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期重點 “不招彝族”:集體抗爭與民族汙名
“不招四大民族’”、“不要彝族”……每當在社交平台搜索“工廠招工”,類似話語總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招聘廣告中。一條條求職者與招聘方的對話記錄中,招聘方通常以“少數民族名額已滿”婉拒求職者,或明確表明“不招彝族”。求職者慌忙澄清自己雖是彝族,但來自雲南或貴州而不是涼山,似是要與涼山彝族劃清界限;有的說自己有漢族名字,普通話通順;有的強調自己勤勞能幹;有的則被動地接受,啟程尋找下一份工作。
抖音上彝族青年分享的找工經曆
少數民族與漢族工人之間有什麽不同?為什麽不招彝族,尤其是涼山的彝族?對此,社交平台評論區的“回答”驚人地一致,最常見的說法是“前人砍樹,後人曝曬”,意指彝族工人“愛惹麻煩”,傾向於通過集體抗爭的方式奪回權益,或因為不夠"聽話踏實"而影響工廠效益。
對彝族工人的排斥,似乎成為了一條默認的行規。 這類排斥是如何形成的?
諾米《阿普的思念》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少數民族被納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範疇,地區經濟差異促使大量彝族勞動力流向東部沿海打工謀生。到2015年前後,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彝族工人已超過十萬人,ta們大多進入中小型企業,從事體力勞動,跟隨同族的領工進廠,很多僅與領工簽訂了形式上的勞動合同而缺乏實際的保障。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與《勞動法》的實施對企業經營壓力的增加,克扣工資、拖欠社保等侵權行為逐漸變得普遍起來。身處非正式勞動關係中的彝族工人,尤其容易成為這些侵權行為的受害者。
由於語言障礙和信息不對稱,工人們在權益受損時往往依賴“領工”組織維權,同族、同家支工人的集體行動成為了爭取權益的有效手段。例如,2011年,東莞長治鎮一名彝族工人在工廠死亡,死者來自“阿薩惹古”家支,由一位木姓領工帶隊,三百多位親屬與老鄉迅速集結到工廠抗議。然而,彝族工人的集體行動卻不斷被塑造成“愛鬧事、不聽話”的刻板印象,加之對涼山彝族文化的曆史性誤解與排斥,使得彝族身份愈發被汙名化。因此,彝族工人很難得到社會層麵的支持,隻能更多地依靠同族的幫助在勞動市場中生存。
諾米《光》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領工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麵,ta們被視為工人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另一方麵,ta們也在“回應族人期待”與“維護工廠經濟關係”之間徘徊。部分領工認為,為了保住工廠主的信任、維持勞務合作,抗爭應當盡量避免;一旦“鬧事”,不僅會加深工廠對彝族的成見,也可能毀掉自己辛苦建立的渠道。因此,在麵對工資拖欠、工傷等問題時,ta們常常試圖勸解同胞息事寧人。由此,領工也逐漸成為了勞動控製的一環。有的領工甚至會操辦賭局、酒局,誘使工人預支工資,從而控製ta們。這使得工人的權益既難以通過法律途徑保障,也難以完全依賴同族紐帶獲得支持。
許多彝族工人試圖通過用漢族名字找工作、強調自己的勤勞與忠誠、表明“不是涼山人”等方式擺脫這一汙名化的民族身份。然而,不論ta們來自何處,自我認同如何,與彝族相關的汙名始終如影隨形。
彝族工人的家族式互助與集體抗爭,本是ta們應對外部壓迫的生存方式。企業卻利用這一點,塑造“彝族難管理”、“愛鬧事”的刻板印象。通過將少數民族身份與“問題工人”緊密綁定,資本意圖削弱工人的團結和抗爭力量,這背後正是民族歧視與勞動剝削的深層交織。
02 工人動態
—— 工廠工地——
富士康女工維權案:富士康證據造假,勞動仲裁資方仍勝訴
4月7日,富士康女工維權案於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開庭。2024年1月30日,在富士康工作六年半之久的普工唐珍芳因“請假去工會維權”,而被公司以曠工為由開除。唐珍芳後續發微博控訴自己的遭遇,卻被富士康所在的油鬆派出所警察找上門。在勞動仲裁過程中,盡管鑒定表明富士康假冒工人在培訓記錄上簽字,富士康依然在勞動仲裁中勝訴,而富士康績效考核、偽證和案件中派出所的參與疑點重重。唐珍芳對裁決結果不服,遂向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提起起訴。來源
四川遂寧上達電子工人罷工,抗議公司拖欠工資社保
3月31日,中國FPC柔性電路板龍頭企業,上達電子四川遂寧工廠工人集體罷工,抗議公司長期拖欠工資及社保。截至當晚,員工仍未收到工資。據工人透露,公司自今年以來未發放工資,社保更是自2023年6月起便未繳納。公開資料顯示,上達電子成立於2004年,自稱為中國FPC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廣東深圳、湖北黃石、四川遂寧等地設有生產基地。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上達電子首次發生薪資拖欠情況,2024年9月26日,上達電子湖北黃石生產基地的工人也因工資及社保被拖欠而發起過罷工。來源
安徽采煤工人因主張工傷待遇被強送精神病院
4月初,安徽采煤工人主張權利卻被強製送精神病院22天事件發酵。張某是安徽淮河能源控股集團采煤工人,1999年井下作業時因礦車失控受傷,被鑒定為五級傷殘,從此失去勞動能力。張某稱前幾年向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反映,要求提高傷殘津貼標準,由此產生糾紛,於2024年6月2日報警後被帶走,詢問後當日被強行送精神病醫院,強製檢查治療22天,期間禁止家屬接出院。2024年6月24日出院當天,又被詢問後拘留8天。安徽省淮南市日前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此案進行調查。來源1來源2
湖北武漢晨龍電子數百女工罷工,集會遭警察毆打
4月10日,湖北武漢黃陂區晨龍電子廠的數百名女工發起罷工,要求補發被拖欠的工資和社保。在抗議過程中,有女工遭到警察毆打。
據工人透露,晨龍電子累計拖欠工資長達六個月,欠繳社保長達兩年。工人們曾多次向黃陂區政府投訴,但始終未獲有效回應。現場視頻顯示,工人自工廠出發,遊行至黃陂區政府,要求政府立即介入並解決相關問題。期間,當地政府調派大量警察試圖驅散人群,過程中有工人遭到警察毆打。2024年7月31日,晨龍電子廠工人曾因同樣的原因發動過罷工。來源1來源2
河南安陽鋼廠上千工人集會討薪
4月1日,河南安陽上千名工人聚集在新普鋼鐵有限公司工廠門口,集會要求公司就拖欠工資賠償給出明確答複。河南省安陽市新普鋼鐵有限公司由於產能置換今年全麵停產,但尚未結清拖欠員工的工資,也未對員工作出相應賠償,引發了工人的不滿。公司管理層至今未作出明確回應。來源1來源2
—— 服務業 ——
廣東深圳200酒店員工,連日集會討要工資爭取賠償
3月31日至4月04日,廣東深圳一家四星級酒店的員工連續5天在酒店大堂內集會維權,抗議酒店拖欠工資以及單方麵解除勞動合同。據員工透露,位於深圳福田區的深圳東方銀座美爵酒店,老板在轉賣酒店後單方麵解除了與200名員工的勞動合同,未做任何賠償,工資也有三個月未結清。員工於3月31日發起維權行動,聚集在酒店大堂,高喊“東方銀座還我血汗錢”等口號。截至4月4日,員工的維權行動還在持續,但未取得任何進展。期間,酒店還切斷了員工宿舍的電源,並阻止員工在食堂繼續用餐,員工發布到社交網絡的信息也遭到刪除。來源1來源2
—— 白領——
江西民營醫院遭倒閉潮,醫院職工提出六項訴求
4月1日,江西撫州東信第六醫院破產倒閉。4月7日,一封落款為醫院全體員工的訴求信在網上流傳,該醫院多位職工提出六項訴求。訴求意見稱,醫院未明確說明職工去留問題,基層員工向領導反映未獲答複,要求市政府協調解決;要求院方明確:醫院是停業、關門還是倒閉?職工是待業還是解除勞動合同?且待業期間按撫州最低工資支付,解除合同按勞動法規定賠償,明確賠償時間。據報道,醫院曾大力引進高端設備,但近年業務量下降30%,住院患者減少,門診轉型未達預期。2024年,因違規使用醫保基金,醫院累計被罰超過百萬元,資金鏈斷裂進一步加劇。來源1來源2
03 深度與評論
I. 工事有料|工廠隨筆:脫離管控的技術工
真實世界中的重工業工廠是什麽樣子?文章深入剖析了工廠內部複雜的生產流程,尤其聚焦於在嚴苛環境下工作的焊工——這些身處高空、忍受海風與噪音的技術工人,如何在不穩定的勞動條件下維持生產。通過對現場工作環境、管理體製、外籍勞工與本地工人關係的細致探討,文章展示了工人們在控製與自由之間遊走的微妙狀態,也呈現了焊工與管理者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與權力博弈。閱讀原文
II. 南方周末|保潔員缺的,不隻是休息室
火車站的保潔員坐在樓梯休息
“保潔工作的關鍵問題是過勞和控製,是讓工作完全變成苦役,完全沒有休息時間。”保潔員需要為了“幹淨”而工作,這意味著ta們需要常常在人來人往區域巡視,不間斷地為“保持幹淨”而勞動。同時,頻繁的巡查和嚴格的打卡製度,伴隨密布的攝像頭和往來的查崗人員,常常讓保潔員難以喘息。盡管一些公司和高校反應迅速,為保潔員設置了休息區,但對保潔人員的關心不應局限在“獻愛心”“麵子工程”式的幫助中,還應該充分考慮保潔員的實際工作情況,切實提升保潔員的勞動權益。閱讀原文
III. 食通社|把人變成機器的便利蜂,真的智能嗎?
文章揭示了便利蜂在“數字化”轉型背後對一線員工的壓迫與異化。通過L女士的親身經曆,文章呈現了智能化管理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忽視了員工的基本人權與自主性。從“降職處罰”到對算法主導運營的盲目崇拜,便利蜂的管理模式不僅導致了員工的不滿與離職,還暴露了對一線勞動者的忽視和算法決策的局限性。閱讀原文
IV. 鈦媒體|沒有人想被綁進996,騎手也一樣
自京東外賣宣布為全職騎手提供“五險一金”以來,相關討論層出不窮。文章揭示了社保“福利”對騎手工作自主權的剝奪:全職騎手每日被要求在線12小時,必須在固定商圈內工作,無法拒絕係統派單,甚至拒單還會被罰款。表麵是福利保障,實際上給騎手帶來的卻是收入的不確定性、工作強度的加劇和自主權的削弱。所謂“福利”變成了一種以控製權為交換的工具,最終演變成一種單方麵改變遊戲規則的做法,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權益提升。閱讀原文
V. 封酒|賣花姑娘插竹葉:中國農村下層個體農戶再生產的困局——廣西地區荔枝、龍眼產業調研報告
廣西是水果大省,靈山縣素有“中國荔枝之鄉”的美譽,在2023年全省共產102萬噸荔枝,而2024年隻有41萬噸。
文章通過實地調研,探討了自然災害與市場化對廣西荔枝種植業的影響,分析了農民在災後失收、低產以及市場價格波動中所麵臨的困境。作者亦探討了現代化農業模式對農民收入與生產身份的深刻影響,尤其在電商平台與商貿綜合體逐漸掌握市場話語權的背景下。文章不僅對農民的生計進行了現實描繪,也從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農業現代化中的隱性矛盾。閱讀原文
VI.深耕記|打工人應該打勞動爭議官司嗎
作者生動講述了自己在物業公司工作時遭遇的不公待遇,尤其是被解散時,如何麵對未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和社保等問題。文章詳細描述了他如何通過學習勞動法、精心收集證據,最終捍衛自己的權益。作者分享了自己從起初的忐忑妥協到堅定維權的轉變,可幫助讀者了解爭取權益時的複雜情境,為麵臨類似困境的人提供切實可行的經驗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