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短劇女王,太想紅了

短劇女王,太想紅了

文章來源: 最人物 於 2025-05-21 00:54: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短劇女王,太想紅了

近些年長劇市場疲軟,爆火的短劇反而迎來潑天富貴,成了人人皆知的風口。

橫屏豎屏的幾十秒到20分鍾裏,這裏的劇情像開了3倍速,甜寵萌娃、玄幻現代等類型短劇輪番摁下爽感情緒的快捷鍵,不僅化身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快餐,還是拍攝十幾天回報上千萬的高額投資產品。

不過看短劇的人還沒暴富,拍短劇的人已經飛升了。隨著行業蓬勃發展,一批批短劇明星正在橫空出世,成為一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新生力量,填補影視寒冬的空白。

短劇女王李沐宸和徐藝真,原本都是長劇裏名不見經傳的小配角,在短劇裏紛紛搖身一變成為大女主。趁著短劇時代的東風,她們用劇紅帶動人紅,站在短劇界的金字塔尖,等到了作為演員的“升職加薪”。她們一邊領獎拍雜誌,一邊拍長劇上綜藝,比大多數長劇演員還風光。

在短劇造星的當下,平台正在全員下場,批量製造短劇女王。





拍攝周期21天,分賬票房2700萬。

這是微短劇《執筆》的耀眼成績,也是短劇女王李沐宸的來時路。

出生於1993年的她原名李玉潔,早期是走性感路線的美女模特,活躍於廣告圈和網絡微電影。2016年,由於主演校園劇《電競紀元》,她正式出道進入演藝圈。

在美女如雲的地方,李沐宸的美貌和辨識度並不占優勢。按她自己的話說,出道9年,她拍了6年長劇“糊穿地心”,跑了上百個劇組試戲得到了18個角色,卻一直是個替代品。

這些年來,李沐宸總是在形形色色的小配角裏打轉,知名度最高的角色是《司藤》裏的沈銀燈。小有名氣後,她在《夢華錄》裏飾演葛招娣,在《天行健》裏客串,但關注度一如既往的低迷。



尤其是近幾年的影視寒冬,大部分演員都在失業,自稱“中下檔演員”的李沐宸發現選擇權變得越來越少,她作為“沒學曆、沒背景、沒公司的三無演員”,越來越接不到自己想去的劇,一度想要轉行。

當影視劇無法為觀眾造夢的同時,身處其中的人們也恍若大夢初醒。李沐宸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並不好,一邊要麵臨18線女演員的30歲年齡焦慮,一邊在擔憂拍4個月的配角戲,播出效果不好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好在2022年,李沐宸接到了短劇遞來的橄欖枝。對於非科班出身的演員來說,短劇門檻低但工作機會多、拍攝周期短、角色分量重、薪資結算快,樁樁件件都是誘惑。更不用說短劇的蠻荒時期,美貌和演技都不需要太多、夠用就行,觀眾對長劇和短劇自有雙重標準。

“寧為雞頭,不作鳳尾”,是她最好的選擇。決心轉型之後,李沐宸用3年積累出了16部的短劇作品,其中兩部爆款《招惹》和《執筆》助她一躍成為複仇賽道的短劇女王,同時是業內認證的短劇唯一“S+”女演員。

得益於早期的寬鬆環境,短劇就是比長劇敢想敢拍。在這些劇集裏,李沐宸在橫屏裏演繹了禁忌背德的小媽文學、反抗命運的惡毒女配、被強取豪奪的帶球跑表嫂、重生歸來的複仇影後、被迫換臉的和親公主等戲碼,攜手不同男演員穩定輸出小說裏端出的爽文代餐。



與此同時,伴隨著短劇行業的騰飛,她的事業迎來了質的飛躍,以往在長劇是被選擇的小演員,現在是短劇裏能自由選角的頭部女主。在《招惹》播出後,李沐宸收到了上百個劇本,卻不想再去選擇宅鬥複仇類的同質化作品。

擺在她麵前的,是繁花似錦的新路。《招惹》拍攝23天,製作成本約500萬元,分賬就超過了2000萬元,《執筆》的分賬高達2700萬元。位於影視圈鄙視鏈下遊的短劇,卻是低投入高回報的風口,比起不甚賺錢的長劇,市場更青睞能來財、賺錢快的短劇。

在這樣的背景下,短劇演員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據相關報道,業內人士稱:“李沐宸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橫屏短劇S+演員,拍中短劇的片酬屬於斷層領先。其他S級頭部演員的片酬在幾十萬級別,非頭部的演員則普遍在幾萬到十來萬左右。”

2025年1月,李沐宸獲得星光大賞“年度短劇之星”,業內的認可為她的進階之路添磚加瓦,增添了其殺回長劇的信心。畢竟不再是小演員,雖說在長劇市場依舊沒有什麽選擇權,但李沐宸已經憑借爆款短劇打開了知名度和劇粉盤。



她自己曾說過“短劇很好,沒必要存在鄙視鏈”,但24小時無休、靠速效救心丸的拍攝節奏帶來的不僅是身心疲累,還有演技和靈氣的消磨。所以她頻上綜藝,想重新上位長劇。

在綜藝《開播!短劇季》裏,李沐宸接受了表演模式化的批評,說自己一年拍8-10部戲,不可能每場都完全走心,功能性的戲就功能性地去演,情感戲就真正地體驗。幕後采訪中,她講述作為新人演員,隻有題海模式才能讓大家看到,希望能先有量再有質。

人在高處走,很難不飄起來。在《無限超越班3》的自我介紹裏,她說想找回原始拍戲的狀態,因為現在占據了短劇頭部,反而聽不到導演細致地講戲,耳朵裏聽不到其他的聲音。

但在這部名聲不太美妙的綜藝裏,她和被群嘲的丁真、“不服哥”劉奕暢一樣,成了熱度消費的一環,貢獻了不少被全網吐槽的名場麵。

上午10點的劇組麵試,她因為遲到被爾冬升導演問詢,直言遲到隻是“因為我之前拍戲的時候都是有助理叫”。台前在青蛇白蛇劇組爭取角色時態度反複橫跳,被網友批為“小牌大耍”,在短劇裏夠用的演技也不被認可,幕後被於正爆出和劉奕暢戀情,口碑直線下滑。

按照演綜一貫的套路來看,這位短劇女王後續還有翻身的機會。但上過桌做主角的人,還能一直甘心回到以前給他人做配嗎。

這是個關於人性的問題。





萬物皆有平替,短劇更是如此。

同樣是長劇配角“下凡”,另一位“短劇女王”徐藝真走出了不同的路。

這個出生於1998年的重慶妹子,把主陣地放到了時長幾分鍾的豎屏短劇,代表作有《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等,打開了霸總小說走進現實的下沉市場。

徐藝真和李沐宸一樣,體會過娛樂圈沉浮數年的冷落。她畢業於浙江傳媒大學,是最早一批押注短劇的科班演員。2020年畢業後,徐藝真成為逐夢演藝圈的北漂,陸續出演了《驕陽伴我》《上有老下有小》等影視作品,和大多數新人一樣聲量寥寥。

剛到北京的時候,徐藝真不甘心別人說“你來到這裏就是來當炮灰的”,一個月瘦身10斤。但拍完第一部戲《幸福路上》,這個0經驗的新人女演員就覺得“不想幹了”,因為她知道“演得不好”“自己不行”。

但她堅持了下來,幸運地隻用一年就在短劇賽道走到了大女主。

轉機發生在2023年,她接受學長的邀約,耗時8天拍了一部《重生後被渣男死對頭寵上天》,由此進入微短劇賽道。

在職業的選擇上,有時幸運比努力更重要,因為市場趨勢和時代脈絡息息相關。微短劇是影視市場的黃金增長極,徐藝真是被命運青睞的那個人。



同年,短劇市場集中爆發。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2021年至2023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分別為3.68億元、101.7億元、373.9億元,呈倍數增長在蓬勃發展,並且在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了505億元。

在徐藝真主演的微短劇裏,多少能窺探到微短劇瘋狂吸金的力量。《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的總充值額破兩億元,《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充值流水同樣破億,背後都是金錢如潮水湧來的力量。

但身處其中的她覺得:“這兩個億和我有什麽關係呢?”即便是頭部短劇演員的薪酬收入,也遠遠達不到長劇頂流的冰山一角。她在直播間裏跟粉絲直言:“別聽外麵瞎傳,說賺了幾千萬,能在北京買房,幾百萬都沒有,真看重錢我直播帶貨去好了”。

因為門檻低、限製少,短劇演員的入行條件更加寬鬆,他們上位後往往介於網紅和明星之間,總是更敢說也更現實。徐藝真此前就表示不排斥直播帶貨,但生活的重心在拍戲上,分不出精力去做。

豎屏短劇的製作周期一般在7-8天,極限壓縮的時間適合無縫進組,所以很多頭部演員都選擇了題海戰術,隻要拍得夠多,總有一兩部能突出重圍。但在內卷的短劇行業裏,徐藝真的產出不算多,隻是爆款命中率奇高。

她把精力更多放在了能被看到的部分,比如提升自我、轉向製片人和改變“短劇就是low”的偏見。

抓住上升期的機會,她和其他頭部短劇女演員一起走紅毯,在《2025微短劇品質盛典》獲獎“品質表現力劇星”。作為節目嘉賓,錄製了《開播!短劇季》《超新星運動會》《五哈5》等綜藝,增加曝光的同時密切接觸傳統影視長劇的機會。

此前徐藝真和搭檔孫樾的名字一直緊密綁定,兩人合作了不少短劇,被稱為“土甜界的金童玉女”“短劇裏的鳳凰傳奇”,在狗血裏上演一出出愛恨情仇。



去年兩人拆夥後,徐藝真經曆了一段人氣沉寂期,同時麵臨著更多的演技質疑。“誇張”二字成了她如影隨形的評價,在綜藝《開播!短劇季》上,導師蘇可也說她的表演“有點誇張”,擔心這種表演和短劇“爽完之後就是一片空虛”。

對於科班出身的徐藝真來說,這些正是她所擔心的。鏡頭前的徐藝真不止一次地吐露“自知之明”,對於網友的中肯評價,對自己的咖位和精品短劇的發展前景。

作為短劇演員徐藝真,她曾說:“我想得很清楚。我不是那種需要急著‘升級’的人。我從短劇走出來,被稱為‘短劇女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要立刻爭取什麽體量的女一、女二,那不是我的追求。”

她能捕捉劇情和拍攝中的種種漏洞:“我覺得市麵上很多短劇,質量是不OK的。”就像市麵上很多短劇裏,大病初愈的女主角會塗著烈焰紅唇躺在病床上,古裝戲裏的女主一句一個現代流行詞,徐藝真並不認可這種真實。

她也不覺得戲裏的霸總是理想型:“(霸總)都不讓我出去工作,拍的戲一定得是他投的,我不就是他的附屬品嗎,養著我得了唄,沒有自己的自我價值。我的自我價值就是做他的老婆,這種霸總確實不太想要。”

作為短劇公司聯合創始人,她的視角又變得更豐富。迎著“短劇就是low”的爭議,徐藝真想做“價值觀導向正確”的短劇,不隻是狗血扇巴掌、撕衣強製愛、霸總掐脖子,觀眾也可以看獨立女性,有工作、不雌競的女性故事,讓短劇的影響力更加積極正麵。

目前行業都在呼喚精品短劇,上位的徐藝真也想做那個上強度的人。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高光15秒,微短劇也有自己的造星101。

伴隨著短劇演員上桌,最早一批塌房的人已經出現,更多的人還在爭搶上升的機會。

在長劇裏鑲邊的18線演員們,在短劇裏紛紛找回事業的第二春;從短劇做起的新人演員,靠著作品和人氣積累實現一夜爆紅;顏值高、非科班的素人湧入短劇,在這裏讓美貌變現,以求順利“逐夢演藝圈”。

競爭激烈的格局裏,短劇女王正在流水線上批量製造。相較於飛升更容易的男演員,她們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為謹慎。即便她們有著不同的風格和定位,也在共享同一種野心。

隨著微短劇行業紅利消退、管理趨嚴,她們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不再隻局限於演短劇。憑借《拜托了!別寵我》係列步步飛升的張淼怡,用一部《虛顏》敲開長劇大門的丞磊,是新的榜樣。

今年憑《好一個乖乖女》爆火的餘茵,走有反差感的腹黑甜心路線。同樣是手握總觀看量突破20億次的代表作,對比7天漲粉150萬、一天賣出70萬雜誌銷量的男主演柯淳,半個月吸粉80萬、不聲不響的她顯得不夠紅。

沒能被大眾看到前,她的底氣來於工作3年產出近50部作品的努力。走進大眾視野後,她聰明地選擇兩手抓,一邊主動放下身段飾演長劇配角,目前已經低番進組於正的長劇《玉茗茶骨》,一邊日常互動營業、及時更新短劇作品。

同樣簽約於正的滕澤文,率先驗證了觀眾的反應。憑借精品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她躋身“豎屏短劇TOP級演員”,在長劇《墨雨雲間》裏卻隻能客串路人甲,還被批判看起來“太普通”。



於正旗下的藝人向來有“先配角再主角”的服從性測試,她接著出演了於正重金投資的首部短劇《吉天照》,緊跟著進組《玉茗茶骨》。可惜這條步步為營的上升之路,觀眾未必買賬。

一心飛升長劇,還沒沉澱出結果的錦超,就是前車之鑒。其經典名言“短劇演員的商業價值和我想成為長劇演員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適用於所有的短劇頭部演員。

要想成功飛升,背靠大公司成了很多人不約而同的選擇。李沐宸早早就簽約悅凱娛樂,一批短劇演員湧入於正的歡娛影視,不少業內“大廠”都向短劇頭部拋來了橄欖枝。

成功簽約壹心娛樂和檸檬影視合作的心心傳媒,馬秋元的飛升態勢明顯,她不僅有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還在首部長劇作品《月明千裏》就拿到女二的角色,在轉型上大步進階。

微短劇女演員人均卷王,馬秋元曾一年主演53部短劇,幾乎全年無休。作為經濟學專業轉行演員的插班生,她的演藝生涯相當順利,手握《白月光攻略手冊》《清宮辭》《桃花馬上請紅櫻》等多部短劇爆款。

想留在短劇的人,也有不少轉向聽花島、星鏈無限等大樹尋求安穩。

背靠“短劇界的正午陽光”馬廄製片廠,王格格就是與廠牌深度綁定、不愁戲拍的禦用演員,她簽約星鏈無限公司成為當家花旦,目前還在探索製片人的新身份。

這位同樣高產的短劇勞模,走的是高知熟女風格。她個人特質突出、風格百變,不隻局限於清冷破碎路線,代表作有《情糜》《深情誘引》《玫瑰冠冕》等。



作為最早一批的微短劇開拓者,王格格是理科生轉行、非科班出身的素人演員,卻在微短劇行業發展得如魚得水。事實上,從素人到短劇再到長劇,成了不少人進入娛樂圈的可行路徑。

在娛樂圈打工,不光是好不好看,要看好不好用。演員要用作品說話,呈現給觀眾角色,回饋給平台收益。而這些短劇演員們都能做到,他們不光打開了更下沉的廣闊市場,還給斷尾求生的影視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2025年,短劇的受眾之廣,已經上到80歲老奶,下到幾歲幼童了。其爆款的吸金能力已經無需再驗證,造星能力還在升級,捧出了一堆流水線上風格各異的短劇女王。在這裏人人都是“短劇一姐”,誰都有幾個爆款短劇。

她們享受著短劇的新鮮紅利,也在和行業的困境同頻共振。

“短劇上不得台麵”的論調,是一種偏見,也是行業野蠻生長的現實。主攻戀愛代餐的女頻短劇,像是一塊更生猛直白的試驗田,在爆款邏輯下輪番複製成功過的經驗。

作為短平快的消費品,許多短劇本身就難以處處精細打磨。劇本同質化、人設複製粘貼是行業的通病,抄襲或所謂的借鑒也屢見不鮮,很多短劇都“長著同樣一張臉”,既像長劇的爽文翻版,又類似於韓劇的本土再現。

困在其中的女演員們,並不想隻做情緒代償的工具,貼滿霸總戀愛的標簽。

她們更想紅、想被看到,不隻是被選擇,也能擁有主動權。就像李沐宸袒露無遺的野心: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們從事的這個行業,需要獲得大家的喜歡。我也很希望能夠通過努力,讓更多人看到我、安利我。而且有了流量之後,在劇本選擇上能說得上話,能挑選好的劇本、好的團隊、好的角色。”

她們知道“站在時代的風口上,豬都能飛”,但能飛多久還要各憑本事。



查看評論(1)

24小時熱點排行

從天才巨星淪為“流浪漢”,愛情也救不了他
美媒爆川普改口!私下認"普丁不打算停戰"原因曝
金色穹頂:北京指責破壞穩定, 莫斯科說這是主權問題
李翊雲:“我永遠都不想擺脫思念孩子的痛苦”
川普當眾洗臉南非總統!播影片控"屠殺白人農民"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再拋震撼彈!下令哈佛大學“禁止招國際學生”
特朗普羞辱南非總統 馬斯克扮演關鍵角色
9歲冠軍少年跳樓身亡 死因就藏在他爸爸的朋友圈裏
黃仁勳:幾乎無法追蹤也無法證明AI芯片走私到大陸
柴靜沒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邊繼續發問
川普如何伏擊南非總統:播白人滅絕片 氣氛瞬間凝重
美國會議員要求三大飯店CEO停用“中國台灣”表述
記者質問收受飛機 遭川普人身攻擊“請你滾出去!”
美將推"川普金卡":隻要付500萬,即可獲在美永居資格
歐洲震驚:特朗普的承諾不到一天就作廢?
加沙戰爭:以色列民眾遊行反戰,民意是否開始逆轉?
紐約時報:推翻專製統治者的三種武器
中國多地爆發討薪潮,村莊強收"衛生費"引發民怨
美參院推翻加州禁售燃油車計劃 通用汽車表歡迎
俘虜指揮官 其餘不留 俄軍接獲高層命令槍殺戰俘
馬斯克重返白宮見南非總統,眼神引熱議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短劇女王,太想紅了

最人物 2025-05-21 00:54:12
短劇女王,太想紅了

近些年長劇市場疲軟,爆火的短劇反而迎來潑天富貴,成了人人皆知的風口。

橫屏豎屏的幾十秒到20分鍾裏,這裏的劇情像開了3倍速,甜寵萌娃、玄幻現代等類型短劇輪番摁下爽感情緒的快捷鍵,不僅化身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快餐,還是拍攝十幾天回報上千萬的高額投資產品。

不過看短劇的人還沒暴富,拍短劇的人已經飛升了。隨著行業蓬勃發展,一批批短劇明星正在橫空出世,成為一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新生力量,填補影視寒冬的空白。

短劇女王李沐宸和徐藝真,原本都是長劇裏名不見經傳的小配角,在短劇裏紛紛搖身一變成為大女主。趁著短劇時代的東風,她們用劇紅帶動人紅,站在短劇界的金字塔尖,等到了作為演員的“升職加薪”。她們一邊領獎拍雜誌,一邊拍長劇上綜藝,比大多數長劇演員還風光。

在短劇造星的當下,平台正在全員下場,批量製造短劇女王。





拍攝周期21天,分賬票房2700萬。

這是微短劇《執筆》的耀眼成績,也是短劇女王李沐宸的來時路。

出生於1993年的她原名李玉潔,早期是走性感路線的美女模特,活躍於廣告圈和網絡微電影。2016年,由於主演校園劇《電競紀元》,她正式出道進入演藝圈。

在美女如雲的地方,李沐宸的美貌和辨識度並不占優勢。按她自己的話說,出道9年,她拍了6年長劇“糊穿地心”,跑了上百個劇組試戲得到了18個角色,卻一直是個替代品。

這些年來,李沐宸總是在形形色色的小配角裏打轉,知名度最高的角色是《司藤》裏的沈銀燈。小有名氣後,她在《夢華錄》裏飾演葛招娣,在《天行健》裏客串,但關注度一如既往的低迷。



尤其是近幾年的影視寒冬,大部分演員都在失業,自稱“中下檔演員”的李沐宸發現選擇權變得越來越少,她作為“沒學曆、沒背景、沒公司的三無演員”,越來越接不到自己想去的劇,一度想要轉行。

當影視劇無法為觀眾造夢的同時,身處其中的人們也恍若大夢初醒。李沐宸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並不好,一邊要麵臨18線女演員的30歲年齡焦慮,一邊在擔憂拍4個月的配角戲,播出效果不好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好在2022年,李沐宸接到了短劇遞來的橄欖枝。對於非科班出身的演員來說,短劇門檻低但工作機會多、拍攝周期短、角色分量重、薪資結算快,樁樁件件都是誘惑。更不用說短劇的蠻荒時期,美貌和演技都不需要太多、夠用就行,觀眾對長劇和短劇自有雙重標準。

“寧為雞頭,不作鳳尾”,是她最好的選擇。決心轉型之後,李沐宸用3年積累出了16部的短劇作品,其中兩部爆款《招惹》和《執筆》助她一躍成為複仇賽道的短劇女王,同時是業內認證的短劇唯一“S+”女演員。

得益於早期的寬鬆環境,短劇就是比長劇敢想敢拍。在這些劇集裏,李沐宸在橫屏裏演繹了禁忌背德的小媽文學、反抗命運的惡毒女配、被強取豪奪的帶球跑表嫂、重生歸來的複仇影後、被迫換臉的和親公主等戲碼,攜手不同男演員穩定輸出小說裏端出的爽文代餐。



與此同時,伴隨著短劇行業的騰飛,她的事業迎來了質的飛躍,以往在長劇是被選擇的小演員,現在是短劇裏能自由選角的頭部女主。在《招惹》播出後,李沐宸收到了上百個劇本,卻不想再去選擇宅鬥複仇類的同質化作品。

擺在她麵前的,是繁花似錦的新路。《招惹》拍攝23天,製作成本約500萬元,分賬就超過了2000萬元,《執筆》的分賬高達2700萬元。位於影視圈鄙視鏈下遊的短劇,卻是低投入高回報的風口,比起不甚賺錢的長劇,市場更青睞能來財、賺錢快的短劇。

在這樣的背景下,短劇演員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據相關報道,業內人士稱:“李沐宸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橫屏短劇S+演員,拍中短劇的片酬屬於斷層領先。其他S級頭部演員的片酬在幾十萬級別,非頭部的演員則普遍在幾萬到十來萬左右。”

2025年1月,李沐宸獲得星光大賞“年度短劇之星”,業內的認可為她的進階之路添磚加瓦,增添了其殺回長劇的信心。畢竟不再是小演員,雖說在長劇市場依舊沒有什麽選擇權,但李沐宸已經憑借爆款短劇打開了知名度和劇粉盤。



她自己曾說過“短劇很好,沒必要存在鄙視鏈”,但24小時無休、靠速效救心丸的拍攝節奏帶來的不僅是身心疲累,還有演技和靈氣的消磨。所以她頻上綜藝,想重新上位長劇。

在綜藝《開播!短劇季》裏,李沐宸接受了表演模式化的批評,說自己一年拍8-10部戲,不可能每場都完全走心,功能性的戲就功能性地去演,情感戲就真正地體驗。幕後采訪中,她講述作為新人演員,隻有題海模式才能讓大家看到,希望能先有量再有質。

人在高處走,很難不飄起來。在《無限超越班3》的自我介紹裏,她說想找回原始拍戲的狀態,因為現在占據了短劇頭部,反而聽不到導演細致地講戲,耳朵裏聽不到其他的聲音。

但在這部名聲不太美妙的綜藝裏,她和被群嘲的丁真、“不服哥”劉奕暢一樣,成了熱度消費的一環,貢獻了不少被全網吐槽的名場麵。

上午10點的劇組麵試,她因為遲到被爾冬升導演問詢,直言遲到隻是“因為我之前拍戲的時候都是有助理叫”。台前在青蛇白蛇劇組爭取角色時態度反複橫跳,被網友批為“小牌大耍”,在短劇裏夠用的演技也不被認可,幕後被於正爆出和劉奕暢戀情,口碑直線下滑。

按照演綜一貫的套路來看,這位短劇女王後續還有翻身的機會。但上過桌做主角的人,還能一直甘心回到以前給他人做配嗎。

這是個關於人性的問題。





萬物皆有平替,短劇更是如此。

同樣是長劇配角“下凡”,另一位“短劇女王”徐藝真走出了不同的路。

這個出生於1998年的重慶妹子,把主陣地放到了時長幾分鍾的豎屏短劇,代表作有《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等,打開了霸總小說走進現實的下沉市場。

徐藝真和李沐宸一樣,體會過娛樂圈沉浮數年的冷落。她畢業於浙江傳媒大學,是最早一批押注短劇的科班演員。2020年畢業後,徐藝真成為逐夢演藝圈的北漂,陸續出演了《驕陽伴我》《上有老下有小》等影視作品,和大多數新人一樣聲量寥寥。

剛到北京的時候,徐藝真不甘心別人說“你來到這裏就是來當炮灰的”,一個月瘦身10斤。但拍完第一部戲《幸福路上》,這個0經驗的新人女演員就覺得“不想幹了”,因為她知道“演得不好”“自己不行”。

但她堅持了下來,幸運地隻用一年就在短劇賽道走到了大女主。

轉機發生在2023年,她接受學長的邀約,耗時8天拍了一部《重生後被渣男死對頭寵上天》,由此進入微短劇賽道。

在職業的選擇上,有時幸運比努力更重要,因為市場趨勢和時代脈絡息息相關。微短劇是影視市場的黃金增長極,徐藝真是被命運青睞的那個人。



同年,短劇市場集中爆發。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2021年至2023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分別為3.68億元、101.7億元、373.9億元,呈倍數增長在蓬勃發展,並且在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了505億元。

在徐藝真主演的微短劇裏,多少能窺探到微短劇瘋狂吸金的力量。《哎呀!皇後娘娘來打工》的總充值額破兩億元,《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充值流水同樣破億,背後都是金錢如潮水湧來的力量。

但身處其中的她覺得:“這兩個億和我有什麽關係呢?”即便是頭部短劇演員的薪酬收入,也遠遠達不到長劇頂流的冰山一角。她在直播間裏跟粉絲直言:“別聽外麵瞎傳,說賺了幾千萬,能在北京買房,幾百萬都沒有,真看重錢我直播帶貨去好了”。

因為門檻低、限製少,短劇演員的入行條件更加寬鬆,他們上位後往往介於網紅和明星之間,總是更敢說也更現實。徐藝真此前就表示不排斥直播帶貨,但生活的重心在拍戲上,分不出精力去做。

豎屏短劇的製作周期一般在7-8天,極限壓縮的時間適合無縫進組,所以很多頭部演員都選擇了題海戰術,隻要拍得夠多,總有一兩部能突出重圍。但在內卷的短劇行業裏,徐藝真的產出不算多,隻是爆款命中率奇高。

她把精力更多放在了能被看到的部分,比如提升自我、轉向製片人和改變“短劇就是low”的偏見。

抓住上升期的機會,她和其他頭部短劇女演員一起走紅毯,在《2025微短劇品質盛典》獲獎“品質表現力劇星”。作為節目嘉賓,錄製了《開播!短劇季》《超新星運動會》《五哈5》等綜藝,增加曝光的同時密切接觸傳統影視長劇的機會。

此前徐藝真和搭檔孫樾的名字一直緊密綁定,兩人合作了不少短劇,被稱為“土甜界的金童玉女”“短劇裏的鳳凰傳奇”,在狗血裏上演一出出愛恨情仇。



去年兩人拆夥後,徐藝真經曆了一段人氣沉寂期,同時麵臨著更多的演技質疑。“誇張”二字成了她如影隨形的評價,在綜藝《開播!短劇季》上,導師蘇可也說她的表演“有點誇張”,擔心這種表演和短劇“爽完之後就是一片空虛”。

對於科班出身的徐藝真來說,這些正是她所擔心的。鏡頭前的徐藝真不止一次地吐露“自知之明”,對於網友的中肯評價,對自己的咖位和精品短劇的發展前景。

作為短劇演員徐藝真,她曾說:“我想得很清楚。我不是那種需要急著‘升級’的人。我從短劇走出來,被稱為‘短劇女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要立刻爭取什麽體量的女一、女二,那不是我的追求。”

她能捕捉劇情和拍攝中的種種漏洞:“我覺得市麵上很多短劇,質量是不OK的。”就像市麵上很多短劇裏,大病初愈的女主角會塗著烈焰紅唇躺在病床上,古裝戲裏的女主一句一個現代流行詞,徐藝真並不認可這種真實。

她也不覺得戲裏的霸總是理想型:“(霸總)都不讓我出去工作,拍的戲一定得是他投的,我不就是他的附屬品嗎,養著我得了唄,沒有自己的自我價值。我的自我價值就是做他的老婆,這種霸總確實不太想要。”

作為短劇公司聯合創始人,她的視角又變得更豐富。迎著“短劇就是low”的爭議,徐藝真想做“價值觀導向正確”的短劇,不隻是狗血扇巴掌、撕衣強製愛、霸總掐脖子,觀眾也可以看獨立女性,有工作、不雌競的女性故事,讓短劇的影響力更加積極正麵。

目前行業都在呼喚精品短劇,上位的徐藝真也想做那個上強度的人。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高光15秒,微短劇也有自己的造星101。

伴隨著短劇演員上桌,最早一批塌房的人已經出現,更多的人還在爭搶上升的機會。

在長劇裏鑲邊的18線演員們,在短劇裏紛紛找回事業的第二春;從短劇做起的新人演員,靠著作品和人氣積累實現一夜爆紅;顏值高、非科班的素人湧入短劇,在這裏讓美貌變現,以求順利“逐夢演藝圈”。

競爭激烈的格局裏,短劇女王正在流水線上批量製造。相較於飛升更容易的男演員,她們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為謹慎。即便她們有著不同的風格和定位,也在共享同一種野心。

隨著微短劇行業紅利消退、管理趨嚴,她們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不再隻局限於演短劇。憑借《拜托了!別寵我》係列步步飛升的張淼怡,用一部《虛顏》敲開長劇大門的丞磊,是新的榜樣。

今年憑《好一個乖乖女》爆火的餘茵,走有反差感的腹黑甜心路線。同樣是手握總觀看量突破20億次的代表作,對比7天漲粉150萬、一天賣出70萬雜誌銷量的男主演柯淳,半個月吸粉80萬、不聲不響的她顯得不夠紅。

沒能被大眾看到前,她的底氣來於工作3年產出近50部作品的努力。走進大眾視野後,她聰明地選擇兩手抓,一邊主動放下身段飾演長劇配角,目前已經低番進組於正的長劇《玉茗茶骨》,一邊日常互動營業、及時更新短劇作品。

同樣簽約於正的滕澤文,率先驗證了觀眾的反應。憑借精品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她躋身“豎屏短劇TOP級演員”,在長劇《墨雨雲間》裏卻隻能客串路人甲,還被批判看起來“太普通”。



於正旗下的藝人向來有“先配角再主角”的服從性測試,她接著出演了於正重金投資的首部短劇《吉天照》,緊跟著進組《玉茗茶骨》。可惜這條步步為營的上升之路,觀眾未必買賬。

一心飛升長劇,還沒沉澱出結果的錦超,就是前車之鑒。其經典名言“短劇演員的商業價值和我想成為長劇演員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適用於所有的短劇頭部演員。

要想成功飛升,背靠大公司成了很多人不約而同的選擇。李沐宸早早就簽約悅凱娛樂,一批短劇演員湧入於正的歡娛影視,不少業內“大廠”都向短劇頭部拋來了橄欖枝。

成功簽約壹心娛樂和檸檬影視合作的心心傳媒,馬秋元的飛升態勢明顯,她不僅有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還在首部長劇作品《月明千裏》就拿到女二的角色,在轉型上大步進階。

微短劇女演員人均卷王,馬秋元曾一年主演53部短劇,幾乎全年無休。作為經濟學專業轉行演員的插班生,她的演藝生涯相當順利,手握《白月光攻略手冊》《清宮辭》《桃花馬上請紅櫻》等多部短劇爆款。

想留在短劇的人,也有不少轉向聽花島、星鏈無限等大樹尋求安穩。

背靠“短劇界的正午陽光”馬廄製片廠,王格格就是與廠牌深度綁定、不愁戲拍的禦用演員,她簽約星鏈無限公司成為當家花旦,目前還在探索製片人的新身份。

這位同樣高產的短劇勞模,走的是高知熟女風格。她個人特質突出、風格百變,不隻局限於清冷破碎路線,代表作有《情糜》《深情誘引》《玫瑰冠冕》等。



作為最早一批的微短劇開拓者,王格格是理科生轉行、非科班出身的素人演員,卻在微短劇行業發展得如魚得水。事實上,從素人到短劇再到長劇,成了不少人進入娛樂圈的可行路徑。

在娛樂圈打工,不光是好不好看,要看好不好用。演員要用作品說話,呈現給觀眾角色,回饋給平台收益。而這些短劇演員們都能做到,他們不光打開了更下沉的廣闊市場,還給斷尾求生的影視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2025年,短劇的受眾之廣,已經上到80歲老奶,下到幾歲幼童了。其爆款的吸金能力已經無需再驗證,造星能力還在升級,捧出了一堆流水線上風格各異的短劇女王。在這裏人人都是“短劇一姐”,誰都有幾個爆款短劇。

她們享受著短劇的新鮮紅利,也在和行業的困境同頻共振。

“短劇上不得台麵”的論調,是一種偏見,也是行業野蠻生長的現實。主攻戀愛代餐的女頻短劇,像是一塊更生猛直白的試驗田,在爆款邏輯下輪番複製成功過的經驗。

作為短平快的消費品,許多短劇本身就難以處處精細打磨。劇本同質化、人設複製粘貼是行業的通病,抄襲或所謂的借鑒也屢見不鮮,很多短劇都“長著同樣一張臉”,既像長劇的爽文翻版,又類似於韓劇的本土再現。

困在其中的女演員們,並不想隻做情緒代償的工具,貼滿霸總戀愛的標簽。

她們更想紅、想被看到,不隻是被選擇,也能擁有主動權。就像李沐宸袒露無遺的野心: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們從事的這個行業,需要獲得大家的喜歡。我也很希望能夠通過努力,讓更多人看到我、安利我。而且有了流量之後,在劇本選擇上能說得上話,能挑選好的劇本、好的團隊、好的角色。”

她們知道“站在時代的風口上,豬都能飛”,但能飛多久還要各憑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