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飛躍正引發全球矚目,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與民眾對中國的態度呈現出一種引人深思的分野:一方麵,美國官方及部分精英層麵持續關注並表達對中國技術進步的“擔憂”,頻頻以安全為由加碼遏製;另一方麵,一項最新民意調查卻顯示,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負麵觀感正在減輕,且對某些被認為影響雙邊經貿的美國政府政策持懷疑態度。
中國技術融入社會快到讓西方“生畏”
美教授揭底:零和思維作祟
據環球網援引美國“今日密歇根”網站4月17日的文章分析,近來中國的技術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在美國引發了複雜的反響,既有讚賞和欽佩,也伴隨顯著的焦慮。
文章指出,有學者認為,這種焦慮的來源不僅在於創新本身,更在於中國將技術迅速融入社會功能(如醫療、保健)的速度,比西方“快得多”,這讓一些西方人士“生畏”。
美國西北大學副教授菲克爾表示,中國的技術創新成就挑戰了長期以來將中國定位局限於製造業的傳統觀念。中國在受限條件下取得的超越預期的創新,造成了一種“認知失調感”,正在挑戰西方長期占據技術霸權地位的傳統敘事。
文章進一步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國成為一麵反映西方焦慮的“文化自負鏡子”。其技術進步引起的“擔憂”,某種程度上是美國自身焦慮的投射。
密歇根大學助理教授伊恩認為,這些“擔憂”反映出,西方不願完全接受中國技術進步的全麵影響,尤其當這些進步來自一個被視為意識形態和經濟競爭對手的國家時。這種心態影響下,美國政府常以“國家安全”為借口為政策辯護,而且往往是以操縱方式來實現該目的。其深層根源,是一種認為“你贏我就輸”的零和思維。
菲克爾表示,與其直麵自身在技術競爭中的短板,美國及西方傾向於將“擔憂”轉移到中國,而這種做法實際上削弱了他們自身製定有效解決方案的能力。
▲3月7日,浙江湖州吳興區八裏店鎮,基層幹部在學習AI辦公技巧 據視覺中國
與特朗普政府情緒背道而馳
視中國為“敵人”的美國人減少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皮尤民調中心4月17日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對中國持負麵觀感的美國人比例正在下降。
這項調查於2025年3月24日至30日期間針對3605名美國成年人展開。結果顯示,對中國持負麵看法的美國人比例較去年減少4個百分點,這是5年來首次跌幅超過3個百分點,其中持“非常負麵”看法的比例較去年銳減10個百分點。將中國視為美國敵人而非合作夥伴或競爭對手的比例也下降了9個百分點。當被問及“哪個國家對美國威脅最大”時,提及中國的受訪者占比較2023年下降8個百分點。
皮尤民調中心總結稱:“美國人大體上對中國的態度已略見緩和。”彭博社稱,視中國為“敵人”的美國人減少,與美總統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情緒“背道而馳”。
民調結果還顯示,美國年輕一代的態度更為開放。越年輕的受訪者群體,對中國持“非常負麵”看法的比例越低。在50歲至64歲人群中,這一比例為37%;在30歲至49歲人群中為27%;而在30歲以下人群中僅為21%。
認為中國在中美貿易中獲益更多的美國年輕人也更少,在18歲至29歲的受訪者中,僅有27%的人持這種觀點。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更及時有關,他們通過社交媒體、旅遊或在華學習等渠道,對中國的真實麵有更直接的體會。相比之下,年紀偏大的美國人對華樂觀度不高,與他們成長經曆有關,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在美國的既有政治輿論環境下,對華存在偏見。
民調還揭示了美國人對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懷疑態度。對美國政府最新的關稅措施,調查結果顯示看法負麵的人居多。52%的受訪者認為關稅對美國不利,53%認為關稅會對自己個人產生負麵影響。
李海東表示,上述民調說明,美國民眾認識到對華關稅戰給美國、自身以及世界帶來的負擔和破壞,並且這樣的感受是真切的。“從精英到普通民眾,美國人已經認識到中美之間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