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連降20年!拯救“脆皮大學生”

連降20年!拯救“脆皮大學生”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05-27 09:22:2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腰痛得厲害,很多時候隻能強忍。”

劉婧是暨南大學一名臨床醫學專業五年級的本科生,由於學業繁重,常常需要在圖書館久坐,大約一年前,她開始頻繁出現腰肌勞損的症狀。“日常就會腰痛,但期末周因為學習時間增加,痛感更強烈,有時腰部還會發麻。”

一次腰痛發作讓她記憶猶新:去年12月的某一天,她從早上7點開始在圖書館準備期末考試,一直到晚上10點,其間隻有吃飯、上廁所等短暫的幾次起身。晚上時,她的腰部開始出現持續性脹痛,痛感甚至傳導至腿部。“我一邊捶打著自己的腰和大腿,一邊背書。”然而,這一病症一般出現在30—50歲的中青年人群中。

劉婧的經曆並非個例。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暴露出亞健康狀態,成了“脆皮大學生”,不少大學生自嘲已成為“二旬老人”。

日前,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宋逸團隊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上發表論文,首次基於2000—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五次調查數據,對覆蓋全國30個省份的24萬名大學生進行了係統分析。結果顯示,21世紀以來,國內大學生的體質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連降20年!拯救“脆皮大學生”

2017年10月26日,河南科技學院的大一女生。本文圖/視覺中國

男生體質下降速度快於女生

“這學期我開始變得很容易筋疲力盡。”廣東省某民辦高校大三學生王瑩說,自己平時一直有沿江跑步的習慣,以前跑800米時,雖然速度不快,但總能連續跑下來。“今年3月以來,我跑到500米左右就覺得真的頂不住了,必須休息了。”

依據宋逸團隊的研究數據,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大學生的耐力跑所用時長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男生1000米跑所用時間的中位數從2000年的4分1秒持續增加至2019年的4分30秒,女生800米跑用時的中位數則從2000年的4分1秒持續增加至2019年的4分22秒。

宋逸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直以來,國內對大學生群體的健康追蹤幾乎斷層,現有研究要麽聚焦中小學生體質監測,要麽關注中老年慢性病防治。“這類研究的空白使得社會對‘脆皮大學生’等現象的討論缺乏科學依據,我們既不清楚當代大學生的真實健康問題,也無法評估其過去二十年來的變化趨勢。”

宋逸團隊的研究顯示,中國大學生體質綜合指數(通過肺活量、立定跳遠等多項體質測試結果計算而得)中位數從2000年的-0.16降至2019年的-1.99,呈顯著下降趨勢,且男生的下降速度快於女生。此外,國內大學生超重肥胖、血壓偏高以及同時患這兩種疾病的概率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與女生相比,男生這三項指標的增長幅度更大。

對於存在性別差異的原因,宋逸解釋稱,從生理角度看,男生與女生在激素水平、體內不同成分分布和代謝特征上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男生更易出現超重肥胖和血壓偏高的情況。生活方式上,男生往往更容易形成沉迷網絡遊戲、吸煙飲酒、作息紊亂等不良生活習慣,加上對自身健康關注度普遍較低,使得他們麵臨更大的健康風險。

“體質一屆不如一屆,請病假的很多。”重慶市某高校的一位2024級輔導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日常,學生請病假主要涉及發燒、拉肚子、感冒頭暈等問題。

“現在基本每天晚上會熬到淩晨三點。”王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樣的作息她已持續一年半。熬夜很多時候是“結伴式”的,她的室友大多有熬夜的習慣,有時候淩晨兩點還會聊天。她坦言,自己能感受到每次熬夜後,第二天都會有點精神萎靡,“整個人的狀態全憑一口氣吊著”,早上第一節課就昏昏欲睡。

大學生體質下降也與飲食攝入有關。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健康教育教研室副主任、複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賈英男介紹,學校在2017年上線了智慧點餐係統,能通過後台記錄學生每一餐的點餐情況。他的課題組通過整理為期一年的點餐數據,發現學生的飲食行為存在不少問題,最典型的是蔬菜的攝入。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健康成年人每日應攝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比需達50%以上,“很多學生沒有達到”。

2024年2月26日,沈陽理工大學食堂迎來開學季。

2024年2月26日,沈陽理工大學食堂迎來開學季。

“喝奶茶喝得心髒好難受。”上海市某“雙一流”高校大二學生於婷是一名十足的“奶茶愛好者”,幾乎每天都會喝奶茶,對市麵上好喝的奶茶如數家珍。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有時為了湊單,會號召同學一起點奶茶。

於婷說,因為奶茶中含有不少咖啡因,頻繁喝奶茶導致的最直觀後果就是“心髒越來越不好”,有時候會莫名感到心慌、四肢發冷。“一次體育課跑步測試,起跑前,我突然感到一陣‘熟悉’的心慌,當時真的有點害怕,都不太敢跑了。”“不隻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還經常能刷到同學發‘喝奶茶後整夜睡不著’的朋友圈。”

宋逸表示,大學生體質下降有著更深層的社會原因,快速的社會轉型塑造了不利於健康的致胖因素,如高熱量快餐的普及、久坐行為的增加等。

宋逸分析說,當前大學生的常見病症包括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慢性疲勞綜合征等“辦公室病”。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群體中多發的健康問題,如高血壓、高尿酸、脂肪肝等,在大學生中的檢出率逐年攀升。

劉婧表示,周圍一些同學也或多或少存在腰肌勞損的問題。對此,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體質與健康教研室副教授侯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期末考試周時,大部分大學生往往采取“臨時抱佛腳”的突擊策略,長時間久坐在書桌前,保持固定坐姿,腰背肌肉長時間受壓,進而引發勞損。此外,心理上的高壓狀態也會使肌肉始終處在收縮狀態,最終導致肌肉缺氧,對疼痛的忍耐力隨之降低,受到一點小刺激都容易覺得痛。

“短期速成的結果”

賈英男觀察到,十幾年前,自己在複旦大學讀本科時,籃球是男大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現在,雖然學校對體育場館進行了諸多改造,設施比當年更好了,但打籃球的人數卻在明顯減少。他認為,手機遊戲、短視頻的風靡是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我不想運動,是實在沒時間運動。”於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在中學時期一直是校羽毛球隊隊員,每周保持著三次規律訓練,運動量很大。但讀大學以來,繁重的課業使她在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間奔走,運動成了“無奈被舍棄”的選項,隻會在有體育考試時突擊一下。

宋逸認為,從教育體係來看,學業競爭白熱化造成“時間擠壓效應”,許多學生被迫犧牲運動時間應對考試壓力,而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評價體係尚未與時俱進,仍停留在簡單達標測試層麵。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以下簡稱“體測”)是國家為考查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而麵向本科生組織的一年一度的體育測試。《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發現,部分學生對體測采取應試策略。

2024年6月26日,武漢東湖學院,學生們在戶外智慧健身中心鍛煉。

2024年6月26日,武漢東湖學院,學生們在戶外智慧健身中心鍛煉。

在北京市某科研院所讀碩士的陳然目前已無須再麵對體測。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讀本科期間,對體測非常焦慮。學校會將體測成績與評獎評優相掛鉤,體測成績超過80分才有資格參與當年的獎學金評選,因此學生們都很重視。“體測中有一項是肺活量測試,我們宿舍當時還專門買了肺活量機,臨測試前幾天在宿舍裏瘋狂地吹。”但她觀察到,不少學生在體測結束後的一整年大都不會再運動,所以體測分數更像是學生應對體質水平評估的一種“短期速成的結果”。

侯筱認為,體測本意是通過“測試—反饋—幹預”機製,“以測促煉”,引導學生形成長期的健康運動習慣。若學生僅在測試前集中鍛煉,測試結束後又恢複不健康的運動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僅無法真正提升身體素質,還有可能麵臨運動損傷的風險。

在國內部分高校,還開展了為提升大學生運動量而設置的“校園跑”打卡活動,但部分學生仍會采取應試策略。王瑩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所在學校要求學生每學期跑40公裏,完成打卡20次,每次2公裏,且每天隻能打卡1次。“校園跑”有配速和路線的要求,隻有達到規定配速並沿著預設路線跑才算打卡成功。

王瑩說,有個學期離“校園跑”打卡的截止時間隻剩20天左右時,自己還有15次沒有跑,所以最後那段時間每天都去跑。每學期臨近截止時間時,都能感受到校園裏跑步打卡的人數激增。“大家好像都是壓在最後才完成,極少有人會去非常規律地完成跑步打卡。”

但即便如此,王瑩依然認為“校園跑”打卡有其價值。王瑩所在學校將“校園跑”完成情況與體育課成績相掛鉤,如果每學期沒有完成40公裏打卡,體育課就會掛科。王瑩坦言,其實許多學生都不樂意參與“校園跑”活動,“很多人都是叫苦連天”,但這一方法確實能有效地督促大家運動起來。

大學時期是個體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由青少年時期到成年時期的過渡階段。從長遠看,大學時期的體質健康問題會對中老年時期的健康狀態產生什麽影響?

宋逸表示,大學階段出現的心肺功能下降、肌肉量減少和代謝異常等問題,會持續損害機體功能,增加未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發病風險。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作息紊亂、運動缺乏等不良生活方式往往具有行為慣性,容易延續至中老年階段。

侯筱認為,大學階段是人體“峰值骨量”和“峰值肌力”形成的關鍵窗口,也是心肺耐力重塑的黃金期。大學時期身體素質下降會產生危害健康的“後效應”,那些在大學期間缺乏鍛煉或保持不良生活方式的學生,未來可能麵臨較高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抑鬱,甚至過早死亡的風險。

沈陽一高校的圖書館內,學生們挑燈夜讀。

沈陽一高校的圖書館內,學生們挑燈夜讀。

避免高年級出現“運動斷層”

多位受訪專家提到,要扭轉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趨勢,需要構建一個多維度、全生態的幹預體係。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係。江蘇省揚州市某高校一位輔導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校開展了運動科學、急救護理等主題的講座,旨在增進學生對健康知識的了解。

賈英男在複旦大學開設了“大學生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選修課,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門課分為5個模塊,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安全應急避險。他表示,該課以提升健康素養為導向進行設計,特別注重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例如如何給自己設置合適的食譜等。“我們這門課的考試形式不是卷子,而是給自己和家人設計一套健康管理的個性化方案,然後由老師來點評。”目前,這門課已開設4年多,每學期有20多名學生選課,學生參與積極性和評價都很高。

侯筱表示,按照教育部現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本科生在大一、大二至少要完成144學時的體育必修課,也就是每周兩次、每次45分鍾左右。這一安排滿足了“底線合規”,但距離《規劃綱要》所倡導的“每天一小時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和《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中提出的成年人每周應進行150—300分鍾中等強度或75—150分鍾高強度有氧活動的推薦量,仍有較大差距。因此,當前體育課的時長和強度很難滿足大學生活動量的需求。

宋逸認為,課程改革是關鍵突破口,應突破傳統體育課模式,構建貫穿整個本科階段的階梯式體育課程體係,避免高年級出現“運動斷層”。同時,創新教學內容,引入科學有趣的訓練方法。更重要的是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可通過組織各類運動社團、定期舉辦趣味賽事、設立運動獎勵機製等方式,讓體育鍛煉從被動要求轉變為自發需求。

清華大學體育部副教授於洪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努力程度是考核的重要指標。“十幾年了,我每次在第一節課都會說這麽一句話:我不會讓任何一個體育基礎差但努力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掛科,但如果一個學生是來混學分的,哪怕他是體育代表隊的,我也會考慮讓他掛科。”

於洪軍特別提到“碎片化運動”的概念。對於那些沒有整塊時間體育運動的大學生,可以在學習間隙進行跳繩、俯臥撐等碎片化運動,防止久坐帶來的腰部損傷。“碎片化運動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我認為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健康幹預方式。”

除了加強健康教育和體育鍛煉外,宋逸認為還應從政策層麵著手,將大學生體質健康納入高校教育質量評估體係,建立覆蓋全學程的健康檔案追蹤係統。同時在校園環境方麵,打造“運動友好型”基礎設施,包括增加開放式運動空間、設置智能健身設備、優化體育場館開放時間等。

(文中劉婧、於婷、王瑩、陳然均為化名)

作者:胡可欣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個更強勢大國正在崛起,不是中國,更不是印度
清華博士後之殤:以死明誌背後的驚人真相
美股急升,美國國際貿易法院阻止對等關稅生效
奧巴馬家外兩位女特工內鬥,執勤醜聞引風波
哈佛之後是加州大學?特朗普政府又要下手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白宮:美國需要水電工,而不是哈佛LGBTQ碩士
“川普永遠會退縮”成流行語 川普:那是談判技巧
美國將撤銷“中國學生”簽證 中網嚇壞:人生變一團亂
美國暫停飛機引擎技術出口 中國C919馬上被卡脖子
萬斯大罵:人工智能是“共產主義技術”
“與中共有關聯”?盧比奧:開始撤銷中國學生簽證
承認500美軍在台灣 美前將領國會籲 : 翻倍到千人
馬斯克與特朗普決裂內幕:火星計劃重啟 是關鍵?
“失望”馬斯克離開特朗普政府 媒體稱當天兩人未交談
卡塔爾堅持:要寫清楚飛機是特朗普政府主動要的
英媒披露普京結束衝突條件:書麵承諾停止北約東擴
實拍:女人販子光天化日當街搶孩子 家長急追…(視)
川普關稅遭封殺!CNN曝關鍵一擊出自這家小公司
轟轟烈烈上任 冷冷清清離開 馬斯克告別 特朗普無回應
解放日關稅 芬太尼關稅歸零 川普“因禍得福”下台階?
10年前學鋼琴的那群中國人,現在找不到工作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連降20年!拯救“脆皮大學生”

中國新聞周刊 2025-05-27 09:22:20

“腰痛得厲害,很多時候隻能強忍。”

劉婧是暨南大學一名臨床醫學專業五年級的本科生,由於學業繁重,常常需要在圖書館久坐,大約一年前,她開始頻繁出現腰肌勞損的症狀。“日常就會腰痛,但期末周因為學習時間增加,痛感更強烈,有時腰部還會發麻。”

一次腰痛發作讓她記憶猶新:去年12月的某一天,她從早上7點開始在圖書館準備期末考試,一直到晚上10點,其間隻有吃飯、上廁所等短暫的幾次起身。晚上時,她的腰部開始出現持續性脹痛,痛感甚至傳導至腿部。“我一邊捶打著自己的腰和大腿,一邊背書。”然而,這一病症一般出現在30—50歲的中青年人群中。

劉婧的經曆並非個例。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暴露出亞健康狀態,成了“脆皮大學生”,不少大學生自嘲已成為“二旬老人”。

日前,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宋逸團隊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上發表論文,首次基於2000—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五次調查數據,對覆蓋全國30個省份的24萬名大學生進行了係統分析。結果顯示,21世紀以來,國內大學生的體質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連降20年!拯救“脆皮大學生”

2017年10月26日,河南科技學院的大一女生。本文圖/視覺中國

男生體質下降速度快於女生

“這學期我開始變得很容易筋疲力盡。”廣東省某民辦高校大三學生王瑩說,自己平時一直有沿江跑步的習慣,以前跑800米時,雖然速度不快,但總能連續跑下來。“今年3月以來,我跑到500米左右就覺得真的頂不住了,必須休息了。”

依據宋逸團隊的研究數據,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大學生的耐力跑所用時長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男生1000米跑所用時間的中位數從2000年的4分1秒持續增加至2019年的4分30秒,女生800米跑用時的中位數則從2000年的4分1秒持續增加至2019年的4分22秒。

宋逸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直以來,國內對大學生群體的健康追蹤幾乎斷層,現有研究要麽聚焦中小學生體質監測,要麽關注中老年慢性病防治。“這類研究的空白使得社會對‘脆皮大學生’等現象的討論缺乏科學依據,我們既不清楚當代大學生的真實健康問題,也無法評估其過去二十年來的變化趨勢。”

宋逸團隊的研究顯示,中國大學生體質綜合指數(通過肺活量、立定跳遠等多項體質測試結果計算而得)中位數從2000年的-0.16降至2019年的-1.99,呈顯著下降趨勢,且男生的下降速度快於女生。此外,國內大學生超重肥胖、血壓偏高以及同時患這兩種疾病的概率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與女生相比,男生這三項指標的增長幅度更大。

對於存在性別差異的原因,宋逸解釋稱,從生理角度看,男生與女生在激素水平、體內不同成分分布和代謝特征上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男生更易出現超重肥胖和血壓偏高的情況。生活方式上,男生往往更容易形成沉迷網絡遊戲、吸煙飲酒、作息紊亂等不良生活習慣,加上對自身健康關注度普遍較低,使得他們麵臨更大的健康風險。

“體質一屆不如一屆,請病假的很多。”重慶市某高校的一位2024級輔導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日常,學生請病假主要涉及發燒、拉肚子、感冒頭暈等問題。

“現在基本每天晚上會熬到淩晨三點。”王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樣的作息她已持續一年半。熬夜很多時候是“結伴式”的,她的室友大多有熬夜的習慣,有時候淩晨兩點還會聊天。她坦言,自己能感受到每次熬夜後,第二天都會有點精神萎靡,“整個人的狀態全憑一口氣吊著”,早上第一節課就昏昏欲睡。

大學生體質下降也與飲食攝入有關。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健康教育教研室副主任、複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賈英男介紹,學校在2017年上線了智慧點餐係統,能通過後台記錄學生每一餐的點餐情況。他的課題組通過整理為期一年的點餐數據,發現學生的飲食行為存在不少問題,最典型的是蔬菜的攝入。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健康成年人每日應攝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比需達50%以上,“很多學生沒有達到”。

2024年2月26日,沈陽理工大學食堂迎來開學季。

2024年2月26日,沈陽理工大學食堂迎來開學季。

“喝奶茶喝得心髒好難受。”上海市某“雙一流”高校大二學生於婷是一名十足的“奶茶愛好者”,幾乎每天都會喝奶茶,對市麵上好喝的奶茶如數家珍。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有時為了湊單,會號召同學一起點奶茶。

於婷說,因為奶茶中含有不少咖啡因,頻繁喝奶茶導致的最直觀後果就是“心髒越來越不好”,有時候會莫名感到心慌、四肢發冷。“一次體育課跑步測試,起跑前,我突然感到一陣‘熟悉’的心慌,當時真的有點害怕,都不太敢跑了。”“不隻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還經常能刷到同學發‘喝奶茶後整夜睡不著’的朋友圈。”

宋逸表示,大學生體質下降有著更深層的社會原因,快速的社會轉型塑造了不利於健康的致胖因素,如高熱量快餐的普及、久坐行為的增加等。

宋逸分析說,當前大學生的常見病症包括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慢性疲勞綜合征等“辦公室病”。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群體中多發的健康問題,如高血壓、高尿酸、脂肪肝等,在大學生中的檢出率逐年攀升。

劉婧表示,周圍一些同學也或多或少存在腰肌勞損的問題。對此,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體質與健康教研室副教授侯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期末考試周時,大部分大學生往往采取“臨時抱佛腳”的突擊策略,長時間久坐在書桌前,保持固定坐姿,腰背肌肉長時間受壓,進而引發勞損。此外,心理上的高壓狀態也會使肌肉始終處在收縮狀態,最終導致肌肉缺氧,對疼痛的忍耐力隨之降低,受到一點小刺激都容易覺得痛。

“短期速成的結果”

賈英男觀察到,十幾年前,自己在複旦大學讀本科時,籃球是男大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現在,雖然學校對體育場館進行了諸多改造,設施比當年更好了,但打籃球的人數卻在明顯減少。他認為,手機遊戲、短視頻的風靡是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我不想運動,是實在沒時間運動。”於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在中學時期一直是校羽毛球隊隊員,每周保持著三次規律訓練,運動量很大。但讀大學以來,繁重的課業使她在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間奔走,運動成了“無奈被舍棄”的選項,隻會在有體育考試時突擊一下。

宋逸認為,從教育體係來看,學業競爭白熱化造成“時間擠壓效應”,許多學生被迫犧牲運動時間應對考試壓力,而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評價體係尚未與時俱進,仍停留在簡單達標測試層麵。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以下簡稱“體測”)是國家為考查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而麵向本科生組織的一年一度的體育測試。《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發現,部分學生對體測采取應試策略。

2024年6月26日,武漢東湖學院,學生們在戶外智慧健身中心鍛煉。

2024年6月26日,武漢東湖學院,學生們在戶外智慧健身中心鍛煉。

在北京市某科研院所讀碩士的陳然目前已無須再麵對體測。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讀本科期間,對體測非常焦慮。學校會將體測成績與評獎評優相掛鉤,體測成績超過80分才有資格參與當年的獎學金評選,因此學生們都很重視。“體測中有一項是肺活量測試,我們宿舍當時還專門買了肺活量機,臨測試前幾天在宿舍裏瘋狂地吹。”但她觀察到,不少學生在體測結束後的一整年大都不會再運動,所以體測分數更像是學生應對體質水平評估的一種“短期速成的結果”。

侯筱認為,體測本意是通過“測試—反饋—幹預”機製,“以測促煉”,引導學生形成長期的健康運動習慣。若學生僅在測試前集中鍛煉,測試結束後又恢複不健康的運動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僅無法真正提升身體素質,還有可能麵臨運動損傷的風險。

在國內部分高校,還開展了為提升大學生運動量而設置的“校園跑”打卡活動,但部分學生仍會采取應試策略。王瑩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所在學校要求學生每學期跑40公裏,完成打卡20次,每次2公裏,且每天隻能打卡1次。“校園跑”有配速和路線的要求,隻有達到規定配速並沿著預設路線跑才算打卡成功。

王瑩說,有個學期離“校園跑”打卡的截止時間隻剩20天左右時,自己還有15次沒有跑,所以最後那段時間每天都去跑。每學期臨近截止時間時,都能感受到校園裏跑步打卡的人數激增。“大家好像都是壓在最後才完成,極少有人會去非常規律地完成跑步打卡。”

但即便如此,王瑩依然認為“校園跑”打卡有其價值。王瑩所在學校將“校園跑”完成情況與體育課成績相掛鉤,如果每學期沒有完成40公裏打卡,體育課就會掛科。王瑩坦言,其實許多學生都不樂意參與“校園跑”活動,“很多人都是叫苦連天”,但這一方法確實能有效地督促大家運動起來。

大學時期是個體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由青少年時期到成年時期的過渡階段。從長遠看,大學時期的體質健康問題會對中老年時期的健康狀態產生什麽影響?

宋逸表示,大學階段出現的心肺功能下降、肌肉量減少和代謝異常等問題,會持續損害機體功能,增加未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發病風險。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作息紊亂、運動缺乏等不良生活方式往往具有行為慣性,容易延續至中老年階段。

侯筱認為,大學階段是人體“峰值骨量”和“峰值肌力”形成的關鍵窗口,也是心肺耐力重塑的黃金期。大學時期身體素質下降會產生危害健康的“後效應”,那些在大學期間缺乏鍛煉或保持不良生活方式的學生,未來可能麵臨較高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抑鬱,甚至過早死亡的風險。

沈陽一高校的圖書館內,學生們挑燈夜讀。

沈陽一高校的圖書館內,學生們挑燈夜讀。

避免高年級出現“運動斷層”

多位受訪專家提到,要扭轉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趨勢,需要構建一個多維度、全生態的幹預體係。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係。江蘇省揚州市某高校一位輔導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校開展了運動科學、急救護理等主題的講座,旨在增進學生對健康知識的了解。

賈英男在複旦大學開設了“大學生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選修課,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門課分為5個模塊,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安全應急避險。他表示,該課以提升健康素養為導向進行設計,特別注重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例如如何給自己設置合適的食譜等。“我們這門課的考試形式不是卷子,而是給自己和家人設計一套健康管理的個性化方案,然後由老師來點評。”目前,這門課已開設4年多,每學期有20多名學生選課,學生參與積極性和評價都很高。

侯筱表示,按照教育部現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本科生在大一、大二至少要完成144學時的體育必修課,也就是每周兩次、每次45分鍾左右。這一安排滿足了“底線合規”,但距離《規劃綱要》所倡導的“每天一小時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和《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中提出的成年人每周應進行150—300分鍾中等強度或75—150分鍾高強度有氧活動的推薦量,仍有較大差距。因此,當前體育課的時長和強度很難滿足大學生活動量的需求。

宋逸認為,課程改革是關鍵突破口,應突破傳統體育課模式,構建貫穿整個本科階段的階梯式體育課程體係,避免高年級出現“運動斷層”。同時,創新教學內容,引入科學有趣的訓練方法。更重要的是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可通過組織各類運動社團、定期舉辦趣味賽事、設立運動獎勵機製等方式,讓體育鍛煉從被動要求轉變為自發需求。

清華大學體育部副教授於洪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努力程度是考核的重要指標。“十幾年了,我每次在第一節課都會說這麽一句話:我不會讓任何一個體育基礎差但努力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掛科,但如果一個學生是來混學分的,哪怕他是體育代表隊的,我也會考慮讓他掛科。”

於洪軍特別提到“碎片化運動”的概念。對於那些沒有整塊時間體育運動的大學生,可以在學習間隙進行跳繩、俯臥撐等碎片化運動,防止久坐帶來的腰部損傷。“碎片化運動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我認為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健康幹預方式。”

除了加強健康教育和體育鍛煉外,宋逸認為還應從政策層麵著手,將大學生體質健康納入高校教育質量評估體係,建立覆蓋全學程的健康檔案追蹤係統。同時在校園環境方麵,打造“運動友好型”基礎設施,包括增加開放式運動空間、設置智能健身設備、優化體育場館開放時間等。

(文中劉婧、於婷、王瑩、陳然均為化名)

作者:胡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