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意思。
昨天,兩辦印發《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今天人民日報在頭版表示要帶頭過緊日子,這個規格相當高了: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政策:
1、厲行節約,最早出現在2013年,是為了落實《八項規定》而出台的政策,屬於常抓不懈得作風建設。
2、過緊日子,最早出現在2019年,背景是財稅改革和房地產去金融化,隱性債務太大,地方需要化債。
不過,從去年9月底加開的重磅會議,大家一度認為不過緊日子了。
去年9月政策轉向,其中一攬子增量政策中,最重要的也最受矚目的就是:
地方化債。
地方是經濟的火車頭,是各類經濟活動的深度參與者,地方因為化債,火車頭減速,整個經濟也會受影響。
所以,去年國家製定了14萬億的五年化債計劃,相當於給地方鬆了手腳,而且對地方專項債提額擴圍,相當於給了充足的子彈:
今年各地重大項目紛紛上馬,拉動經濟開門紅。
看最新的經濟數據:
4月社融中,政府債券是絕對的大頭,這就說明地方在經濟拉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地方有錢了,才能給上下遊企業清償賬款。
而且,年初第一會重慶某區還號召:
幹部帶頭下館子、買衣服。
也讓人進一步認為過緊日子的時代過去了,刺激內需的時代來臨了。
不過,風向很快變了。
3月份的時候,又是人民日報重提八項規定;

我們當時就注意到風向的變化,兩個月之後,過緊日子重新提上日程。
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麽事情?
首先,從作風建設上來說:
常抓不懈是必須的,這塊不展開。
其次,從國內經濟來看:
地方化債了,不但化債鬆了手腳,而且通過專項債給了地方充足的子彈上項目拉經濟。
你說過了幾年緊日子的地方,手裏一下有錢了,會不會重新出現鋪張浪費的現象呢?
所以,重提八項規定,重提過緊日子,其實也是打預防針。
國內總需求依然不足,國家給地方錢是拉動經濟的,不是用來消費的。
最後,從外部環境來看:
貿易摩擦戰略上取得了勝利,但是戰術上還有多輪較量,未來可以謹慎樂觀,但不能放鬆大意。
而且,看印發的最新條例:
要求地方集中采購國產用車,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能花在鋪張浪費上。
短短兩個月,兩次提這個問題,算是未雨綢繆,地方應該要注意了。
就這樣。
這個可以說嗎?
最近,有市場大佬的話被廣泛傳播,今天引發了巨大的關注和爭議:跟大多數人都有關,有必要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