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隻有通過寫作,她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

隻有通過寫作,她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

文章來源: 紐約時報 於 2025-05-19 19:24:3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I Don’t Ever Want to Be Free From the Pain of Missing My Children’

隻有通過寫作,這位著名小說家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但她的新書並非普通的悲傷回憶錄。

隻有通過寫作,她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

“人們總說,你會挺過去的,”這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校園任教的作家說,“不,我不會。” 攝影:Hannah Yoon(《紐約時報》)

作者:亞曆山德拉·阿爾特(Alexandra Alter)

2025年5月16日東部時間下午3:11更新

去年2月一個周五的傍晚,四名警察來到李翊雲位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家時,她沒等對方示意就坐下了。偵探剛開口說“有些事不知如何啟齒”,她就癱坐在客廳的椅子上,招手讓丈夫過來。

李翊雲已經預感到他們帶來的是毀滅性消息,盡管她無法相信。偵探確認了最壞的事實:她的兒子詹姆斯,普林斯頓大學大一新生,在校園附近被火車撞死了。

警方稱正在調查死亡原因,避免使用“自殺”一詞。但李翊雲和丈夫知道這不是意外——詹姆斯選擇了和哥哥一樣的方式結束生命。

六年多前,詹姆斯的哥哥文森特在16歲時自殺身亡,同樣是在附近被火車撞死。2017年的那個夜晚,李翊雲回家時發現兩名偵探等候已久。當時警方讓她先坐下再告知文森特的死訊,這也是為何當他們再來傳達詹姆斯的噩耗時,她本能地坐下了。

警察離開後,李翊雲和丈夫大鵬坐在客廳裏,目瞪口呆。她感覺時間在身邊崩塌,仿佛被困在永恒的當下。

偵探的話“有些事不知如何啟齒”讓這位著名小說家既覺得陳詞濫調,又無可否認地真實。沒有任何語言能形容她失去兩個兒子的崩潰。“破碎”“絞痛”“灼痛”這些近似的詞匯顯得毫無意義。但李翊雲知道,文字是唯一能將她的思緒錨定在現實中的方式。



這張照片顯示一名男子在霧蒙蒙的山坡公路上抱著兩個小男孩。

2007年,李翊雲拍攝的家庭照片中,丈夫抱著兒子文森特(左)和詹姆斯。 攝影:李翊雲

詹姆斯去世三個月後,李翊雲開始寫作《萬物自然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這部回憶錄講述了詹姆斯、文森特以及他們的生死糾葛。在直白而毫不留情的反思中,李翊雲不僅直麵喪子之痛,還探討了語言的局限性——她試圖傳達難以名狀的痛苦。她最接近描述這種損失的說法是:自己生活在一個深淵裏,一個不透光的陰暗之地。

“所有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文字:大多蒼白無力;有些被保留下來,隻是因為需要為詹姆斯留個位置,”她寫道,“文字或許不足,但它們投下的長影,有時能觸及無法言說之物。”

在某種程度上,李翊雲的回憶錄是對悲傷傳統敘事的徹底反叛。開篇她就警告那些期待看到“治愈”或“慰藉”故事的讀者止步:這不是一個關於戰勝失去或繼續前行的故事。

“我從未想過從思念孩子的痛苦中解脫,”今年4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她大學附近的家中見到她時,她對我說,“這種痛苦會永遠存在於我的生命中,我不想做任何事來減輕它,因為減輕痛苦意味著它是壞事,是一種疾病或折磨。”

李翊雲與丈夫(一名軟件工程師)和他們的狗昆圖斯住在一起。這隻患有白內障的白色可卡布犬已經13歲,仍蹦蹦跳跳地衝進客廳。昆圖斯在兩個男孩分別7歲和10歲時加入家庭,名字由文森特所取,拉丁語意為“第五”,因為他是家庭第五位成員。

她為我泡了一杯綠茶,帶我來到花園旁陽光充足的起居室——她在這裏花無數時間照料植物和花卉。她剛種下一些日本銀蓮花,要到秋天才會開花;院子裏滿是鮮豔的水仙花、風信子和鬱金香。李翊雲略帶自豪地說,她種了1600顆球莖,欣慰地看到約一半已經發芽。她還為玫瑰叢中低矮的鷦鷯巢裏的雛鳥命運擔憂:“你就是會為那些小鳥操心。”

李翊雲1972年生於北京,長著一張年輕的圓臉,說話輕聲而審慎。盡管初看顯得嚴肅而理性,她卻時常露出微笑和笑聲。她自嘲是個糟糕的遊泳者和普通的鋼琴手,還溫和地調侃那些她稱為“找光明麵的人”——那些善意的熟人和陌生人,試圖讓她相信悲傷之外還有生活。

“人們總說,你會挺過去的,”她說,“不,我不會。”

李翊雲告訴我,她常感覺到自己的處境讓人們(尤其是其他父母)感到不安。她也清楚,自己從容平靜的舉止,以及通過堅持日常安排來應對悲傷的方式——在孩子死後直接回去教書和寫作——與大多數人對“喪子後毀滅性後果”的想象不符。

“人們期待一個悲傷的母親有特定的行為方式,而我從不認為自己需要按別人的敘事來生活,”她說,“人們期望你敞開心扉,展示脆弱,展示‘進步’,這些我都不做。”



李翊雲所著《萬物自然生長》封麵

與李翊雲交談最令人驚訝的是,她似乎能同時存在於兩種看似矛盾的現實中:一邊是她稱為“深淵”的荒涼狀態,另一邊是她在工作、友誼、婚姻以及瑣碎時刻和回憶中找到的滿足、樂趣甚至快樂。

“與痛苦共存是可能的,你每天做著日常的事,打理花園,聽音樂,但心裏想著……”她的聲音漸弱,讓未說出口的痛苦留在沉默中。

在李翊雲安靜寬敞的家中,文森特和詹姆斯的存在感觸手可及。客廳旁光線充足的辦公室牆上,掛滿了文森特明亮而充滿奇思妙想的畫作。壁爐上方是他小時候的一幅大畫:一個孩子站在田野裏,背景是三座棕色穀倉、一片翠綠的池塘和金色的天空。這幅畫是他死後李翊雲發現的,猜想他因為簽名時拚錯了名字而藏在衣櫃裏。

家中各處擺放著家庭照片、學校肖像和小擺件,反映著兩個男孩的個性與愛好。她保存著詹姆斯的懷表收藏、他折疊的折紙動物,以及去愛爾蘭度假時得到的毛絨小羊“橘子醬”。文森特的47隻企鵝玩偶收藏也被完好保留。

李翊雲和丈夫保留了兒子們的所有物品,包括警方歸還的遺物——文森特邊角破損的手機,詹姆斯的背包裏還裝著一支斷成兩半的鉛筆。甚至日常物品都成了珍寶:詹姆斯的保持器放在書桌上的盒子裏,文森特的則在架子上。

“對於他們的東西,我什麽都做不了,”談及兒子的遺物時,李翊雲說,“哪怕移動一件物品都很痛苦。我們都有人性的局限。”

詹姆斯出生於2005年時,李翊雲的文學生涯正蒸蒸日上。她放棄了免疫學博士學位,投身寫作,進入愛荷華作家工作坊後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說。2005年,她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千年敬祈》出版,隨後推出《比孤獨更溫柔》《流浪》等備受讚譽的小說,探討壓迫與偏執,斬獲一係列獎項,包括懷丁獎、古根海姆和麥克阿瑟獎學金。

盡管作品屢獲殊榮,擁有兩個聰明好奇的孩子和充實的家庭生活,李翊雲仍在與抑鬱症抗爭。2012年一次精神崩潰中,她感覺自己“滑向虛幻”,兩次試圖自殺。這段困惑的經曆她在回憶錄《親愛的朋友,我從生活中寫信給你》中有所描述。

她曾想知道自己的瀕死經曆是否影響了文森特,而文森特的死又如何影響了詹姆斯,但她拒絕沉溺於這些問題——唯一能回答的人已經不在了。

一個令人痛心的巧合是,2017年9月文森特自殺時,李翊雲正在創作小說《我必須走嗎》,講述一個因女兒自殺而失去孩子的女人的故事。



李翊雲所著《理由結束的地方》封麵

文森特死後,李翊雲立即開始寫下與兒子的想象對話,告訴他自己烤了芝士蛋糕,笨拙地嚐試用他留下的黃色毛線織圍巾。這些對話後來成為小說《理由結束的地方》,一場母親與聰明、有趣、古怪的兒子在模糊“來世”中的簡潔而私密的對話。李翊雲說,文森特的聲音來得如此自然,仿佛他真的在與自己交談。“我想讓他在身邊多待一會兒。”她說。

但詹姆斯死後,李翊雲起初發現自己無法想象他的存在。與富有藝術氣質、善於表達的文森特不同,詹姆斯性格內向,理性勝過情感。

她說,任何試圖用文字捕捉詹姆斯的嚐試都注定“部分失敗”,但她寧願失敗也不願不嚐試。

“詹姆斯死後,我有很多想法,但如果不通過寫作梳理,這些想法就毫無意義。”李翊雲說。

她花了幾個月才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寫他,但一旦開始,文字便傾瀉而出。

“開始寫作時,我以為一切會‘好起來’,”她很快自嘲地輕笑一聲,喉嚨哽咽,“我總說‘好起來’,好像一切真的會好起來,但沒有什麽會好起來。”

文森特的死雖令人震驚,卻並非完全意外。即使小時候,他也容易陷入抑鬱和絕望。四年級老師曾給李翊雲發過一封憂心忡忡的郵件,提及他寫的詩——那些關於生死的痛苦詩句。治療他的心理醫生警告李翊雲,他可能會付諸自殺念頭,並讓她做好準備。

詹姆斯沒有類似的預警信號。他也在接受治療,顯得堅忍而有韌性,沒有表現出哥哥的情緒極端或嚴重的完美主義傾向。

詹姆斯熱愛哲學、語言學和科學。小時候,他常在晚餐時隨意解釋神秘的量子粒子或深海無脊椎動物的行為,讓家人驚歎。他擅長語言——學習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日語,自學威爾士語、德語、羅馬尼亞語和俄語——但常常沉默寡言。幼兒園時,詹姆斯有一天回家戴著自己寫的牌子:“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想說!”

有時李翊雲會想,是否因為詹姆斯太過內斂,她才沒注意到他的情緒惡化。

去世前幾周,詹姆斯告訴母親自己在讀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的《西西弗斯神話》,這本書以“生命是否值得過”的問題開篇。李翊雲記得,當時她對詹姆斯說,大多數人忍受生活中的單調或痛苦,是為了那些純粹快樂的時刻。詹姆斯去世前的周末,李翊雲和丈夫送他回宿舍時,問他在讀什麽,他說在重讀《西西弗斯神話》。

回首往事,李翊雲想知道自己當時是否察覺到了什麽。但她說,她不再讓自己糾結於“是否能阻止他的死亡”——這是文森特死後她曾陷入的陷阱。

“當人們死於自殺,留下的家人通常會問‘如果……怎麽辦?為什麽?’”李翊雲說,“這次我想,我們不想從這些問題開始,而是從別處開始——接受這是事實。這是他的決定,他去世了,他有理由做出這個決定。”

一個念頭反複浮現:李翊雲確信詹姆斯相信父母有能力承受他的死亡。這種不可動搖的信念,正是讓她堅持活下去的力量之一。

“他知道我們會挺過去,因為我們挺過一次,”她說,“我想,我們必須尊重他的理解,尊重他的選擇。”

李翊雲說,第二次經曆毀滅性的失去後,她知道需要用日常慣例來錨定自己。



李翊雲站在普林斯頓大學樓梯底部的照片 攝影:Hannah Yoon(《紐約時報》)

兒子死後,堅持日程安排幫助了李翊雲。她最近完成了一部新小說的初稿。

她知道自己需要睡覺、保持水分、每天鍛煉,堅持日程:繼續遊泳、每周鋼琴課、在普林斯頓的課程。她投身寫作——每天早上寫兩三個小時,最近完成了一部新小說的初稿,這是一部關於19世紀初歐洲一群音樂家的曆史小說。

李翊雲和丈夫繼續旅行——這是他們曾與孩子們熱愛的事,並繼續用自製蛋糕慶祝兒子的生日。“隻有一個人知道我的感受——就是他,”談及大鵬時,李翊雲說。大鵬喜歡低調,不接受采訪。

她從摯友那裏獲得支持,包括作家伊麗莎白·麥克拉肯和莫娜·辛普森(她們連續數月為李翊雲夫婦組織送餐),以及編輯布裏吉德·休斯(詹姆斯死後那個周末,她趕來陪伴李翊雲,並幫忙通知朋友和同事)。後來一位朋友告訴休斯,她起初無法理解那條消息,以為是誤發了關於文森特死亡的舊郵件草稿。

那個周末,李翊雲問了休斯一個痛苦的問題:“我是不是世界上最壞的母親?”休斯立刻回答,她們都知道這個問題很荒謬。李翊雲從不懷疑自己對兒子們的愛——她一直鼓勵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她試圖將這種接納延伸到他們的生命和死亡。

“作為他們的母親,我一直尊重他們,並努力理解他們,”她說。

寫作《萬物自然生長》時,李翊雲曾懷疑是否該完成它。(點擊這裏閱讀:《紐約客》李翊雲:兩個兒子的生與死)

有一次,她讓麥克拉肯讀了初稿,問她是否值得出版。麥克拉肯肯定了她。

“我驚訝於這是一部如此清醒的作品,探討那些似乎無法思考的事情,”麥克拉肯說,“失去兩個如此出色的孩子,這是無期徒刑。”

坐在陽光房裏,李翊雲告訴我,她希望早年能懂得一件事,這樣就能分享給孩子們:人有可能“更好地承受痛苦”,同時悲傷與快樂並存。這是她近幾個月才領悟的。當她打理花園、讀書、寫作、聽音樂,或與丈夫在樹林裏散步時,她感到快樂。

“我們很悲傷,非常悲傷,但我們並不‘不快樂’,”她說,“隻要我們活著,就會帶著對孩子的愛,即使他們已不在身邊。”

查看評論(28)

24小時熱點排行

特朗普孫女驚豔亮相吸引百萬粉絲 她的美貌也是武器
風向變了:國家重提過緊日子,發生了什麽事?
去年7月才被習近平晉升上將 何宏軍驚傳自盡身亡
日本電車脫軌 釀100多人死亡 事故元凶竟是…
武漢夜市槍擊 食客遭爆頭血腥視頻瘋傳 疑犯被捕

24小時討論排行

華爾街日報:川普想把工廠帶回美國 但美國人想幹嗎
美財長:沃爾瑪會“咽下部分關稅”
經濟學人:萬億關稅夢終將落空 還會更依賴中國貨
守了108年的AAA金身告破:“美債帝國”將亡於特朗普?
網紅開橡皮艇到台灣 登岸插五星旗 喊"活捉賴清德"
小川普質疑拜登任內隱瞞罹癌!矛頭對準前第一夫人
隻有通過寫作,她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
紐約時報:拜登的悲劇,令人無法承受的悲傷
川普“大又美法案”驚險過關:自家人不挺 黨內嚴重分歧
34歲華裔大碼女模登封麵,引發網絡上關於“美”的爭議
CNN:華爾街若再現“拋售美國”潮 局勢恐不樂觀
被中國影響 各國考慮更強硬態度應對川普關稅
報複社會事件頻傳 北京廣州同日傳出無差別攻擊
周一的美股...居然是一群散戶拯救了美國
超乎想像的強!全球成長最快經濟體出爐 遠超中美歐
疑因錯過航班耽誤孩子考公,女子坐地哭、下跪磕頭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隻有通過寫作,她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

紐約時報 2025-05-19 19:24:34

‘I Don’t Ever Want to Be Free From the Pain of Missing My Children’

隻有通過寫作,這位著名小說家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但她的新書並非普通的悲傷回憶錄。

隻有通過寫作,她才能直麵兩個兒子自殺的事實

“人們總說,你會挺過去的,”這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校園任教的作家說,“不,我不會。” 攝影:Hannah Yoon(《紐約時報》)

作者:亞曆山德拉·阿爾特(Alexandra Alter)

2025年5月16日東部時間下午3:11更新

去年2月一個周五的傍晚,四名警察來到李翊雲位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家時,她沒等對方示意就坐下了。偵探剛開口說“有些事不知如何啟齒”,她就癱坐在客廳的椅子上,招手讓丈夫過來。

李翊雲已經預感到他們帶來的是毀滅性消息,盡管她無法相信。偵探確認了最壞的事實:她的兒子詹姆斯,普林斯頓大學大一新生,在校園附近被火車撞死了。

警方稱正在調查死亡原因,避免使用“自殺”一詞。但李翊雲和丈夫知道這不是意外——詹姆斯選擇了和哥哥一樣的方式結束生命。

六年多前,詹姆斯的哥哥文森特在16歲時自殺身亡,同樣是在附近被火車撞死。2017年的那個夜晚,李翊雲回家時發現兩名偵探等候已久。當時警方讓她先坐下再告知文森特的死訊,這也是為何當他們再來傳達詹姆斯的噩耗時,她本能地坐下了。

警察離開後,李翊雲和丈夫大鵬坐在客廳裏,目瞪口呆。她感覺時間在身邊崩塌,仿佛被困在永恒的當下。

偵探的話“有些事不知如何啟齒”讓這位著名小說家既覺得陳詞濫調,又無可否認地真實。沒有任何語言能形容她失去兩個兒子的崩潰。“破碎”“絞痛”“灼痛”這些近似的詞匯顯得毫無意義。但李翊雲知道,文字是唯一能將她的思緒錨定在現實中的方式。



這張照片顯示一名男子在霧蒙蒙的山坡公路上抱著兩個小男孩。

2007年,李翊雲拍攝的家庭照片中,丈夫抱著兒子文森特(左)和詹姆斯。 攝影:李翊雲

詹姆斯去世三個月後,李翊雲開始寫作《萬物自然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這部回憶錄講述了詹姆斯、文森特以及他們的生死糾葛。在直白而毫不留情的反思中,李翊雲不僅直麵喪子之痛,還探討了語言的局限性——她試圖傳達難以名狀的痛苦。她最接近描述這種損失的說法是:自己生活在一個深淵裏,一個不透光的陰暗之地。

“所有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文字:大多蒼白無力;有些被保留下來,隻是因為需要為詹姆斯留個位置,”她寫道,“文字或許不足,但它們投下的長影,有時能觸及無法言說之物。”

在某種程度上,李翊雲的回憶錄是對悲傷傳統敘事的徹底反叛。開篇她就警告那些期待看到“治愈”或“慰藉”故事的讀者止步:這不是一個關於戰勝失去或繼續前行的故事。

“我從未想過從思念孩子的痛苦中解脫,”今年4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她大學附近的家中見到她時,她對我說,“這種痛苦會永遠存在於我的生命中,我不想做任何事來減輕它,因為減輕痛苦意味著它是壞事,是一種疾病或折磨。”

李翊雲與丈夫(一名軟件工程師)和他們的狗昆圖斯住在一起。這隻患有白內障的白色可卡布犬已經13歲,仍蹦蹦跳跳地衝進客廳。昆圖斯在兩個男孩分別7歲和10歲時加入家庭,名字由文森特所取,拉丁語意為“第五”,因為他是家庭第五位成員。

她為我泡了一杯綠茶,帶我來到花園旁陽光充足的起居室——她在這裏花無數時間照料植物和花卉。她剛種下一些日本銀蓮花,要到秋天才會開花;院子裏滿是鮮豔的水仙花、風信子和鬱金香。李翊雲略帶自豪地說,她種了1600顆球莖,欣慰地看到約一半已經發芽。她還為玫瑰叢中低矮的鷦鷯巢裏的雛鳥命運擔憂:“你就是會為那些小鳥操心。”

李翊雲1972年生於北京,長著一張年輕的圓臉,說話輕聲而審慎。盡管初看顯得嚴肅而理性,她卻時常露出微笑和笑聲。她自嘲是個糟糕的遊泳者和普通的鋼琴手,還溫和地調侃那些她稱為“找光明麵的人”——那些善意的熟人和陌生人,試圖讓她相信悲傷之外還有生活。

“人們總說,你會挺過去的,”她說,“不,我不會。”

李翊雲告訴我,她常感覺到自己的處境讓人們(尤其是其他父母)感到不安。她也清楚,自己從容平靜的舉止,以及通過堅持日常安排來應對悲傷的方式——在孩子死後直接回去教書和寫作——與大多數人對“喪子後毀滅性後果”的想象不符。

“人們期待一個悲傷的母親有特定的行為方式,而我從不認為自己需要按別人的敘事來生活,”她說,“人們期望你敞開心扉,展示脆弱,展示‘進步’,這些我都不做。”



李翊雲所著《萬物自然生長》封麵

與李翊雲交談最令人驚訝的是,她似乎能同時存在於兩種看似矛盾的現實中:一邊是她稱為“深淵”的荒涼狀態,另一邊是她在工作、友誼、婚姻以及瑣碎時刻和回憶中找到的滿足、樂趣甚至快樂。

“與痛苦共存是可能的,你每天做著日常的事,打理花園,聽音樂,但心裏想著……”她的聲音漸弱,讓未說出口的痛苦留在沉默中。

在李翊雲安靜寬敞的家中,文森特和詹姆斯的存在感觸手可及。客廳旁光線充足的辦公室牆上,掛滿了文森特明亮而充滿奇思妙想的畫作。壁爐上方是他小時候的一幅大畫:一個孩子站在田野裏,背景是三座棕色穀倉、一片翠綠的池塘和金色的天空。這幅畫是他死後李翊雲發現的,猜想他因為簽名時拚錯了名字而藏在衣櫃裏。

家中各處擺放著家庭照片、學校肖像和小擺件,反映著兩個男孩的個性與愛好。她保存著詹姆斯的懷表收藏、他折疊的折紙動物,以及去愛爾蘭度假時得到的毛絨小羊“橘子醬”。文森特的47隻企鵝玩偶收藏也被完好保留。

李翊雲和丈夫保留了兒子們的所有物品,包括警方歸還的遺物——文森特邊角破損的手機,詹姆斯的背包裏還裝著一支斷成兩半的鉛筆。甚至日常物品都成了珍寶:詹姆斯的保持器放在書桌上的盒子裏,文森特的則在架子上。

“對於他們的東西,我什麽都做不了,”談及兒子的遺物時,李翊雲說,“哪怕移動一件物品都很痛苦。我們都有人性的局限。”

詹姆斯出生於2005年時,李翊雲的文學生涯正蒸蒸日上。她放棄了免疫學博士學位,投身寫作,進入愛荷華作家工作坊後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說。2005年,她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千年敬祈》出版,隨後推出《比孤獨更溫柔》《流浪》等備受讚譽的小說,探討壓迫與偏執,斬獲一係列獎項,包括懷丁獎、古根海姆和麥克阿瑟獎學金。

盡管作品屢獲殊榮,擁有兩個聰明好奇的孩子和充實的家庭生活,李翊雲仍在與抑鬱症抗爭。2012年一次精神崩潰中,她感覺自己“滑向虛幻”,兩次試圖自殺。這段困惑的經曆她在回憶錄《親愛的朋友,我從生活中寫信給你》中有所描述。

她曾想知道自己的瀕死經曆是否影響了文森特,而文森特的死又如何影響了詹姆斯,但她拒絕沉溺於這些問題——唯一能回答的人已經不在了。

一個令人痛心的巧合是,2017年9月文森特自殺時,李翊雲正在創作小說《我必須走嗎》,講述一個因女兒自殺而失去孩子的女人的故事。



李翊雲所著《理由結束的地方》封麵

文森特死後,李翊雲立即開始寫下與兒子的想象對話,告訴他自己烤了芝士蛋糕,笨拙地嚐試用他留下的黃色毛線織圍巾。這些對話後來成為小說《理由結束的地方》,一場母親與聰明、有趣、古怪的兒子在模糊“來世”中的簡潔而私密的對話。李翊雲說,文森特的聲音來得如此自然,仿佛他真的在與自己交談。“我想讓他在身邊多待一會兒。”她說。

但詹姆斯死後,李翊雲起初發現自己無法想象他的存在。與富有藝術氣質、善於表達的文森特不同,詹姆斯性格內向,理性勝過情感。

她說,任何試圖用文字捕捉詹姆斯的嚐試都注定“部分失敗”,但她寧願失敗也不願不嚐試。

“詹姆斯死後,我有很多想法,但如果不通過寫作梳理,這些想法就毫無意義。”李翊雲說。

她花了幾個月才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寫他,但一旦開始,文字便傾瀉而出。

“開始寫作時,我以為一切會‘好起來’,”她很快自嘲地輕笑一聲,喉嚨哽咽,“我總說‘好起來’,好像一切真的會好起來,但沒有什麽會好起來。”

文森特的死雖令人震驚,卻並非完全意外。即使小時候,他也容易陷入抑鬱和絕望。四年級老師曾給李翊雲發過一封憂心忡忡的郵件,提及他寫的詩——那些關於生死的痛苦詩句。治療他的心理醫生警告李翊雲,他可能會付諸自殺念頭,並讓她做好準備。

詹姆斯沒有類似的預警信號。他也在接受治療,顯得堅忍而有韌性,沒有表現出哥哥的情緒極端或嚴重的完美主義傾向。

詹姆斯熱愛哲學、語言學和科學。小時候,他常在晚餐時隨意解釋神秘的量子粒子或深海無脊椎動物的行為,讓家人驚歎。他擅長語言——學習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日語,自學威爾士語、德語、羅馬尼亞語和俄語——但常常沉默寡言。幼兒園時,詹姆斯有一天回家戴著自己寫的牌子:“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想說!”

有時李翊雲會想,是否因為詹姆斯太過內斂,她才沒注意到他的情緒惡化。

去世前幾周,詹姆斯告訴母親自己在讀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的《西西弗斯神話》,這本書以“生命是否值得過”的問題開篇。李翊雲記得,當時她對詹姆斯說,大多數人忍受生活中的單調或痛苦,是為了那些純粹快樂的時刻。詹姆斯去世前的周末,李翊雲和丈夫送他回宿舍時,問他在讀什麽,他說在重讀《西西弗斯神話》。

回首往事,李翊雲想知道自己當時是否察覺到了什麽。但她說,她不再讓自己糾結於“是否能阻止他的死亡”——這是文森特死後她曾陷入的陷阱。

“當人們死於自殺,留下的家人通常會問‘如果……怎麽辦?為什麽?’”李翊雲說,“這次我想,我們不想從這些問題開始,而是從別處開始——接受這是事實。這是他的決定,他去世了,他有理由做出這個決定。”

一個念頭反複浮現:李翊雲確信詹姆斯相信父母有能力承受他的死亡。這種不可動搖的信念,正是讓她堅持活下去的力量之一。

“他知道我們會挺過去,因為我們挺過一次,”她說,“我想,我們必須尊重他的理解,尊重他的選擇。”

李翊雲說,第二次經曆毀滅性的失去後,她知道需要用日常慣例來錨定自己。



李翊雲站在普林斯頓大學樓梯底部的照片 攝影:Hannah Yoon(《紐約時報》)

兒子死後,堅持日程安排幫助了李翊雲。她最近完成了一部新小說的初稿。

她知道自己需要睡覺、保持水分、每天鍛煉,堅持日程:繼續遊泳、每周鋼琴課、在普林斯頓的課程。她投身寫作——每天早上寫兩三個小時,最近完成了一部新小說的初稿,這是一部關於19世紀初歐洲一群音樂家的曆史小說。

李翊雲和丈夫繼續旅行——這是他們曾與孩子們熱愛的事,並繼續用自製蛋糕慶祝兒子的生日。“隻有一個人知道我的感受——就是他,”談及大鵬時,李翊雲說。大鵬喜歡低調,不接受采訪。

她從摯友那裏獲得支持,包括作家伊麗莎白·麥克拉肯和莫娜·辛普森(她們連續數月為李翊雲夫婦組織送餐),以及編輯布裏吉德·休斯(詹姆斯死後那個周末,她趕來陪伴李翊雲,並幫忙通知朋友和同事)。後來一位朋友告訴休斯,她起初無法理解那條消息,以為是誤發了關於文森特死亡的舊郵件草稿。

那個周末,李翊雲問了休斯一個痛苦的問題:“我是不是世界上最壞的母親?”休斯立刻回答,她們都知道這個問題很荒謬。李翊雲從不懷疑自己對兒子們的愛——她一直鼓勵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她試圖將這種接納延伸到他們的生命和死亡。

“作為他們的母親,我一直尊重他們,並努力理解他們,”她說。

寫作《萬物自然生長》時,李翊雲曾懷疑是否該完成它。(點擊這裏閱讀:《紐約客》李翊雲:兩個兒子的生與死)

有一次,她讓麥克拉肯讀了初稿,問她是否值得出版。麥克拉肯肯定了她。

“我驚訝於這是一部如此清醒的作品,探討那些似乎無法思考的事情,”麥克拉肯說,“失去兩個如此出色的孩子,這是無期徒刑。”

坐在陽光房裏,李翊雲告訴我,她希望早年能懂得一件事,這樣就能分享給孩子們:人有可能“更好地承受痛苦”,同時悲傷與快樂並存。這是她近幾個月才領悟的。當她打理花園、讀書、寫作、聽音樂,或與丈夫在樹林裏散步時,她感到快樂。

“我們很悲傷,非常悲傷,但我們並不‘不快樂’,”她說,“隻要我們活著,就會帶著對孩子的愛,即使他們已不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