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新一輪全球對等關稅措施。(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新一輪全球對等關稅措施,儘管聲勢浩大,一名《金融時報》的專家預測,這波關稅政策不會維持太久,透露關鍵原因。另外,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者認為,川普若無法端出實質成果,恐將為這場“關稅豪賭”付出沉重政治代價。
《金融時報》一篇專欄文章指出,川普最新一輪關稅雖聲勢浩大,但實際衝擊正迅速顯現。該文的作者帕裏克(Tej
Parikh)說,關稅將推高物價、壓抑經濟活動,消費者信心已下滑,一旦供應鏈真正受損,恐引發更大恐慌。耐久財與日用品占美國家庭支出近三成,若成本轉嫁,iPhone價格甚至可能從1,599美元飆升至2,300美元。
製造商成本早受前幾輪關稅影響,如今範圍更廣、力道更強,導致通膨風險上升,企業難以迅速尋找替代供應,約三分之二預計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此外,與關稅政策相關的裁員潮已超過28萬人,企業招聘與投資意願下滑,種種壓力加劇本就存在的經濟隱憂。自2021年以來,物價已上漲20%,共和黨州債務壓力持續攀升,若聯準會維持高利率,情況恐進一步惡化。更雪上加霜的是,歐盟報複關稅針對共和黨執政州的敏感產業,包括路易斯安那的大豆、堪薩斯的牛肉與阿拉巴馬的農產品,精準施壓川普政治基本盤。
帕裏克認為,這些與民意支持度與消費者信心密切相關,自川普公布最新一波關稅以來,民眾與企業的不滿情緒開始蔓延,甚至連共和黨高層內部在貿易政策上出現明顯裂痕。
在金融市場方麵,要讓川普改變立場,恐怕得出現極端的劇烈衝擊,資本經濟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副首席市場經濟學家戈爾特曼(Jonas
Goltermann)表示:“這有點像是要一個縱火犯來撲滅他自己點的火,無論是股票市場還是其他市場,都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痛苦,才可能促使他重新考慮。但這個轉折點,距離我們原本想的還要遠。”
無論如何,隨著關稅全麵上路,來自家庭、企業、金融市場及共和黨內部的累積壓力將加速向川普逼近。未來可能出現延後實施、豁免特定項目或降低稅率等調整。不過,即便假設總統能暫時無視政治壓力,還是存在其他可能導致關稅下降的路徑。
帕裏克認為,暫時性的商品供應短缺,可能迫使政府有限度地降低部分關稅。另一個可能的轉捩點是:若貿易夥伴願意讓步,部分關稅回撤就有機會成真。
事實上,川普已經表現出一定的談判意願。根據安聯研究(Allianz
Research)的基本情境預測,今年底前,美國可能會與數個貿易夥伴達成雙邊協議,使美國的實際關稅稅率降低約40%。
川普希望外國投資者為了避開關稅,能選擇在美國設廠。然而考量所需時間與成本,要迅速帶動就業與投資、進而抵銷國內經濟痛苦的可能性不高。全球製造業者對關稅將維持多久毫無頭緒,他們討厭不確定性,也需要穩定的國際與本地供應鏈。
但將美國轉型為“自給自足的製造中心”,是一條比川普想像中更昂貴、更漫長、也更難以令人嚮往的道路。如今的全球商品產業,比19世紀末期美國曾長期維持高關稅時期還要更加緊密連結、更加複雜。今天若築起保護主義的高牆,其機會成本遠比當年高得多。
對此,國際工廠業主心知肚明。多數人可能選擇暫避其鋒,這將進一步增加川普所麵對的壓力。也意味著,美國製造業不太可能擴張到使未來難以取消關稅的程度——因為一旦產業根深蒂固、受到保護,就會開始遊說政府維持關稅政策。
當然,短期內關稅仍可能進一步升高。但在經濟痛苦迅速加劇、政治壓力增長、以及川普本身對談判的熱衷之下,未來關稅比預期更快下降的可能性反而正在上升。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奧布斯特費爾德(Maurice
Obstfeld)表示:“如果這場混亂最後什麽成果也沒有,他肯定會付出政治代價。這不是假設,而是非常真實的可能性。”
事實上,即便川普在任內不向壓力低頭,後續任何一任政府都很難合理化繼續保留這些關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