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觀點:特朗普關稅之後習近平將出訪東南亞三國,中國在這一地區開始有了舒適圈
蘇珊娜·帕頓是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東南亞項目負責人,她在日經的文章中認為,習近平拜訪受特朗普關稅重創的東南亞國家,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義。
在當今動蕩的全球政治局勢中,分析人士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從表麵的泡沫中分辨出真正的重要信號。
有一個信號值得認真對待: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將在本月晚些時候對柬埔寨、馬來西亞和越南進行雙邊訪問。
自疫情以來,習近平的國際出訪極為有限。去年,他沒有訪問任何東南亞國家。2023年,他隻訪問了越南。2022年,他曾訪問印尼和泰國,但隻是為了出席二十國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
因此,習近平此次東南亞之行是一個重要信號。這表明中國認為現在是推進其在這三個國家利益的合適時機,盡管這三國情況各不相同。
金邊是中國在東南亞最堅定的支持者,中國的財政援助幫助鞏固了洪森的政治主導地位。2023年,洪森正式將權力交給他的兒子洪馬內。但到了2025年,柬埔寨麵臨的主要問題並非中國影響力過強,而是資金枯竭。
出於安全擔憂,中國遊客也不願前往柬埔寨。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曾威脅對柬埔寨征收49%的關稅,目前暫時已降至10%。
柬埔寨約37%的出口麵向美國。
越南也曾遭到46%的關稅威脅,這足以動搖越南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越南的外交戰略是所謂的“多方結盟”——同時尋求多個夥伴支持其發展。
盡管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整體上,兩國關係似乎在改善。越南近期批準了一條將加強中國與越南北部工業一體化的鐵路項目。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加速。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受美國新關稅的影響,可能不如柬埔寨和越南嚴重。但首相安瓦爾·易卜拉欣自特朗普當選以來,甚至沒有接到過他的電話,鑒於雙方在中東問題上的分歧,高層接觸預計仍將暫停。
安瓦爾本身對中國態度積極,去年他曾稱中國是“全球南方的代言者,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為東盟創始成員國及現任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在區域事務,尤其是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具有重要影響。
雖然或許有人會認為領導人層級的外交隻是象征意義,但中國最近與東南亞國家高層接觸後確實取得了一些實際成果。例如,去年12月印尼新總統普拉博沃訪問北京期間,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放棄了印尼在南海問題上的長期立場,並同意考慮聯合開發,這一舉動隨後又被印尼外交部收回。
泰國總理佩通坦·西那瓦訪問北京後,兩國安全合作加快,中國隨後派出副部長級官員前往泰國,加強對網絡詐騙中心的打擊。今年2月,泰國將至少40名維吾爾人遣返中國,回應了北京長期以來的請求。
但是實際上,即便是外界關注不多的中國私營部門在東南亞日益增長的投資,也可能因美國關稅而受挫,這可能讓東南亞對那些希望向美國出口商品的中國公司來說,變得不那麽有吸引力。
中國在短期內也不可能直接取代美國,成為東南亞出口商品的最終市場。
那麽,我們該如何看待習近平此次三國之行?可以肯定,中國將試圖利用當前形勢,借助外界對美國可靠性的質疑,尤其是在新關稅宣布之後。
習近平將把中國塑造成現狀的維護者、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者,以及東南亞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力量。
但真正的成果會是什麽?
可以預見的是,大型國有資金支持的基礎設施新項目時代可能已經結束。根據洛伊研究所的東南亞援助地圖,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官方發展融資一直在持續下降。
如果中國支持一項新的重大項目,例如洪森力推的富南—德喬運河,那將標誌著一次重大逆轉。
更有可能的是,像普拉博沃最近訪問北京時那樣,達成一係列針對特定領域的協議,這些領域是東南亞的優先事項,比如綠色技術、數字經濟或促進旅遊的激勵措施。
這些協議是否能帶來實際成果,還需要時間檢驗。但在短期內傳達的信息是:中國與美國不同,更關注傾聽東南亞的優先事項。
在發展援助方麵,中國駐柬埔寨大使已經宣布將在一些由美國國際開發署撤出的領域提供支持,比如排雷和兒童健康。
我們可能會聽到更多類似宣布,盡管這些措施遠遠不能“填補空缺”。
我們尚不清楚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最終走向。但不管結果如何,這一事件很可能會被視為東南亞地緣政治的一個轉折點。
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原本就在穩步上升,現在這一趨勢可能已經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