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很多人被北京亦莊一場“特殊的”馬拉鬆吸引了目光。
特殊在哪?
特殊在,主角並不是專業運動員。甚至都不是人。而是:人形機器人。
確實。前所未有。這場全球第一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比賽,很特殊。最後,天工贏得了比賽。據說,這位天工,已經是個跑步老手了。此次參賽,還使用了無線領航技術完成跟隨導航和長程路徑規劃,使用了電池快換技術實現長時間作業。
熱烈祝賀這名選手。下次去北京,請你吃飯。
但同時,也有一些踉踉蹌蹌的選手,引起了很多人的困惑。
你可以看看這些來自各個短視頻平台的視頻。
“空頭組織的”2025北京亦莊“遙遙領先杯”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人機共跑”,離不開遙控器就算了,有的竟然還得背後拿根繩拽著,平常看宣傳片還以為各個都能去跑酷了。下周能炒的有:天工機器人,機器人散熱,機器人電池… pic.twitter.com/edlbyJoZmX
— Xiang Yang 向陽 (@TheXiangYang) April 19, 2025
(視頻來源於網絡)
天啊。這還是我在短視頻上刷到的人形機器人嗎?短視頻上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跳舞,打武術,側空翻了。怎麽一到真實世界裏,就變得脆弱無比了?人形機器人,到底行不行啊?前段時間,朱嘯虎的“人形機器人泡沫”論,引起了巨大爭議。難道,真讓他給說中了?今天的機器人,離真正走進生活,產生實用價值,到底還有多遠的距離?
一場本可以“秀肌肉”的活動,怎麽變成了大型翻車現場?
我想說,是的。這的確就是今天最真實的機器人。離我們期待中的樣子,還很遠。
這個“遠”,主要卡在兩個核心的技術點上。這次馬拉鬆,就非常直觀地暴露了其中一個。另一個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但同樣關鍵。
第一個卡點,叫做: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什麽是空間智能?
如果,讓機器人在一個平整的、空曠的場地上,原地表演跳舞、打武術,那它現在確實可以做得很不錯。看上去也非常靈活。
但這種靈活,本質上是在展示什麽?是平衡性。
通過強化學習,讓機器人的算法能精妙地控製腿部關節,保持身體不倒。這很厲害。
但是,這隻是機器人能力的一部分。真正的挑戰在於,當機器人要進入真實、複雜、動態的環境時,會發生什麽?
前麵有障礙物,是繞開還是停下?遇到行人,要不要避讓?怎麽避讓?地上有個小坑或者一塊石頭,是踩上去還是跨過去?需要轉彎了,怎麽規劃路徑?前麵是人行道,要不要上去?
所有這些決策,都需要機器人對外部的三維世界,有準確的感知、理解和判斷。如果沒有這種對空間的“智能”,機器人寸步難行。
這種對智能的要求,有點類似於另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領域: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汽車,本質上,就是一個長著四個輪子的機器人。一個車形機器人。它的核心挑戰,同樣是空間智能。同樣是感知環境,理解意圖,做出決策,規劃路徑。
我們花了這麽多年,投入了這麽多的資源,投喂了大量的數據給自動駕駛。但即便如此,今天的自動駕駛的主流,還依然停留在L2級別(輔助駕駛)。離完全無人駕駛(L4/L5)還有距離。甚至時不時還會出事故。
現在,你再看這些跑馬拉鬆的人形機器人。它們還需要人拿著遙控器在旁邊“輔助”。要是按照自動駕駛的標準,它們可能連L1(特定功能輔助)都還算不上。連最基本的在真實場景中的自主定位、導航、避障、規劃路徑的能力,都還非常欠缺。
這些在馬拉鬆比賽中跑起來搖搖晃晃的機器人,可能確實在平衡性上有進步。但還不夠好。所以,一旦遇到需要轉彎、調整路線的複雜情況,它“空間智能”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必須依賴遙控器的介入。
所以,這場馬拉鬆與其說是展示了腿腳的進步,不如說是暴露了腦子的不足。
這是一道人形機器人邁向實用化的巨大鴻溝。
第二個卡點,叫做:靈巧雙手(Dexterous Hands)。
馬拉鬆比賽,自然會讓我們關注在“跑”,也就是腿上。但是,人形機器人之所以是“人形”,除了能走,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環。也就是:手。
春晚舞台上,機器人扔手絹的表演,看上去特別靈巧。但實際上,那不是靠手來“抓取”的。而是用了類似於“吸附”的方式。
馬斯克曾說,打造人形機器人,花在手上的精力,可能要占整個項目的一半。
為什麽?因為手,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進化產物之一。
人類的進化史中,有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那就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的本質是什麽?是為了跑得更快嗎?不是的。本質上,是為了解放雙手。把原來也承擔支撐和行走功能的前肢,徹底釋放出來,變成可以進行精細操作的手。
當然。解放雙手,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平衡會變得極其困難。原來,是四點支撐。現在變成兩點了。原來,重心可以放在一個麵上。現在要落到一根線上了。控製雙腿穩定行走,是對我們大腦和神經係統的巨大挑戰。
但是,付出了這麽大的代價,我們的雙手,就可以“幹活”了。我們可以拿起杯子,可以開關按鈕,可以開車,可以做手術,可以完成無數的複雜任務,靠的就是這雙無與倫比的手。
而人形機器人呢?你看,它們的表演,絕大多數集中在腿部。走路。跑步。跳躍。卻極少有展示手部複雜操作的。
為什麽?因為太難了。難在哪?除了複雜的機械結構和控製,更在於:感知。
什麽是感知?
我要拿起一個紙杯。用多大的力呢?力太小,拿不起來。力太大,杯子捏變形了。那我怎麽知道用多少力剛剛好?靠指尖的壓力感應。
杯子裏有沒有水,我拿起時用的力也是不一樣的。怎麽知道?可能通過視覺預判,可能通過拿起瞬間感受到的重量反饋,甚至可以通過溫度感應判斷裏麵是熱水還是冰水。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動作,背後其實是極其複雜的感知、反饋和控製閉環。而目前的機器人,在這方麵還非常初級。特別是力覺傳感器。技術還不成熟,成本也高。
這是另一道人形機器人邁向實用化的巨大鴻溝。
所以,如果說我們之前看到的各種炫技視頻,是給人形機器人戴上光環的話,那麽這次的馬拉鬆,就是讓我們看到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看到了“空間智能”和“靈巧雙手”兩大人形機器人麵臨的核心技術難題,都還沒有被真正突破。
而這種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讓這個行業目前處在了一個特別尷尬的階段。
一方麵,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抓人眼球的視頻放出來。另一方麵,這又更像是一種麵向資本市場或者公眾的“進度匯報”式的營銷,而不是真正解決了核心技術難題的標誌。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所謂“落地應用”,比如在展會、活動、發布會上做迎賓、表演、展示,都還是在利用它的“注意力價值”。它新奇、炫酷。但這並不代表它就已經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價值”。
那麽,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已經沒有未來了?
當然不是。方向,是確定的。未來一定會來。但是,你不知道這個未來,會在多遠的未來。
所以,暴露問題,不是壞事。
這些問題,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從實驗室演示,到跑通馬拉鬆,再到真正走進實際的工作生活場景,承擔複雜任務,這中間還有巨大的技術鴻溝需要跨越。
而看懂這些問題,也能讓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每一次“刷屏”時刻,更加準確地了解這個行業真實的進展程度。
至於那些看上去似乎有些“花瓶”的表演,可能就是人形機器人在技術成熟前,用來生存和發展的“盤纏”。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多給它一些時間,多關注那些真正在底層技術上默默攻堅的力量。
嗯。同誌仍需努力。
加油。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