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26日在社交媒體“真實社交”上再度向哈佛大學發出威脅,聲稱正考慮“拿走”30億美元撥款,並將其分配給全國各地的職業學校。看來,他“死磕”哈佛外國學生名單以供審查的態度,並未改變。
早在2月,特朗普便向美國大學“開戰”,以打擊反猶主義為由,要求各校整改,否則就凍結聯邦撥款。其間,有的大學作出妥協,而哈佛則選擇了“硬剛”到底。於是乎,對峙愈演愈烈:一方威脅凍結資金、取消哈佛大學的免稅地位以及招收國際學生的資質;另一方則提起訴訟,指控政府試圖以凍結聯邦資金為手段操縱學術決策。
近幾天,對峙更是走向白熱化。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撤銷哈佛大學的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項目認證,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現有超過6700名在校國際學生也需轉學或離境。哈佛大學則繼續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目前,法官裁決禁止政府在案件審理期間執行禁令,而聽證會初步定於5月29日舉行。

哈佛大學校園。圖源:央視新聞
禁令既出,輿論嘩然。作為美國頂級高校的代表,哈佛大學長期依賴國際學生的高額學費。據統計,在哈佛大學,2024-2025學年的國際學生占比達27.2%。禁止招收數量龐大的國際學生,勢必對學校財政收入與學術聲譽造成重創。
更何況,哈佛大學全球性的影響力賦予其遠超普通高校的象征意義,無論禁令能否生效,這場哈佛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狂風暴雨”已然顛覆著社會的常規認知,也讓很多人不解:哈佛大學數百年來為美國培養了無數政界領袖、學界泰鬥與商界巨擘,政府何以自斷臂膀?
有美國教授直言,對美國頂尖大學下手,威脅它們,看它們是否會屈服投降,某種程度上也是特朗普“交易的藝術”。“他想要的,隻是每天出現在鏡頭前,完成一場‘特朗普秀’。”
事實上,除了刷出存在感的目的外,上述禁令的出台與特朗普陣營的當選也形成邏輯閉環,本質是“反精英”與“反全球化”思潮在美國的階段性勝利。這些年,在全球化加持下,美國獲得了大批國際人才,極大支撐了創新發展,但同時,美國自身痼疾也在加劇,比如貧富分化愈加嚴重,本土中低收入群體失業率攀升等等。經濟失衡重構了美國社會對精英群體及全球化的認知。而特朗普推行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框架下反精英民粹主義與反全球化保護主義敘事,成功吸引了大量擁躉。因此,政府的“自斷臂膀”反而被不少美國民眾視為“刮骨療毒”。以特朗普政府為代表的反精英主義,還常伴有更為激進的反智表達,比如特朗普聲稱,“哈佛有些學生連2+2都不會算”。
5月初辭世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在軍事與經濟(硬實力)之外,強大的國家亦可通過文化吸引力與價值觀等影響他國乃至世界。然而眼下,反精英與反全球化思潮,正在嚴重侵蝕美國的國際聲譽等“軟實力”,其影響恐將持續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