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SUKE WAKABAYASHI2025年4月10日
廣州一家生產餐廳用具和炊具的小工廠,攝於周三。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盡管特朗普總統在對中國加征更多關稅,但他接二連三向亞洲各國征收貿易稅以及下一步行動的不可預測性反而促使一些公司繼續留在中國,這與他的預期完全相反。
特朗普一直在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施壓。截至周三,他對中國加征的新關稅稅率已超過100%,其中包括為懲罰中國就此前的關稅發起的報複行動,最後關頭又提高了一次。
然而,與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的情況不同,在對中國發起關稅行動的同時,他還對其他數十個國家征收高額進口關稅,其中包括一些亞洲國家。在之前的中美貿易戰期間,這些亞洲國家成為了規避關稅、減少供應鏈中斷的熱門替代選擇。
但對一些公司來說,所謂的對等關稅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中國成為了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生產和采購地。這消除了一些公司將生產或采購業務分散到越南、印度或其他亞洲國家的動力。
此外,上周關稅政策宣布後引發的混亂局麵使得許多公司對在供應鏈上進行大幅調整更加謹慎,擔心會帶來更多動蕩。麵對不斷的變化和不確定性,公司選擇維持現狀:繼續保持與中國供應商或製造合作夥伴的長期合作關係。
“目前,大家的策略是留在中國並保障中國業務的開展,”總部位於丹佛的竹纖維床上用品製造商MOSO
Pillow的創始人特拉維斯·盧瑟說道。
東莞的毛絨玩具製造商YRL Toys的生產車間,攝於3月。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盧瑟本周參加了一個美國企業家會議,他表示,和其他參會的企業主一樣,他並沒有花時間去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或者考慮從中國轉移業務的方法。相反,他正與中國的商業夥伴合作,尋找降低成本或開發新產品的途徑。成本優勢隻是中國成為商品製造首選地的原因之一。
“現在,這甚至都不是大多數人選擇留在中國的原因了,”盧瑟說,“而是因為他們擁有非常精良的製造和工程工藝。”
特朗普曾表示,關稅將有助於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但這仍然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目前,即使關稅削弱了中國的成本優勢,大多數美國工廠在製造能力、產能和速度方麵仍無法與中國相媲美。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時,許多美國公司和跨國公司選擇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對抗情緒沒那麽強烈的國家。對大多數公司來說,美國並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但更換供應商是一個艱難、昂貴且耗時的過程。盧瑟說,一位顧問告訴他,要在美國建造一個種植和加工竹纖維的工廠至少需要600萬美元。而且在竹子生長的幾年時間裏,他還得為從中國進口纖維支付關稅。
將整個供應鏈徹底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需要時間和資金,除非公司清楚政府政策的走向,否則他們不願意這麽做。
“這就像戰爭迷霧,但現在是貿易戰迷霧,”供應鏈繪圖公司Exiger的全球風險與合規主管基特·康克林表示,“要讓產業做出反應,政策必須要有確定性。”
柬埔寨西哈努克附近Prey Nob的一家製衣廠,工人正在午休,攝於2018年9月。 Adam De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一家國際代工廠高管表示,鑒於美國的決策看起來似乎是隨意做出的,不可能以此為依據做出任何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的長期決策。
“遊戲規則似乎每天都在變。我們感覺除了按兵不動別無選擇,”這位高管說。由於中美關稅討論的敏感性,他要求不具名。
幾年前,當美國公司和跨國公司開始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時,許多中國工廠主在亞洲鄰國或墨西哥開設了工廠。這是一種通過低關稅國家重新安排部分貨物流向的方法。
但日本投資銀行野村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最近對約60個國家征收的關稅——其中包括越南46%、泰國36%、印度27%——“極大地削弱”了將工廠從中國遷走的動力。
野村證券表示,雖然中國仍麵臨著因高關稅帶來的巨大挑戰,“但對其競爭對手廣泛征收關稅,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維護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薩拉·馬西經營著一家為美國公司提供外貿谘詢的公司,她表示,當各國都麵臨高昂關稅時,人們往往會維持現狀。而在製造業領域,中國就是現狀。
“如果大家都受到了衝擊,那肯定會導致一些人停止尋找新的選擇,”馬西說,“因為人們會想,至少我們知道這個供應商能給我們提供什麽,而且在關稅衝擊之前我們對他們很滿意,所以為什麽不繼續保持滿意呢。他們能否在這樣的成本下繼續維持下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