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發生以來,由於無需避開俄羅斯領空,中國的航空公司正在削弱漢莎航空在亞洲業務的盈利能力。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一位高管表示,盡管中歐之間的旅行需求相當強勁,但來自無需避開俄羅斯領空的中國航空公司的競爭,正在削弱漢莎航空在亞洲業務的盈利能力。
“中國航空公司在歐洲真的運力過剩。”漢莎航空亞太區副總裁費利佩·博尼法蒂(Felipe
Bonifatti)本周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漢莎航空去年曾多次談到亞洲,包括在一次盈利預警中指出,該地區的收益率跌幅最大。
自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國航空公司在中國國際航空市場中所占比例持續上升。與此同時,由於中國旅客需求不及預期,加上繞飛俄羅斯所帶來的更高的機組和燃油成本,外國競爭對手開始回避部分亞洲航線。
這一趨勢在歐洲尤為明顯。根據Cirium的航班計劃數據,2023年中國航司飛往歐洲和英國的運力比2019年增長了21%,而非中國航司的運力則下降了54%。
“如今,來自東南亞不同城市、經中國飛往歐洲的乘客,是中國航司著重開發的目標客戶群,而這在戰爭前並非如此。”博尼法蒂說。
漢莎航空集團承諾削減成本
去年10月,漢莎航空取消了法蘭克福至北京的航線,但保留了慕尼黑至北京的航線,以及這兩個城市飛往上海的航線。
2024年,漢莎航空亞太地區的乘客收益率下降了9.8%,相比之下,整個漢莎航空集團的市場平均下降為2.6%。該集團已承諾削減漢莎航空的成本。
“戰爭是我們無法控製的外部因素。這確實在成本方麵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壓力。”博尼法蒂表示。
他說,漢莎航空正與其合資夥伴中國國際航空就運力問題進行討論,包括使用哪些飛機執飛哪些航線,以及航班頻率等。
“問題不在於需求,而在於我們如何能擁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他說。
不過,在漢莎集團內部,亞洲仍有一些較為穩健的市場。瑞士國際航空去年新開通了蘇黎世至首爾的航線。
博尼法蒂表示,亞太地區仍是集團非常重要的市場,但短期內沒有新增航線的計劃。
他指出,由於新型寬體飛機的交付延遲,當前漢莎航空的重點是運營穩定性。