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美國川普當局連續揮舞關稅大棒,其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總額已經達到了145%。對於川普當局的此番舉動,不少國內評論都指出,川普當局此舉意在重振美國製造業。而川普政府對此也不諱言。其明確表示,即便是“吃藥”,也要忍耐,必須讓美國製造業回歸。對於美國製造業是否能夠重振,不少國內評論界對此整體持看衰立場。
相關業內人士指出,綜合而言,國內對美國製造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持如下看法:1、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已經到了沒有製造業的地步;2、美國僅剩一些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製造業,產業門類建製極度殘缺;3、美國製造業自21世紀以來一直在衰退,不斷萎縮,製造業回流政策沒有效果。
實事求是地講,對於重振美國製造業這一意圖,川普本人從來就不加掩飾,而且這也是目前美國社會已經取得相當共識的議題,即便民主黨也不反對製造業的回歸,美國強大的工會組織更是大力支持。對美國製造業而言,客觀評估其實際狀況是研判川普關稅打壓舉措效果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中國後續相關對策的重要參考。那麽,美國製造業是否真的如部分評論所認為的那般“弱不禁風”?真正的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首先,美國的製造業實力依然很強大。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的桂冠屬於中國。但是,如果問世界第二製造業大國是誰,似是而非的答案就比較多了,有說日本的,有說德國的,或許很少有人會想到美國。在國內相關評論的引導下,美國在很多人眼裏已經變成了一個虛擬經濟嚴重膨脹、製造業完全空心化的國家,然而這種觀點有著極強的誤導性。

美國時間4月6日,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採訪時,竭力為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作辯護。盧特尼克興奮地表示:“數以百萬計工人打軍擰著小小的螺絲來製造iPhone,這種事情將會來到美國。”(X@atrupar)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的份額高達30%,一家獨秀,而排第二的就是美國,佔據17%的份額,而且還在2023年進一步提升為17.6%,而一些印象中的所謂“製造業大國”,如日本佔6%、德國佔5%、韓國佔3%,其份額總和也不如一個美國。
從製造業格局變遷的角度看,2011-2022年的十多年中,中國份額由21%提升到30%,美國則由16%提升至17%,美國實際是西方發達經濟體中唯一上升的國家。中國作為近十多年來製造業進步最為顯著的國家,其自身份額的上升,則對應著其他發達國家的下降:日本由10%降為6%、德國由6%降為5%、法國由3%降為2%、意大利由3%降為2%。中國製造業搶佔的大頭主要還是除美國之外的其他發達國家,而美國製造業在激烈競爭中依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的,因為美國公司存在刻意壓低成本的嚴重傾向。美國製造業經常將一些生產性服務環節外包給第三方,如財務、營銷及管理等非直接生產崗位,如果統一計量口徑,按照美國商務部的研究,寬口徑下的美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將會有所增加,那麽相對應美國製造業的全球份額還會進一步上升。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華盛頓特區白宮玫瑰園簽署關稅相關的行政命令。(Reuters)
其次,美國的製造業門類遠非到了極度殘缺不全的狀態。由於產業轉移因素的存在,美國確實存在中低端製造業空心化的情況,但絕非到了清零的地步。以美國勞工部非農就業統計為例,2025年1月美國製造業工人數量1276萬人,諸如紡織業、傢俱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佔比極低,但其國內仍然保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過去安邦簡報介紹過美國的一家規模龐大的洗衣機製造廠,運轉良好,效率很高。其實即便是製衣這樣的夕陽產業,美國也依舊存在,其生產的牛仔褲,不但麵料精湛,而且做工和品質也有著極高的水平。因此,即使其價格遠比東南亞的廉價品的價格高得多,也依然非常受歡迎。
此外,產業重建也絕非不可能。以福耀玻璃為例,在建廠之初其主要原材料—浮法玻璃仍然主要從國內進口,但當前已經基本實現美國的本土供應,其美國工廠的利潤率水平確實要比國內低——2024年美國工廠利潤率為9.93%,顯著低於19.12%的整體利潤率水平。但是,隻要美國工廠能夠實現盈利,那麽這種差距就完全可以通過關稅槓杆抹平。
值得注意的是,國聯證券的統計顯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建廠分佈選址上,數量最多的選擇地址就是美國,以272家企業的數量顯著領先於其他國家。如果美國製造業基礎真的那麽糟糕,美國恐怕根本就無法成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工廠佈局最多的國家。
第三,美國製造業的衰退趨勢已經有所扭轉,產業回流政策實際已經見效。21世紀的頭十年裏,美國製造業確實處於不斷衰退中,用工數量從2000年的1728萬人下降到2010年的1160萬人。然而,自2009年奧巴馬政府推出《美國製造業振興框架》、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後,2010年之後,這一態勢逐步逆轉,美國製造業產值和用工數量及全球份額均重新進入到趨勢性增長之中,其中複甦最為明顯的行業就是汽車工業,用工數量從2011年的68萬人上升到2023年的100萬人,這也應該是川普政府單列徵收25%汽車關稅的重要原因,因為回流是真實、客觀、有效的。

2015年9月25日在德國韋爾措一座礦場外一台採礦機器機身上印有美國製造的貼紙(Getty)
根據Reshoring Initiative(致力於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非營利組織)統計,2010-2023年間美國回流企業中,中國佔比24.6%、日本佔比12.2%、德國佔比12.8%、韓國佔比6%。上述國家中,回流崗位佔比分別為19.7%、14.6%、12.7%、10.5%。具體來看,2010-2023年間從中國回流美國的企業共1425家、新增就業崗位21萬個。就美國製造業的回流而言,安邦智庫(ANBOUND)之前的追蹤研究已經一再強調了政策的成效。
最為重要的因素或許還是在於全球生產格局重組的基本態勢。安邦智庫多次指出且已經得到廣泛接受的觀點就是,過去偏重生產成本等純經濟因素的全球化趨勢已經進入了逆轉階段,世界生產佈局已經進入了“密接生產”的階段,關鍵性的生產-研發基地將會成為產業佈局的重心。美國既是全球研發的重心,又是最為關鍵的全球性消費市場,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密接生產”的時代,這些因素都會有效推進美國製造業的複甦。
最後就是科技因素,美國製造業的回流,並非是簡單地複製一個工廠,而是通常在科技設備以及自動化領域都會有所加強。在移民領域,美國的移民政策是不會改變的,目前美國控製的主要是非法移民。實際上,近幾年來,來自東歐國家且受過良好大學教育的移民數量已經呈現顯著的上升。所以,綜合來看這些因素,美國製造業的未來,絕不是弱不禁風,川普政府也非拍腦袋決策,美國保守主義經濟學家的力量實際同樣很強大,隻是知名度往往因民主黨控製了媒體而不如現在大學中的進步主義經濟學家。他們對於製造業的政策規劃,是值得高度重視的,未來世界製造業市場的格局將會重組,展現出新的結構,對此隻能及早進行調整。
最終分析結論:
曆經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製造業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實力上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是中國此前迎戰美國多輪關稅重壓的重要依憑。但是,從中美之間經濟關係競爭的長期性而言,不宜對美國的製造業持想當然的看衰立場,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