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寧波的極氪汽車裝配廠,機器人在給電動車安裝車輪之前對螺母進行分類。
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秘密武器是一支已經徹底改變了製造業、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工業機器人大軍。
中國各地的工廠正在飛速實現自動化。工程師和電工們管理著機器人隊伍,自動化的操作在降低製造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產品質量。
因此,中國的工廠將有能力讓許多出口產品的價格保持在較低水平,從而在應對貿易戰和特朗普總統的高關稅方麵占據優勢。中國也正麵臨著來自歐盟以及巴西、印度、土耳其、泰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新貿易壁壘。
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現已超過了美國、德國或日本的水平。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中國平均到每萬名製造業工人頭上的工廠機器人數量僅次於韓國和新加坡。
中國的自動化進程得到了政策引導以及大規模的投入。隨著機器人取代工人,即使在勞動力老齡化且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從事工業工作的情況下,自動化也能讓中國繼續主導大規模生產。

寧波的極氪汽車裝配廠,屏幕上顯示的是機器人正在接受的歡迎訪客訓練。

極氪工廠的迎客機器人,它有一隻人形手。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極氪工廠車身車間的機械臂在忙碌地運轉。
雲幕智造是中國頂尖的人形機器人製造商之一,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賀亮說,中國下一步將努力把機器人技術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商業領域。
“對人形機器人的期待是再造一個電動汽車產業,”他說。“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國家戰略。”

機器人不僅正在取代汽車工廠的工人,甚至也在取代中國成千上萬個小作坊的工人。
埃隆·李(音)在中國東南部的商業中心廣州有一個路邊作坊,雇傭了11名切割和焊接金屬的工人,製造廉價的烤箱和燒烤設備。他目前正準備花逾29萬元從一家中國公司購買一個帶攝像頭的機械臂。這個設備使用人工智能來觀察工人如何將烤箱的各麵焊接在一起,然後在最少的人工幹預下重複那些動作。
僅僅四年前,同樣的係統隻能從國外的機器人公司進口,售價接近100萬元。李先生說,“以前我想都不敢想”,並補充道,人類員工“隻能折八個小時,但(機器)可以24小時的折”。

廣州一家生產烤箱和炊具的小工廠。這家工廠計劃購買一個機械臂,用人工智能來複製人工將烤箱各麵焊接起來的動作。
規模更大的公司在自動化方麵的投入更大。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在寧波的大型工廠四年前投產時就有500台機器人。現在,它的機器人數量已增加到820台,而且還計劃增加更多。
自動平板車一邊歡快地播放著肯尼·基的曲子,提醒人們它們正在靠近,一邊將鋁錠運到自動升降機下,升降機將鋁錠吊到一個12米高的熔爐裏,熔爐下麵是一個中國製造的機器。鋁錠熔化後,機器將鋁鑄造成各種車身麵板和其他部件。更多的自動平板車、偶爾也有人工駕駛的叉車將這些零部件送進倉庫。

還有其他機器人將麵板運到裝配線上,數百個機械臂在裝配線上以最多16個一組的方式協同工作,像跳複雜的舞蹈那樣將麵板焊接成車身。這種焊接區是所謂的“黑燈工廠”,意思是機器人能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工作,無需開燈。
中國的工廠仍雇傭大量工人。即使已經實現自動化,工廠仍需要工人來檢查質量,安裝一些需要靈巧的手安裝的部件,例如汽車線束。仍有些工作是攝像頭和計算機無法獨立完成的。在汽車噴漆之前,仍需要戴著手套的工人們用砂紙打磨掉車身上任何細微的瑕疵。
但一些後續的質量控製步驟也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實現自動化。
在極氪裝配線的末端,十幾台高分辨率攝像機為每輛汽車拍照。計算機將這些圖像與一個包含大量正確組裝汽車圖像的數據庫進行比對,如果發現差異,會提醒工廠的工作人員。計算機完成這項任務隻需幾秒鍾。
“我們大多數同事的工作就是坐在電腦顯示器前,”極氪員工平基·吳(音)說。
極氪和其他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更高效地設計汽車及其功能。

設計師卡麗·李(音)在極氪位於上海的新辦公樓裏工作, 她使用人工智能來分析汽車內部不同表麵的相交方式。
“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來開拓思路,讓自己去探索將哪些時尚潮流包括到汽車內飾中去,”李女士說。

載著白手套的工人在裝配線末端做車輛檢查。仍有些計算機和攝像頭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
美國的汽車工廠也使用自動化設備,但大部分設備來自中國。過去20年間,全球新建的汽車組裝廠主要集中在中國本土,由此催生了一個龐大的配套自動化產業體係。
中國企業還收購了一些海外的先進機器人供應商,例如德國的庫卡,並將大部分業務遷至中國。大眾汽車在合肥的電動汽車廠一年前投產時隻有一台機器人來自德國,其他1074台機器人都是在上海製造的。
中國在工廠機器人技術方麵的快速發展一直是自上而下推動的。十年前開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曾列出十個中國力爭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行業,機器人技術是其中之一。
例如,為了促使汽車行業思考如何使用有兩個胳膊、兩條腿的人形機器人,中國政府的官員們去年曾要求各大汽車製造商租一些機器人,把它們在裝配廠如何完成任務的視頻拍下來提交給政府。

這些視頻需要拍好幾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機器人完成的隻是一些基本任務,例如對倉庫中的汽車零部件進行分類整理。但這項舉措推動了汽車製造商在這方麵的進展。
為展示對自動化的推進,北京市政府上周六舉辦了一場半程馬拉鬆比賽,共有1.2萬名人類選手和20台人形機器人參加。隻有六台機器人最終完成了比賽,最快的機器人用的時間幾乎是人類最快者的三倍。但這次比賽幫助引起了人們對機器人的關注。

為了展示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北京舉辦了一場半程馬拉鬆比賽,共有1.2萬名人類參賽者和20個人形機器人參加。隻有六個機器人最終跑完了全程。
上個月,中國的二號官員李強總理在向全國人大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中國今年的計劃包括“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中國的最高經濟規劃機構已宣布設立一個一萬億元的國家風險投資基金,用於支持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先進技術的發展。
過去四年裏,政府控製的國有銀行向工業借款人額外發放了驚人的13.6萬億元貸款,用於新廠建設和現有工廠設備的更新。
中國的大學每年培養約35萬名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還有電工、焊工,以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
相比之下,美國的大學每年培養約4.5萬名機械工程師。

喬納森·赫斯特是美國主要的機器人製造商Agility Robotics的聯合創始人,也是公司的技術負責人,他說,找到技術熟練的員工一直是他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赫斯特說,他在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讀研究生時,是僅有的兩名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之一。
中國快速擁抱自動化的做法讓一些中國工人擔憂。
現年27歲的耿元傑(音)在極氪工廠駕駛叉車,他已在那裏工作了兩年。他說,自己之前在大眾工廠工作,那裏的機器人數量要少得多。現在他周圍都是機器人,上12小時的班時幾乎沒有能談話的同事。

極氪工廠裏一輛運送汽車車身部件的自動平板車。中國的自動化進程部分受其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的驅動。
“能感覺到,全都自動化,”耿先生看著一個自動平板車拉著汽車零件從他的叉車前駛過時說道。他表示,自己隻有高中學曆,這也許讓他沒有足夠的資格去學習機器人編程課程,他擔心自己的工作有朝一日將被機器人取代。
“(被替代)這種不是一個人擔心,所有人都擔心,”耿先生說。
一個多世紀以來,自動化一直對世界各地的工作崗位構成威脅,甚至導致一些崗位消失,這有時會導致自動化發展的放緩。在中國,阻礙自動化發展的障礙幾乎比任何其他地方都少。中國沒有獨立的工會,中共的統治幾乎沒有給人留下發表異議的空間。
中國自動化進程背後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口危機。
中國每年出生的新生兒數量與1987年相比已減少了近三分之二。與此同時,18歲年輕人中現在有三分之二進入高等院校讀書,這種接受教育的程度已讓新一代人渴望從事工廠勞動以外的工作。
“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谘詢公司艾睿鉑的亞洲工業主管戴加輝(Stephen Dyer)說。“他們現在麵臨人口萎縮的問題,唯一的出路是提高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