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認為,特朗普對華貿易戰可能不會有好結果,不僅損害兩國經濟,甚至殃及對亞洲乃至全球的供應鏈和貿易關係,或許還將帶來最糟糕的意外後果。

"特朗普使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陷入了一場可能具有毀滅性的貿易戰"圖像來源: imago images/B. Trotzki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蘋果要“完蛋“了嗎?也許該換掉你的iPhone了》,作者Patrick McGee指出,將生產轉移到美國——這是特朗普極端關稅政策所宣稱的目標——對蘋果公司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蘋果約90%的全球生產都是在中國進行,而且也是蘋果在過去25年裏持續重金投入人力、設備和工藝創新的唯一國家。
Wedbush的分析師估算,美國本土組裝iPhone的成本將是目前價格的三倍多,約3500美元。更糟的是,美國根本缺乏大規模製造蘋果產品所需的製造技術、產業集群,甚至沒有大規模生產蘋果產品所需的人口密度。
文章說,許多蘋果供應商極度依賴中國進城務工的低薪勞動力,據估計這類工人的數量在3億到5億成年人之間,即便取下限,這個數字也幾乎相當於美國的全部人口,男女老少統統包括在內。在繁忙的假日季,這些工人對於蘋果實現日產百萬部iPhone(每部含約1000個零部件)至關重要。將全部產能移出中國,很可能要耗資數千億美元。而且,蘋果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庫克也贏得了中國官員的好感。
作者認為,蘋果公司在中美之間陷入了困境,而且沒有明顯的出路。即使能立即將蘋果的生產遷出中國,庫克也有可能激怒北京,並危及蘋果公司在那裏價值約700億美元的業務。自去年12月底達到峰值以來,蘋果公司的股價已經蒸發逾1萬億美元。
據報道,美國政府周六出人意料地宣布,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部分電子產品將不受高額關稅的影響。這項措施將使蘋果(Apple)和戴爾(Dell)等跨國公司明顯受益。
特朗普可能帶來意外的突破口?
總部位於美國的中國問題研究網站《中參館》(China File)邀請學者和記者討論中美貿易戰,獨立媒體人Lizzi C. Lee認為,在特朗普2.0任期中尋找一種連貫的“中國戰略”,很可能就像中國成語所說的“緣木求魚”:這種做法假設政策具備一致性和製度延續性,而這種前提並不成立。特朗普的做法並不是基於傳統意義上的戰略。
Lizzi C. Lee說,特朗普並不隻是把習近平看作對手,也不是特別欣賞他。他把習近平視作一個平級人物:一個集權的強人,能操縱製度,並在國際舞台上強硬出招。
是否可能達成一項“特朗普-習近平協議”?Lizzi C. Lee認為完全可能——比許多人想象的更有可能。但特朗普追求協議,並不是為了實現長期戰略目標。他更看重政治上的“戰利品”。而習近平同樣需要“麵子”。但與特朗普不同的是,他能完全掌控國內輿論,而且沒有有力的政治對手。他不太可能輕易讓特朗普獲得政治勝利,除非他也能換來有價值的回報——但對他來說,這通常並不是個大問題。
Lizzi C. Lee認為,盡管外界關注的是新一輪貿易戰和科技脫鉤,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其實與中國本身關係不大,更是特朗普對權力觀的延伸。有趣的是,正因為缺乏僵化意識形態,加上他對國內機構的掌控,這反而可能帶來出人意料的突破口。
中國是比美國更可靠的貿易夥伴?
《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評《這場美中貿易戰可能不會有好結果》,特朗普使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陷入了一場可能具有毀滅性的貿易戰。如果不能迅速結束,這場衝突可能會對兩國經濟造成損害,並對亞洲乃至全球的供應鏈和貿易關係造成波及影響。
文章說,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可能會麵臨負麵後果。北京在對華盛頓強硬表態的同時,正在其他貿易領域扮演更成熟的角色,展示自己是一個致力於自由市場和穩定貿易關係的負責任大國。而此前對中國擴張意圖保持警惕的國家,現在在全球經濟動蕩時期反而開始尋求北京的支持。
文章認為,這場貿易戰還可能加速中美經濟的“脫鉤”。這一趨勢始於拜登政府時期。麵對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中國可能決定主動推進脫鉤,並擴大在歐洲等其他市場的出口。其他國家,甚至是美國的長期盟友,可能也會發現中國是一個更可靠的貿易夥伴。相較於一位行為反複無常的美國總統,中國的威權體製可能為長期規劃提供了更大的穩定性。如果這種局麵成為現實,那將是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最糟糕的意外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