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經濟貿易秩序正處於劇烈變革之中。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發起新一輪全球貿易戰,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家全麵加徵關稅,迅速將中美關係推向“經濟斷交”的邊緣。麵對美國先後將中國商品加徵到145%的關稅水平,中國商務部宣佈多次對等反製,對美國產品徵收125%關稅,並採取限製稀土出口和對多家美企實行進口管製等措施。這種迅速且強硬的反擊,與2018年首輪貿易戰期間低調的談判策略,形成鮮明對比,使美國措手不及,也使中美較量由此前桌麵上的討價還價,逐步升級為對抗。
需要指出的是,這次反擊的底氣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多元化佈局戰略的推進。自2018年貿易戰啟動以來,中國不斷加快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進程,通過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金磚國家等戰略合作夥伴,實現出口市場的有效分散。從原先對某一市場的過度依賴,逐步轉變為多渠道、多區域並舉的貿易佈局,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堅實後盾。
同時,中國製造業競爭力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體製保障下不斷增強,以“中國製造2025”為藍圖,出台一係列精準對接產業升級需求的補貼政策、“雙積分”製度及技術路線圖規劃,力促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穩步推進前沿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升。數據顯示,中國在能源發電、造船和高鐵等領域已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其相關產業正穩步向全球領先水平邁進。行業內技術水平與產業鏈整體完善程度的不斷提高,充分說明即便在麵臨全球貿易摩擦和外部壓力的環境下,中國製造業依然在加速向高端製造和技術創新方向轉型,展現出韌性和轉型的動力。
安邦智庫(ANBOUND)資深研究員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全球貿易摩擦不僅僅揭示中美經濟關係的深層矛盾,更反映出全球化理想逐漸破滅的現實。全世界都將強調國家社會的“內循環”,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將如此。這是因為隨著全球化已經成為美好而已破滅的夢想,各國都必須儘可能地營造國內大市場,而國內市場的繁榮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將會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存在和發展。這是一個有利於大國的時代,而不利於小國,世界將會以少數幾個大國為核心構建全新的世界秩序。
過去“雙循環”提出之際,很多人以為這就是中國這一個國家的事情。實際完全不是這樣,全球化我們希望能夠繼續下去,但全球化在現實中卻不斷走向破產、碎裂、分崩離析,現在誰還指望世界貿易組織(WTO)?現在與安邦當初提出“空間碎裂,全球化不可持續”的時代已經不同了,現在看全球化,基本就算是已經徹底結束了。
問題在於全球化之後會怎樣?
如果說全球化是一個世界市場,那麽後全球化的時代,當然是“世界大市場”要切割、碎裂,還原成為“各國的小市場”。在這些各國小市場之間,各國最多是做一些關稅同盟、重劃勢力範圍、搞一些雙邊貿易協定之類的事情。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向全球發動貿易戰,惟其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似乎連他的幕僚都被搞糊塗。白宮貿易顧問,曾被馬斯克(Elon Musk)最近稱為“白癡”的納瓦羅在受訪時,就不小心將“韓國”說成了“朝鮮”,將“朝鮮”列為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對象,其後還被訪問記者當麵糾正,場麵尷尬。(X@atrupar)
總的來說,“各國的小市場”,雖然裏麵也是大大小小,比如美國和中國就是相對大的市場,但總體看還是一種碎裂化的存在,而不再是一個世界性的貿易統一體。這就是全世界各國都要關注“內循環”,不僅僅是中國!這是一個有利於大國的時代,而不利於小國,世界將會以少數幾個大國為核心構建全新的世界秩序。美國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全世界各國都會是這樣,各家顧各家,個人顧個人,那種理想化的所謂世界市場,因為各國的國內社會“擺不平”,實際已經破產了。
應該說,中國在世界上是最早提出“空間碎裂”以及“全球化破產”的國家,是理論以及預測上的前驅,遠不僅僅是一些觀點和看法。中國的整個政策體係,在支持全球化“繼續維持”的同時,在中央高層的部署下實質性地採取了相當大規模的政策行動,來應對、轉化和迎接當時可能到來的後全球化的時代。
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發生的一係列變化。
一是中美貿易依賴度大幅下降,市場多元化加速。過去,中國對美順差曾高達4000億美元,但到現在已降至2900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在“去美國化”上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從“一帶一路”到金磚國家合作,中國不斷把雞蛋分散到更多籃子裏,不再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美國市場。這種轉變恰恰也反映出“全球化”的破滅,單一市場、一味追求開放已經行不通了。
各國都看到了風險,哪怕是再大的外部市場,也可能隨時被“關稅大棒”敲碎。於是,強調“內循環”、夯實本國大市場就成了必然選擇。隻有構建起足夠強大的國內需求,才能在國際風浪中保持定力,不被別人一根筋的政策牽著鼻子走。這個事實也說明,全球化時代的“全世界共贏”已經讓位於“各自為戰、各自為政”的新常態。
二是美國對57國全麵加徵關稅,推動全球“逆全球化”。大多數小國麵對美國關稅壓力,隻能“認命”,但中國、歐盟等選擇對等或聯合反製。這種大國博弈讓中小經濟體深感全球化“不可靠”。可以預見,未來國際貿易將更加區域化、大國化,多邊體係將被“關稅同盟”“經濟圈”替代。全球化夢想中的“一體化市場”理想基本已經破滅,各國都開始注重重塑自己的“內循環”體係和產業鏈安全。當然,他們與中國相比,都晚了一步甚至是幾步。
三是中國迅速且強硬地對等反製,顯示對“內循環”的信心。美國一夜之間宣佈對華商品加徵34%、50%關稅,中國商務部回應。不僅對美國產品徵34%關稅,還限製稀土出口、對11家美企實施進口管製。這種“一錘子買賣”式的硬氣回應,正是“內循環”思維的體現。即在關鍵資源和核心利益麵前,用國家意誌和政策工具維護自身安全與尊嚴。這也給全世界一個信號,當外部環境變得不可預測,任何國家都必須增強戰略自主,不再把命運交給別人手裏。
四是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背景下,中國在關鍵領域取得階段性領先成果。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政策框架下,通過不斷深化技術革新和產業鏈優化,中國在電動汽車、工業機器人、造船和高鐵等多個重要產業領域表現搶眼。比如,電動汽車產量從2015年的7.5萬輛飆升到2024年的1200萬輛,預計2025年將達1800萬輛,佔全球70%;造船量更是相當於美國的200倍;高鐵裏程和技術也獨佔鼇頭。
產業政策從精準補貼到“雙積分”製度,每一步都緊扣技術指標,讓好企業拿到更多資源,掉隊的就被市場和政策雙重“鞭策”淘汰。這種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的路徑,正是“內循環”戰略的體現,依靠自己的人才、技術和規模效應,構建不易被外部打斷的產業鏈。對小國而言,想在短時間內複製這種體量和深度,幾乎不可能。
五是政府引導加市場主導的產業政策,構建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從新能源汽車補貼到“雙積分”製度,從機器人行業併購到高端裝備扶持,中國政府通過產業政策,撬動市場主體加速創新升級。補貼最初“普惠”,後續逐漸“促優”,把資源集中到最具競爭力的企業;積分政策讓整車廠在節能減排和新能源領域“你追我趕”;併購海外龍頭,則一舉拿下核心技術。結果是,國內市場既成為技術消化吸收的“溫牀”,也成了產業規模化的“試驗田”。隻有擁有足夠大的內需和政策彈藥,才能在國際風雲變幻中不被邊緣化,也隻有大國才有這個能力,小國隻能隨波逐流。
總體來看,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核心目的在於試圖調整全球供應鏈和保持本國產業競爭優勢,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加速,單靠提高關稅等單邊措施已難以撼動中國日益完善的產業體係與技術創新能力。未來,在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和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國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比較優勢,雖然所謂“互惠共贏”的經濟模式正經曆著重構,但“中國日子”依舊可以在新秩序中穩定發展。
最終分析結論:
全世界都將強調國家社會的“內循環”,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將如此。這是因為隨著全球化已經成為美好而已破滅的夢想,各國必須儘可能地營造國內大市場,而國內市場的繁榮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將會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存在和發展。這是一個有利於大國的時代,而不利於小國,世界將會以少數幾個大國為核心構建全新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