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美國國債瀕臨崩潰
有數據有真相,還是國際權威媒體發布的,這樣的信息仍然能把人騙得團團轉……這年頭,想要獲取點靠譜的信息真是太難了。最近有張截圖廣為流傳,說2025
年是美國國債的償還高峰,有 9.19 萬億美元國債到期,並且在 6 月份就有 6
萬億到期,這將意味著美債將瀕臨崩潰,所以特朗普才急著向全世界發起關稅戰。
因為“有圖有數據”,而且用一個特別清晰簡潔的理論揭示了關稅戰的本質,所以超多人把它作為真相在傳播。當然,大家熱衷於傳播這個觀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相信了關稅戰的背景是美國國債瀕臨崩潰,那麽眼下中國就什麽都不用做,靜等美國轟然倒塌就好。這真的能給人極大安慰與自信。
唯一遺憾的是,上麵這個說法是瞎扯淡的。
最開始,我也差點被騙了,因為我去核查了這張圖表的來源,發現是彭博社的原圖。好家夥,這可信度一下拉滿了啊!
但是轉念一想,不對,這不符合基本常識啊……如此清晰明了簡潔有力的理論,怎麽關稅戰打了這麽久才冒出來,怎麽之前沒有靠譜的政經學者出來揭示真相呢?國債數據都是透明的,那麽多人盯著呢,真要有崩盤的危機,怎麽就懂王特朗普一個人在為美帝存亡操心呢?
為此,我專門去請教了我特別信賴的經濟學家薛清和老師,這才搞清楚障眼法是怎麽回事。
原來,美國國債雖然規模極其龐大,但債務構成中絕大多數其實是短於1年的短期債務,占比超過80%。這些短期債很多是限期3個月、6個月的,邊發行邊償還的滾動債,每個月的還債金額都有著較為穩定的來源。
實際上,彭博社計算的這個9.2萬億其實是2024年底盤點的2025年將要到期的美國長期債和短期債,還不包括2025年將要陸續發行的更多在當年內就要償還的短期債。
整個2024年,美國政府一共償還了27.4萬億美元的各類國債,其中絕大部分是當年之內借了,幾個月內就會還掉的。
2025年,美國在9.2萬億美元的基礎上還會再借至少十幾萬億美元的短期債,並在12個月內還清,所以全年還債額肯定還是20多萬億甚至更高的金額。
總的來說,美國欠的國債的確是個天文數字,但美國的還債能力也是個天文數字。
國債什麽的金額太高大家可能沒概念,我拿生活中的例子打個比方大家就能懂了。
假如我找A朋友借款1萬元,約定每月利息200元,一個月償還本息。等到月底的時候,我還想再續借一個月,但這時候朋友擔心我沒有償還能力,要求我證明一下,先把連本帶息的10200元打到他賬戶上,然後他再借1萬元給我,限期一個月歸還,下個月收我利息180元……有時候A朋友周轉不開,我就找B朋友借1萬元,一個月歸還……
就這樣,我每個月連本帶息還錢,再從市場上借過來,一年到頭我還欠外債一萬元,同時為這一年的透支消費支付了利息2000多元。
如果這種模式成了常態,那麽我每一年都會借債十幾萬,同時需要償還十幾萬元,如果單看還債金額就很危險的樣子。但實際上,隻要我月收入保持在2萬元以上,這個債務規模就問題不大。
當然,實際的美國國債,或者說各個國家的國債,其構成都會比上麵這個比喻要複雜得多,有一個月的,三個月的,一年的,十年超長期的……單就美國國債來說,主體部分還是一年以內限期的短債(循環債)。
總而言之,美國的國債的確是存在規模增大,償還壓力增大的問題,這也的確是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希望解決的一部分問題(雖然解決不了)。但美國國債還遠沒有到瀕臨崩潰的程度。
澄清這一點,並不是要幫美國“挽回麵子”(會這麽想的人真的是蠢到無可救藥),而是希望中國人都能認清真相,不要被“美國馬上要完了”的謠言所誤導。
中美之間的競爭有著長期的、多方麵的、深層次的原因,這樣的競爭還將持續很久很久。但如果聽信某些正能量營銷號的謠言,指望著美國很快崩潰,中國可以不戰而勝,那隻能是自欺欺人,誤國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