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祭104%關稅今生效 習近平召政治局常委應對
自由亞洲
2025-04-09 07:46:40
北京一家美國公司的大樓外,中美兩國國旗飄揚。 (Tingshu Wang/REUTERS)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數十個國家實施的“對等性”關稅9日生效,其中對中國商品征收的疊加關稅高達104%。於此同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中國國務院9日發布白皮書,強調中美應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
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周二宣布,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04%關稅。
根據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方案,中國原定在周三麵臨34%的關稅上調。但由於北京未撤回其對美國商品征收34%報複性關稅計劃,特朗普又額外對中國加征50%關稅。
萊維特對記者表示:“像中國這樣選擇報複並加劇其對美國勞工不公平對待的國家,正在犯錯。特朗普總統意誌堅定,絕不妥協。”她補充說:“中國人想達成協議,隻是不知道該怎麽做。”
美國財長批中國升級行為是重大錯誤
“中國此次的升級行為是重大錯誤,”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周二對CNBC表示,在這場日益激烈的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擁有顯著優勢。“中國對我們加征關稅,我們會損失什麽?我們對他們的出口僅為他們對我們出口的五分之一,這對他們來說是注定輸的一方(losing
hand),”他補充說。
2025年4月9日,美國對中國104%關稅生效,中國恐將陷入低增長新常態,浙江紹興,一名員工正在工廠生產車間。 (Go
Nakamura/REUTERS) 中國發白皮書強調對話協商
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周邊工作會議4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在當前處於世界變局重要階段,“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
中國國務院公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幹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全文2.8萬字。白皮書指出,作為發展階段、經濟製度不同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在經貿合作中出現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關鍵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通過對話協商找到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
鄭旭光:104%關稅恐引爆中國製造業暴雷 攸關中國政權穩定
時事評論人士鄭旭光對本台表示,中國因缺乏言論自由、多黨製與示威抗議遊行的權利,顯示人民展現高度的“忍耐力”,特別在涉及民生問題如就業時更為明顯。相比之下,美國等民主國家的人民對苦難的容忍度較低。像習近平這樣的統治者沒有選舉壓力,一旦作出決策,整個黨內幾乎無人能有效反對。雖然短期內貿易僵局,對美國中期選舉有壓力。但是中長期而言,中國麵臨更大的經濟風險。尤其104%關稅的實施,可能導致中國整體製造業出現類似房地產業的“爆雷”現象,不僅大企業虧損,全行業亦將陷入困境,產能被迫關閉,企業破產潮難以避免。
“這樣的經濟危機,可能進一步引發民生問題與社會不穩,雖不能立即推論共產黨政權將倒台,但若出現社會動蕩,其後果將遠較民主國家的政權更替來得嚴重,因為中國一旦政權崩潰垮台,隨之而來的全麵清算恐無法想象,”鄭旭光說。
《紐約時報》:習近平陷兩難 退縮將削弱合法性
《紐約時報》在一篇評論分析,習近平麵臨兩難選擇,他不能向美國示弱,但反擊有可能導致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報道稱,這名中國領導人已把自己塑造成民族救星,正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分析人士表示,結果是,中國在與美國的鬥爭中退讓的靈活性較小,“因為退縮可能會削弱習近平的合法性。”
陳鬆興:習近平恐借關稅戰卸責經濟惡化
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大陸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陳鬆興對本台表示,中國麵對美國加征關稅的挑戰,已啟動類似應對金融危機等級的因應機製,措施包括大量發行國債以補貼企業,讓工廠可以繼續維持運作。同時發放類“消費券”、推動“以舊換新”,以刺激內需也許能帶動一定的需求,暫時穩住部分的產能,盡管無法完全抵消對美出口損失。在此情況下,中國正尋求與歐盟能達成有效的協議,然而,歐盟也忌憚中國過剩產品過度傾銷,而東南亞雖然近兩年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大出口市場,但東盟吸收能力有限,中國要如何處理產能過剩與庫存壓力,這是一大挑戰。
他提醒,“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美國的關稅戰,提供習近平一個很好的借口,借由美帝主義要摧毀中國的說法,要求中國人民共體時艱。在中國經濟惡化情況下,反而讓習近平有個台階可下。”
中國將陷入低增長新常態
鄭旭光分析,麵對來自美國與歐洲的貿易壓力,中國作為出超國家,過去依賴出口導向的戰略,如今麵臨調整壓力。這將倒逼中國改變長期高積累、低消費的舉國體製,轉向提升內需與調整分配結構。
中國的舉國體製,透過高儲蓄率與國家稅收來支持科技發展與工業升級,使中國近年來在高科技發展迅速,然而這種模式犧牲的是人民消費能力,一旦外部施加關稅壁壘,出口受限,內部又缺乏消費支撐,便會出現經濟“入不敷出”的困境。
他說,“要破解這項困境,就需要降低積累率、提升消費比例,但這將導致GDP成長放緩,科技投入減弱。未來中國可能步入新常態,不再動輒高增長,而是轉向更低速的經濟增長模式,實際GDP成長率恐怕都難達5%。”
鄭旭光指出,中國在投資方麵,低價傾銷引發國家安全疑慮。隨著疫情與俄烏戰爭的啟示,全球對產業鏈的脫鉤與斷鏈危機產生警覺。過度追求效率與成本將危及供應穩定。因此世界趨勢也在推動去中國化與供應鏈重組。他預期未來中國整體社會將像00後、90後的“躺平”心態,可能趨向低頻、節製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