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局勢對於英偉達CEO黃仁勳來說,實在太難了。
六個月前,英偉達在投資人心目中堪稱美國經濟領頭羊,不僅獲利和股價衝上雲霄,而且放眼 AI
芯片領域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堪稱是全世界最值錢的科技公司之一。
但現在,黃仁勳和他的英偉達卻麵臨美國對華施加關稅帶給企業的“夢魘”——特朗普政府要求英偉達“未來無限期”對中國禁售H20芯片,導致該公司將損失約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億元)季度收入。據測算,年初至今,英偉達市值已經蒸發超過6萬億元人民幣。
而黃仁勳的對策是:跨越太平洋來中國。
4月17日,黃仁勳卸下經典“皮衣”,穿上西服到訪北京,與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舉行會談。黃仁勳直言美國政府加強芯片出口管製已對英偉達業務產生重大影響,他強調,英偉達將繼續優化符合監管要求的產品體係,堅定不移地服務中國市場。
4月18日,黃仁勳到訪上海,他直言AI發展潛力巨大,各國應加強合作與共享,推動共同進步與世界繁榮。中國市場對英偉達十分重要,英偉達遵從各國法律,也秉持對中國市場的承諾,並致力於以最好的方式為中國市場提供服務。
另外,英偉達方麵早前還向鈦媒體AGI進一步回應稱:“我們定期與政府領導人會麵,討論我們公司的產品和技術。”
顯然,如今的黃仁勳已經在兩邊立下承諾:海湖莊園留下未來4年美國生產5000億美元(超3.6萬億)AI基礎設施,並將世界性能最強AI芯片首次在美國製造;在北京,他表示英偉達將“不遺餘力”繼續閹割,對中國銷售合規AI芯片。
無論這場風波影響幾何,這對於一個常年遠離政治圈的億萬富翁、62歲的黃仁勳來說,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新表示,“黃仁勳是很了不起的人,已經變成我的朋友,我一點都不擔心他”。特朗普強調,美國與中國之間正進行“良好的”私下溝通,他對達成協議感到樂觀。但他沒有提供任何關於美中私下貿易談判的具體細節。
關稅風暴下
黃仁勳26年來首次學“庫克做人”
此次黃仁勳旋風來華意義重大。
雖然英偉達稱有“定期”交流,而且是今年三個月內第二次到訪中國,但我們已經不記得上次黃仁勳會見中國官員是什麽時候了。
鈦媒體AGI根據穀歌搜索等方式後分析認為,此次可能是英偉達入華26年來黃仁勳首次穿上西服與中國官員會見。
早在2005年6月21日,英偉達NVIDIA(新加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正式開業,位於國貿中心一號樓的29層。
當時,英偉達首個中國區負責人、時任NVIDIA中國區銷售總經理,也是如今McAfee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的文振邦表示,該代表處將負責英偉達中國區域營銷、促銷、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工作,與NVIDIA在深圳、上海和香港現有的辦事處和設計中心形成互補關係。
在此之前,英偉達在中國的業務均由駿兆公司進行銷售總代理,並已與聯想達成十餘年的合作關係。同時,英偉達還與本土顯卡製造商合作,開發專門麵向中國消費者的產品——這也是英偉達與眾不同的銷售模式,英偉達不直接售賣芯片和顯卡產品,而是通過技嘉、戴爾、七彩虹等合作夥伴對外銷售,但阿裏等直銷大客戶除外。
英偉達北京代表處開業當天,400多位嘉賓不僅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還體驗了英偉達中國過去30年來從未對媒體開放過的特別活動——參觀當時北京知名的“520俱樂部”網吧,並參與一場精彩的遊戲競賽。
入華近三十載,英偉達中國員工已增長接近4000人,幾年間員工增長了近56%,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都設有分公司與辦事處。而員工離職率非常低,一旦加入英偉達,你就不會輕易離開,年離職率僅為0.9%。
財報顯示,2022年首輪美國商務部對華實施出口管製之前,英偉達在中國的季度收入一度達到21億美元,但到2023年和2024年,AI熱潮下,除了有一輪“報複性”銷售收入增長外,幾乎處於增長“過山車”行情。
財報顯示,在截至1月的2024自然年中,英偉達中國區年營收171.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48.30億元),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億美元增長66%。
同時,英偉達2025財年中,53%的收入占比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中國是英偉達的第二大銷售額地區:美國占比47%排第一,中國大陸占比13%排第二。
然而,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黃仁勳都極少與政治官員接觸,盡量遠離政治活動。
《黃仁勳:英偉達之芯》作者斯蒂芬·威特稱,黃仁勳完全對政治不感興趣,從不為任何政治人物站台或者募捐,從不發表任何政治觀點,而且從未有過做客海湖莊園的經曆,還缺席了特朗普的就職典禮。
同時,鈦媒體AGI還獨家了解到,黃仁勳隻有7個月前被邀約一次進入美國白宮,此外他從未參加白宮活動。而在中國,2023年和2024年,工信部、商務部等多個部門曾多次多種途徑邀請黃仁勳訪華,都被他所拒絕了。要知道,過去三年來,蘋果CEO蒂姆·庫克(TimCook)已經與十多位中方官員會見。
黃仁勳更多還是希望做技術、合作夥伴的“布道者”。因此,英偉達幾乎不參加中國任何國際性展會如進博會、服貿會、鏈博會等,隨著英偉達中國變成亞太區直接管理,英偉達仍然在中國也建立所謂的“核心圈”。
所以,這或許也是黃仁勳“破天荒”在北京與中方官員交流被央視等大範圍報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麽黃仁勳近30年來首次選擇與庫克一樣,專門到訪北京和上海與中方會麵?背後原因主要有三層:
1、中方正對英偉達展開反壟斷調查。2024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發文,因英偉達公司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及《市場監管總局關於附加限製性條件批準英偉達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反壟斷審查決定的公告》(市場監管總局公告〔2020〕第16號),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英偉達公司開展立案調查。一夜之間,英偉達市值蒸發掉8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60億元)。
2、美國關稅和出口管製之下,英偉達不僅大量收入,也損失阿裏、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客戶和供應鏈企業。據彭博估算,隨著H20無法對華銷售,英偉達今年可能會因此損失140億-180億美元的收入,而去年英偉達在華收入才170多美元,所以意味著20%的收入都將失去,而且阿裏、騰訊、字節等大廠都不會再購買英偉達迭代AI芯片產品,這對於英偉達長期發展影響巨大。
3、中國市場競爭激烈、對手眾多,從而影響英偉達全球霸主地位。2023年11月,黃仁勳在DealBook會議上表示,英偉達開發的最關鍵與最先進技術,並沒有提供給中國,限製對華出口高端芯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目前中國有多達50家公司正在開發可與英偉達產品競爭的技術。中國可以找到獲得這種技術或“激勵”國內芯片製造商的方法,並指出英偉達仍然比這些公司領先10年。
黃仁勳當時強調,盡管拜登政府試圖將中國與美國芯片供應脫鉤這一道路“絕對應該走下去”,
但在未來10或20年內,供應鏈完全獨立是不現實的。
有分析機構指出,如果美國繼續強硬執行當前政策,未來五年英偉達一些產品的占有率,恐怕將下跌高達30%。
隨著特朗普上台,今年4月這次可以說黃仁勳為了公司的未來和發展破例了,他不僅買了高達100萬美元/位的門票,去和特朗普麵談,而且還跨越太平洋到訪中國麵談,希望以此達到一種平衡。
然而,黃仁勳失策了。
盡管英偉達宣布將首次投入重資在美國製造最先進的AI芯片和超算集群,並與台積電等企業未來四年投資5000億美元構建AI基礎設施,但特朗普卻沒有換回H20繼續在華銷售的交易,而是選擇製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黃仁勳並未放棄中國市場。英偉達私下裏反對任何新的限製措施,並表示中國已經能夠生產一些與其“特供版”H20具有相同水準的芯片。
有報道稱,4月10日前後,已經知曉內情的英偉達並未提前警告至少部分主要客戶,最終導致很多中國公司仍在預計H20芯片將在年底前交付,並未意識到即將出台的限製措施,而且就連英偉達中國銷售團隊也被隔離在信息牆之外,在公告發布前似乎也未得到通知。
消息一出,4月16日英偉達股價大跌近7%,市值一夜蒸發18800多億美元。
而另一家半導體巨頭AMD在4月16日也警告,由於特朗普政府最近對向中國出口先進芯片作出限製,該公司預計將產生高達8億美元的費用損失(計提)。
《華爾街日報》認為,美方的最新遏華行動,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DeepSeek以較低算力構建出強大模型的驚人突破有關。盡管這些政策變化隻影響到英偉達和AMD等公司相對較小的一部分業務,但粉碎了其在未來不受阻礙地向中國銷售芯片的任何希望,比如英偉達無法通過調整芯片設計來繞過美國的銷售限製。
三個月前,黃仁勳曾來華參加英偉達中國年會,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見了英偉達員工、初創公司創始人和開發者。
這三個月裏,英偉達股價跌了1/4(26%),市值損失近9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7萬億元),期間既有 DeepSeek
對英偉達算力敘事的影響,也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波及。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分析稱,英偉達是美國科技巨頭當中,受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衝擊最嚴重的代表性企業,其AI芯片正是美國要打壓中國的領域。黃仁勳是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後第一個,也可能是近期內最後一個在北京穩住市場的美國科技企業掌門人。沈萌強調,中國短期內無法與英偉達割裂,會與黃仁勳合作找出解決方案;長期而言,中國企業能通過知識積累,在高端芯片研究上取得突破,美國出口禁令效應就會降低。
業內預計,在H20出口遭到特朗普政府最新限製後,英偉達會繼續推出新的符合監管要求、特供中國市場的推理芯片。
但所有人依然認識到,黃仁勳內心還是希望:英偉達不願當中美關稅戰下的“棋子”。
央視評論稱,今年以來,中國AI企業對DeepSeek橫空出世,一方麵表明美國對中國高端芯片的出口禁令沒有達到限製中國AI產業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麵中國市場巨大,AI產業前景廣闊,會給國內外上遊的芯片企業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在美國濫稅關稅之下,我們樂見像英偉達這樣的全球企業繼續深耕中國。”
國產AI芯片加速落地
寒武紀上市五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花旗集團分析師4月16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隨著中國雲廠商最初計劃在2025年使用H20芯片滿足50%的AI加速器需求,但隨著限製令出台,現在可能會轉向華為和寒武紀的產品。
就在4月18日晚,國內AI芯片龍頭寒武紀(SHA: 688256)發布今年一季度財報,引發市場關注。
寒武紀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11億元,同比增長4230.22%,暴增了42.3倍;淨利潤3.55億元,同比扭虧,上年同期淨虧損2.27億元;基本每股收益0.85元。
這是寒武紀上市五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2021年至2023年期間,寒武紀淨虧損額分別為8.25億元、12.57億元、8.48億元。從2017年到2024年,寒武紀7年累計虧損超過56億元。
寒武紀在財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持續拓展市場,積極助力 AI 應用落地,使得報告期內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鈦媒體AGI根據財報分析認為,今年Q1寒武紀研發投入2.35億元,同比增長約38%,如果加上當期補貼7700萬元,全年研發投入有望超過10億元。同時,財報中披露,截至Q1公司預付款9.73億元(包括晶圓廠定金),存貨創曆史新高的27.6億元,都比去年同期提升30%以上。
這意味著,寒武紀公司核心業務已開始產生實質性盈利,收入、利潤、研發都已經達到曆史最高水平,背後應該是有大客戶支撐。有消息稱,兩家國內互聯網巨頭去年大量購買寒武紀產品。
寒武紀成立於2016年,專注 AI
芯片,產品包括雲端智能芯片、加速卡及訓練整機和邊緣端產品,芯片應用於雲服務器、數據中心等雲、邊、端各個領域,公司業務還包括IP授權及軟件、智能計算集群係統業務。
2024年,寒武紀股價累計漲幅404.67%,成為科創板上最大漲幅個股。2025年初至今,寒武紀股價漲幅達3.70%。
“寒武紀對標的是英偉達。”有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對寒武紀的追捧,可能也折射出市場對於國產AI芯片的期待,疊加了情緒加持。
事實上,自從特朗普上台之後,中國芯片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4月17日,台積電發布Q1業績,營收達8392.54億新台幣,同比增長41%;淨利潤3616億元新台幣,市場先前預估3467.6億元新台幣,大增近60%。公司維持2025年的預期不變,全年營收增長將在20%-30%之間。
台積電董事長兼總裁魏哲家在回應關稅影響時提到,目前尚未看到客戶行為有任何變化,公司也不會因關稅問題調整全年增長預測,但關稅政策的潛在影響存在不確定性與風險,台積電會繼續審慎觀測變化調整運營策略。據悉,截至2024年年底,美國是台積電最大的出口國,占其總收入的60%,前五大客戶中的蘋果、英偉達、高通、AMD均來自美國。
受智能手機處在淡季所影響,HPC(高性能計算)對台積電的業績貢獻已經不隻是“半壁江山”,在第一季度其占總營收比重已達到59%,這背後主要包括AI訓練和AI推理需求所驅動的全球AI基礎設施投資高潮。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科技企業的算力投資增速更快,甚至比美國更激進。雖然中國也麵臨算力泡沫的風險,但芯片斷供風險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國產AI芯片正在加速替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發布了CloudMatrix
384超節點技術。通過超節點架構的集群優化如無收斂組網、高速總線互聯,實現了多卡協同下的整體性能提升,基於CloudMatrix
384部署的DeepSeek-R1模型,單卡推理性能可達1920 tokens/s,基本接近H100水平。
對於AI大模型訓練來說,GPU算力性能至關重要,這將決定於大模型性能優劣。因此,中國企業自研AI芯片加速落地,對於英偉達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尤其中國堅持科技自立戰略,正以係統性的製度創新突破“卡脖子”困局,將外部技術封鎖壓力轉化為內生創新動能,加上美國政府加征關稅和半導體出口管製,不斷蠶食英偉達在中國的銷售布局。
科技谘詢分析公司Moor Insights & Strategy分析師帕特裏克·穆爾黑德(Patrick
Moorhead)表示:“這扼殺了英偉達進入一個關鍵市場的渠道,他們將在中國失去發展動力。最終,中國企業會轉向華為。”
Counterpoint研究副總監Brady Wang表示,美國對華AI芯片出口限製將改變生產的地域分布,短期內延緩區域需求。
今年2月,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製定更加嚴格的半導體限製措施,並迫使關鍵盟友加大對中國芯片行業的限製,這預示著美新政府將擴大上屆政府對華實施的技術限製。
針對黃仁勳來華,環球時報在4月19日評論文章中稱,黃仁勳來到中國、強調中國市場“至關重要”,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美企對美國政府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間接抵製,反映了美國科技界、企業界將中國視作機遇而非威脅、要合作不要“脫鉤”的呼聲,有很強的代表性。
文章強調,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如果美方一意孤行,繼續對中國搞關稅訛詐,鼓動中美“脫鉤”,來自選民越來越清晰的反對聲音恐將成為華盛頓無法回避的政治現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回應指出,中方已多次就美國惡意封鎖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表明嚴正立場。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工具化,不斷加碼對華芯片出口管製,脅迫別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這種行徑阻礙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最終將反噬自身,損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