黃河河源為星宿海,其周鄰山脈為昆侖山,同時將星宿海神化為盛產嘉果、桃棗等不死仙果之地,將此處的昆侖河水想象為“以和百藥,以潤萬物”的“帝之神泉”,成為秦人方士西行求藥的目的地。

文獻中不見秦始皇向昆侖山尋訪仙藥的記載,這對於癡迷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再結合當時濃厚的昆侖山神話信仰,似乎是不合情理的。黃河源石刻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不但證實了秦始皇曾遣方士向昆侖山尋訪長生不老藥的史實,而且還通過這一探訪昆侖的官方行動,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向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帶拓展和延伸,填補了文獻記載的空白。

考古隊員在現場分析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采取的一項重大政治行動,是“親巡遠方黎民”,周覽四極,並在名山勝地刻石立碣,旨在示強海內,誇耀威德,鞏固一統天下之局。同時,還派遣方士求取不老仙藥,企圖將其“受命於天”的合法性永世延續。

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1年,共有七次出巡,分別在山東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琅琊台、河北碣石、浙江會稽立下七大刻石,傳頌後世。這七大刻石傳為丞相李斯撰文並書丹,均屬秦小篆作品。刻石原物幾乎都已毀壞湮滅,僅存傳世摹本和翻刻本。現存於世的隻有山東岱廟的泰山刻石殘塊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琅琊台刻石殘塊,可惜均殘斷嚴重、漫漶不清。相較於此前已知的七塊秦代刻石,黃河源石刻不但是唯一現存於原址的秦代刻石,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黃河源石刻地點位於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距離中原內地有1500公裏之遙,這一發現體現了2200多年前的中原漢人,不畏艱險、勇於探索青藏高原無人區的冒險精神;另一方麵說明,地處今青海、西藏之間的昆侖山係、黃河源區,至少在秦統一中國之際,已經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神山之一,以及中華母親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