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遭遇大規模恐怖襲擊,鎖定目標報複措施立即出台,但新德裏方麵已經不想再打仗。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22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帕哈爾加姆鎮發生針對遊客的槍擊事件,目前已造成20多人死亡。印控克什米爾當地安全官員稱,武裝分子向一群遊客開火,造成至少26人死亡。這是該地區25年來針對平民最致命的襲擊事件。
遭遇恐怖襲擊的是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爾加姆鎮,這裏風光旖旎,因其獨特的自然美景被稱為“小瑞士”。去年接待遊客達到了350萬,真是熱鬧非凡。
印軍在4月23日出動大批安全部隊,對襲擊者實施追捕。襲擊事件發生後,印度警方把襲擊事件歸咎於對抗印度統治的武裝分子,而一個自稱為“抵抗陣線”的組織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負責,並說明他們發動襲擊的原因是“8.5萬名定居者湧入”。顯而易見,這就是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宗族和宗教矛盾日益尖銳造成的後果,同時由於該地區存在敏感的主權歸屬問題,因此極容易引發巴以邊境衝突事件。
之前印度為實現非法占領與巴基斯坦存在主權爭端的克什米爾地區,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執意撤銷該地區的自治待遇,並通過斷電斷網和派軍警鎮壓等手段,將該地區弄到手。之後,新德裏為達到長期占有該地區的目標,進行大量移民,企圖以此來削弱當地穆斯林族裔的人口和影響優勢。
當然,印度這樣做,勢必加劇該地區的種族和宗教矛盾,進而引發更多襲擊事件的發生,給當地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襲擊事件既然已經發生,莫迪政府當然不會將責任黑鍋扣到自己頭上,因此習慣性地“鎖定”此次襲擊事件的幕後“元凶”。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稱完全擁有這片地區的領土,但各自實際控製一部分。因此,印度人吃了大虧,自然將指控的對象指向巴基斯坦。印度前軍事和情報官員隨後指責巴基斯坦武裝部隊策劃了襲擊事件,並呼籲迅速莫迪政府迅速“作出有力回應”。
按照這名印軍前高官的邏輯,既然“元凶”已鎖定,那麽就必須迅速展開反擊。顯然,如果莫迪政府接受這名前軍方高官的建議,那麽巴以新一輪邊境衝突將無法避免地爆發。不過,莫迪政府這次似乎謹慎了很多,他們迅速做出反應,但不是印巴兩軍交火的槍炮聲,相反,作為對22日印控克什米爾恐怖襲擊事件的回應,據財聯社報道,印度宣布采取一係列強有力的外交和戰略反製措施,其中就包括印度暫停《印度河水資源條約》,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等印巴合作項目。
與此同時,印方做出的懲罰措施,還包括關閉印巴之間貿易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邊境口岸;禁止巴基斯坦公民入境印度;驅逐駐新德裏巴基斯坦高級專員署的所有軍事顧問;減少高級專員署工作人員人數等等。顯然,印度對這起襲擊事件感到非常生氣,後果也極其嚴重。不過,印度方麵對此做出的反應,看似快速淩厲,但令外界感到意外的是,這回印方沒有因此對巴方控製區開火。
誠然,對新德裏而言,在無憑無據,僅憑某些退役軍官的“判斷”的情況下,就認定巴基斯坦就是這起大規模襲擊事件的“幕後策劃者”,並展開軍事報複,這有點“師出無名”。更何況,當前印度正麵臨來自美國的關稅施壓,同時為了製衡美國而積極尋求改善對華關係。在這一背景下,如果悍然借此挑起與巴基斯坦的邊境衝突,對印度並沒有好處。
因此,印方對此做出的反應,僅限於重點印巴在水利領域上的合作,以及驅逐巴方駐印度外交人員等領域,進而避免一場邊境衝突的爆發。畢竟,巴方即便對此做出反應,充其量就隻是與印方打一場“外交驅逐戰”。從這點來看,似乎說明莫迪年紀老了也變理性了,讀懂“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