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點是一條“總統級”推文。川普在宣布對一係列外國商品實施90天關稅暫停的幾個小時前,突然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鼓吹:“現在是買入的好時機。”
這句話一出,標普500和納指如聞號角,立刻強勢反彈。而就在這個關鍵時間點前後,Marjorie議員悄悄完成了“多達21筆股票交易”,買入金額在2.1萬至31.5萬美元之間,涉及蘋果、特斯拉、英偉達、帕蘭蒂爾等17家企業。

圖:商業內幕截圖
投資神操作?還是“天降靈感”?
根據周一公布的國會議員財務披露文件,這些交易發生在上周二與周三,也就是川普公開表示將暫停關稅前後。市場尚處於因貿易摩擦緊張而導致的低迷期,而川普的“寬鬆聲明”直接提振市場情緒。若這些股票在政策公布前購入,短期內的賬麵收益可謂“精準收割”。
當然,Marjorie本人很快做出回應,表示她並不直接管理自己的投資賬戶,一切操作都交由獨立財務顧問處理。
她強調:“我所有的投資活動都已完全透明披露,符合相關法規。”
問題是,“透明”並不意味著“清白”。目前沒有證據證明Marjorie掌握了川普政策的內部信息,但這正是美國政商生態的荒誕之處:你不需要違法,隻需知道得早一點、買得快一點,就足以領先整個市場。
“神奇的瑪喬麗”與她的2200萬美元
根據公開資料,Marjorie在擔任國會議員前的淨資產約為70萬美元,而如今,據估算她的身家已經攀升至2200萬美元。在一個年薪17.4萬美元的崗位上,這樣的財富增長隻能用“股神附體”來解釋。
如果她真的憑借選股能力實現了30倍財富增長,那她也許該考慮離開國會、去伯克希爾·哈撒韋接班巴菲特。但更可能的真相是——她隻是又一個懂得如何玩轉“合法腐敗”的政客。
Marjorie並不孤單。
在國會,股票交易是一項跨黨派的“常規運動”。曾幾何時,民主黨大佬南希·佩洛西的丈夫保羅·佩洛西,因數次精準操作引發媒體驚呼“應當將其交易記錄作為投資教材”。2024年,保羅在司法部宣布對Visa展開反壟斷調查之前,悄然拋售50萬美元的該公司股票——簡直就像是劇本照著寫。
所以當民主黨眾議員亞當·希夫(Adam Schiff)站出來高呼要調查Marjorie時,多少顯得有些“表演意味”過濃。要知道,Adam在川普第一次彈劾案中都無法打出有效一擊,如今他聲稱要對華盛頓最根深蒂固的金錢遊戲動手,無異於想用水槍撲滅森林大火。
華盛頓的“合法內幕”:不僅僅是貪婪,是結構
我們該明確一點:這不僅僅是Marjorie的問題,更不是川普的問題。這是一整套製度運作的必然結果。
2012年通過的《國會議員內幕交易禁止法案》(STOCK Act)看似是對國會議員的約束,要求其在股票交易後45天內申報。但實際操作中,這項法律沒有強製限製議員投資個股,更沒有嚴厲的懲罰機製。
也就是說,哪怕你在投票通過某項利好半導體行業的法案前,悄悄買入了英偉達股票,隻要你45天內申報——一切都合法。而在股價早已飛天之後,這份申報隻是補上一句:“哦對了,我當時確實買了。”
於是,這就成了美國政壇的一種常態:權力即財富密碼,信息即市場武器。
你要反壟斷?那你最好別持有亞馬遜。你想削減軍費?那你手上的雷神和洛馬股票怎麽辦?立法與持股之間的“利益衝突”,在這套體製下並非漏洞,而是默許的盈利方式。
公職?不,是財富通道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政客願意斥資數百萬美元競選一個年薪不到20萬美元的職位。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收益不是薪資,而是:
- 政策製定前的資訊優先權
- 立法過程中的話語權
- 行業遊說的資源配置權
換句話說,他們不需要腐敗——他們已經在一個製度性允許灰色套利的環境中暢通無阻地運行。
所以我們不該隻把Marjorie當成一個“貪婪的政客”,而應看到她是這個遊戲中的典型玩家。更諷刺的是,她甚至沒有遮掩。她的交易頻繁、時間精準、公司選擇與市場敏感事件高度吻合,幾乎是“明牌下注”。
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她是不是“投機倒把”,而在於這個係統是否鼓勵、甚至獎勵了這樣的行為。
最後一句:真正的醜聞是什麽?
媒體的目光聚焦在Marjorie的交易,但真正的醜聞是——這一切竟然都合法。
合法到你我都看得見,明明白白寫在申報表上。合法到即便全美上下都義憤填膺,國會也能裝聾作啞地把真正的改革法案一次次扼殺。
在這樣一個“合法即正義”的製度裏,不要再期待改革來自內部。你能預期的,隻是下一輪“巧合”的交易、下一次“提前”布局的財報,以及下一份“透明但遲到”的披露表。
因為在華盛頓,唯一不能容忍的,不是內幕交易,而是不懂怎麽玩這場遊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