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困在二手煙中的職場人:被勸“打不過就加入”

困在二手煙中的職場人:被勸“打不過就加入”

文章來源: 九派新聞 於 2025-05-31 08:59:0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張偉把“煙囪”比作自己的工作環境。

那是一個能容納四五個人的小辦公室,除了張偉,其他三位同事都有抽煙的習慣。一支接著一支,吞雲吐霧,從早上8點到崗,到下午5點下班,不吸煙的張偉常常被熏得“頭發懵”“喉嚨發緊”。

雖然公司明令“禁止室內抽煙”,並在三樓設置了專門的抽煙區,這些規定人人都能看到,但鮮有人當真。

小辦公室中執行規定難,多靠同事間互相體諒,張偉曾嚐試與同事溝通,但“寡不敵眾”,換來的是同事一笑了之,甚至置之不理。就連領導也無奈表示,“打不過就加入吧”。

在受二手煙侵擾的第二年,張偉選擇戴防毒麵罩上班,雖然佩戴時間長後,會有些許不適感,但是確實幫他阻隔不少煙味。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九派新聞調查發現,張偉的困境是廣泛存在的現象。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120萬非吸煙者因二手煙暴露死亡,其中許多與工作場所暴露相關。

辦公室二手煙。圖/VCG

那些被“二手煙”困住的職場人,用各自的方式對抗著無形的健康威脅。有受訪者嚐試用濕紙巾將自己的鼻腔堵住;還有人自帶空氣淨化器和白醋消解味道;甚至有人嚐試打舉報電話,但礙於工作發展、避免爭端、抑或吸煙者的地位,大多數人隻能選擇忍耐或“躲避”。

青年演員徐嬌也在一次采訪中提起被職場二手煙侵擾的經曆,她把二手煙問題形象地比作“房間裏的大象”,很多人對此都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

她用“被默許的霸淩”來形容這種現象,“一般都是抽煙者相對擁有權力,他們不會把二手煙當回事,也不會注意到其他人的感受,如果碰到的吸煙者很蠻橫,保護好自己才是第一位。”

【1】“像活在煙囪裏”

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林然就開始了一場無聲的“躲避戰”。

清晨的地鐵口是她的第一道防線。離家最近的地鐵站門口,有幾個早餐鋪,常有叼著煙的中年男人聚在一起吞雲吐霧,她屏住呼吸,加快腳步繞開。不趕時間的時候,她還會選擇離家更遠的一站,寧願多走十分鍾也不願從那片煙霧中穿過。

寫字樓電梯裏,同事身上殘留的煙味讓她下意識側身避開,但真正的“戰場”在辦公室,正對著工位的那扇緊閉的玻璃門後騰起灰白的煙霧,讓林然很焦慮。

林然工位所在的平層可以容納30多人,雖有禁煙標誌和吸煙區,但公司部分領導階層,或以吸煙區太遠為由,抑或無視這些規則,常常聚在會議室裏吸煙,“雖然他們會把門關上,但是煙味會順著門縫傳到工位”。

周周的“躲避”比林然開始得晚一些,她把上午的上班時間稱作“空氣最清新的時候”。但午休時間一至,吸煙的人便端著茶杯,點燃香煙,一直持續到下班時分。

午餐時間最令周周窒息,每當點餐後準備在辦公室用餐時,吸煙的人便開始聚集大肆地抽煙,“我都感覺失去了味覺”。再加上周周所在的平層通風效果差,煙味混雜著各種難聞的氣味,令她直呼“頭暈到不行”。

周周辦公室的人在會議室聚集抽煙。圖/受訪者提供

“像接力賽一樣。”張偉這樣形容他自己所在辦公室的吸煙狀況。在他所在的四人辦公室中,三位男同事輪番吸煙,讓狹小的空間終日煙霧繚繞。

雖然公司明令禁煙並設置了專門吸煙區,但這些規定在小辦公室裏形同虛設。他跟同事溝通過,也向領導反映過,“領導說實在不行,‘打不過就加入’”,在那樣的環境中工作,張偉感覺自己“活在煙囪裏一樣”。

【2】二手煙,三手煙

頻繁的辦公室二手煙吸入,為職場人帶來了一係列的健康隱患。

依依現在一聞到煙味就會忍不住咳嗽,一段時間後她發現,每當吸入過多二手煙後,自己還出現了胃脹氣,“我谘詢過醫生是不是因為二手煙造成的,醫生說主要是心理上的問題。”

雯雯短暫地聞到煙味時,僅僅隻是產生厭惡的情緒,直到後麵長期被迫吸入二手煙,不僅心煩意亂,而且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頭痛、呼吸急促、咳嗽、嗓子疼等各種症狀產生,“隻想快點遠離目前的環境。”

除了心理上帶來的壓力,不少受訪者提到二手煙給自己造成的危害時,都難掩痛楚,呼吸不順暢、糟糕的皮膚、掉頭發嚴重等,周周自稱是一位對味道不敏感的人,但是因為長時間吸食二手煙,導致她現在對煙味異常敏感,甚至能識別生活中的“三手煙”,下班後聞到帶回家的煙味,她隻能痛苦地“猛洗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120萬非吸煙者因二手煙死亡,其中許多與工作場所暴露相關。另據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結果,非吸煙者的二手煙暴露率為68.1%。50.9%的室內工作者在工作場所看到有人吸煙。長期暴露在二手煙下,肺癌、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的風險會顯著上升。

吸煙不僅給辦公室職員帶來二手煙的危害,當被迫吸入二手煙的人將煙味帶到其他場所時,三手煙的威脅也隨之擴散,進一步侵蝕人們的健康。

三手煙是指煙霧殘留在物體表麵、灰塵甚至衣物上的有毒化學物質,它們會長期存在並持續釋放有害成分。張偉對此深有體會,長期吸入二手煙不僅導致他頻繁咳嗽、喉嚨多痰,下班後衣服和頭發上還總是沾滿煙味。

更令他擔憂的是,這些殘留的有害物質可能會被帶回家中,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健康。為了讓三手煙的危害降到最低,張偉特意準備了一套“工服”放在辦公室裏,“隻要在我辦公室裏,早上一來我就先去廁所換上它,這樣可能對下班影響會小一些,一周再帶回家洗一次。”

【3】沉默的大多數

通常情況下,如果能用溝通的方式改善情況,大多數人不會因為二手煙的問題選擇離職。

周周因為辦公室二手煙的問題,曾向領導提過兩次意見。她記得那時,為了引起老板重視,她刻意誇大了自己的身體不適感,“我跟他說我是鼻炎加咽炎,其實我本人是沒有的,但是我希望他可以考慮一下員工的身體健康,嚐試說服他。”但並沒有任何後續。

尤其當身邊的同事稀鬆平常地去對待辦公室裏吸煙的人,反而讓她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我在想是我太矯情了嗎?還是我把這件事情看得太嚴重了?為什麽隻有我的反應那麽大?”

一段時間後她發現,不是大家能忍受,而是不敢反駁。她記得第一次向領導反饋後,她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條僅公司同事可見的動態:“平等地討厭每一個讓我吸二手煙的人”。這條動態獲得了許多同事的點讚,“就連沒有加微信的同事,經過別的同事看到之後,都特意來加我,就為了給我點讚。”

而同事這種反應,更令周周感到困擾,“為什麽大家要那麽迂回?吸煙的人很團結,我們卻根本不團結。”

當她第二次向老板提出意見時,她意識到這件事情根本不會改善,“要麽就是我獨自忍耐,要麽就是我離開這裏。”

九派新聞調查發現,周周的遭遇折射出職場二手煙問題的普遍困境,盡管多地禁煙法規涵蓋室內公共場所,但企業監管常流於形式;吸煙者多為管理層,普通員工因懼怕未知的後果而選擇忍耐;多數人期待“別人出頭”,導致維權力量分散。

林然佩服周周能勇於離開的勇氣,她告訴九派新聞,麵對辦公室吸煙的領導,她自稱是“沉默的大多數”。林然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她嚐試過戴著口罩上班,還購買了空氣淨化器,但隻能起到短暫的疏解效果。

張偉也嚐試過跟辦公室吸煙的同事溝通,而同事往往是一笑了之,要不就是置之不理,“甚至還產生了破窗效應。其他部門的同事會專門來我們這吸煙。”

麵對這種像煙囪一樣的環境,他想著“既然改變不了環境,我隻能改變自己”,受二手煙侵擾一年後他選擇戴防毒麵罩上班,雖然佩戴時間長後,會有些許不適感,但是確實幫他阻隔不少煙味。

張偉佩戴防毒麵罩。圖/受訪者提供

“戴上當天盡量就在屋裏拿下來,而且麵罩裏的濾棉最多使用一周就需要更換,用一周那個上麵就特別黃。”張偉算過一筆賬,一套防毒麵罩,加上更換內裏,兩三個月100元左右的支出就能換得暫時的“清新”,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

【4】反擊之路

事實上,近年來當職場二手煙的話題被不斷提起時,總有人試圖為其尋找“合理”的解釋——“小公司才這樣”“男領導多的環境沒辦法”。但周周深知,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

她記得自己將二手煙困擾發到社交平台的那天,收到了來自天南地北的留言,他們曬出和周周一樣的困擾,“不同地址、不同公司的人,他們都有出來證明,這些條件根本不是決定辦公室有沒有人吸煙的條件,是這個人有沒有素質而已。跟性別和辦公規模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青年演員徐嬌也在一次采訪中提起被職場二手煙侵擾的經曆,她把二手煙問題形象地比作“房間裏的大象”,很多人對此都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

她甚至用“被默許的霸淩”來形容這種現象,“一般都是抽煙者相對擁有權力,他們不會把二手煙當回事,也不會注意到其他人的感受,如果碰到的吸煙者很蠻橫,保護好自己才是第一位。”

在采訪中,許多職場人表達了類似的困擾。他們厭惡二手煙,卻因顧慮工作發展、害怕引發衝突,或礙於吸煙者的地位,最終選擇沉默或躲避。

但也有人不甘於被動忍受。張偉的同事就是其中之一。張偉在辦公室忍受了近三年的二手煙,直到一位新同事的到來改變了局麵。他記得,女同事入職第一天,在了解到辦公室的吸煙情況後,直接翻開員工手冊,向吸煙者宣讀規定:“如果不在固定場所吸煙,或流動吸煙,被拍到舉報後會納入考核並扣分。”

規定中的“考核”,恰恰與每個人的工資掛鉤。

令人意外的是,這條被長期忽視的規定竟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曾經在辦公室“吞雲吐霧”的三位同事,因有人站出來發聲,不再選擇在辦公室內抽煙,甚至有同事因吸煙區太遠,而減少了吸煙的頻率。“有同事說,現在一天平均少抽5支煙。”張偉說。

“當時我看到她拿出員工手冊,我還在想,我當時怎麽沒有想到?我回去也翻一翻。”張偉欣喜地說。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愛潑斯坦1993年參加特朗普婚禮照片曝光!特朗普怒斥CNN
日本進口車關稅15%!底特律3大車廠不滿:糟糕的交易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美駐中使館發布一份“傷害性不大 侮辱性極強”圖文警告
中國正在搶占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

24小時討論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裔女孩回雲南認親 28年前與親生父母在醫院走失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台灣26日投票“大罷免”,中國因素推波助瀾?
烏軍總司令匯款百萬送父母到莫斯科治病?親屬發聲
特朗普指控奧巴馬“叛國”,背後有何恩怨與心機?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美政府員工"赴中探親"遭限製出境!美方正交涉放人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配合川普政策!美奧會改規範,跨性別女性"僅能報男子組"
特朗普指奧巴馬涉叛國,呼籲司法部起訴
華爾街日報:為什麽股票在上漲?沒人知道
德媒:特朗普成功挑撥離間了歐中的關係
知名反捕鯨人士“紅通令”獲撤 日本人追了他14年!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困在二手煙中的職場人:被勸“打不過就加入”

九派新聞 2025-05-31 08:59:02

張偉把“煙囪”比作自己的工作環境。

那是一個能容納四五個人的小辦公室,除了張偉,其他三位同事都有抽煙的習慣。一支接著一支,吞雲吐霧,從早上8點到崗,到下午5點下班,不吸煙的張偉常常被熏得“頭發懵”“喉嚨發緊”。

雖然公司明令“禁止室內抽煙”,並在三樓設置了專門的抽煙區,這些規定人人都能看到,但鮮有人當真。

小辦公室中執行規定難,多靠同事間互相體諒,張偉曾嚐試與同事溝通,但“寡不敵眾”,換來的是同事一笑了之,甚至置之不理。就連領導也無奈表示,“打不過就加入吧”。

在受二手煙侵擾的第二年,張偉選擇戴防毒麵罩上班,雖然佩戴時間長後,會有些許不適感,但是確實幫他阻隔不少煙味。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九派新聞調查發現,張偉的困境是廣泛存在的現象。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120萬非吸煙者因二手煙暴露死亡,其中許多與工作場所暴露相關。

辦公室二手煙。圖/VCG

那些被“二手煙”困住的職場人,用各自的方式對抗著無形的健康威脅。有受訪者嚐試用濕紙巾將自己的鼻腔堵住;還有人自帶空氣淨化器和白醋消解味道;甚至有人嚐試打舉報電話,但礙於工作發展、避免爭端、抑或吸煙者的地位,大多數人隻能選擇忍耐或“躲避”。

青年演員徐嬌也在一次采訪中提起被職場二手煙侵擾的經曆,她把二手煙問題形象地比作“房間裏的大象”,很多人對此都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

她用“被默許的霸淩”來形容這種現象,“一般都是抽煙者相對擁有權力,他們不會把二手煙當回事,也不會注意到其他人的感受,如果碰到的吸煙者很蠻橫,保護好自己才是第一位。”

【1】“像活在煙囪裏”

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林然就開始了一場無聲的“躲避戰”。

清晨的地鐵口是她的第一道防線。離家最近的地鐵站門口,有幾個早餐鋪,常有叼著煙的中年男人聚在一起吞雲吐霧,她屏住呼吸,加快腳步繞開。不趕時間的時候,她還會選擇離家更遠的一站,寧願多走十分鍾也不願從那片煙霧中穿過。

寫字樓電梯裏,同事身上殘留的煙味讓她下意識側身避開,但真正的“戰場”在辦公室,正對著工位的那扇緊閉的玻璃門後騰起灰白的煙霧,讓林然很焦慮。

林然工位所在的平層可以容納30多人,雖有禁煙標誌和吸煙區,但公司部分領導階層,或以吸煙區太遠為由,抑或無視這些規則,常常聚在會議室裏吸煙,“雖然他們會把門關上,但是煙味會順著門縫傳到工位”。

周周的“躲避”比林然開始得晚一些,她把上午的上班時間稱作“空氣最清新的時候”。但午休時間一至,吸煙的人便端著茶杯,點燃香煙,一直持續到下班時分。

午餐時間最令周周窒息,每當點餐後準備在辦公室用餐時,吸煙的人便開始聚集大肆地抽煙,“我都感覺失去了味覺”。再加上周周所在的平層通風效果差,煙味混雜著各種難聞的氣味,令她直呼“頭暈到不行”。

周周辦公室的人在會議室聚集抽煙。圖/受訪者提供

“像接力賽一樣。”張偉這樣形容他自己所在辦公室的吸煙狀況。在他所在的四人辦公室中,三位男同事輪番吸煙,讓狹小的空間終日煙霧繚繞。

雖然公司明令禁煙並設置了專門吸煙區,但這些規定在小辦公室裏形同虛設。他跟同事溝通過,也向領導反映過,“領導說實在不行,‘打不過就加入’”,在那樣的環境中工作,張偉感覺自己“活在煙囪裏一樣”。

【2】二手煙,三手煙

頻繁的辦公室二手煙吸入,為職場人帶來了一係列的健康隱患。

依依現在一聞到煙味就會忍不住咳嗽,一段時間後她發現,每當吸入過多二手煙後,自己還出現了胃脹氣,“我谘詢過醫生是不是因為二手煙造成的,醫生說主要是心理上的問題。”

雯雯短暫地聞到煙味時,僅僅隻是產生厭惡的情緒,直到後麵長期被迫吸入二手煙,不僅心煩意亂,而且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頭痛、呼吸急促、咳嗽、嗓子疼等各種症狀產生,“隻想快點遠離目前的環境。”

除了心理上帶來的壓力,不少受訪者提到二手煙給自己造成的危害時,都難掩痛楚,呼吸不順暢、糟糕的皮膚、掉頭發嚴重等,周周自稱是一位對味道不敏感的人,但是因為長時間吸食二手煙,導致她現在對煙味異常敏感,甚至能識別生活中的“三手煙”,下班後聞到帶回家的煙味,她隻能痛苦地“猛洗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120萬非吸煙者因二手煙死亡,其中許多與工作場所暴露相關。另據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結果,非吸煙者的二手煙暴露率為68.1%。50.9%的室內工作者在工作場所看到有人吸煙。長期暴露在二手煙下,肺癌、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的風險會顯著上升。

吸煙不僅給辦公室職員帶來二手煙的危害,當被迫吸入二手煙的人將煙味帶到其他場所時,三手煙的威脅也隨之擴散,進一步侵蝕人們的健康。

三手煙是指煙霧殘留在物體表麵、灰塵甚至衣物上的有毒化學物質,它們會長期存在並持續釋放有害成分。張偉對此深有體會,長期吸入二手煙不僅導致他頻繁咳嗽、喉嚨多痰,下班後衣服和頭發上還總是沾滿煙味。

更令他擔憂的是,這些殘留的有害物質可能會被帶回家中,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健康。為了讓三手煙的危害降到最低,張偉特意準備了一套“工服”放在辦公室裏,“隻要在我辦公室裏,早上一來我就先去廁所換上它,這樣可能對下班影響會小一些,一周再帶回家洗一次。”

【3】沉默的大多數

通常情況下,如果能用溝通的方式改善情況,大多數人不會因為二手煙的問題選擇離職。

周周因為辦公室二手煙的問題,曾向領導提過兩次意見。她記得那時,為了引起老板重視,她刻意誇大了自己的身體不適感,“我跟他說我是鼻炎加咽炎,其實我本人是沒有的,但是我希望他可以考慮一下員工的身體健康,嚐試說服他。”但並沒有任何後續。

尤其當身邊的同事稀鬆平常地去對待辦公室裏吸煙的人,反而讓她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我在想是我太矯情了嗎?還是我把這件事情看得太嚴重了?為什麽隻有我的反應那麽大?”

一段時間後她發現,不是大家能忍受,而是不敢反駁。她記得第一次向領導反饋後,她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條僅公司同事可見的動態:“平等地討厭每一個讓我吸二手煙的人”。這條動態獲得了許多同事的點讚,“就連沒有加微信的同事,經過別的同事看到之後,都特意來加我,就為了給我點讚。”

而同事這種反應,更令周周感到困擾,“為什麽大家要那麽迂回?吸煙的人很團結,我們卻根本不團結。”

當她第二次向老板提出意見時,她意識到這件事情根本不會改善,“要麽就是我獨自忍耐,要麽就是我離開這裏。”

九派新聞調查發現,周周的遭遇折射出職場二手煙問題的普遍困境,盡管多地禁煙法規涵蓋室內公共場所,但企業監管常流於形式;吸煙者多為管理層,普通員工因懼怕未知的後果而選擇忍耐;多數人期待“別人出頭”,導致維權力量分散。

林然佩服周周能勇於離開的勇氣,她告訴九派新聞,麵對辦公室吸煙的領導,她自稱是“沉默的大多數”。林然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她嚐試過戴著口罩上班,還購買了空氣淨化器,但隻能起到短暫的疏解效果。

張偉也嚐試過跟辦公室吸煙的同事溝通,而同事往往是一笑了之,要不就是置之不理,“甚至還產生了破窗效應。其他部門的同事會專門來我們這吸煙。”

麵對這種像煙囪一樣的環境,他想著“既然改變不了環境,我隻能改變自己”,受二手煙侵擾一年後他選擇戴防毒麵罩上班,雖然佩戴時間長後,會有些許不適感,但是確實幫他阻隔不少煙味。

張偉佩戴防毒麵罩。圖/受訪者提供

“戴上當天盡量就在屋裏拿下來,而且麵罩裏的濾棉最多使用一周就需要更換,用一周那個上麵就特別黃。”張偉算過一筆賬,一套防毒麵罩,加上更換內裏,兩三個月100元左右的支出就能換得暫時的“清新”,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

【4】反擊之路

事實上,近年來當職場二手煙的話題被不斷提起時,總有人試圖為其尋找“合理”的解釋——“小公司才這樣”“男領導多的環境沒辦法”。但周周深知,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

她記得自己將二手煙困擾發到社交平台的那天,收到了來自天南地北的留言,他們曬出和周周一樣的困擾,“不同地址、不同公司的人,他們都有出來證明,這些條件根本不是決定辦公室有沒有人吸煙的條件,是這個人有沒有素質而已。跟性別和辦公規模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青年演員徐嬌也在一次采訪中提起被職場二手煙侵擾的經曆,她把二手煙問題形象地比作“房間裏的大象”,很多人對此都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

她甚至用“被默許的霸淩”來形容這種現象,“一般都是抽煙者相對擁有權力,他們不會把二手煙當回事,也不會注意到其他人的感受,如果碰到的吸煙者很蠻橫,保護好自己才是第一位。”

在采訪中,許多職場人表達了類似的困擾。他們厭惡二手煙,卻因顧慮工作發展、害怕引發衝突,或礙於吸煙者的地位,最終選擇沉默或躲避。

但也有人不甘於被動忍受。張偉的同事就是其中之一。張偉在辦公室忍受了近三年的二手煙,直到一位新同事的到來改變了局麵。他記得,女同事入職第一天,在了解到辦公室的吸煙情況後,直接翻開員工手冊,向吸煙者宣讀規定:“如果不在固定場所吸煙,或流動吸煙,被拍到舉報後會納入考核並扣分。”

規定中的“考核”,恰恰與每個人的工資掛鉤。

令人意外的是,這條被長期忽視的規定竟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曾經在辦公室“吞雲吐霧”的三位同事,因有人站出來發聲,不再選擇在辦公室內抽煙,甚至有同事因吸煙區太遠,而減少了吸煙的頻率。“有同事說,現在一天平均少抽5支煙。”張偉說。

“當時我看到她拿出員工手冊,我還在想,我當時怎麽沒有想到?我回去也翻一翻。”張偉欣喜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