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寫過各個小區業委會越來越“卷”的文章:最近各個小區的業委會都越來越卷了
當時提到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中遠兩灣城,“史上最牛”業委會能向物業追討4000萬巨款
還有城市代表杭州,業委會成員們不僅各個都是高學曆、企業家
而且像開公司一樣專業化管理小區,想盡一切辦法搞創收
當然,業委會作為自發的民間組織,賺多賺少留作公共收益或者給業主發錢,各顯神通都可以理解
與此同時,和業委會一樣活躍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的,還有居委會的身影
像全上海就有超過4800個居委會,熱心的居委大媽們跟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覺得業委會和居委會好像差不多,容易混為一談
仔細查了資料才發現,這兩者的區別可不小
資料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
居委會算是半官方組織,開展工作的要求自然也更嚴格一些
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現在連居委會也不再幹等著財政撥款,而是開始變著法子謀求市場化盈利了
從成都、寧波、蘇州,還有廣東蓬江、雲南昆明,以及北京和上海的部分區域
都有居委會在各自社區成立獨立公司,通過多種手段方式開拓營收
最多的光去年一年營收就有30萬
01
各地居委會都是怎麽開公司創收的
梳理資料後發現,現在江浙滬城市中,居委會開公司最多的當屬浙江寧波
2022年從全省首家社區企業起步,目前已經發展到了26家,可以說是初具規模
因此,我們實地走訪了當地幾家比較有代表性的,看看它們都是怎麽獲得收入的
第一種就是最常見的“用空間換資源”,直接收入以場地租金為主
仇畢社區居委會成立的仇畢星悅社區服務有限公司,拿出了黨群服務中心的多餘空間
用來提供越劇培訓、老年日間照料、兒童托管等付費服務,開辦越劇“咖啡吧”
並打造越劇相關的IP產品,比如製作戲服和道具,在空地開辦主題集市等
還把社區舞台向企業和學校開放付費租賃,都可以產生不同金額的實際收益
一年多運營下來,這家公司已經跑通了商業模式
黃鸝社區居委會成立的黃鸝悅鳴生活服務有限公司,則是梳理出來幾個小區附近3000多平的閑置空間
再摸排了8000多戶居民的具體需求,針對性地招來4家社會組織、15家市場主體
給居民們提供文化體驗、課後托管、餐飲等多種付費服務
去年光租金收入就有20多萬
目前總的營業收入是46萬,去掉運營成本,這家社區企業的收益能達到30萬
第二種是社區居委會成立的公司,和市麵上的成熟企業一起合作
以共同經營的模式,合夥開店、開班來盈利
據丹鳳社區成立的公司向我介紹,他們去年拿出丹鳳3村空置的平房
作為場地和寧波當地一家咖啡館進行合作,約定其所得收益的20%上交給社區企業
而周宿渡社區成立的企業,錯時利用黨群活動室,在去年暑假和培訓機構合作
麵向附近居民推出價格實惠的暑托班,僅用40天時間就盈利了1.3萬
從收租金到辦活動,再到開店、開班,寧波這些多居委會開辦企業的嚐試真不少
在寧波之外,我們看到全國還有不少城市和地區
當地的居委會也陸續成立了公司,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商業化新探索
資料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
不久前,蘇州吳江的湖東社區服務有限公司剛簽約了一個上百萬的城市營地項目
能帶來至少80萬的盈利,爭取今年全公司的淨收益能達到20萬
城市營地項目示意圖,圖源吳江開發區
內蒙古烏海市更為特別,當地政府直接鼓勵沒有物業以及管理不善的老舊小區
可以由居委會牽頭創辦盈利性質的物業公司,多方合作為這些小區提供物業服務,並相應收取物業費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已經成立了接近20個包含物業服務功能的社區企業
02
開公司獲得的收益都用來幹嘛了
看完了部分居委會各種創收的方法之後,大家也關心,這些收益後續都會如何使用?
經過我們的總結,一般來說是兩大用途:
第一是注入社區發展專項基金,用於後續社區發展,包括實施微更新、適老化改造等項目
寧波的黃鸝悅鳴生活服務有限公司,就自掏腰包給小區翻新了一個200平的兩層小樓
命名為“家門口的聊聊館”,當作居民們免費的交流場所
周宿渡的社區公司,則把部分收益用在了幾個無物業小區的設施維護上
包括更新樓棟滅火器,還有修建綠化花園等
上海奉賢的墨漣居公司,去年拿出8.2萬的收益,用於增設公共衣架、綠化布置
圖源:今日青村
還計劃把今年賺到的一些錢,投入到轄區一條道路的改造中
第二是把收益用於反哺居民
比如推出理發、手工、文體活動等免費體驗服務
丹鳳社區社會企業提供的便民服務,圖源社區工作參考
仇畢星悅社區服務有限公司為部分困難家庭,提供房屋改造等係列幫助
丹鳳社區合夥開的這家咖啡館規定,居民和外賣小哥用餐可以打折
而且咖啡館每年要開展6次免費的烘焙班,還要定期給困難家庭提供生日蛋糕和節日點心
墨漣居不僅給全職的居民“員工”們發工資,每個月底薪1400元再加一些浮動獎金
也會不定期獎勵垃圾分類等表現較好的居民,分發大米和幹貨等日常用品
墨漣居向居民分發大米,圖源今日青村
去年秋天還組織了幾次居民的集體秋遊,去城隍廟和江浦公園等景點參觀遊玩
這兩種用途的具體投入比例,由居委會自己決定
比如黃鸝社區公司是前者20%、後者80%,更多比例傾斜到回饋居民
也就印證了這句口號:“社區開公司,掙錢為社區”,形成良性循環
03
為什麽居委會要想辦法盈利
客觀來說,確實存在多種因素,推動居委會在此時此刻尋求自身的轉變
首先就是現在很多社區普遍存在老化問題
居委會很想進行修繕改造,又沒有像上海“美麗家園”那樣的經費支持,每年的預算支出都相當緊張
比如寧波的白鶴街道,管轄的小區大約2/3都是老破小,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到1/3
老齡化程度突出,是非常典型的老城區街道
上海奉賢清溪村也是一個開放式、混合型的老舊社區
混合著公房、私房、集資房、商品房還有宅基房,相關的公共設施配套都有些落後
不能幹等著財政撥款,居委會也開始思考,能不能通過其他方式去自力更生、自我“造血”
另一方麵,不是居委大媽手上真的收到“真金白銀”了,才算是給社區創收
通過和其他商家共同合作,降低運營成本,能實現收支平衡,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盈利”
比如寧波孔雀社區就在成立公司後,將黨群服務中心接入了咖啡廳、音樂培訓等6個不同類型的服務項目
由他們來承擔日常運營和水電能耗
這樣一來,居民享受到的服務變多了,社區的運營成本也降低了,可謂是一舉兩得
其次,很多小區裏裏外外的空間長期處於空置狀態,居民們想用沒法用,社區也不知道怎麽處理
憑借居委會們成立的公司,提供養老、托管育兒、快剪、縫補買菜等日常服務
既可以提高小區資源的利用率,盤活存量資產,又能夠反哺到社區居民,下個樓就能解決日常所需
本質上也是業主和居委會的雙贏
最後也能反映出當下的一個趨勢,以居委會為代表的基層管理組織,正在變得更有自主權
把自身的定位從過去的“等經費、等任務”,向社區的專業管家進行轉變,更主動地去管理轄區
包括完善社區的公共空間,到選擇引入合作的第三方企業,以及開設專業的社區企業等
04
臨走前,我在寧波的地鐵走廊還看到有集市在擺攤,向來往的路人售賣麵包、飲料等
不由得感歎浙江人真不愧是經商世家,哪裏有空地、哪裏就有搞錢的點子
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提高地鐵等公共空間收益的好方法
這番走訪和了解下來,讓我改變了“社區建設和治理就是花錢”的固有觀念
原來居委會也能和業委會一樣,在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
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尋找新的市場化發展增長點
上至政府相關部門,下到社區的每一位熱心居民,共同發力,多元參與
我們的社會發展才會越來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