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周三中午開始陸續推送的“36車智駕大測試”,在整整兩天之後被馬斯克本人看到。
後者極盡克製但還是透露些許自豪感地寫到:“由於法律禁止數據出境,特斯拉在沒有本地訓練數據的情況下,在中國取得了最高成績。”再次引爆了前兩天一度稍微平息的“中國車企的智駕,怎麽做得還不如特斯拉?”話題。
圍繞著這場測試,各種討論和陰謀論四起,甚至有很多人當起了偵探,開始一幀一幀分析測試視頻。
但在虎嗅汽車看來,專注於細節上的“找茬”反而錯過此番大測試背後的全貌和真相。
懂車帝測了啥?公允麽?
簡單總結測試場景如下:消失的前車真高速版、高速臨時施工、施工路遇卡車、高速驚現事故車、高速入口遇野蠻加塞、莽撞橫穿的豬。
圖自:AI科學小棧(下同)
上圖為紅外夜成像圖,下圖為航拍俯視圖
這些場景,都是屬於智駕能力中的corner
case(邊緣案例,不是用戶最常見的使用場景),但在現實中又有不少人遇到過的(高速入口強行低速加塞那個我本人都遇到過不止一次,消失的前車也遇到過容易一些的版本)。
很多人吐槽懂車帝在測試中的“控製變量”不夠好,在筆者看來,大概率不是懂車帝故意為之。實在是因為車輛測試要做到完全精準與標準,是一個耗資巨大的活。下圖是耗資5億的某碰撞測試場地:
國內某車企自建的碰撞測試場地,總耗資5億
以“控製變量”標準化做到極致的車輛碰撞實驗為例,為了保證測試的公允性,車輛其實自身並不具備動力,而是由場地中的測試軌道負責提供動力,從根本上保證測試車輛的速度和碰撞角度準確。
但代入到智駕測試場景,尤其是目前已經放出的高速場景,懂車帝測試過程中的許多動作隻能靠人完成,因為市麵上暫時不存在對應的測試裝置。更不提智駕車輛本身的行駛,處於接管狀態,如何既部分控製智駕車輛的運動過程(例如速度和初始路徑等等),又要反過來評估它智駕的表現(油門刹車的選擇,路徑的選擇),目前看起來還是個頗為薛定諤的事情。
加之測試裝置目前沒辦法實現極高的加速度(本質就是車輛拖動的靶子),所以即便觸發條件一致(大概率是測試車輛走到特定點就釋放靶車),在實際情況中也無法做到場景的完全複製,更做不到對所有測試產品100%的公允。
總的來看,懂車帝能夠將測試做到這個水平,已實屬不易。即便不夠完美,但這場測試足以證明——對於高速NOA這個被認為不是最難的場景,中國車企的智駕水平的確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為什麽特斯拉會在測試中表現更好?
謎底其實就藏在謎麵上,正如馬斯克自己所說,特斯拉的智駕能力目前並沒有用本地數據訓練。實際上特斯拉FSD的能力,是用美國的智駕思維和智駕數據打造的。
那麽中美道路情況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借用前華為智駕負責人蘇菁地平線副總裁兼首席架構師的話來說:“中國道路基建的隨意性比美國大太多;中國的外賣騎手和電動車工具開車的行為在美國也是沒有的,會導致大量需要處理的博弈問題。”
蘇菁所指的這個“基建隨意性”,主要指代的是普通道路的情況,而非中國建設較為標準化的高速。
對於車企而言,要去適應國內普通道路的情況,就要在智駕係統中構建完全不同的架構和底層,在現實數據方麵也完全不同,最後又繼續根據現實情況不斷調優。
具象一點說,這就是兩種水土下孕育出的兩種“大腦”(大模型本質就是一個局部的大腦)。也可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智駕。
而最近幾年,中國的“大腦”聚精會神在幹什麽呢?
搞各種NOA,尤其是博弈需求最重的城市NOA,充滿了各種各樣不按規則行駛的汽車,有膽子一個比一個大的行人和電動車。
這些再多規則都無法解決的場景(因為變數實在太多),到了大模型時代終於有了解決的辦法。中國車企在大模型結構上加入了對不同交通參與者的關注,考慮到了許多美國不會發生的意外場景,再加上中國老司機的數據持續輸入,最終讓現如今的國產智駕大模型已經有了非常強的“博弈”能力。
什麽叫”博弈“能力?
簡單解釋起來就是,有了充足的“博弈”能力之後,車輛在遇到突發情況下,會更偏向於以老司機的思維來解決,不至於一點挑戰就急刹退縮。你也可以理解為“不慫”,其中一個最直觀的結果在本次測試中,體現為前方有故障車,智駕“比起簡單的刹車,更偏向於複雜的繞道”。
這種在日常使用中甚至會被使用者稱讚的高級能力水平,到了此次懂車帝相對極限的測試場景中,最終暴露了“不慫”風格下的短板。
也是為了完成更冒風險、更高難度的駕駛,智駕係統必然需要對路線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決策,體現為此次測試中許多智駕係統的“猶豫不決”,也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減速所需的時間。
可以簡單粗暴理解為:智力能力沒有匹配其風格與野心。
很諷刺是不是,用來在城區保證通行效率的算法結構,反過來在高速上降低了安全係數。
相比之下,雖然特斯拉目前在國內已經架設了服務器,用本土的數據對FSD進行訓練調優,但是其核心的智駕大模型架構仍基於美國本土相對簡單的版本,也就是沒有了“強博弈”的負擔,對於高速這種“反應時間”比“優選路線”更優先的場景中,反而輸出了更優的表現。
如果你看到這裏還不理解,我再做一個形象的比喻:
這就好比兩個人,第一個你讓他連玩十次腦筋急轉彎,第二個隻做十次簡單的算術題。當第十一次給兩個人極為簡單的算術題,第一個人反倒不會直接給出那個最直白的答案,反而要絞盡腦汁想想這道題“腦筋急轉彎”在哪裏。結果隻可能會是第二個人的反應速度遙遙領先。
為什麽懂車帝隻做這種對中國智駕不利的場景?難不成真的收了特斯拉的錢?
非也非也,其實早在周三懂車帝視頻號發布的第一個視頻中,就曾明確了整個智駕測試總計15個場景。除了上麵已經提到的6個高速場景,還有9個城市場景。
9個城市場景的名字如下:開進大轉盤、轉盤內匯出、過馬路四小學生、故障車躲不躲、平庸的掉頭、斜刺電瓶和兒童過馬路、倒車難題、瘋狂電瓶、盲區藏輛左轉車。
光是念其中幾個名字,就已經讓我這個老司機都“膽寒”。
目前懂車帝還沒有發布這9個城市場景的測試結果,但筆者大膽預測:國產智駕係統“強博弈”能力必定會在這些場景中發揮更優,國產智駕係統表現“反超”特斯拉是板上釘釘。
誰才是此次測試的真正“推手”
明明也有國產智駕係統擅長的場景,為什麽不一起發出來?這麽多國產品牌智駕表現都這麽糟糕,為什麽懂車帝還要發出來?難道不會影響他們自己的商業利益麽?
這幾個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答案:這次智駕大測試真正的推手壓根不是懂車帝,而是官方。
先不說懂車帝視頻發布之初,特別強調了央視視頻的背書(央視視頻後來刪除了部分推廣,大概率是車企申訴“打壓創新”的結果),在懂車帝第一次發布視頻的同一天,還有兩個官方機構發布了智駕相關的內容,一個是公關部交管局局長,一個是科技部。
其中公安部交管局局長王強強調了兩點:
要加強車企管理。積極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督促車企落實主體責任,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係統功能的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杜絕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督促車企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強化新用戶培訓,幫助新用戶熟悉掌握汽車輔助駕駛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項,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
駕駛人始終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我們希望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提示,使廣大駕駛人清楚認識到現階段輔助駕駛不等於自動駕駛,在購車和使用的時候,都應該全麵了解、掌握輔助駕駛係統的功能特性以及啟動和關閉的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清楚認知輔助駕駛的技術邊界,一旦我們“脫手脫眼”,可能麵臨嚴重交通安全隱患和法律風險。
而科技部發布的則是一份《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目的在於“指導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的規範開展,防範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過程中的科技倫理風險,推動該領域健康發展,確保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和推廣符合社會公眾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懂車帝測試所用的道路,全部為日常使用的真實道路。海南儋州的許多測試場地為此最多封路了10天,其中包括G98環島高速這樣的大動脈,部分城區道路還導致了公交線路改道。
三個完全不同責任分屬的官方,就智駕在同一天發聲,傻子都知道不是巧合事件。
在虎嗅汽車看來,這就是頂層在此前“叫停”智駕宣傳之後,在研究了汽車行業的現狀、汽車消費者現狀所製定的一次大規劃——既然澄清智駕能力不符合汽車從業者的利益,對於駕駛者的培訓遲遲無法落實到位,那麽這個工作隻能由官方牽頭來做。
一方麵對車企下達嚴格的倫理要求,明確智駕下的責任歸屬,同時用一場測試集中破除消費者心目中因為車企宣傳、自我想象、有限的親身和非親身體驗所形成的對智駕的“盲目信任”。
這本質上壓根不是什麽行業測評,而是一次國家級別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動。
這樣的活動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第三次,顯然持續保證“智駕推廣的風險可控”,已經成為了官方新核心邏輯。但究竟能夠對車企宣傳側形成怎樣合理的約束,能否讓使用者充分意識到技術的不成熟性,同時還不影響中國智駕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官方在眾多細節上的平衡,仍需要通過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