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武漢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遊戲少年逆襲發頂刊,武漢伢拿下雷軍獎!》的推文,本意是宣傳該校博士生李展的科研成就,卻因文中對“文科生女友”的描寫引發軒然大波。
這篇“勵誌文”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反而成為了一場輿論風暴的導火索,被網友怒批為“性別歧視與學科霸權的雙重羞辱”。
推文翻車,從“學術勵誌”到“性別爭議”,推文的核心爭議點集中在以下三句話:
“她包攬三餐家務”將女友工具化為“生活管家”
文中提到,李展的文科生女友“包容他不同尋常的生活作息,包攬三餐家務,讓他無後顧之憂”。
這種表述被網友解讀為“默認女性就該為男性科研讓路”,將女性的付出浪漫化,卻掩蓋了背後的性別不平等。
“用理科思維影響女友”暗含學科霸權
推文稱李展“用理科思維影響女友,鼓勵她進行交叉學科的探索”。
這一表述被批評為“文科生需要理科生拯救”的刻板印象,忽視了文科生的獨立學術價值。
“聯機打遊戲是浪漫”美化不平等分工
文中將兩人聯機打遊戲描述為“專屬於他們的浪漫”,卻未提及女友在學術或職業上的成就。
網友調侃:“賢妻扶我淩雲誌,我還賢妻大亂鬥。”
更荒誕的是,武大官微公開了女生的姓名和照片,卻未提及其學術背景或職業規劃,導致網友怒斥:“她不是武大學生,隻是武大博士的‘配件’。”
一篇985高校的官方推文,竟將“文科生女友”塑造成“家務獎杯”,包攬三餐、包容作息、接受“理科思維熏陶”。
更荒誕的是,官微將女生姓名照片全網公開,卻未提及她的學術成果,對此網友銳評:“她不是武大學生,隻是武大博士的‘配件’”。
對此網友怒批:平衡術=讓女友當保姆?武大官微瘋了嗎?▽
網友尖銳指出:“要不把文科專業取消了改成家政專業吧”▽
家長破防:“我是女孩父母看到簡直要氣暈過去,送進985結果是包攬對象一日三餐家務,這點時間睡覺我都不說啥”▽
要不說年輕人腦子新比較好使,通過高校官微了解各大理想院校的高中生,直接模仿招募理工科男友▽
輿情爆發後,武大官微火速關閉評論區,各平台相關話題遭限流,但截圖早已傳遍全網。
網友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985高校親手給性別歧視“蓋章認證”
學術圈“賢內助”文學,誰在批量生產性別模板?
武大推文中那句“文科生女友包攬家務,讓男友無後顧之憂”,精準踩中當代年輕人的兩大雷區:
性別分工的暴力傳承。劍橋大學研究顯示,女性學者平均每周比男性多承擔12小時無償家務,相當於每年少寫1.5篇論文。
而武大官微將這種不平等美化為“最佳拍檔”,實則是給學術界的性別剝削“發官方認證”。
文科的“工具化”羞辱。女友的文科背景僅被描述為“包容力”和“家務能力”,其學術價值卻被隱去。
這種敘事與哈佛、哥大裁撤文科專業的浪潮同頻,當人文關懷被簡化為“情緒價值”,文科生便成了知識體係的“二等公民”。
當一所大學用“有用無用”丈量學科,它培養的不過是高級技工;當它用“家務能力”定義女性價值,所謂的頂尖學府不過是封建思想的複讀機。
高校宣傳為何總在侮辱智商?
文科的“工具化”羞辱。
女友的文科背景僅被描述為“包容力”和“家務能力”,其學術價值被完全忽視。
網友諷刺:“要不把文科專業取消了改成家政專業吧?”
“24小時科研”VS“100小時遊戲” 。
推文既稱李展“紮根實驗室24小時”,又炫耀其“遊戲累計時長超100小時”,這種自相矛盾的“時間管理大師”人設,把學術奮鬥史寫成了荒誕劇。
“真誠打動教授”的學術公平性質疑。
用“掛科逆襲”渲染個人傳奇時,卻未說明破格錄取的具體標準。
網友銳評:“原來985的科研門檻是‘會打動人’,不是學術能力?”
查重率0.1%的學術倫理陷阱。
14萬字論文查重率低至0.1%,卻未提引用規範。學術界人士質疑:這究竟是學術嚴謹,還是刻意規避前人成果?\
2023年中國成年人年均讀書4.76本,但日均刷短視頻98分鍾,當高校自己也沉迷“爽文敘事”,誰還能拯救深度思考?
Z世代用“梗”解構權威。
麵對這波翻車,Z世代用魔法打敗魔法,年輕人正在用“梗”解構權威。
性別反轉梗,“招文科生男友包家務,賜你理科思維開光”。
學科平等宣言:“我的文獻綜述能解剖社會,你的代碼可寫不出《紅樓夢》的悲憫” 。
年輕人已經高校宣傳祛魅:“請停止把學者寫成‘科研機器+家務保姆’的CP組合” 。
深層解剖高校宣傳的“五重毒邏輯”
性別毒,2025年仍將女性釘在“賢內助”十字架上,強化“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殘餘。
與《自然》統計的“中國女性學者家務時長是男性2.3倍”數據完美“共振” 。
學科毒,文科被汙名化為“時間黑洞”,忽視人文學科的價值,無視《史記》需2000小時精讀——“理科生頂刊是榮耀,文科生讀經典是虛度?”
權力毒,男友掛科破格進實驗室,女友熬夜備餐反被稱“最佳拍檔”,視為理所當然,“學術特權遇上性別特權,贏家通吃” 。
敘事毒,抄襲“龍傲天網文”套路:廢柴逆襲+紅顏犧牲=成功學,把象牙塔變成“男頻小說現場”
,把學術成功簡化為“逆襲+犧牲”。
倫理毒,未經同意曝光素人隱私,埋下職場歧視隱患——“未來雇主會不會問:你能給前任當保姆,能給我加班嗎?”
高校宣傳為何屢屢“踩雷”?
流量驅動的傳播異化。武大官微長期追求“爆款”,導致內容淺薄化、標簽化。櫻花IP的成功反而成為枷鎖,迫使團隊在非櫻花季過度追求爭議性內容。
審核機製的責任分散。推文經過“文案者-責編-指導老師”多層審核,卻因“責任分散”讓問題表述溜過把關。
小編群體的專業局限。學生小編缺乏新聞倫理和性別意識教育,盲目模仿網絡爭議性敘事。
真正的“逆襲”是什麽?
這篇推文最大的“學術貢獻”,是讓我們看清:
真正的逆襲,不是從“遊戲少年”到“頂刊作者”,而是讓每一個“她”的才華,不必通過“為他”來證明。
當武大文學院百年積澱被一句“文科生女友”消解,我們是否正在親手埋葬聞一多們用筆杆刺破黑暗的傳統?
高校宣傳不應淪為“性別歧視”的傳聲筒,而應成為推動平等與進步的橋梁。下一次,當“爽文”襲來時,不妨多問一句:
這故事裏,誰被悄悄隱去了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