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他的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實施關稅時,越南企業家黎浩(Hao Le,音譯)看到了商機。越南和印尼這類快速發展的國家發現自己夾在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中國是強大的鄰國,也是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則是關鍵的出口市場,可能正試圖以犧牲北京為代價達成交易。https://t.co/L2G7cmzFSv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April 19, 2025
他的公司是數百家新興企業之一,這些企業與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後者麵臨越來越多來自西方的限製。
黎浩的SHDC電子公司位於越南海陽新興工業中心,每月向美國銷售價值200萬美元(150萬英鎊)的手機和電腦配件。
但如果特朗普對越南商品征收46%的關稅(計劃目前暫緩至7月初),那麽這些收入可能會消失。黎浩說,這將對其業務造成“災難性影響”。
他補充說,將產品轉售給越南本地消費者並不是可行的選項。“我們無法與中國產品競爭。這不隻是我們的困境,許多越南公司在本地巿場也苦苦掙紮。”
2016 年的特朗普關稅政策導致大量原本要出口至美國的廉價中國商品湧入東南亞,對許多當地製造商造成衝擊。但這同時也為其他企業打開了新機會之門,特別是那些希望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全球供應鏈。
然而,“特朗普2.0”政策有可能關上這些大門,因為這些被視為不可接受的漏洞。對於如越南和印尼這類快速發展、努力嚐試在晶片及電動車等產業中擔任關鍵角色的經濟體而言,這無疑是一記重擊。
他們也發現自己夾在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中國是強大的鄰國,也是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則是關鍵的出口市場,可能正試圖以犧牲北京為代價達成交易。
因此,習近平本周出訪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這趟早已規劃的訪問也顯得格外迫切。
這三個國家都為他鋪上了紅地毯,但特朗普認為這是他們密謀“坑害”美國的更多證據。
根據報導,白宮將在即將與小國展開的談判中,施壓要求它們限製與北京的來往。
但鑒於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資金流動龐大,這可能是一個幻想的目標。
2024年,中國出口創下3.5萬億美元的紀錄——其中16%出口至東南亞,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作為回報,北京透過其“一帶一路”基建計劃,在越南興建鐵路、在柬埔寨建設水壩、在馬來西亞修建港口,以加強對外關係。
“我們無法選擇,也永遠不會(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作出選擇,”馬來西亞貿易部長東姑.賽夫魯.阿齊茲(Tengku Zafrul Aziz)周二在習近平訪問前對BBC表示。
“如果某些議題損害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會保護自己。”
警鍾敲響了
在特朗普公布大規模關稅措施後的數日內,東南亞各國政府紛紛進入密集磋商模式。
特朗普稱與越南領導人蘇林的通話“非常富有成效”,後者提出完全取消對美國商品的關稅。
美國市場對越南至關重要。越南是新興的電子製造重鎮,三星、英特爾和蘋果的台灣代工企業鴻海(富士康)等製造巨頭已在當地設廠。
與此同時,泰國官員亦正前往華盛頓,提出一項包括提高美國進口與投資的計劃。美國是泰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因此泰方希望避免特朗普可能重新實施的36%關稅。
“我們會向美國政府表明,泰國不僅是出口國,更是美國可以長期信賴的盟友與經濟夥伴,”泰國總理佩通坦(Paetongtarn Shinawatra)表示。
東盟(ASEAN)已明確表示不會對特朗普的關稅措施作出報複,反而選擇強調當區在美國經濟與政治上的重要性。
“我們明白美國的擔憂,”賽夫魯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這正是為何我們必須展示,事實上我們東盟,特別是馬來西亞可以成為那道橋梁。”
這正是東南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一向擅長的角色,它們同時受惠於中國與美國的貿易與投資。但特朗普暫停的關稅措施可能會破壞這種平衡。
以馬來西亞為例。近年來,美國與其他地區的晶片製造商紛紛在當地投資,原因是華府禁止將先進技術銷售予中國。去年,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了價值180億美元的晶片。這些晶片被用於中國製造的電子產品中,例如iPhone,而這些產品通常最終銷往美國。
特朗普對馬來西亞提出的24%關稅,可能會切斷這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美國市場。但問題不止於此。
“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那麽企業將不得不重新考慮它們的投資承諾,”賽夫魯表示。“這不隻會影響馬來西亞的經濟,還會波及全球經濟。”
至於印尼,可能麵臨32%的關稅。印尼擁有豐富的鎳礦資源,正積極布局全球電動車供應鏈。
至於柬埔寨,作為中國的盟友,則麵臨49%的最高關稅。這是區內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一直受惠於其轉運中心角色,成為中國企業回避美國關稅的跳板。目前,中資企業擁有或經營約九成的成衣廠,主要出口至美國。
雖然特朗普暫停了這些關稅,但“傷害已經造成,”馬來西亞智庫“民主與經濟事務研究所”(IDEAS)經濟學者劉宛吟表示。
“這為整個地區敲響了警鍾——不僅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也要重新平衡對任何單一貿易與出口夥伴的過度依賴。”
中國損失,東南亞的機遇?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習近平試圖傳達一個堅定的信息:“讓我們攜手對抗來自美國的‘霸淩’。”
但這並非易事,因為東南亞本身也與北京存在貿易緊張關係。
在印尼,企業老板伊絲瑪·薩菲翠(Isma Savitri)擔心特朗普對中國征收高達145%的關稅,將導致無法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競爭對手轉向東南亞市場。
“像我們這樣的小企業感受到巨大壓力,”經營睡衣品牌‘Helopopy’的她說。“我們正艱難求存,麵對的是一波又一波超廉價的中國商品攻勢。”
“Helopopy”其中一款受歡迎的睡衣售價為7.10美元(即119,000印尼盾)。伊絲瑪表示,她見過來自中國的相似款式,價格大約隻有這個的一半。
“東南亞地理位置鄰近中國,貿易製度開放,加上市場迅速增長,自然而然就成了傾銷的首選地區,”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訪問學者阮克江(Nguyen Khac Giang)表示。“在政治層麵上,許多國家不願正麵與北京對抗,這讓情況更脆弱。”
盡管消費者樂於迎接價格具競爭力的中國商品——從衣服、鞋子到手機——但數以千計的本地企業卻無法與這些低價商品競爭。
根據泰國一間智庫的估算,過去兩年,每個月都有超過100間工廠在泰國關閉。印尼當地的貿易協會指出,同期約有六十家成衣製造商倒閉,導致約25萬名紡織工人失業,其中包括曾是當區最大紡織企業之一的“斯裏泰克斯”(Sritex)。
“當我們看到新聞時,常常是進口商品湧入本地市場,把我們自己的市場搞得一團亂,”“斯裏泰克斯”的前員工穆加提(Mujiati)告訴BBC。她於今年2月被裁員,結束了30年的工作生涯。
“也許隻是我們運氣不好吧,”這位年屆50、仍在找工作的女工說道。“我們能向誰申訴呢?根本沒有人可說。”
東南亞各國政府在本地企業要求保護免受中國進口商品影響的情況下,掀起了一波保護主義浪潮。
去年,印尼考慮對一係列中國商品征收200%的關稅,並封鎖了受中國商家歡迎的電商平台Temu。泰國加強對進口商品的檢查,並對價值低於1,500泰銖(45美元;34英鎊)的商品征收額外稅。
今年,越南兩次對中國鋼鐵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稅。在特朗普最新的關稅公告後,據報導,越南準備打擊通過其領土轉運到美國的中國商品。
紓緩這些憂慮,應該是習近平本周行程中的重點之一。
《經濟學人》前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大衛·雷尼)在接受BBC《Newshour》節目訪問時表示,中國擔心若將原本出口美國的商品轉向其他市場,“最終將嚴重疏遠甚至激怒其貿易夥伴。”
“如果中國出口如海嘯般湧入這些市場,損害當地就業與產業,這對中國領導層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外交和地緣政治難題。”
中國與這個地區的關係並不總是順利。除了老撾、柬埔寨和飽受戰亂的緬甸外,其他國家對北京的野心持謹慎態度。南海領土爭議使中國與菲律賓的關係惡化。這對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是一個問題,但貿易一直是一個平衡因素。
但專家表示,這種情況現在可能會改變。
“東南亞不得不考慮是否真的想得罪中國。現在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說。
中國的損失,或許將成為東南亞的機遇。
來自越南的黎浩說,他注意到來自美國的客戶詢問大量增加,這些客戶正尋找中國以外的新電子產品供應商:“過去,美國買家可能要花上幾個月才會轉換供應商,如今這種決策幾天內就做出了。”
馬來西亞擁有大片橡膠種植園,亦是全球最大的醫用橡膠手套生產國,掌控全球近半的橡膠手套市場。如今,馬來西亞準備從其主要競爭對手中國奪取更大市場份額。
該地區與世界大多數地區一樣,仍麵臨10%的基準關稅。馬來西亞橡膠手套製造商協會會長溫金鴻(Oon Kim Hung)表示,這是個壞消息。
即使暫停的關稅最終恢複實施,他表示,客戶仍會覺得,為馬來西亞手套支付額外的 24%關稅,遠比支付中國製手套的145%關稅要好得多。
“我們並沒有欣喜若狂,但這可能會使我們的製造商,以及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的製造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