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彭博資料照)
《彭博》報導,上週公佈的協議,為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注定漫長、艱難的談判奠定了基礎。美方願意大幅削減對中徵收的145%關稅這讓從首爾到布魯塞爾的各國政府感到意外,因為這些政府至今持續遵循美方的要求,進行貿易談判,而不是採取行動報複關稅。
在中國以強硬的談判策略,為自身贏得有力的協議之後,透過外交和其他更迅速方式的國家,開始質疑這是否是正確的道路。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前談判代表、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客座資深研究員奧爾森(Stephen Olson)表示,這改變了談判態勢。許多國家將會關注日內瓦談判的結果,並得出結論“川普已經開始一紹到自己有些超過了”。
目前華府對全球實施10%基準關稅,各國必須在7月的90天暫停期結束前簽署協議,或是再度獲得寬恕期,否則將麵臨稅率更高的對等關稅。
儘管官員們並未公開表示他們的態度將更為強硬,但有所跡象表明,特別是一些大國已經意識到,他們手中的牌比之前認為的要多,可以放慢談判的步伐。
韓國民調領先的總統候選人李在明(Lee Jae-myung)認為,沒有必要急於與美國盡快達成貿易談判協議,並批評臨時政府與川普政府過於倉促交涉。
川普本人上週表示,在90天的寬限及即將過半之際,沒有時間與大約150個國家達成協議。因此美國可能會在2到3週內單方麵提高關稅。儘管川普也提到,印度準備降低對美國商品的所有關稅,但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仍強調,貿易談判還在進行中,對此做出任何判斷都為時過早。
BCA Research首席全球地緣宏觀策略師帕皮克(Marko Papic)指出,許多國家可能會向中國學習,與川普談判的正確方式是立場堅定、保持冷靜,迫使他屈服。
日本貿易官員預計將在本週訪美,日本關稅工作小組負責人赤澤亮正(Ryosei Akazawa)本月稍早表示,他希望在6月與美國達成協議,但當地媒體最近報導表明,協議更有可能在7月國會選舉之前達成。東京的政策製訂者也可能開始認為,與其做出重大讓步來迅速解決問題,不如花點時間。
美國官員也表示,談判將需要更長時間。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稱,與日本和韓國的談判需要時間;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則指出,歐盟缺乏團結,阻礙了談判,並認為,美國和歐洲的協議可能會慢一點。
歐盟執委會首席經濟官員鄧布夫斯基(Valdis Dombrovkis)表示,貿易格局現在正變得更加分散,至今為止達成的協議並未完全解決這一問題。他指的是美國與中國關稅休戰,以及美英之間的貿易協定。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曾任世銀駐中辦事處主任的霍夫曼(Bert Hofman)警告,隻要經濟實力雄厚、對美國貿易依賴程度較低的國家才有可能採取行動。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對美國採取強硬態度相當危險。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亞太經濟主管艾爾(Katrina Ell)表示,如果大國確實想要對抗,那麽他們可能在服務貿易領域仍有行動的空間。穆迪數據顯示,歐盟、新加坡、韓國和日本是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
艾爾指出,中國對美國影響力太大,使得華府無法繼續堅持強硬立場,但許多其他經濟體的情況並非如此,需要牢記的是影響力以及誰擁有這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