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讓專業的人好好演戲?"郝蕾摔劇本怒吼搶戲,這一畫麵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娛樂圈這片看似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一場群戲中,3秒特寫引發的搶鏡衝突,讓我們看到了娛樂圈不為人知的一麵。當演員本該為角色而演繹,卻在鏡頭時長上爭得你死我活,我們不禁要問,娛樂圈這是怎麽了?
從經濟角度看,當下部分劇組中,1秒特寫鏡頭對應10萬元片酬,如此誘人的利益,怎能不讓人心動?某影視城打印店的"加戲小抄"月銷2000份,群演自費設計摔倒搶鏡動作,隻為在鏡頭前短暫露臉,這背後是生存壓力,更是行業規則的扭曲。短視頻時代更是雪上加霜,演員漲粉與正片高光片段掛鉤,新生代演員接戲先問特寫數量,頂流團隊要求每場多個懟臉鏡頭
,表演不再是藝術,而成了鏡頭時長的比拚。
再來看看演技派與流量派的對比。郝蕾為了《春潮》一場長鏡頭連續20天酗酒,胃出血仍堅持實拍,展現出對表演藝術的極致追求;反觀某流量演員,80%戲份用替身,僅靠"滴眼藥水哭戲"就能登上熱搜。近三年票房TOP20影片裏,演技派主演占比不足25%,但"搶戲""加戲"詞條搜索量卻激增470%。市場對演技與流量截然不同的態度,實在荒誕。觀眾認知同樣割裂,多數年輕觀眾將搶鏡視為演技或敬業,新生代靠搶鏡妝漲粉,老戲骨卻因專注角色被批不懂營銷,行業審美已然扭曲。
從更宏觀的行業角度來說,老一輩演員為角色下苦功夫,像張國榮為《霸王別姬》半年不入男廁,葛優為《活著》每日土堆打滾三小時,如今卻被"鏡頭計算"取代。劇組開機前討論的不是劇本,而是誰的片段能成抖音爆款,作品淪為流量拚接。搶戲現象還引發"劣幣驅逐良幣",專業演員精力被分散,劇組效率降低,作品質量受損。文化記憶也在被消解,演員演技討論量下降,搶戲技巧視頻卻猛增,長此以往,純粹表演恐難再見。
郝蕾摔下的劇本,砸中了娛樂圈的價值天平。當演員被鏡頭焦慮裹挾,觀眾被獵奇心理左右,影視藝術陷入危機。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破解這一困局,靠演員自律,還是行業規則重構?希望大家在評論區留下看法,一起期待娛樂圈能回歸正軌,鏡頭中多些角色的靈魂,少些無謂的爭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