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喻戶曉的“央視一哥”,《東方時空》的締造者。
白岩鬆的主持地位無可比擬,一度被譽為“央視的領軍人物”。
可鮮有人知的是,白岩鬆這輩子活得就像他主持的新聞節目,總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裏找平衡。
這位央視名嘴年輕時吃過牛棚的苦,中年扛過直播間的壓力,臨到退休年紀卻被網友罵上熱搜,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懵。
但細琢磨他的人生軌跡,你會發現公眾人物的命運就跟新聞稿似的,永遠猜不到下一分鍾會發生什麽反轉。
要說白岩鬆最出圈的名場麵,還得數2021年那個引發全網群嘲的"不會吧"三連問。
當時他在節目裏聊到年輕人抱怨房價高、工作難,冷不丁蹦出一句:"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工作隨便找,一點壓力都沒有?不會吧?"
這話就跟往油鍋裏潑涼水似的,瞬間炸了鍋。
其實翻回去看完整訪談,他本意是想說社會不可能完美,人不可能一輩子連一個坎兒都沒有。
然而很多人就是聽不進去實話。
網友截出來的短視頻配上陰陽怪氣的表情包,愣是把人設從"人生導師"變成了"何不食肉糜"的老古董。
所以說,在短視頻時代,你說十句好話沒人記,說錯半句能被人念叨十年。
但要說白岩鬆真不懂民間疾苦,那可冤枉他了。這位央視名嘴的童年經曆,擱現在能拍成勵誌電影——八歲喪父,跟著母親住牛棚,冬天挑水挑得滿手凍瘡。
當年從內蒙古考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窮得連雙像樣鞋子都沒有,靠著死磕專業課闖出來的。這些苦日子後來都成了他做新聞的養分,九十年代做《東方時空》,他敢把鏡頭對準下崗工人、失學兒童,那會兒老百姓愛看他的節目,就是覺得這主持人真能說人話。
轉型當主持人那段才是真煎熬。白岩鬆明明學的是新聞采編,硬被領導推到台前當門麵,頭三個月直播天天嘴瓢,工資扣得比掙得多,最慘的時候得靠媳婦朱宏鈞的工資養家。
壓力最大的時候,這位後來的"央視一哥"暴瘦五十斤,三十出頭就白了頭,有陣子站在陽台就想往下跳。這事兒他後來在書裏寫:"那時候覺得演播室的燈光比太陽還毒,照得人無所遁形。"
好在媳婦帶著他滿北京城轉悠散心,愣是把人從抑鬱邊緣拽了回來。
也好在如今麵對網絡上沸沸揚揚,甚囂塵上的流言,白岩鬆在現實中還有妻子力挺他。
白岩鬆和妻子朱宏鈞從央視同事到患難夫妻,風風雨雨三十多年沒鬧過緋聞。當年住單位筒子樓,兩口子就著白菜豆腐能聊一宿新聞理想,後來白岩鬆成名了,媳婦主動退居二線當起"後勤部長"。
有回采訪被問到保鮮秘訣,老白說了個大實話:"回家把主持人光環摘了,該倒垃圾倒垃圾,該挨罵挨罵。"
這種把日子過實在的勁頭,可比他在鏡頭前的金句管用多了。
這兩年白岩鬆明顯低調多了,除了重大活動偶爾露臉,更多時候躲在幕後當策劃。
去年回中傳參加活動,學生們發現他手機殼上印著"珍惜說話的權利",這話聽著像自省也像自嘲。
其實翻他近十年的言論,從霧霾治理到教育改革,該說的硬話一句沒少說,隻是互聯網語境變得太快,當年誇他敢言的人,現在轉頭罵他"爹味"。
有網友總結得好:"不是白岩鬆變了,是年輕人學會用彈幕懟人了。"
最近白岩鬆在新書裏寫:"主持人最大的悲哀,是成為自己年輕時討厭的那種人。"
這話聽著矯情,但細品還真有點道理——當年那個在牛棚裏發誓要改變命運的少年,如今成了年輕人眼中的"既得利益者",這種身份錯位,恐怕才是白岩鬆最擰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