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很多人一聽到 “西方” 這個詞,內心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如今,有些朋友隻要一說到國外,尤其是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還沒開始深入探討,情緒就先占了上風。然而,在探討與西方相關的話題時,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講事實,進行事實判斷,而不是急於做出立場判斷。

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從鴉片戰爭到現在這近 200 年的時間裏,我們一直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我們是否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研發出汽車、飛機、電腦、互聯網、手機這些現代科技產品呢?經過大家的討論,普遍認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為什麽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產品沒有最先在我們這裏誕生呢?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具有深度的問題,不僅我們在思考,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也在探尋答案,直至今日,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西方歐美國家的確在科技和發展等諸多方麵走在了我們的前麵。如今,我們能夠擁有如此現代化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向西方學習。特別是改革開放這 40 多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領域的發展都與打開國門、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經驗密切相關。就像魯迅所說的 “拿來主義”,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已經取得的成果,這樣能夠節省重新創新和試錯的時間。隻有當我們和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才更有底氣去談民族振興。
我們需要認識到,世界上的很多科學知識是具有唯一性的。以數學為例,並不存在所謂的 “西方數學” 和 “東方數學” 之分,想要再發明出一種全新的數學體係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文化則是多元的,就如同有人喜歡喝茶,有人喜歡喝咖啡,這是個人喜好的差異,正所謂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然而,科學領域中的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例如牛頓定律,在相同的條件下,不可能再創造出一個所謂的 “東方定律”,因為世界的規律是統一的。還有法治、自由、博愛等這些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念也是如此,它們被我們稱為文明。簡單來說,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全世界各族人民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最終是趨於相同的。

當我們與西方存在差距時,應該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融入世界、擁抱現代文明的精神,與世界和諧相處。我們要尊重世界規則,在規則的框架內進行博弈,從而謀求自身的發展。
在這裏,不得不提及百歲老人周永光先生的幾個觀點。其一,他不同意 “文化或文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的說法。他認為文化的流動並非是東西輪流主導,文明總是從高處向低處蔓延,落後的地區需要追趕先進的地區。現在有人說西方正在衰落、東方正在興起,這種可能性雖然不能排除,但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差距是否真的在縮小、西方是否真的在衰落,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冷靜的思考。其二,他反對 “國學” 的說法,覺得學問不應該以國家來劃分,複興文化的關鍵在於創新,而不是一味地複古。此外,他也不同意 “中國例外說”,認為我們要走上人類共同文明的大道,世界各國都在同一條曆史跑道上,沒有哪個國家是特殊的例外。他鼓勵年輕人從世界的角度去看待我們,而不是總是局限於從我們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

總之,我們應該以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西方,既要認識到西方在某些方麵的先進之處,積極學習借鑒,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和優勢。同時,對於一些觀點和現象,我們要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不盲目跟風,也不盲目排斥,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自身和國家的發展,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